FINDIT
EN
2020.11.25

【2020.11汽車科技動態】緯創、鴻海搶攻汽車科技商機

(一)福特第四代自駕測試車亮相 商用自駕車延遲至2022推出

福特汽車 (F-US) 週二宣布將使用福特 Escape Hybrid 跨界車來推動2022年的自動駕駛商務業務,這是福特的第四代自動駕駛測試車,與位於匹茲堡的自動駕駛汽車初創公司 Argo AI 合作。福特和德國車廠福斯今年稍早拆分了該公司80%多數股。福特自動駕駛汽車子公司首席工程師 John Davis 表示,下一代車款包含了支援商業化所需的「意向啟動」技術。這次的升級包括更高解析度的相機、更強大的雷達傳感器和更先進的光學雷達技術,可使用雷達繪製周圍地圖。福特最一開始計劃在2021年啟動商用自動駕駛汽車業務,但由於疫情大爆發而延宕,並將計畫推遲至 2022 年。福特先前還宣布了專門打造的自動駕駛車,上頭沒有方向盤和踏板等手動控制處,儼然是往全自動的方向邁進。(鉅亨網: https://reurl.cc/N6gOGn)

(二)Waymo全自駕車服務正式於美國開放一般民眾搭乘使用

自2017年來,Waymo一直在涵蓋鳳凰城地區約100英里範圍內展開自駕車服務測試,讓參與測試的民眾可以在每天任意時段,呼叫無人駕駛車輛前往該市任意地點,到了2018年更擴大測試對象,還推出Waymo One服務計畫,但搭乘者仍需經官方審查,並簽署NDA保密才能使用該服務。在歷經3年多測試後,Waymo認為該服務已成熟,因此決定開放更多人也能搭乘,未來即使一般民眾也能使用Waymo One服務來叫車,而且汽車駕駛座將不再配有安全駕駛員,可以說是,真正的無人駕駛。(iThome: https://reurl.cc/A8aXdj)

(三)英國Project Endeavour自駕車計畫牛津首度道路實測

英國政府2019年9月啟動的Project Endeavour自駕車研發計畫,將執行至2021年秋季,2020年10月下旬在牛津展開首次道路實測,測試Level 4自駕車在各種都市環境下的應用並協助在地政府與社區做好準備。參與Project Endeavour的合作夥伴包括全球自駕車軟體領導廠商Oxbotica、都市創新業者DG Cities、運輸模擬領導業者Immense、英國運輸研究實驗室(TRL)、專精驗證的英國標準學會(BSI)、牛津郡議會(OCC)。一個由6台採用Oxbotica提供Level 4自駕功能軟體的Ford Mondeo組成的車隊,將日以繼夜的行駛在Oxford Parkway車站與牛津主要火車站間來回9英里的路程,讓自駕車體驗在各種不同交通時間與天候的場景下運作的狀況。(Digitime: https://reurl.cc/OqgQV3)

(四)緯創布局AIoT 首度展示輔以AI技術之智慧路側方案

近年來自動駕駛、AIoT及通訊技術演進與整合應用已成為世界的趨勢,為能達成安全運行的目的,車路雲之資訊整合成為自動駕駛產業發展的關鍵要素。緯創從108年開始執行高精地圖於自駕車資通訊系統整合研發的實證工作至今,結合了高精圖資與數位空間資訊,提供用戶雲端整合服務平臺。今年更與成功大學合作,研發智慧駕駛車輛於臺南場域成功驗證智慧路側解決方案,透過盲點偵測輔助功能,避免車輛視距被遮蔽。另一方面,緯創「智慧路側解決方案」則與交通大學電子工程學系智慧視覺系統設計實驗室的團隊合作,共同研發路側端輔助感知設備,用來偵測盲點區域或路線上的物件資訊。為使我國無人載具創新實驗條例沙盒申請及無人載具科技實證運行補助計畫案源之執行資料傳至自駕資訊整合平台,以達成跨部會合作及我國自駕產業發展之推動,109年度起內政部承接國家發展委員會自動駕駛資訊整合平臺系統,並同時委託緯創維運來精進自動駕駛資訊整合平台。(經濟日報: https://reurl.cc/k029EK)

(五)美科學家從蝗蟲取經,研發自駕車防撞感測器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研究團隊借鑑「蝗蟲」的特殊感測能力,藉由研究蝗蟲獨特的迴避反應,研發出用於自駕車、無人機等的低功耗的碰撞感測器。研究團隊指出,蝗蟲體內有種特殊的神經元,稱為小葉巨型動作感測器(LGMD),這使得蝗蟲成群結隊飛行時,不容易彼此碰撞的關鍵。在小葉巨型動作感測器的作用下,在一隻蝗蟲(蝗蟲A)飛行中,若有另一隻蝗蟲(蝗蟲B)靠近,那B的影像會映射在A的眼睛裡,若 B越靠近A,激發神經元的訊號就會越強,緊接著會分析B相對A的角速度變化,避免閃避時發生碰撞。

   基於這項研究,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研究團隊研發出一種單層二硫化鉬的光感測器,當物體接近時,此刺激訊號會添加到抑制刺激,導致設備的電流發生變化,藉此模擬蝗蟲飛行時的 LGMD神經元的逃逸反應。但相較於蝗蟲,自駕車不光要躲避車,還要偵測行人、路障等其他物體,這也是未來研究的挑戰,因此研究人員除了直接在碰撞路徑的物體測試,也需要針對各種情況做優化。(科技新報: https://technews.tw/2020/10/06/lgmd-sensor/)

(六)鴻海、裕隆攜手做開放平台,還要推出自家電池

            裕隆跟鴻海新設合資「鴻華先進公司」,鴻海想做的是開放平台,透過開放平台的概念,提供電動車底盤、關鍵零組件模組的整套解決方案。好處是,車商可以縮短開發流程,省下的時間跟金錢,專注在設計車子的外型、內裝和品牌風格,並讓電動車產品快速投入市場。鴻海跟裕隆合作的原因在於,鴻海看上裕隆是國內唯一擁有汽車開發能力的業者,且旗下的華創車電有近20年在底盤平台的實力跟經驗。

            此外鴻海還打算做電池,為了解決電池的難題,鴻海也提出解方,分別是「電池快充與低溫優化」、「低鼓脹軟包技術」、「雲端AI電池管理系統」、「高能量密度電池」、「無貴金屬全新製程」以及「固態電池研發」。名詞聽起來艱澀難懂,簡單來說,就是透過鴻海的關鍵技術與材料,把電池的重量減少一半,體積減少為六分之一,電池循環壽命可以提高10%以上,蕭才祐透露,鴻海將在2024年推出首款商業化的固態電池。同時,鴻海的「BMS電池管理系統」,可以不斷上傳電池大數據、讓雲端 AI 平台在後台不斷的學習、優化、與更新軟體,再透過 AI 針對個人用車習慣調整參數,就可以增加電池效率與壽命,讓電動車續航里程越來越好。(數位時代: https://reurl.cc/n02x7e)

(七)華城攻電動車充電服務

          華城電機看好未來電動車產業,將從充電設備製造商拓展為充電服務營運商,旗下充電站品牌EVALUE已在第3季營運首座電動車充電旗艦站,預計明年底前將在國內建置20座快充設備,和240座城市充電設備。華城是國內首家成功打入電動車充電設備供應鏈的充電廠商,華城指出,8月底充電站品牌EVALUE已在北市內湖啟動首座電動車充電旗艦站,並同步在全國各地布局站點,已在科學園區、購物中心、飯店及高爾夫球場等設置充電合作站。

         據華城分析,電動車要能普及,首先要解決民眾對於駕駛電動車的里程焦慮,因此才會將定位從充電設備製造商擴展到充電服務營運商,強攻「充電服務」營運策略。(經濟日報: https://reurl.cc/N6gO0e)

參考來源

科技新報、數位時代、經濟日報、鉅亨網、digitime、iT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