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新創搶盡風頭,占盡全球資金
隨著科技快速發展,許多企業意識到要跟上其發展速度有一定的難度,不僅整合作業複雜,對基礎設施與專業人才的培養更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對於資料隱私、道德影響和可能的就業流失擔憂帶來額外的挑戰。即便如此,人工智慧技術仍持續給各產業帶來革命性的變化,也造就人工智慧領域在投資風氣不溫不火的2024年仍創下佳績,在全球早期資金市場占據主導地位,搶占了三分之一以上的資金。
去年此時,人工智慧不僅不受資金市場的寒風影響,還為全球早期資金市場雪中送炭,今年,面對仍然保守的投資者,人工智慧仍憑藉各界的期望獲得多筆鉅額資金,持續為資金市場添加柴火,以下據CB Insights「State of AI Q2’24 Report」以其全球人工智慧產業狀態,整理近年全球趨勢,一同探索人工智慧在過去一年的進展。
資料來源:CB Insights「State of AI Q2’24 Report」。
圖1 全球人工智慧領域獲投趨勢
- 無論喜歡與否,人工智慧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隨著技術的進展,人工智慧將繼續主導科技領域,近期口耳相傳的話題不再是聊天機器人的應答如何驚艷使用者,而是轉向討論AI工具如何融入日常生活,以及如何應用在工作產出中,據CB Insights報告,人工智慧早期資金市場的表現在2024年第二季吸引了2,320億美元的資金,為有紀錄以來的最高金額,季成長59%,主要歸功於幾筆10億美元以上的鉅額投資,其中2023年整體交易金額達5,910億美元,相比2022年的5,910億美元略為下降,以交易件數而言,自2023年第一季後整體呈現下降趨勢,然而,來到2024年第二季不僅打破交易量的下降趨勢,2024年上半年的平均交易金額更是遠高於2023年,可以看出人工智慧新創在資金市場的表現完全走出自己的速度,一路向上攀升。
- 生成式AI滲透各行各業:在人工智慧的產業領域中,2023年刮起一陣進步風暴,將其推向新高度,從生成式AI的模型和開源的貢獻到持續突破上限的大型語言模型,無法否認這項技術的影響將持續下去,從獲投趨勢以及各科技巨頭、企業的動向來看,縱使隨著爆炸性成長而延伸的挑戰層出不窮,從偏見到版權問題,再到資料安全,人們僅僅是轉為以更謹慎且務實的態度擁抱新技術。在大型語言模型的推進下,文本生成工具仍為最受歡迎的應用,有助於提升工作效率及提供靈感,特別在行銷、內容創作和教育領域變得不可或缺;另一方面,影像生成、增強正在迅速影響媒體產業的發展,這些進步對於任何涉及視覺媒體的人來說無疑帶來很大的效益。
- 跨產業應用AI技術提供真正的商業價值:2024年,對於人工智慧新創的鉅額投資交易量開始成長,與全球鉅額交易量下降的趨勢相反,有了前期的摸索與實務累積,什麼類型的新創才真的有能力吸引大筆資金也變得更加明確,併購方面,有別於全球維持下降趨勢,人工智慧產業併購交易於2024年第二季反彈,相比上一季成長近68%,高於自2020年以來的每季水平,前十大併購包括醫療保健業及自動駕駛等專精垂直產業應用的新創,由此可見透過將AI結合至各行各業產品的應用為現階段的趨勢。
緊跟全球趨勢,臺灣人工智慧領域早期獲投維持熱度
綜觀全球人工智慧產業,技術的創新力道不減,喜好無常的消費者逐漸主導趨勢,除了吸睛的服務還要有真正能夠展現商業價值的能力才能在這波浪潮下存活,產業的發展走向也更加明確。將目光放到臺灣,回想2022年底,在技術、資金和市場需求三者兼具的一刻,人工智慧領域瞬間成為全球科技圈最華麗的舞臺,在技術者、科學家與資本家的全力衝刺下,無論是軟體還是硬體都要大躍進,臺灣也在這樣的氛圍下,以過去建立的半導體生態圈成果取得全球關注,擴大影響力,延續前一年的AI浪潮並透過政策影響力的推動,臺灣整體早期投資項目持續蓬勃發展。
以下將根據臺灣經濟研究院FINDIT團隊所彙整、收錄的資料,對臺灣人工智慧產業早期投資動向進行剖析,就跟著本文一起深入探索臺灣人工智慧產業公司的概況,以及有哪些小巨人在蓄勢待發。
(一)領域範疇資料來源與說明
首先,本文參考CB Insights發布的「AI 100」,將人工智慧領域分為(1) 人工智慧基礎設施(AI infrastructure);(2) 跨產業應用(Horizontal AI);(3) 垂直產業應用(Vertical AI)三個次領域。「人工智慧基礎設施」為了支援人工智慧各個發展階段所提供的應用服務與工具,包括適用於AI開發的晶片、數據標記與管理,以及協助企業在生產流程中進行模型部署與維護的平臺;「跨產業應用」則包括專注於研究可用於多個行業的技術或解決方案,如電腦視覺、音訊及自然語言處理,其中還有近一年崛起的文本生成、圖像生成等;「垂直產業應用」主要針對特定領域產業的痛點,發展出解決方案或產品。基於前述三個次領域項目,再根據新創所提供的服務及產品進行下一層的分類,如下圖所示:
資料來源:AI 100 (2024)、台灣經濟研究院FINDIT研究團隊。
圖2 人工智慧分類範疇
接著,本文收錄的「臺灣獲投企業」定義為:(1) 公司註冊地點在臺灣或註冊地點在海外,但創辦人來自臺灣;(2) 上市/櫃(含興櫃)前或下市後的獲投紀錄;(3) 不包含收購及母公司對子公司100%投資。
最後,FINDIT研究團隊所收錄的臺灣獲投資料來源主要為:(1) 國際重要的早期投資資料庫,如:Crunchbase、IT桔子等;(2) 科技媒體或新聞報章(數位時代、Inside硬塞的、工商時報、經濟日報等);(3) 獲投企業提供(新聞稿、網站或臉書資訊、主動提供給FINDIT);(4) 國發基金季/年報、相關承辦的政府單位;(5) 投資人(包含投資機構/投資公司新聞稿、網站、上市櫃公司財報轉投資資訊、投資人主動提供給FINDIT等);(6) 經濟部商業司公司登記相關資訊。
(二)獲投件數與金額總覽
全球人工智慧投資交易狀況在寒風中維持熱度,臺灣早期投資交易部份,FINDIT研究團隊彙整2015年至2024年6月的臺灣獲投總交易件數為3,656筆、已揭露的總投資金額為146.9億美元,而人工智慧領域交易件數則有464筆,占整體12.87%;投資金額為16.1億美元,占整體的11.45%。與2023年的報告相比,交易件數雖差距不大,但投資金額方面有所成長,隨著人工智慧產業的輪廓及應用越發完整,分類上也與去年有所差異,整體而言,人工智慧產業仍在臺灣投資市場佔有一定份量,在這之中,「垂直產業應用」貢獻的投資金額(8.53億美元)及筆數(235件)最多。
註:本資料中上市櫃企業轉投資及國發基金投資資料均收錄到2024年第一季。
資料來源:台灣經濟研究院FINDIT研究團隊。
圖3 臺灣人工智慧獲投總覽
除了瞭解人工智慧產業在臺灣整體投資占比,進一步依各個獲投年份所收錄的企業,分別計算投資金額及交易件數的消長,整體而言,自2021年全球早期資金市場開始對AI為之瘋狂,擁有絕對硬實力的臺灣也受惠不淺,2021年創下整體交易金額規模約2.57億美元、65筆投資交易的最高點,在三大領域中包括7筆千萬美元交易,人工智慧基礎設施領域中,有同一年前後共獲投四次的耐能智慧,其中有兩筆為破千萬美元的交易金額,同樣作為AI晶片領域且獲投千萬的還有創鑫智慧;跨產業應用領域有位企業提供轉型等一系列解決方案的緯謙科技;垂直應用領域則有專精於美妝時尚的完美移動、自動駕駛的PhiarTechnologies和機器人的達明機器人。2022年延續2021年的氣勢,以57筆投資交易達到獲投金額2.57億美元的成績,此時全球人工智慧產業開始成形,平均交易金額隨之成長,過去在AI 1.0方案中,臺灣杉2號超級電腦於當年算力排名全球第20,並產出高品質資料集,如繁體中文語料庫、民生公共物聯網開放資料、AI醫療影像標註資料庫等;在技術部分,有物件偵測模型YOLOv4,其全球論文引用次數媲美GPT-3, 2022年下半年啟動的AI卓越中心計畫,以科技研發、AI治理、人才培育三大方向銜接AI 2.0之目標和任務,與全球趨勢相較,臺灣對內部轉型導入AI較感興趣,而非使用最新AI科技建構競爭力,善用臺灣晶片系統設計能力,結合大型語言模型做有效率且長久的訓練,持續大幅提升產業競爭力。
註:2024H1為2024年1~6月臺灣早期投資不完全統計,其中上市櫃企業轉投資收錄到2024年第一季,國發基金投資資料收錄至2024年第一季投資資料。
資料來源:台灣經濟研究院FINDIT研究團隊。
圖4 臺灣人工智慧歷年獲投件數與金額
2023年臺灣也推出「福爾摩沙大模型」,基於Bloom並加強繁體中文的預訓練模型,還有加入臺灣在地知識資料,呼應全球LLM的熱潮,相較於2021年與2022年,2023年不管是投資交易筆數還是獲投金額都不遜於前兩年,其中有5筆千萬美元交易,分別是歸屬於AI晶片的耐能智慧和創鑫智慧,顯現出臺灣在硬體技術的實力,隨著資料量爆炸性成長,使用者面臨終端和雲端之間資訊傳遞延遲的問題;接著,聊天機器人的崛起,隱私問題也隨之浮現檯面;最後,AI應用的爆發式發展,產生巨大的能源消耗,現在已有多家公司要求其供應鏈實現淨零排放,耐能智慧研發的高效能輕量級可重購神經網絡架構一舉解決邊緣AI設備面臨的這三個問題,也就是延遲、安全性和成本。除此之外,在跨產業以及垂直產業應用皆有千萬美元等級的投資交易。
註:2024H1為2024年1~6月臺灣早期投資不完全統計,其中上市櫃企業轉投資收錄到2024年第一季,國發基金投資資料收錄至2024年第一季投資資料。
資料來源:台灣經濟研究院FINDIT研究團隊。
圖5 臺灣人工智慧歷年交易平均/中位數金額
隨著生成式AI應用越發成熟以及AI晶片算力持續突破,讓整個AI產業在2024年持續延燒,為加速臺灣發展,數發部宣布「加強投資AI新創實施方案」,投資範圍包括生成式AI和鑑別式AI等,憑藉趨勢與政策支持,臺灣的AI發展有望繼續跟緊全球腳步。新創企業投資交易方面,截至2024年6月止,2024年累積1億1,104萬的交易金額、26筆投資交易,整體狀態有望在年底再度達2億美元以上的投資金額,不僅平均金額較2023年成長,交易金額中位數更是自2015年以來最高,進一步觀察三個領域,以交易件數而言皆穩定成長, 整體產業發展越趨全面。
(三)以早期階段投資為主,單筆交易金額逐年成長
以歷年投資概況來說,臺灣人工智慧產業受到全球趨勢的影響,資金挹注仍熱絡,接著,我們將2015年至2024年6月的投資交易逐筆按輪次及交易金額規模做區分,瞭解企業獲投階段及資金規模分布。從獲投階段,可以看出人工智慧的交易件數多集中在早期階段(A輪、A輪前),比重達83.84%,其次的中後期階段(B、C、D輪)比例相對較少;若以各階段的獲投金額來看,早期階段占比53.75%,中期階段則顯著提升至32.7%,在中期階段因企業多有較明確的長遠目標及產品服務的規劃,單筆獲投的金額也將跟著成長。
進一步觀察獲投企業的成立年份,在2021年以前的獲投中,成立不滿五年的企業平均占比七成,在人工智慧產業大爆發前,臺灣仍以早期階段投資為主,不過,先前累積了一定實績的企業持續獲投,搭配該產業的技術越來越成熟及相關軟硬設備普及的背景下,支撐著臺灣人工智慧的發展之路,歷年獲投交易中金額規模超過千萬美元的投資交易於當年占比在2022年一度接近15%,代表投資人對該產業的信心。
註:本資料中上市櫃企業轉投資收錄到2024年第一季,國發基金投資資料收錄至2024年第一季投資資料。
資料來源:台灣經濟研究院FINDIT研究團隊。
圖6 臺灣人工智慧獲投輪次占比
註:本資料中上市櫃企業轉投資收錄到2024年第一季,國發基金投資資料收錄至2024年第一季投資資料。
資料來源:台灣經濟研究院FINDIT研究團隊。
圖7 臺灣人工智慧獲投規模件數
從獲投金額規模來看,有68.53%的比重在500萬美元以內,其中又有五成投資規模不到100萬美元;500萬美元至1,000萬美元間以及1,000萬美元以上的各有41件以及42件,共占比17.89%,與臺灣整體早期獲投規模在500萬美元以上的占比17.75%相近。若進一步瞭解投資規模與次領域的關係,會發現1,000萬美元以上的交易主要都是垂直產業應用,占比48.7%,其次是人工智慧基礎設施占比32.4%,但是若將其與各領域的總件數相比,垂直產業應用的千萬美元交易僅占其7.7%,反觀AI開發工具占21.82%,基礎設施包括大型模型或是硬體,獲投金額也因此較高。
2023年全球人工智慧市場往大者恆大的趨勢前進,無論是模型還是應用範圍,各家新創搶著推出大型語言模型、大範圍的企業解決方案,五花八門的應用接連推出;來到2024年,企業發覺AI軍備競賽成本高昂,且以月為單位翻倍成長,因此,更精準、更省成本且同時能完成任務的小型語言模型開始崛起,將AI技術應用於垂直產業的領域發展也趨往單一領域的深度而非廣度。臺灣人工智慧產業以垂直產業應用為大宗,但可以發現跨產業應用於整體上與其不相上下,臺灣製造業擁有龐大市場,且智慧製造以深耕多年,此外,人工智慧基礎設施也在2023年及2024年有國際鎂光燈的加持,獲投平均金額處在高水準。
註:本資料中上市櫃企業轉投資收錄到2023年第一季,國發基金投資資料收錄至2023年第一季投資資料。
資料來源:台灣經濟研究院FINDIT研究團隊。
圖8 臺灣人工智慧產業次領域投資交易金額/件數占比
註:本資料中上市櫃企業轉投資收錄到2023年第一季,國發基金投資資料收錄至2023年第一季投資資料。
資料來源:台灣經濟研究院FINDIT研究團隊。
圖9 臺灣人工智慧產業次領域逐年投資交易件數占比
就三大次領域逐年的獲投熱力圖來看,自2017年開始無論是跨產業應用還是垂直產業應用的交易數量都有明顯的成長,尤其是垂直產業應用於2019年的交易金額累積至接近2億,直到2021皆保持1億以上的累積金額,相較之下,跨產業應用沒有太明顯的大起大落,穩定占比在第二名,基礎設施則在2021年累積獲投金額一舉超越跨產業應用後,交易金額突飛猛進,已幾乎是三分之一的交易數量獲得近1億的投資金額,呼應全球的趨勢,雖然該領域的新創家數及交易件數不多,但是都具有龐大的吸金能力,投資人對其潛在發展的看好程度也不輸主流應用,可見臺灣在人工智慧產業的實力並沒有落後全球。
註:本資料中上市櫃企業轉投資收錄到2024年第一季,國發基金投資資料收錄至2024年第一季投資資料。
資料來源:台灣經濟研究院FINDIT研究團隊。
圖10 臺灣人工智慧產業各次領域逐年交易件數/金額熱力圖
(四)臺灣AI產業的幕後推手
除了瞭解整體獲投企業的交易趨勢外,以下從投資人切入,有助瞭解資金市場的參與者及活躍法人。據FINDIT 研究團隊所掌握臺灣人工智慧獲投的464件交易中,企業創投參與269件,比例最高,占總投資件數約58%,其次是創投共有211件、占總投資件數約45%,海外投資人共有91件、占總投資件數約20%,最後是國發基金共有62件、占總投資件數約13%。
若進一步分析個別投資人的活躍程度,仍以國發基金60筆件數最多,扶植著臺灣AI新創,其次有台杉投資管理顧問(11件)、創新工業技術移轉(11件)、500 Global(8件)、帆宣系統科技(8件)、國泰創投(8件)、蜂行資本(8件)、Sparklabs Taiwan(7件)、中華開發資本(7件)、益鼎創業投資管顧(7件)富邦金控創投(7件)、廣達電腦(7件)、緯創資通(7件)等,其中也包括海外投資人。
在2022年至2023年6月的交易中,國發基金就參與了10件投資交易,應用層面包括5件跨產業應用如AIoT和企業解決方案、助理;3件垂直產業應用如健康醫療和美妝時尚;2件人工智慧基礎設施如開發平台和機器學習開發與營運平臺,在AI浪潮下,透過國內投資人與政策推動的加持,並整合現有產業鏈,吸引外商投資,臺灣有望持續走向下一波AI經濟轉型。
註:本資料中上市櫃企業轉投資收錄到2024年第二季,國發基金投資資料收錄至2024年第一季投資資料。
資料來源:台灣經濟研究院FINDIT研究團隊。
圖11 各類投資人參與臺灣人工智慧投資交易件數占比統計
AI基礎設施獲投金額創下新高
從整體獲投瞭解歷年趨勢、輪次占比及資金規模後,接著將人工智慧產業分為人工智慧基礎設施、跨產業應用和垂直產業應用三個次領域,以及再劃分下一層的分類,藉此可以發現AI基礎設施中AI晶片公司的投資金額最高,以27筆投資交易就達到3.04億美元的交易金額,和去年相較起來交易數量成長近一倍,而若以交易件數來看,則是垂直產業應用中的健康醫療(73筆)和跨產業應用中的製造業應用(58筆)最高。
註:本資料中上市櫃企業轉投資收錄到2024年第一季,國發基金投資資料收錄至2024年第一季投資資料。
資料來源:台灣經濟研究院FINDIT研究團隊。
圖12 臺灣人工智慧產業各次領域之應用層面獲投概況
(一)人工智慧領域獲投新創輪廓
為進一步瞭解臺灣人工智慧產業獲投樣貌,基於臺灣經濟研究院FINDIT研究團隊的整理,繪製整體獲投企業輪廓。
以企業家數來看,應用層面最多元也最多新創隸屬的是垂直產業應用,共有119家,其次是跨產業應用共97家,以及AI基礎設施共25家。接下來,我們就三大次領域分別介紹其在應用層面的獲投企業分布,以及近一年獲投趨勢下活躍的亮點新創。
註:本資料中上市櫃企業轉投資收錄到2024年第一季,國發基金投資資料收錄至2024年第一季投資資料。
資料來源:台灣經濟研究院FINDIT研究團隊。
圖13 臺灣人工智慧產業早期獲投企業輪廓
(二)智慧醫療環境逐漸成熟,生成式AI應用範圍逐漸擴大
以領域交易筆數最多的「垂直產業應用」而言,近五年獲投企業主要仍由健康醫療奪下占比第一的應用領域,健康醫療於全球投資市場一直都是投資人熱切關注的領域,隨著AI應用範圍擴大,與健康醫療的結合也深受投資人愛戴,範疇包括協助醫師診斷加速作業流程、智慧器材以及加速藥物開發等,在協助加速作業流程的應用上,國內外皆發展相對純熟,該技術看準健康醫療產業需要處理龐大的病患資料以及日常紀錄,為了將資源及心力精準及中在治療,已有許多利用AI來記錄病患狀況、協助醫師快速摘要並給予診斷的工具。其次應用領域包括行銷科技、金融科技、自駕車與監控設施等,藉由生成式AI的崛起,文案與圖像的生成已經是各大商家的必備行銷手法,就連一般企業也將生成式技術納入工作流程,提升工作效率,在金融科技中也運用AI技術來提供機器人理財建議、AI客服等;隨著影像辨識技術越來越純熟,自駕車與監控設施兩個應用領域也穩定在垂直產業應用中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在汽車產業的結合,生產線上,AI能改善流程效率、預測庫存,產品測試上能夠藉由模擬的方式降低傳統實際上路測試的成本,在消費者端也能隨時記錄汽車狀況並即時回報,搭配生成技術的聊天功能還能了解消費者的需求,提前發現問題,簡直就是汽車管家兼技師隨時在你車上一樣。
將觀察期間聚焦在2023年至2024年6月,該領域的獲投交易金額共1.77億美元,其中獲投金額前五大應用包括健康醫療(5,529萬)、無人機(3,207萬)、行銷科技(2,080萬)、監控設施(1,853萬)和藥物研發(1,270萬);交易筆數則共有44筆,占比前三大應用包括健康醫療(43.18%)、無人機(9.1%)和農業與畜牧(6.8%),考慮到獲投的交易金額以及該領域中熱度集中的應用,挑選五家企業,深入瞭解近一年臺灣人工智慧在垂直應用面的早期獲投企業。
註:部分公司之獲投金額為本團隊整理上市上櫃公司投資該公司的資料,尚有其他未公開的投資,實際獲投金額可能高於表中數字。至於輪次為本研究推估。
資料來源:台灣經濟研究院FINDIT研究團隊。
圖14 臺灣人工智慧產業「特定行業應用」領域獲投亮點企業(2023-2024.H1)
- 智齡科技 Jubo
據國內外研究,醫院的護理人員有六成的時間都花在護理行政等「間接照護」上,如護理紀錄、交班、醫療溝通到家屬關係溝通等,剩下不到一半的時間進行「直接照護」,這也是導致護理師離職率始終高居不下的原因之一,智齡科技利用自身資料庫發現,長照機構中每位照護人員一個月就要花上200個小時在記錄相關事宜,而智齡科技看準此痛點,對症下藥。
源自台大科技部計畫的智齡科技成立於2018年,主力研發適用於華人家庭的照護系統,透過AI輔助第一線工作人員,改善長照產業的職場生態,用不到三年的時間獲得超過兩百家長照機構的肯定,且有超過三千位護理師、社工和照護員等的使用者,智齡科技利用AI輔助檢視每位年長者的用藥情形,找到可能不正確用藥風險,並透過累積大量的照護資料開發基於AI的輔助工具,改善長照環境。該企業於2019年推出住宿市機構設計的「住宿型照護管理解決方案」,後兩年分別推出日照中心之「日照管理解決方案」以及居服單位的「居服管理解決方案」,自此每年營業額均以雙位數成長率高速成長。智齡科技以四大核心特色產品全方位促進長照品質與工作體驗,包括能將資料同步至雲端、簡化間接照護流程的Jubo智慧量測推車;利用智慧牌成模組追蹤第一線人員日常照護任務情形的智慧照護管理系統;擁有品質指標儀表板、住民健康儀表板追蹤照護評鑑指標以及住民歷史健康照護狀況,視覺化分析關鍵數據的照護決策資訊輔助系統;以及使用前述三大解決方案的個案家屬可透過家人安心寶瞭解照護狀況和各種重要資訊,促進家人的照護參與,不僅在臺灣占有一席之地,也積極布局美日市場,在日本長照市場中獲得認可入選日本富士通旗下的新創加速器。在2021年8月獲投650萬美元的A輪後,2023年6月獲投約487萬美元的Pre-B輪募資,且在同年7月併購照護系統雲果資訊後日漸壯大,2024年7月宣布獲得由達盈管顧領投的772萬美元募資,此前於2022年使用生成式AI幫助護理師節省登打護理紀錄的時間,今年啟動JuboGPT,透過以護理師國考內容訓練的照護應用模型,生成更專業的內容。
- 上頂醫學影像科技 AcroViz
「失智症」的嚴重性眾所皆知,社會上也有不少討論圍繞確診後的照護與治療等被動議題,然而,超前部署並非不可能,透過早期檢查即有機會提前布局疾病照護的準備。臨床發現,透過生活型態改變有機會降低失智症的罹病風險。上頂醫學影像科技有感於人口老化導致的高師至風險,通常是出現明顯認知退化症狀後才透過各項綜合評估確診為失智症,此時也已經有一定程度的嚴重性,上頂醫學成功研發腦神經年齡磁振造影檢查,讓國人有機會提早發現失智症或是大腦退化的跡象。
2017年成立的上頂醫學,以技轉自臺灣大學醫學院曾文毅教授的腦部擴散式磁振造影(Dius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iusion MRI)技術為基礎,結合AI技術,打造出一套非侵入式的腦神經纖維示蹤技術,可評估腦神經年齡退化程度,為失智症早期診斷醫療需求,提供新的解決方案,該技術已在美國取得FDA核准和專利申請,亦於2022年6月取得臺灣TFDA上市許可。該公司前後先在2018年與2020年分別獲投兩次天使輪,2020年獲投國發基金等投資約140萬美元的A輪,2023年9月盛弘醫藥宣布投資約美元的Pre-B輪策略投資,藉此取得一席董事,並於2024年5月獲投81萬美元(未揭露投資人)。臺灣已是高齡化社會型態,上頂醫學的「腦神經年齡評估檢測」是全球第一個結合擴散磁振造影(dMRI)與人工智慧,提供客觀評量大腦健康的產品,未來盛弘將透過集團旗下哈佛健診及躍獅連鎖藥局體系,推廣腦齡檢測及逆轉工程,以降低國人失智風險。
- 慧術科技 Smart Surgery
AI應用於醫療影像辨識並非新領域,慧術科技專注於開發應用於手術過程的醫療影像基數,主要產品包括手術影教育平臺和醫療AI應用,如影像標註、手術提示系統等。手術過程為動態,相對提高AI變數難度,慧術科技開發的智慧標註與辨識系統協助標註器官部位並記錄手術過程,將臨床手術影像應用於訓練模擬、醫療影像管理和手術輔助等,並與系統商業者共同開發3D影像擷取系統,協助錄製如內視鏡、腹腔鏡和達文西的微創手術影像,最後,透過大量影像數據以及手術經驗的累積,其手術輔助AI系統將能協助醫師在開刀過程進行重要部位辨識以及流程指引。
2022年慧術科技透過Microsoft加速器與優必達合作,在All-in-one的VR裝置上串流高畫質的3D解剖器官模型,不必擔心裝置運算力不足的問題,慧術科技將其開發的系統與影片上雲,讓更多醫師透過雲端下載,未來訓練將不會只能在醫院或模擬中心,而是可以在任何地方依照需求進行。慧術科技於2024年1月獲投由國發基金領投的32萬美元種子輪。
- 爍雲科技
「賦予AI個性:下一代虛擬代言人」,爍雲科技於2024年受邀擔任艾即思科技舉辦的技術交流活動,探討生成式AI技術的前沿應用以及其對未來產業的影響,介紹旗下經營於社群媒體的AI VTuber「芙耶拉」的最新技術和多模態應用。
「AI VTuber」約在2022年在直播內容創作領域掀起風潮,而VTuber更是從更早之前就是直播界的熱門話題。自疫情期間開始各國從事VTuber的人數爆增,且市場規模每年以雙位數成長,據Global Informatio的分析報告指出,2028年,全球VTuber市場規模將達到174億美元;傳統的VTuber需要有「中之人」的角色在虛擬人皮後操作,AI VTuber則是透過人工智慧賦予虛擬角色生命,補足傳統模式中中之人有可能不在位置直播的情況,中之人辦得到的事AI都能辦到,甚至能做到24小時在線陪伴觀看者。
從長照、資訊安全到智慧陪伴,爍雲科技起初發展於醫療健康產業的資訊安全與長照輔具資訊應用領域,建立健康與照顧相關的AI助理應用,並通過雲端長照數據中心提供機構數據分析與管理服務。利用多模態AGI技術,結合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情感分析和圖像識別等功能,推出自主研發的AI VTuber芙耶拉,開創全新的AI虛擬角色經紀服務,為企業合作夥伴建立自己的AI 虛擬角色,獲得顯著成績,吸引台亞集團上亞科技投資約44萬美元的種子輪,有別於一般客服機器人的固定語調,芙耶拉透過自行訓練的語音模型呈現自然且有特色的聲音,並能模擬情感表達,提供真實且有溫度的互動體驗,爍雲科技計畫持續探索多元商業模式,秉持智慧陪伴的理念,從AI技術研發、AI虛擬角色打造到與其他領域的跨界合作,期望未來能延伸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最終達到智慧陪伴的全面實現。
- 創未來科技
俄烏戰爭使國際對無人機防禦系統提高關注,當發現對方無人機時,無人機距離地面可能是低至10公尺、高達1,000公里,一旦雷達偵測到無人機,干擾槍就會自動啟動,但此時必須抓到空中座標才能反制,過去無人機的應用不普及,大部份投資人聽到雷達貨衛星通信技術不感興趣,如今局勢已逆轉。傳統反制作法是雷達先發現無人機,再用雷射擊殺或是軍人拿干擾槍瞄準。創未來科技創業以來,以無人機雷達以及衛星通訊業務作為兩大核心,自戰爭後開始激烈競爭的國防市場,創未來科技靠著獨家開發的輕量型雷達脫穎而出,
為了更精確探測目標以及擴大掃瞄範圍,市場需要更先進的雷達觀測技術,且市場對通訊傳輸速度的要求越來越高,模組多且厚重的雷達已經不符合,創未來科技把主動式電子掃描陣列,做入系統單晶片(SoC),設計出輕量無人機雷達「超薄型陣列微型雷達」,不僅減少雷達厚度與減低功耗,偵測範圍也比過往還廣,短時間在市場中獲得青睞,其中最顯著的成果之一,是T.Radar Pro產品,大幅縮小了雷達體積,重量只有14公斤,可實現超過4公里的無人機探測範圍,偵測廣度則達120度,放眼全球市場,只有少數競爭對手能匹敵,2021年,這項產品更擊敗全球各國參賽者,獲得當年的金點設計獎。
創未來科技的無人機反制系統已經應用在國防軍事場域、水力發電廠與核電廠等基礎建設,也將進駐新竹科學園區、台中科學園區提供保護,與此同時,創未來科技投入衛星科技研發,支援國家太空中心的B5G衛星和合成孔徑雷達(SAR)衛星計畫的關鍵配備將陸續到位,2024年5月宣布完成由台杉投資、華威創投共同領投的3,000萬美元A輪募資,計畫擴展無人機反制系統的產能並持續研發新產品,以滿足臺灣的長期防衛需求;同時,在中東、東歐、印度和東南亞等當地的軍工企業合作。
(三)以長時間累積為賣點,拚智慧製造轉型
以「跨產業應用」來說,近五年獲投企業主要仍屬智慧製造占大宗,鑑於臺灣在製造業深耕的背景,結合AI技術更是如虎添翼,不管是在製造產線還是智慧家電、物聯網等都持續穩定成長,其次也包括協助企業進行數位轉型的全方面解決方案,不僅協助導入AI技術,也能根據企業所提供的數據量身打造其管理平臺、客製化客服等,最後還有將電腦視覺應用在各產業的AI新創。
將觀察期間聚焦在2023年至2024年6月,該領域的獲投交易金額共6,450萬美元,其中獲投金額前三大應用包括企業解決方案(2,478萬)、智慧製造(1,686萬)和電腦視覺應用(1,118萬);交易筆數則共有30筆,占比前三大應用包括智慧製造(33.33%)、AIoT(26.67%)和企業解決方案(23.33%),考慮到獲投的交易金額以及該領域中熱度集中的應用,挑選四家企業,深入瞭解臺灣人工智慧在跨領域應用面的早期獲投企業。
註:部分公司之獲投金額為本團隊整理上市上櫃公司投資該公司的資料,尚有其他未公開的投資,實際獲投金額可能高於表中數字。至於輪次為本研究推估。
資料來源:台灣經濟研究院FINDIT研究團隊。
圖15 臺灣人工智慧產業「跨領域應用」領域獲投亮點企業(2023-2024.H1)
- 滿拓科技
AI產品充斥在生活的時代來臨,雲端上的AI模型日益龐大,然而,要再計算能力和儲存空間有限的手機和PC執行複雜的任務變得緩慢,滿拓科技看準此痛點,為了使AI更加普及且貼近生活,從改變集成電路(IC)的設計著手,利用專利技術將原本在雲端使用32位元運算架構的演算法轉換為4位元,使得AI演算法可在運算能力較低的手機上運行,這種AI微型化技術的關鍵在於進行系統模擬,而非傳統的量化和修剪方法,這使得他們能夠精準地將雲端上千萬參數等級的AI演算法落地,同時減少90%的資料傳輸和運算複雜度,並仍然保持99%以上的正確率。
成立於2018年的滿拓科技,專注於AI模型微型化,將複雜的AI演算法微型化(miniaturization) 可以把需要300張GPU算力的任務,縮小到8張GPU就可以完成,使AI IC成本大幅降低;另外,專利技術「AI演算法晶片化技術」突破性地將微型化後AI演算法直接轉換成AI IP晶片電路並執行,提供目前市場上最迫切需要的最小、CP值最高、最省電的AI IP(DeepLogCore)。由於可商用的模型對資料品質要求高,滿拓科技與台智雲合作推出DeepExpert生成式AI解決方案,協助企業在內部打造落地訓練與推論的使用環境,由於模型的訓練和資料都在內部進行,自然沒有資料在雲端遭外洩的問題,滿拓科技認為醫院、政府部門都是高度重視資料隱密性的產業,正是適合發展Edge AI產品的場域,2023年9月獲投由國發基金領投約434萬美元的A輪募資,根據這些具市場資料及實際應用驗證過的微型化AI模型,未來可運用在視覺AI (Vision AI)、聲音AI (Audio AI)以及自然語言處理(NLP AI)三個領域,幫助客戶在下一代產品導入剛性需求的AI功能,開發下一代AI產品線。
- 衛波科技
臺灣特殊的地震頻率與環境,造就民間地震預警系統商機,而衛波科技從學術領域跳出來創業,2022年9月臺東地區曾發生芮氏規模6.8的強震,衛波科技在臺東初來國小的地震預警主站接收到地震,開始對震央附近以及全臺發送警報,比中央氣象局快了六秒,讓半導體科技大廠在最大震度發生前二十秒開啟地震緊急應變模式,調整機台運作,關閉危險設施,安全度過此次強震。
衛波科技的創辦人研究地震預警超過二十年,研發出高精密度的「現地型」地震預警系統,原理是在身體感受到地震以前,安裝在當地的預警系統已經開始運作,透過先抵達的微小P波,運用一至三秒P波的資訊,預測後續災難性震波S波的強度,於強烈震波來臨前五至三十秒提出預警,由於地震剛開始的P波極其微小,會被環境振動如車輛、機械或人為干擾,因此衛波科技開發一套多重感應與判別邏輯,以有效避免系統的誤報。過去大家覺得日本在地震預報上相當精準,關鍵在於日本多數規模7以上的地震都發生於外海,傳到本土有時間差讓氣象廳做出預警,臺灣就不一樣了,災害地震大都是直下型,且活躍頻繁,每個月平均有1,500次,都是在國土地底瞬間發生;如果能快一步得知,就能設定設備自動於1~2秒內直接連結斷電、關上瓦斯閥、停止硫酸管運作等,降低後續傷害,也因此衛波科技的技術打進國際,受日商青睞,且於2023年9月獲投約175萬美元的Pre-A輪募資。
- 奧暢雲服務 Allxon
臺灣硬體產業面臨諸多痛點,軟硬體整合便是其中之一,奧暢雲從中扮演鏈結者的角色,打造開放式的智能設備管理服務平臺,鏈結硬體、軟體和維運服務。
奧暢雲成立於2019年,在2022年的技術發表會上,邀請NVIDIA、研華、凌華、研揚等十多家晶片商及臺灣ICT業者,探討如何以全新的SaaS-in-Chip客製化OOB頻外管理技術,為Edge AI運算市場帶來更多元且彈性的服務賦能,SaaS-In-Chip新技術協助業者導入 OOB 技術,帶來更省時、方便的開發過程,以掌握快速變化的市場。對 SI(系統整合商)及 MSP(營運服務商)等終端客戶而言,則能依自身的營運需求,享有更多元、彈性的 SaaS服務。隨著新技術的發表也隨即和多間晶片大廠與數十家中大型IPC業者深度合作,用戶遍及全球46個國家,同時也和日、韓、英、以色列與歐洲當地七家Edge AI裝置代理商簽約,2023年8月宣布完成Pre-A輪募資,由新唐科技與其他工業電腦廠策略合作夥伴領投約314萬美元,預計將加速全球NVIDIA Jetson平臺的邊緣人工智慧專案落地發展。
- 伊斯酷軟體科技 IsCoolLab
以提供測試自動化技術起家的伊斯酷軟體於2020年開始轉為開發RPA, RPA指的是「軟體模擬人類的工作流程」,讓重複性工作被自動化完成,這樣的工作場景很適合辦公室,但在工廠與製造業卻相反,一個機臺只會一個軟體,且需要靠著好幾臺瀑布式作業才能完成一件事,伊斯酷軟體的Robotiive便在此刻誕生,基於安全要求,工廠的機臺不能灌軟體也不能上網,所以伊斯酷軟體用KVM多電腦切換器,把各個機臺的螢幕外接出來,再以「電腦視覺」的圖像記憶法復刻工作人員的操作流程,解決上述問題,且至少提升了83%的工作效益。
不只是自動化,在AI時代更要做到數位化,Robotiive具備No-code和內建AI應用兩大特色,工程師不必寫程式,只需要在動作素材區設定動作,再至腳本編輯區設計自動化流程,Robotiive就會根據腳本開始作業;內建的AI電腦視覺技術包括物體偵測、光學自元辨識等,使RPA具備讀取指針所指向的數據、分辨燈號顏色等能力,擴大自動化應用領域,公司於2023年12月獲由台杉投資等領投的300萬美元,藉由RPA打造的自動化,可以為AI應用奠定良好基礎,推動製造工廠朝智慧化之路邁進。
(四)臺灣AI晶片大幅成長,以硬實力應戰
最後,以「AI基礎設施」來說, AI晶片的成長在今年大幅加速,不僅在獲投金額奪下第一,交易數量也是超越去年占比第一的AI開發平臺,全球搶攻人工智慧商機,AI晶片扮演核心大腦角色,是未來智慧裝置的關鍵元件,臺灣的半導體產業與其擁有「1+1大於2」的效果,也將臺灣AI晶片能量持續推向國際舞臺。
將觀察期間聚焦在2023年至2024年6月,該領域的獲投交易金額共9,538萬美元、交易筆數14筆,其中,AI晶片獲投6筆交易金額4,286萬美元、機器學習開發平臺獲投5筆交易金額3,571萬美元,以及資料處理獲投1筆交易金額714萬美元,考慮到獲投的交易金額以及該領域中熱度集中的應用,挑選四家企業,深入瞭解臺灣人工智慧在大規模的AI模型及軟硬體設備應用面的早期獲投企業。
註:部分公司之獲投金額為本團隊整理上市上櫃公司投資該公司的資料,尚有其他未公開的投資,實際獲投金額可能高於表中數字。至於輪次為本研究推估。
資料來源:台灣經濟研究院FINDIT研究團隊。
圖16 臺灣人工智慧產業「AI基礎設施」領域獲投亮點企業(2023-2024.H1)
- 數位無限軟體
數位無限軟體成立於2003年,從Java專案開發起家,隨後陸續推出協助企業統合公私有、異質多雲的混合雲管理平臺、受國網中心委託而開發的GPU AI雲端平臺。觀察到GPU以及AI應用的普及化後,在2018年正式推出新產品AI-Stack機器學習開發與營運管理平臺。在這個GPU已成為戰略物資的年代,有效管理GPU、迅速部署AI環境和AI管理與GPU調度平臺對企業而言非常重要,數位無限軟體利用自家開發的平臺將GPU資源最大化,在2021年成為臺灣第一加NVIDIA解決方案顧問夥伴,2022年又接連延攬來自鴻海、IBM、Tuter ABC三個不同領域的資深大將,拓展自身國際業務上的服務規模。
隨著生成式AI與AI加速晶片市場加溫,全球AI產業發展增速,數位無限旗下平臺可滿足各種需求,包含從支援數據科學家的交互協作環境到改進大規模AI訓練以及可靠、可擴展的AI推論服務;數位無限的開放式架構確保了面向未來的協作平臺能夠廣泛整合行業生態,為現代數據中心和雲端的AI和GPU加速工具提供支持,對企業而言除節省部署AI環境時間,專注於AI相關應用,實際效益包含提升GPU使用率達3倍、提供單個GPU同時運行超過20個以上的工作負載、降低部署時間至1%。全球能投入AI管理與GPU調度平台的同業屈指可數,公司預計將2024年5月獲得由仁寶電腦等投資約371萬美元資金投入拓展亞洲市場,成為市占第一領先,並深化與國際大廠合作,加大全球覆蓋率。
- 優必達 Ubitus
優必達瞄準遊戲產業,因為其市場不僅在全球擁有幾十億名玩家,還有幾千家遊戲公司。公司專注於提供雲端串流服務,協助開發商將遊戲上雲,再把這些遊戲內容串流至平臺,其主要面向跨國遊戲公司和電信公司兩大類型客戶。有了雲端串流遊戲,玩家不再需要下載遊戲程式,只要連上雲端裝置如手機、桌電或是電子遊戲機,以及具備足夠的5G頻寬和網速,就可以實現隨時隨地玩遊戲,除此之外,優必達也將事業版圖擴張到線上虛擬購物、虛擬看房等領域,搶占所有線上使用者的市場。
優必達於2024年3月獲得晶片大廠NVIDIA逾315萬美元的投資,此前已與NVIDIA合作擴展GPU雲端基礎設備多年,針對包含遊戲、媒體娛樂和零售等各產業客戶端提供生成式AI在地化的解決方案,其研發的AI產品服務包括Ubi GPT,客製化且以繁體中文為主的臺灣版LLM,在2023年底的新品發表會中,優必達展示透過Ubi GPT整合到Unreal遊戲引擎,搭配優必達雲端串流服務製作的AI NPC應用範例,可以在平板、電腦等各種裝置上體驗跟遊戲世界的AI NPC以自然語言講話互動的情境;圖像和影片擴散服務Ubi Art,整合Diffusion繪圖模型,從文生圖、圖生圖、角色姿勢定義、影像去背,到一鍵生成動畫等,打造簡易使用的AI創作工具;最後是以Taiwan LLM為基礎開發的虛擬形象代言角色Ubi-chan優必醬。透過NVIDIA的投資代表了亞洲生成式AI和雲遊戲發展的一個關鍵時刻,2024年7月優必達宣布以其龐大的運算能力,支援臺灣首款700億參數等級的繁中混合專家模型Project TAME,提供頂級AI算力於繁中LLM Arena網站,進行模型推論測試及演進,不僅涵蓋電子製造、石化、醫療及法律等領域知識,還特別加強了對臺灣文化和語境的理解,展現出超越國際大型模型如GPT-4o的表現。
- 神雋
神雋成立於2023年6月,為神盾公司關係企業的最新成員,神盾自疫情過後趕搭AI PC列車,近三年全面布局各式感測器、傳輸技術到影像處理及AI應用,計畫推出完整端到端AI PC解決方案。
神雋的技術團隊長年致力於人工智慧、機器視覺等相關技術研發,在IC設計與銷售方面也有豐富經驗,其中核心產品「超低功耗Green AI晶片」,相較其他晶片耗能差距達20倍以上,特別適用於偵測與節能情境,達到隨時省電、維持效能,充分做到Green AI節能的目標,其晶片也已提供全球前五大PC業者用逾期AI PC產品。2024年公司獲得安國國際投資約138萬美元的A輪募資,7月宣布被物聯網技術見長奇邑科記完成收購,奇邑科技具備感測器的成熟技術,以IOT應用為主軸且加入國際組織 LoRa Alliance,2019年登錄興櫃,長期耕耘日本等海外市場,陸續獲得國內外大型超市及冷鏈運輸等物聯網場域訂單,透過此收購案,有注於促成ESG的遠程目標,尤其在AI技術應用上能提供更便利、節能的服務,節合雙方既有優勢,有效將技術、產品和人力資源延伸服務至更多領域。
- 耐能智慧
耐能智慧於去年在AI產業便已經創下亮眼的成績,包括2021年四度獲投;2022年10月獲得由Horizons Ventures、鴻海精密工業和光寶科技等投資的4,800萬美元;2023年3月打入美國處理器晶片大廠高通的產品線,此外,分別於2023年8月及9月共獲得鴻海等人投資的4,900萬美元。
耐能智慧的創辦人曾在受訪上提到「以前的CPU是美國人定義,GPU是黃仁勳定義,而AI晶片很有可能是由我們定義出來」,不難看出其對自家AI晶片的自信程度,尤其在AI熱潮持續被推高的背景下,作為業界少數能做到AI晶片量產的企業自然資金源源不絕。AI應用的爆發式發展,產生巨大的能源消耗,未來電費將占據整體運維成本的40%,碳中和已是大勢所趨,全球範圍內的多家大型公司已要求其供應鏈實現淨零排放,此外,更高算力、更優異的性能及更實惠的成本,都是客戶考慮的因素,也對AI晶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耐能智慧於2023年年底推出最新的超輕量級AI晶片,將Transformer應用於圖像處理上,充分發揮了Transformer處理時間序列和整體圖像數據的能力。通過提高上下文處理和數據處理能力,耐能至少提高30%的圖像處理應用準確度,這對於實現自動駕駛來說,是一項重大進步。
雖然GPU晶片目前在市場上占據主導地位,但耐能智慧正在開發更多適合人工智慧計算的NPU晶片,終端算力NPU可同時解決延遲和隱私揭露問題,通過在邊緣運行AI演算法,實現最小延遲,成本效益顯著,相較於產業領域的大廠,耐能智慧身為新創公司的優勢在決策快速,跳脫大廠框架,可以試用產品迭代的節奏快速,隨時與時俱進,若AI時代勢必有NPU公司崛起,那非耐能智慧莫屬。
結語
生成式AI轟轟烈烈點燃全球產業投入人工智慧領域,臺灣也不例外,FINDIT研究團隊盤點的臺灣人工智慧領域早期投資交易中,2023年以62筆交易略高於2022年的57筆,但是交易金額低了約3,000萬美元,2023年累積獲投金額約2.26億美元。整體而言,人工智慧新創的獲投金額仍呈現成長勢態,觀察三大領域的成長狀態,人工智慧基礎設施與跨產業占比有提升的趨勢,有鑑於臺灣在硬體設備跟智慧製造領域的深耕,各家新創漸漸在產業領域嶄露頭角,尤其是AI晶片享譽國際。
用AI的人正在取代不用的人,用AI的企業也正在取代不AI的企業,這樣的趨勢正是全球所面臨的。綜觀來看產業生態,最有利基的除了醫療產業,基礎設施帶來的龐大金流也不容覷,將AI作為工具能讓企業繼續往上爬,經過大爆發後一年的累積,臺灣的AI新創似乎對於其提供的服務與產品更加有自信且目標明確,搭配政策的強力推動,回顧全球人工智慧產業發展歷程,臺灣雖非舞臺上的主角,卻仍擁有一個接一個亮相的機會,進到「AI即國力」的階段,臺灣繼續擔任關鍵算力的供應者,以生成式AI的領域而言,臺灣的發展步調略顯緩慢,但是隨著各家新創對市場變遷的應變、政府的栽培以及越來越多公司將其應用於生產流程,有望在下半年看到更多生成式AI新創嶄露頭角。
參考資料
- State of AI Q2’24 Report https://www.cbinsights.com/research/report/ai-trends-q2-2024/
- 智齡科技完成2.5億元B輪募資 ITIC、台日基金成新股東 https://udn.com/news/story/7241/8097779
- 失智症醫護費用高達1300萬!上頂醫學如何導入AI技術,讓家庭能更早預防? https://meet.bnext.com.tw/articles/view/48590?
- 優必達與慧術科技協作 透過VR串流協助醫生練習機器人手術https://ubitus.net/zh/smart-surgery-vr-robotic-surgery-practice-zh/
- AI VTuber能幹嘛? 爍雲科技「芙耶拉」甲你講https://tw.nextapple.com/life/20240628/E7B431E83443D1445BB9BDEFF35EE2AF
- 立足國內外的國防科技新創——專訪「創未來科技」創辦人王毓駒https://sunrisemedium.com/p/625/tron-future
- 新創擁獨門壓縮術 從輝達H100缺貨挖商機 大減成本75% 滿拓攻生成式AI訓練https://technews.tw/2022/04/21/ai-earthquake-warning-system/
- 幫半導體科技大廠搶時間!衛波科技地震預報提前20秒示警 用AI新科技打進國際杯https://www.wealth.com.tw/articles/3ea34005-7a0f-4cdc-a774-5f60576ad581
- 奧暢雲推出SaaS-In-Chip新利器 打通Edge AI任督二脈https://www.digitimes.com.tw/tech/dt/n/shwnws.asp?id=0000640753_HBD8YRLD4MWUS645PQ0SJ
- 製造業專用RPA工具 電腦視覺加持自助腳本https://www.netadmin.com.tw/netadmin/zh-tw/viewpoint/6838D823789341CC96157D43F7044530#google_vignette
- 不必工程師寫程式,就能破除機台數據孤島困境!IsCoolLab 伊斯酷軟體科技技術長暨共同創辦人鄭永斌解析如何以 AI 技術結合 RPA 系統實現智慧製造自動化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24/06/13/iscoollab/
- 打入AI產業僅4年,數位無限如何吸引鴻海、IBM、Tutor ABC高層加入?https://meet.bnext.com.tw/articles/view/49448
- 搶食千億遊戲上雲大餅!優必達雲端串流技術大絕,如何收服任天堂、Sony?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75889/ubitus-nintendo-game-cloud
- 《興櫃股》奇邑收購神雋 讓物聯網+AI晶片從雲到端https://tw.stock.yahoo.com/news/%E8%88%88%E6%AB%83%E8%82%A1-%E5%A5%87%E9%82%91%E6%94%B6%E8%B3%BC%E7%A5%9E%E9%9B%8B-%E8%AE%93%E7%89%A9%E8%81%AF%E7%B6%B2-ai%E6%99%B6%E7%89%87%E5%BE%9E%E9%9B%B2%E5%88%B0%E7%AB%AF-074223703.html
- Nvidia挑戰者?AI 晶片新星耐能智慧,獲鴻海等募資共9700萬美元https://tw.stock.yahoo.com/news/nvidia%E6%8C%91%E6%88%B0%E8%80%85-ai-%E6%99%B6%E7%89%87%E6%96%B0%E6%98%9F%E8%80%90%E8%83%BD%E6%99%BA%E6%85%A7-%E7%8D%B2%E9%B4%BB%E6%B5%B7%E7%AD%89%E5%8B%9F%E8%B3%87%E5%85%B19700%E8%90%AC%E7%BE%8E%E5%85%83-083200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