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DIT
EN
2024.09.11

【2024年臺灣早期投資趨勢年報-金融科技篇】寒冬將盡、靜待新芽萌生

這一年多來,臺灣金融科技獲投展現出韌性的一面,除整體表現優於全球金融科技獲投外,也出現回溫跡象,加上獲投領域愈來愈加多元,前十大獲投事件不再僅侷限於某些領域,且深入融合科技創新到金融服務與應用上,另一方面,獲投企業及投資人輪廓也愈來愈加完整,活躍投資人則持續增加,都讓人對未來臺灣金融科技獲投充滿信心。接下來,能否迎著這股浪潮,持續擴散並轉化臺灣金融科技獲投能量,進而驅動整個生態系正向循環發展,相信大家都在等著看,也令人期待。

 

一、復甦乏力,全球金融科技獲投低檔盤旋

熬過2023年資本寒冬,原預期2024年金融科技領域早期資金市場有望出現強力反彈,不過從上半年獲投件數與金額等數據來看,復甦力道似乎依舊相當疲軟。整體獲投情況持續在低谷徘迴,不僅沒有跟上這一波人工智慧資金浪潮,也沒有隨著全球股市頻創新高而獲得更多投資人青睞。此皆顯示,金融科技早期資金市場元氣,仍有待時間恢復,並沒有如同市場預期般地,出現大爆發潮。

確實,根據7月中CB Insights公布的2024年第2季全球金融科技動向報告,可以發現,第1季全球金融科技總獲投金額持續滑落至75億美元,除較2023年同期161億美元大幅衰退53.4%外,也是2017年第1季以來的七年新低。儘管第2季獲投金額微幅回升至89億美元(年增18.7%),但若扣掉兩筆後期的重磅交易Stripe的6.94億美元及AlphaSense的6.5億美元,則整體獲投金額將只持平於第1季。進一步來看上半年獲投情況,亦可清楚看到。獲投金額164億美元同樣是近五年同期新低,也較資本寒冬的2023年241億美元衰退32%。這都足以印證,全球金融科技早期資金市場復甦乏力,投資人出手也變得更為謹慎保守(相關數據可參見圖1)。

 

值得注意的是,從全球金融科技獲投平均交易規模及獨角獸新增家數的統計資料來看,大致也可發現類似事實。圖2列出全球金融科技獲投平均交易規模,從圖中可以看到,2024年上半年,全球金融科技獲投平均交易規模1,280萬美元,相較2023年1,330萬美元,減少3.8%,同時也創下近五年新低。此外,從圖3近五年每季金融科技獨角獸的新增與總數統計也可清楚看出,隨著市場大環境的變化,金融科技獨角獸生成速度也明顯趨緩,近6季平均新增家數僅有4.2家,2024年第2季甚至再度滑落至僅剩2家,對比過去2020年底到2022年上半年這段期間,平均每季新增金融科技獨角獸家數都在雙位數以上的表現,確實有著明顯的落差。這不啻都代表著,投資人在金融科技投資上的心態保守,連帶也造成整體金融科技早期資金市場的低迷。面對這樣的大趨勢,臺灣金融科技早期投資環境自然也難以獨善其身,同樣陷入較為低迷狀態。以下就直接切入到臺灣早期投資趨勢中的金融科技領域,來看看最近這一年來又發生什麼變化。

 

 

二、臺灣金融科技獲投熱度雖不若以往但已出現回溫狀態

相較於全球金融科技早期資金市場復甦乏力,臺灣金融科技獲投雖也不若以往熱絡,但近來熱度似有增溫跡象。圖4列出2015年至2024年7月臺灣金融科技獲投趨勢,從圖中可以清楚看到,2023年臺灣金融科技獲投件數已不再下滑,而是持平於2022年的14件,雖然遠不及2019年至2021年這段期間平均約27件的熱度,但已明顯較2015年及2016年臺灣金融科技正要起飛階段的8件及7件,多出將近一倍。而若以獲投金額來看,2024年前7個月已高達3,029萬美元,不僅遠比2023年2,245萬美元成長34.9%,也逼近2022年一整年的獲投金額,顯見臺灣金融科技早期投資的確出現回溫跡象。

 

整體來說,自2015年至2024年7月底止,臺灣金融科技早期投資件數已來到159件,獲投金額則是6.22億美元;其中,在過去一年半時間,臺灣金融科技早期投資件數及金額,分別新增19件及0.53億美元(參見圖5)。這樣的數字,雖仍與全球金融科技獲投件數及規模,有著巨大差距,但在大環境資金相對萎縮下,這樣的表現已屬不易。譬如就時間序列的縱剖面觀察,同期間(2023年1月-2024年6月),全球金融科技獲投件數及金額分別年減32.7%及45.5%,然臺灣金融科技獲投件數及金額則分別年增11.8%及51.5%,確實可感受到獲投熱度正在逐漸增溫。

 

在這方面,不容否認,臺灣政府近年來在金融科技發展政策的推動,確實起到一定作用。從2015年宣布金融科技元年啟動,到2018年4月正式推出「金融科技發展與創新實驗條例」,再到2020年8月與2023年8月分別發布金融科技發展路徑圖1.0及2.0,藉由陸續鬆綁相關法令,建置友善環境鼓勵創新,分階段推動我國金融科技發展等作為,顯然已充分引導市場加快運用科技改善金融服務,也吸引更多早期投資人更關注在金融科技這塊領域。

在這樣的基礎上,今年520新內閣上路後,7月中旬新任金管會主委彭金隆也正式公布金融科技具體規劃和未來發展方向,詳列五大策略,包括(1)擴大容錯空間,加大創新領域、(2)鼓勵團體合作,注入集體創新動能、(3)支持純網路金融發展,發揮鯰魚效應、(4)探索金融科技發展機會,助力金融轉型、(5)全方位引領金融科技發展,目的無非就是想透過法規鬆綁、科技創新與金融服務高度結合,進而深化並完善臺灣金融科技發展。

政策助力加上民間創新能力,再結合金融資源從旁推一把,著實讓人對未來臺灣金融科技發展充滿想像空間。只是,誠如金管會主委彭金隆於7月赴立法院財委會專題報告時所指出的,臺灣金融科技發展仍面臨四大挑戰:(1)臺灣科技人才不足、(2)監理資源不足,如政府機關組織調整與預算及人員分配等、(3)金融科技生態圈過小,同質化競爭大,需推動金融與金融科技間共同開發新型態創新服務、(4)新創業者在制度與發展策略面輔導及協助不足等,這恐怕都是未來臺灣金融科技發展推動時不容輕忽的課題。

另一方面,過去我們也一再強調,與國際早期投資市場相比,臺灣金融科技獲投,無論是在件數或規模方面,比重都遠不及全球早期投資市場。譬如,以台灣經濟研究院FINDIT研究團隊所收錄的臺灣獲投資料來看,在2015至2024年第一季這段期間,臺灣金融科技獲投占整體新創獲投比重,在件數及金額方面都僅4.4%,對比2023年全球金融科技獲投占整體獲投比重,件數及金額分別高達14.4%及16.4%,著實有著不小的落差。未來如何提升臺灣金融科技早期投資能量,進而帶動金融科技發展,可能也是各方必須正視的問題。

 

三、金融科技獲投企業依舊年輕有朝氣、輪次也多落在早期階段

就臺灣整體金融科技獲投企業成立年度分布來看,基本上與2023年差異不大,超過八成集中於2014年至2019年設立,其中又以2016年、2018年及2019年這三年設立為最多,均超過20家,另2022年及2023年也各自新增2家新設,顯示臺灣金融科技獲投企業依舊年輕有朝氣(參見圖6)。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隨著近年來金融科技早期資金市場降溫,新設企業家數也跟著急凍。從圖6可以看出,自2019年再度出現26家新設企業的巔峰後,就一路呈現斷崖式的崩落,例如與2019年巔峰間隔時間僅一年的2020年,新設企業家數就掉到僅剩6家,未來是否會進一步影響金融科技的投資熱度,恐怕也是需要持續關注的課題。

 

此外,從獲投階段來看,2024年變化也不大,無論是在件數或金額方面,主要都還是集中於早期階段(A輪以前),比重分別為88.7%及61.5% (參見圖7)。另根據經驗法則,由於中後期階段新創所需資金或投資人願投資金,基本上都會比早期階段來得大,因此從圖7也可看出,相較於件數,中期階段(B+C輪)的獲投金額比重明顯較高,達到34.6%。這樣的獲投階段別分布情況,雖然還屬健康也符合常態,但可能也隱含著願意繼續接棒的投資人不多。背後原因,究竟是因為出場機會不大?或是估值過高形成嚇阻作用?抑或是大環境資金問題?站在推動臺灣金融科技前行的角度上,或許也有必要好好檢視一番。

 

四、次領域獲投中區塊鏈勢頭依舊火熱、但企業服務、匯款及保險也沒缺席

盤點最近一年(2023年下半年至2024年上半年)臺灣金融科技企業獲投清單,可以發現,前十大交易事件中,區塊鏈依舊是投資人最愛的次領域,共有4起獲投事件,分別為WOO Network、池安量子資安、冷融合金融科技及紅樓創新技術;另外企業服務也不遑多讓,有3起獲投事件,分別為安律國際、數位身分及黑森科技;餘下則為匯款的東聯互動(2起獲投事件)以及保險的易安網保險經紀人(1起獲投事件)。相關獲投數據與說明可參見圖8,進一步的個別獲投企業介紹,則臚列於後。

 

  • 東聯互動/ 跨境匯款服務APP/ (1,431萬美元 A輪) / (159萬美元 A輪)

東聯互動成立於2016年,致力於科技金融的發展、導入人工智能與科技金融監理,從成立至今,在印尼、越南、菲律賓、泰國、香港及臺灣推出市場服務,也引導外籍移工合法辦理匯款。2019年與銀行合作建立高規格的KYC程序和人工智能防治洗錢與風控系統。基本上,東聯互動已完成「法遵科技化」、「系統智能化」和「服務國際化」三大經營基石,除此之外,其為解決社會中詐騙橫行及人頭冒用的行為,亦透過人工智能機制,去驗證這麼多筆交易中,是否有化零為整或化整為零的交易風險存在。同時,東聯互動的研發團隊開發「EUI Money APP」,導入RegTech、Big Data和身分驗證技術,同時符合國際標準的匯兌交易機制,經金管會和央行核准。東聯互動在前十大的交易金額中分別占據第一名及第七名。2023年12月完成A輪5,000萬新臺幣(約合159萬美元)投資;2024年2月則完成A輪4.5億新臺幣(約合1,431萬美元)投資,此輪投資由宏誠創業投資與其他未揭露投資人投資。2024年6月13日東聯互動以參考價153元登錄興櫃。

 

  • WOO Network/ 量化交易研究、分析與投資服務/ 900萬美元/ 未揭露

WOO Network,成立於2018年,是Kronos Research 麒方科技(原麒點科技)所孵化,專注於高頻交易的量化公司,結合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和高速網路等先進技術,透過進階的資料分析開發獨家量化交易預測模型,並且使用全自動交易策略自營,也提供全球加密貨幣商品即時報價資訊。除了在加密貨幣交易環境中進行高頻交易(HFT)外,WOO Network也提供CeFi和DeFi流動性解決方案,為機構以及經紀商提供資產管理和風險投資服務。WOO X為WOO Network 旗下創立的加密貨幣交易所,除了提供使用者自由設定交易平台介面與最低零元手續費之外,亦致力提供交易用戶最高的流動性和最佳交易體驗。WOO Network選擇 Amazon Web Services (AWS) 運行其解決方案,達到低延遲與安全部署的成效,不僅加密高敏感資料,也利用Amazon EventBridge 對 AWS Secrets Manager 的存取進行即時監控。2024年1月WOO Network完成900萬美元投資,輪次未揭露,其中投資人包含:Wintermute, Selini Capital, Time Research, Presto Labs, Pulsar, AlphaLab Capital, Efficient Frontier, Amber, Riverside Hedge等。

 

  • 安律國際/以專門國際標準驗證及支付卡安全管理為核心服務/604萬美元/A輪

安律國際,前身為安律信息技術,成立於2023年,總公司位在臺灣,目前在美國加州、中國北京、新加坡、越南、日本等地設有分公司,營運地區包含臺灣、中國、美國以及亞太地區,是一家以專門國際標準驗證及支付卡安全管理為核心服務的國際團隊。安律國際是PCI 3DS 標準公布後,首批通過 PCI SSC 3DS 考試取得 PCI 3DS 審查資格之公司。主要業務包含:PCI DSS業務、PCI 3DS業務、GDPR隱私保護服務以及資訊安全服務等。除了支付服務產業隨著技術演進更加完善,使得進行各項業務時有更安全的資訊保護外,金融服務也從傳統進步到能無線、行動化、代碼化甚至應用區塊鏈等技術到資料保護服務中。2024年2月安律國際完成A輪1.9億新臺幣 (約合604萬美元)投資,騰雲科技服務及其他未揭露投資人出資。

 

  • 池安量子資安/AORTA傳輸認證與加密解決方案/575萬美元/A輪

池安量子資安成立於2017年,前身為池安科技,一開始專注於區塊鏈安全服務,並與Coolbix、Aegis一線區塊鏈公司合作,提供冷錢包、區塊鏈安全服務。爾後2021年完成零信任(Zero-trust)與後量子密碼場域驗證,加上獲得國發基金與天使投資人注資,轉而以量子密碼學為核心概念、零信任架構為基礎,提供企業級 Edge-to-Cloud 資安解決方案及產品、保護和強化 IT/OT 基礎設施和應用程序,包含:IoT 端點安全(基於認證授權的晶片)、端到端量子安全科技,雲端與端點數據傳輸安全、後量子密碼技術及零知識證明等。池安量子資安提供兩大解決方案商品,PQ-ZTA Tunnel (後量子零信任架構解決方案)、PQMP (量子敏捷遷移方案),前者適用對象包含:政府、醫療、工控、金融與關鍵基礎設施等產業,而後者為使用雲端服務客戶的業者以及透過雲端營運的企業。2023年3月,池安量子資安發布全球第一個「抗量子攻擊(Quantum-safe)的多功能智慧卡冷錢包」,因應金融業與加密貨幣嚴峻資安挑戰。2023年8月,該公司宣布成立亞洲第一個量子安全遷移中心(Quantum Safe Migration Center, QSMC),以量子安全與相關研究與成果為核心,推動量子安全人才培育、國際人才引進、建立與活絡相關產業社群。2023年12月池安量子資安完成A輪1.8億新臺幣((約合575萬美元)投資,由國發基金、義美總經理高志明以天使投資人身份以及未揭露投資人注資。

 

  • 數位身分/ 利用AI影像防偽技術提供數位身分認證服務/400萬美元/ Pre-A 輪

數位身分(Authme)成立於2019年,致力於運用AI身分驗證以及零信任解決方案,透過OCR 證件辨識、NFC 晶片證件驗證技術和人臉辨識技術,為企業打造安全且有效率的KYC身分驗證流程,並且加上結合FIDO 生物特徵辨識的適應性MFA 認證、易整合的SSO 單一登入平台等措施,協助強化企業內部資安防護,除此之外,也支援SaaS、混合雲等多種部署模式。數位身分的產品主要為「AI身分驗證解決方案」與「零信任解決方案」兩大項目,前者包含三種不同的查驗方式,Authme一站式身分驗證、證件查驗及人臉辨識,利用適應性AI模型來抵禦Deepfake攻擊,同時藉由AI OCR辨識查驗證件,驗證身分證件的真偽,在Authme Studio的一站式管理平台中,提供Low-code設計及好上手的介面讓企業能將結果整合至管理系統來提升決策及企業營運效率。應用領域橫跨金融、健康醫療、智慧旅遊與虛擬貨幣等。2023年12月數位身分完成Pre-A輪400萬美元投資,鼎創有限公司、Headline Asia共同投資。

 

  • 黑森科技/金融科技軟體服務商/300萬美元/ Pre-A 輪

黑森科技於2019年成立,提供包括金融機構諮詢服務、外匯經紀解決方案、數位銀行產品、和全球金融服務許可申請的全方位解決方案,產品涵蓋CRM系統、社交交易平台、跨平台橋接工具等,旨在提升金融機構的適應性和運營效率。黑森科技的主打產品SoFinX是一個AI社群交易平台,為全球金融經紀業務提供商(Online Brokerage)提供服務,證券商可以把匿名投資好手、Key Opinion Leader (KOL)的行為做為訊號源提供給其他投資者,使其能依據這些訊號當作投資的分析手段與參考依據,以降低投資門檻。而在金融科技解決方案中,黑森科技具有多種產品供企業做使用,像是OTSO CRM+、OTSO Social、OTSO Bridge 等。這些產品旨在優化數據管理、社交交易生態系統和訂單管理,使得經紀商能夠更好地與流動性提供者、市場做市商和銀行進行連接。2023年11月黑森科技完成Pre-A輪300萬美元投資,投資人包含安發天使投資、炙星投創、雲豹能源科技共同創辦人譚宇軒與其他未揭露投資人。

 

  • 冷融合金融科技/FortVax冷錢包萬事達簽帳卡/92萬美元/ 種子輪

冷融合金融科技成立於2023年,由台灣銘板與臺灣的虛擬交易所幣託共同成立,發展冷錢包(數位資產儲存於冷錢包,可保留在個人用戶端,避免交易所風險)結合簽帳卡功能的「冷錢包萬事達簽帳卡」業務,計畫與臺灣、美國、日韓及東南亞各國的虛擬交易所合作。冷融合金融科技的FortVax冷錢包產品已與臺灣虛擬貨幣交易所幣託簽約合作,雙方合約總金額為240萬美元(約新臺幣7,200萬元),預計9月陸續出貨。商業模式則已經獲得萬事達卡組織同意,雙方將透過新加坡的MatchMove公司合作,受限於法規,冷融合金融科技公司需在新加坡成立子公司,雙方才能順利開啟合作關係。2024年4月完成種子輪3,000萬新臺幣(約合92萬美元)投資,由台灣銘板股份有限公司投資。

 

  • 易安網保險經紀人/專業網路保險公司/84萬美元/A輪

易安網保險經紀人成立於2002年,是臺灣第一家將「保險服務」概念徹底落實科技化、網路化與快速化的專業網路保險公司,為國內首家線上即時刷卡投保之保險網站。目前在臺北和高雄分別有設置承攬的業務據點。2019年進行組織重整及取得ISO資安及個資安全認證後,金管會核准辦理網路保險業務;到了2021年,加入PChome集團獲得注資,開始將保險業務拓展至電子商務領域。易安網除了旅遊、人身、汽機車之外,近年也加入寵物保險的服務,另外,針對法人企業也有提供公共意外險、商業火線、產品責任險等。2023年9月,易安網保險經紀人完成2,700萬新臺幣(約合84萬美元)投資,投資人有中華網家一號、全家便利商店、和鼎創業投資。前一輪為2021年由PChome網路家庭參與Per A輪投資。

 

  • 紅樓創新技術/利用區塊鏈底層技術實現可信機制和憑證交換系統/59萬美元/ A輪

紅樓創新技術成立於2018年,前身為霏摩投資有限公司,是由一群建中及台大學生所創立的OMO (Online Merge Offline) AI大數據整合及分析的科技新創,融合web3區塊鏈技術與社交影響力圖譜,來鼓勵消費場景中的消費者提供真實行為產生的資料,來幫助商業端客戶找到其最忠實用戶,同時也讓用戶能藉由提供真實資料來獲得收益,以Web3 Yelp理念為基礎設計產品,致力於推動去中心化社交影響力代幣化。紅樓創新技術以區塊鏈底層技術打造整合之消費回饋及VIP優惠APP的「波波錢包」,創造零售與餐飲產業於OMO的新型態,除了藉由創新尖端技術解決消費者痛點外,更能以精準的AI大數據整合及分析,協助客戶降低成本且增加營收。波波錢包是臺灣唯一跨線上線下通路且與各種回饋方式不衝突之紅利點數回饋外掛 APP,提供多種優惠和回饋,加上完善的功能,吸引用戶來使用。2023年11月完成A輪1,897萬新臺幣(約合59萬美元)投資,由藍新科技、和鼎創業投資兩家公司出資。

 

從近一年金融科技次領域前十大獲投企業中可知,區塊鏈勢頭依舊火熱,加上企業服務,這兩個次領域在10件中就占了7件,顯示臺灣金融科技獲投過度集中現象,依然存在。進一步將時間拉長,統計2015年至2024年7月臺灣金融科技次領域的獲投件數與金額(參見圖9),也可發現同樣類似的現象。無論是就件數或金額來看,區塊鏈在臺灣金融科技獲投中幾乎都獨領風騷,不僅件數60件較第2名的企業服務多出一倍以上,金額2.8億美元也是高居第一。值得注意的是,在獲投件數部分位居第2 (26件),也是近一年前十大獲投第二多(3件)的企業服務,儘管愈來愈受到投資人青睞,但可能是因為領域本身的特性,使得獲投金額無法同步跟上,在整體次領域排名中僅位居第四(2,831萬美元)。相反地,在獲投件數部分位居次領域第五的借貸(13件),由於從事業務需要大量資本,也因此在獲投金額方面高居第二(2.1億美元),整體平均獲投金額則是躍升第一,平均每件獲投金額高達1,625萬美元,足足是排名第二次領域匯款(484萬美元)的3倍多。

 

上述的獲投趨勢發展,其實從次領域的熱力圖,大致也可得出類似結論。圖10列出2015年至2024年7月臺灣金融科技次領域各年的獲投情況,可以發現,自2017年後,區塊鏈每年獲投幾乎都是獨占鰲頭,其中又以2019年及2020年最熱,分別有超過兩位數的獲投件數。而原本在2015年非常火紅的支付,近年來則比較沉潛,每年平均大約都僅剩2至3件左右,2024年前7個月則首次出現掛蛋局面,顯見投資人對支付領域的青睞程度,正逐漸消退。另一方面,企業服務及財富管理這幾年來獲投雖不若區塊鏈那麼火熱,但也維持相對穩定的熱度。譬如企業服務在2023年及2024年這段資本市場急凍期間,加總獲投件數還有5件之多,僅次於區塊鏈的7件,顯示投資人目光焦點除持續鎖定原本金融科技的重點領域與項目外,也可能正在從消費端慢慢轉向企業端。

 

面對從消費端到企業端的趨勢發展,筆者曾於「從2023 Fintech 100看全球金融科技發展趨勢」這篇文章中提到,金融科技新創愈來愈重視企業端的考量主要有三,一是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也就是說,相較於消費端的紅海廝殺,企業端可能更接近藍海的利基市場,這也讓一些背後擁有技術卻沒有龐大資源支持的新創業者,較容易切入;二是愈來愈多市場參與者(尤其是總數高達160多萬家的中小企業)體認到數位轉型的急迫性與必要性,從中衍伸出的需求,也讓金融科技新創業者看到潛在的龐大商機;三是用戶轉換成本考量,換言之,對金融科技新創業者來說,相較於消費端客戶低轉換成本,企業端用戶通常具有決策時間較長、轉換成本較高的特性,也因如此,對時間寶貴的新創業者而言,當不需把時間耗費在產品及服務創新與研發以外的事物時,自然也成為選題上的重要考量。而當愈來愈多金融科技新創朝向企業端選題,連帶也會轉移投資人焦點,讓企業服務成為臺灣金融科技獲投的重要次領域。

 

五、獲投企業及投資人輪廓一年比一年完整、活躍投資人則持續增加

綜上可知,隨著早期資金市場邁入寒冬,近兩年臺灣金融科技獲投也不盡理想。2023年及2024年加總僅有21件獲投事件,對比2019年的30件或2021年28件,表現明顯下滑。但儘管如此,對於整體獲投企業輪廓來說,隨著新血加入以及投資人關注領域愈來愈廣,獲投企業輪廓也逐年完整。圖11列出2015年至2024年7月臺灣金融科技獲投主要企業的分布,從中可以發現,區塊鏈、支付、企業服務及財富管理仍是前四大獲投分布領域,不過借貸及保險也持續受到投資人關注,另還有一些包括匯款及資本市場等也有新創陸續獲投,整體輪廓的確愈來愈加清晰,也日益多元。只是,就如同前面所提到的,臺灣金融科技早期獲投企業輪廓雖漸趨完整,然獲投高度聚焦於某些領域的集中化現象,對於未來國內金融科技發展,究竟是不是一件好事,或許也是相當值得討論的課題。

 

另一方面,相較於獲投企業輪廓愈來愈加完整,整體投資人輪廓也呈現相同演變趨勢,除有愈來愈多天使投資人及創投加入外,公司及公司創投的重要性也與日俱增,分布範圍則是遍及海內外,活躍投資人亦持續增加。圖12列出2015年至2024年7月臺灣金融科技投資人的分布情形,基本上還是以國內金融機構、國內投資人及國外投資人這三大類為主。其中,近一年新加入的國內投資人就包括宏誠創投、炙星投創、鼎創公司、藍新科技公司、騰雲科技公司及永續影響力公司等,而新增的海外投資人則有AlphaLab Capital、Amber、Headline Asia、Pulsar、Time Research及Wintermute等,顯見臺灣金融科技投資人輪廓確實一年比一年充實。

 

進一步來看各個類別投資人的投資件數及比重情況,可以發現,在2015年至2024年7月這段期間,國內創投仍是穩居第一把交椅,投資件數高達82件,比重則是來到52%;而排名第二的公司/公司創投投資件數為72件,比重為45%;位列第三的則是海外投資人,投資件數有62件,比重為39%;國發基金雖排第四,但投資件數也有25件,比重為16% (參見圖13)。相較於前一年的表現,四大類別投資人件數都有明顯增加,比重則是未有太大變化。值得注意的是,就2024年數據來看,活躍投資人(投資件數在3件以上)明顯增加,包括和鼎創投、安發天使及中華網家等,都是首度進榜,顯示臺灣金融科技獲投熱度雖不若以往,但投資人並未因此收手離場,而是蟄伏在後、伺機而動,一有機會仍會積極出手。這或許也是為何我們對未來臺灣金融科技發展,仍有高度期待的關鍵所在。

 

六、結語

寒冬將盡,靜待新芽萌生。在挺過資本寒風冷冽的吹襲後,這恐怕是接下來臺灣金融科技獲投最有可能浮現的一個景象。確實,過去一年(2023年下半年至2024年上半年),儘管臺灣金融科技獲投仍在低檔盤旋、不如以往熱絡,但相較於前一年同期,無論是從件數或金額來看,整體獲投數字都有著顯著成長。譬如,在獲投件數方面,成長幅度來到55.6%,而在獲投金額部分,成長幅度甚至高達2.1倍,充分讓人感受到市場回溫氣息,也令人期待接下來臺灣金融科技獲投表現。

特別是在政策的支持下,伴隨著相關法令及規範的放寬與鬆綁,以及市場資源與人才的積極挹注,整體金融科技發展環境也益加健全,連帶也吸引更多早期投資人關注並投入到這個新興領域,這無疑都是未來臺灣金融科技獲投值得期待的底氣所在。不過,即便如此,臺灣金融科技發展還是存在一些問題與挑戰。就如同現任金管會主委彭金隆赴立法院報告時所指出的,現階段臺灣金融科技發展面臨四個不足,分別為科技人才、監理資源、新型態創新服務及產品、新創業者輔導與協助等四大項,恐怕都是無法逃避、也是必須加快處理的重要課題。畢竟,金融科技發展與獲投,實屬一體兩面,缺一不可。

總的來說,這一年多來,臺灣金融科技獲投展現出韌性的一面。除整體表現優於全球金融科技獲投、出現回溫跡象外,獲投領域也愈來愈加多元,譬如前十大獲投事件就涵蓋區塊鏈、企業服務、匯款及保險等四大領域,而且科技創新含量十足,不管是數位身分公司利用AI影像防偽技術提供數位身分認證服務,或是池安量子資安發布全球第一個抗量子攻擊(Quantum-safe)的多功能智慧卡冷錢包,都可清楚看到科技創新深入融合到金融服務與應用上。另一方面,獲投企業及投資人輪廓愈來愈加完整,活躍投資人也持續增加,這都是讓人對未來臺灣金融科技獲投充滿信心的重要元素。接下來,能否持續擴散並轉化這些重要元素,使之成為臺灣金融科技發展與獲投的養分,進而帶動整個生態系的正向循環,相信大家都在等著看。

 

參考資料

  1. Aaron Huang、James Huang,「假臉逃不過它的「AI眼」,準確率逾9成!身分驗證如何讓金融業也按讚?」,數位時代,2023-06-14,https://reurl.cc/Ll4mLy
  2. CB Insights (2024), State of Fintech Q2’24, https://www.cbinsights.com/research/report/fintech-trends-q2-2024/
  3. Dishita Malvania,「WOO X Secures $9 Million Funding to Boost Crypto Liquidity」,The Crypto Times,2024-01-18,https://reurl.cc/5d4G7v
  4. 吳孟道(2023),「從2023 Fintech 100看全球金融科技發展趨勢」,FINDIT網站,2023/11/6,https://findit.org.tw/researchPageV2.aspx?pageId=2299
  5. 李昀璇(2024),「金管會主委彭金隆正式發表金融科技發展規劃,共五大策略近20項措施」,資安日報,2024/7/16,https://www.ithome.com.tw/news/163966
  6. 何英煒,「台灣銘板冷錢包簽帳卡發行」,工商時報,2023-06-30,https://reurl.cc/qvr5E3
  7. 侯冠州,「【科技人帶路】獲義美注資六千萬 池安創辦人池明洋:量子安全非常緊迫、盼量子密碼加速普及」,Yahoo 財經,2023-08-02,https://reurl.cc/Dl4yom
  8. 高詩豪,「亞洲首家量子安全遷移中心在台啟動 促全球量子安全市場發展」,明日科學,2023-08-01,https://reurl.cc/adLnx7
  9. 陳于晴,「〈東聯互動展望〉獲3金控注資深耕移工市場 攜一卡通備戰電支業務」,鉅亨網,2024-05-16,https://reurl.cc/937Omj
  10. 楊淨淳,「金融科技新創 OTSO Fintech 黑森科技獲300萬美元 Pre-A 輪投資」,經濟日報,2023-11-13,https://reurl.cc/Nl4Am5
  11. 廖君雅,「保險電商掀FinTech新時代!易安網獲全家、和碩注資」,遠見,2023-10-04,https://reurl.cc/OrG4kX
  12. 廖珮君(2024),「金融科技發展 金管會畫藍圖」,經濟日報,2024/7/8,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3/8079633
  13. 戴玉翔,「FinTech 跨境支付尖兵 東聯互動將於6月13日登錄興櫃」,經濟日報,2024-06-12,https://reurl.cc/Ll4pz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