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DIT
EN
2024.09.24

【2024年臺灣早期投資趨勢年報-食農科技篇】不受全球投資寒冬影響,臺灣食農領域投資展現韌性

根據美國農業食品科技募資媒體AgFunder於2024年3月所發布的《2024年農業食品科技投資趨勢報告》顯示,2023年農業食品科技新創的投資金額創下六年新低。投資金額不僅低於Covid-19疫情後的高峰,在全球創業投資的占比也持續下降,占整體金額的5.5%。投資寒冬雖帶來挑戰,但也為市場帶來新機會,許多新創公司將被迫重新調整商業模式;與此同時,2023年臺灣食農科技投資獲投總額雖也較2022年下滑,但在近10年間,仍屬於第二高位。本文將分析近年來臺灣食農科技領域的早期投資輪廓,涵蓋整體投資、輪次、交易規模、獲投企業輪廓、各類型投資者參與投資情況、亮點案例等。

一、全球食農科技領域早期投資趨勢—食農科技資本寒冬來臨

根據美國農業科技募資網站AgFunder於2024年3月發布之《2024年農業食品科技投資趨勢報告》中的數據顯示,2023年農業食品科技新創的投資金額創下六年新低,僅160億美元。投資金額不僅低於Covid-19疫情後的高峰,在全球創業投資的占比也持續下降,2023 年農業食品科技僅占整體金額的5.5%,低於2022年的6.7%和2021年的7.6%,主要是因交易件數和規模縮減,以及部分新創公司估值過高導致投資意願降低所致。然而,生質能源和生物材料及農場機器人、機械及設備相關的投資金額則有所成長,年增率分別成長20%和9%。最大宗的交易案為Footprint獲得 8.3億美元的鉅額投資。

面向消費者的下游領域如包含替代蛋白質在內的創新食品獲投金額持續下跌(年跌幅50%),其他跌幅較高的領域包含農業生技(-34%)及農產品市場及金融科技(-22%)均表現不佳。
估值過高是導致資本寒冬的重要原因之一,許多農業食品科技新創的估值在疫情間過度膨脹,遠高於傳統消費品公司或科技公司的平均水準。隨著市場調整,這些新創公司的估值大幅縮水,甚至出現了「Down Round」的情況,例如陷入困境的植物性食品公司Beyond Meat在納斯達克股票交易所的交易估值僅為公司營收的1倍;遠低於收購或公開上市的民生消費品公司常見的3-5倍倍數。有鑒於此,食農領域投資金額不足是其來有自。

投資寒冬雖帶來挑戰,但也為市場帶來新機會。許多新創公司將被迫重新調整商業模式,以更精簡的方式經營,這對整個市場和估值來說是健康的。然而,農業食品科技在全球經濟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投資不足的情況值得關注,儘管投資環境嚴峻,但農業食品科技仍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整體而言,投資的寒冬迫使食農科技領域進行調整,但同時也為未來的發展創造新的機會。

圖1 全球農業食品科技獲投金額(2014-2023)

二、臺灣食農科技領域早期投資趨勢
(一)領域範疇

本文所定義的食農科技企業,為具有技術創新或商業模式創新者。此外,參考AgFunder分類,可依產業供應鏈區分為:上游科技,包括農業生技、農產品市場及金融科技、生質能源及生物材料、農場管理軟體、感測及物聯網技術、農場機器人、機械及設備、新型農場系統、創新食品;中游科技;下游科技、其他,如酒類管理,包括店內零售及餐廳科技、電商、家庭及餐廳烹飪科技、線上餐廳及食材包、雲端零售基礎設施,如下圖所示:

圖2 臺灣食農科技領域範疇


(二)食農科技領域獲投趨勢分析
1. 早期投資趨勢變化-2023年獲投金額下滑,但仍高於疫情前水準

臺灣食農科技領域自2015年至2024年7月的獲投交易共199件,占臺灣早期投資交易3,661筆約5.4%,獲投金額共計5.18億美元,占已揭露之早期投資總金額148.35億美元的3.5%。

圖3、2015-2024.7臺灣食農科技領域獲投總覽

 

觀察整理獲投趨勢,自2015年至2022年間,獲投件數和總金額大致呈現成長趨勢,2015年臺灣食農新創獲投共12筆,揭露之投資金額僅169.9萬美元,至2022年獲投件數則來到24件、1.2億美元的歷年高點,金額較2021年成長七成,儘管2023年獲投總額較2022年下滑2成至9,408萬美元(27件),但在近10年間,食農領域之獲投金額成長超過4.5倍,表現不凡。而各年度間獲投金額波動程度係受當年是否有大型獲投案件所影響,如2018年獲投件數較2017年少2件,僅16件,但交易總額卻較2017年成長約63%,主要是受惠於農業生技公司地天泰獲投A輪3億新臺幣(約981.5萬美元)拉抬;2019年雖然獲投件數增加,但因獲投規模平均較小,故獲投總額仍低於2018年;後由於Covid-19疫情,在2020年至2022年間獲投金額近乎指數成長,主要因新型農場系統(如智慧農場)、農業生技及雲端廚房、創新食品領域新創相繼獲投,其中以開發出智慧自動化飲料機器人的百睿達有限公司(Botrista Technology, Inc)於2022年獲得高達3,800萬美元的B輪資金最引人注目,且百睿達再度於2024年7月獲得6,725萬美元C輪資金挹注,為歷年來食農科技領域獲投金額最高的一筆交易。此外,專精於漁電共生及無毒科技水產養殖技術的向陽多元光電股份有限公司,自2019年起已累計獲得超過1.42億美元資金,亦支持食農科技獲投金額成長,然而隨著疫情退去,生活回復常態,資金不再追捧雲端廚房與創新食品領域,獲投金額在2023年呈現衰退,但仍高於疫情前水平。



圖4、2015-2024.7臺灣食農科技領域早期投資趨勢


2. 早期投資金額之中位數與平均數-2024年投資規模之平均數及中位數為歷年最高

由於各年度獲投金額波動,受有無高額獲投案件影響。儘管2024年為不完全統計,截至7月底僅有6件,但如扣除未揭露投資金額之2件交易案獲投金額均超過百萬美元,幾乎都在A輪後,包括智慧自動化飲料機器人新創Botrista(C輪)、水產養殖之水質監測物聯網系統開發商艾滴科技(A+輪)及黑水虻養殖新創循創生物科技及星源漁業,使投資規模平均數和中位數來到歷年最高,分別是1,841萬美元和255萬美元。



圖5、2015-2024.7臺灣食農科技領域獲投統計-平均數與中位數


3. 食農科技早期投資趨勢-獲投金額及件數上游高於下游

從199件獲投交易件數來看,上游的獲投交易總件數95件,與下游的93件旗鼓相當,觀察各年度變化,可見獲投件數在Covid-19疫情後的2022年起,上游均領先下游,顯示在疫情導致供應鏈中斷,氣候變遷及俄烏戰爭總體環境挑戰下,投資者益加重視能解決這些問題威脅的上游研發技術,如新型農場系統及農業生技領域;儘管上下游獲投件數不相上下,但整體而言,獲投金額卻相當懸殊,上游領域共獲得超過3億美元資金,占59.1%,下游則獲得約2億美金,僅占39%,約為上游的三分之二,中游科技獲投件數為11件,獲投總額占2%,觀察各年度變化,可發現上游獲投金額多大於下游,且2023年上下游獲投金額比值來到歷年新高的8倍,主要因上游包含研發或建廠設備之重資本投資,如包含在新型農場系統內之漁電共生、漁業或黑水虻養殖等。

若分領域獲投件數來看,以新型農場系統共40件最多,占整體交易約2成,其次依序為家庭及餐廳烹飪科技(15.6%)、電商(14.6%)、店內零售及餐飲科技(12.6%)和農業生技(10.6%),前五大次領域合計占整體近四分之三。

從獲投金額來看,以新型農場系統獲投約2.16億美元最高,其次依序為家庭及餐廳烹飪科技(約1.29億美元)、農業生技(約4,974萬美元)、店內零售及餐飲科技(約3,405萬美元)和電商(約3,068萬美元)。

圖6、2015-2024.7臺灣食農科技領域獲投統計-件數與佔比(分領域)

圖7、2015-2024.7臺灣食農科技領域獲投統計-次領域分布



圖8、2015-2024.7臺灣食農科技領域各年度獲投件數-供應鏈分布

圖9、2015-2024.7臺灣食農科技領域各年度獲投金額-供應鏈分布


4. 年輕的企業是早期獲投主力-成立5年內即獲投者占近80%

2015至2024年7月期間臺灣食農科技領域的早期投資案件中,獲投企業約有八成是在五年內成立,顯示這群年輕的新創透過技術與商業模式創新,吸引投資人的關注。此一平均比重也高於同期間整體臺灣早期獲投交易活動的65.8%,反映出投資人對食農科技領域的高度重視。

圖10、2015-2024.7臺灣食農科技領域獲投統計-各年獲投企業成立年份之中位數

 

5. 投資交易仍以A輪前占多數,中期階段投資案緩步成長

若依投資件數占比來看,以A輪(含)以前的早期階段交易占多數,占比從50%~96.3%,平均約為78.8%,中期階段占比從3.7%~16.7%,平均約為10.4%,後期階段獲投的件數較少,僅在2018年有一件,該年件數占比6.3%;未揭露者占比平均約為14.7%;若由獲投金額占比來看,因主要受該年大型投資件數的多寡左右,故占比波動較大。整體而言,食農科技領域的交易仍以早期階段為主,但從2022年起可陸續見到一些企業如Botrista及漁電共生案場暨水產養殖公司向陽多元光電及泰陽光電已順利進入中期募資階段。

圖11、2015-2024.7臺灣食農科技領域獲投統計-投資階段(依件數)

圖12、2015-2024.7臺灣食農科技領域獲投統計-投資階段(依金額)


6. 早期投資之交易規模結構-以100萬美元以內的金額最多

在獲投金額規模部分,由於食農科技公司陸續在近年進入B、C輪募資,再加上吹起永續風潮,使重資本的新型農場系統持續獲得資金,自2021年和2022年投資規模在「300萬美元以上」件數各有9件和8件,較2020年的4件成長1.5倍,獲投金額也倍增,顯示新型農場系統領域是帶動整體食農科技獲投金額成長的主要動力,但2023年則是由「100萬美元以下」的案件所推動。

2015至2024年7月期間,臺灣食農科技在不同獲投規模的交易件數中,以100萬美元以下的件數最多,約占47%,其次為100~200萬美元,約占12.6%,值得注意的是,500~1,000萬美元的交易案也占約9.5%,位居第三。相較於同期間臺灣整體早期投資的規模件數分布,食農科技同樣以低於100萬美元的獲投件數占比最高。

圖13、2015-2024.7臺灣食農科技領域獲投之交易規模結構


圖14、2015-2024.7臺灣食農科技領域獲投之交易規模結構-分年度


7. 食農科技領域獲投企業輪廓圖與2022-2024.7獲投亮點案例

圖15、2015-2024.7臺灣食農科技獲投企業輪廓圖

 

(1) 2015-2024.7臺灣食農科技獲投金額前十大,智慧自動化飲料機器人新創百睿達創新紀錄

從每筆獲投交易金額來看,在2015年至2024年7月間,以智慧自動化飲料機器人新創百睿達有限公司(Botrista)於2024年7月獲得C輪6,725萬美元資金居首,為繼2016年餐廳訂位平臺EZTABLE獲得C輪投資後,再度有食農領域新創成長至C輪,此外,獲投金額亦創下紀錄,其於2022年10月獲得之B輪資金在前十大獲投交易中亦高居第三;新型農場系統新創向陽多元光電於2023年11月獲得B輪6,702萬美元之交易則位居第二,其於2022年6月及2021年11月之獲投交易分居第四及第五。

在投資金額前10大的交易中,屬於上游科技者占7成,包含新型農場系統領域共4筆、農業生技2筆及創新食品1筆,屬下游科技之家庭及餐廳烹飪科技共3筆。

圖16、2015-2024.7臺灣食農科技領域獲投統計-投資金額前十大


(2) 2023-2024.7臺灣食農科技獲投金額超過百萬美元案件

2023年至2024年7月間獲投金額超過百萬美元的交易共15件,其中9件屬於上游,逾半為近5年內成立之新創,下表依金額排序後列出前十件,可見前兩名之獲投金額遙遙領先:

圖17、近兩年(2023-2024.7)臺灣食農科技領域獲投統計-獲投金額超過百萬美元案件

以下將針對代表性個案進行介紹:

 

  • 百睿達有限公司/AI全自動調飲機器人(DrinkBot)/6,725萬美元/C輪

百睿達有限公司(Botrista Technology, Inc) 在2017年於美國矽谷成立,臺灣分公司於2018年成立,創辦人徐浩哲擁有Tesla自動化產線的經驗,其主要商品服務包括:AI全自動現調飲品機器人(DrinkBot)、後厨自動化吧台設備及自動化設備雲端管理平臺等,整合軟體、硬體、韌體、食材等不同領域,以自動化技術提供冰沙、奶昔、茶飲、冷咖啡、手搖飲、雞尾酒等不同飲品種類,目前擁有2,000種食譜、15種飲料類別,服務全球連鎖餐飲集團以及知名飲料品牌,提供完整的新鮮飲料調理配套及原物料供應鏈服務。DrinkBot採取一站式的服務,第一線餐飲業者可以透過機台連網功能,做到智慧監測、自動叫料以及相關數據分析,可幫助餐廳省下大幅人力成本,在因應產業人力結構變化與缺工下,能協助餐廳內外場的品質及效率升級,具有龐大商機。

Botrista於2024年7月獲得亞洲最大的食品服務公司之一快樂蜂餐飲集團(JFC)等投資者青睞, 募得C輪3,800萬美元,至今累計已獲得1.2億美元(約新臺幣39億元)資金,該筆資金將用於AI發展,利用數據為品牌提供更符合消費者需求的飲料菜單,以及擴展飲品品項和原物料來源。JFC集團創辦人表示其輕資產式的銷售模式及自動化服務,不僅能提高客戶體驗,也創造持續成長的獲利前景。

 

  • 向陽多元光電股份有限公司/智慧水產養殖及漁電共生/6,702萬美元/B輪

向陽多元光電成立於2018年,為向陽集團子公司,負責漁電共生養殖設施建置,並銷售自有品牌「和光蝦」,不使用動物用藥或抗生素,並於2019年自國家生物科技中心技轉溫室SPF無毒科技養殖技術,結合AI養殖科技,提供智慧化管理與水下成長監測系統,掌控適合白蝦及草蝦的成長環境,運用溫室防疫型養蝦,能對抗天然災害並隔離病毒入侵,降低氣候衝擊,創造養殖業循環新經濟。其於2022年6月獲得日本三井住友集團旗下SMFL MIRAI Partners(未來夥伴國際投資控股)入股投資30億日圓(約新臺幣7.2億元),成為向陽多元第二大股東,主要股東包括向陽優能電力與國內第一大鋼鐵貿易商新光鋼鐵,其餘投資者包括國泰永續私募股權基金等,至今累計已獲得近43億新臺幣(約1.42億美金)資金。

 

  • 斑尼菲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寵物食品開發與製造/454萬美元/ A輪

斑尼菲國際成立於2004年,致力於研究滿足各類寵物不同成長需求的營養食品;引進歐美先進科技和設備製造生產,嚴格執行與歐美同級的食品安全與品質管理系統,產品不僅符合國際所制定的嚴格標準,滿足寵物所需完整且均衡之營養,更可達成「健康性」與「安全性」目標和對消費者的「永續性」服務承諾。

斑尼菲國際於2023年7月完成新臺幣1.6億 (約1,012萬美元) A輪募資,投資者為策略性投資機構。

 

  • 艾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紅樹林種植與室內白蝦養殖/318萬美元/ A+輪

創辦人余萬洲就讀海洋大學期間即萌生創業想法,之後投入水質研究,並於2016年於教育部「生技產業創新創業人才培育計畫」創新創業全國競賽中脫穎而出,獲得第一筆創業資金 600萬元,於2017年創立艾滴科技,提供智慧水產養殖一站式服務,協助太陽能商從興建養殖池、養蝦、水質監測到維護等一條龍服務。艾滴科技獨立開發出全球第一套整合水質監測、AI數據分析、IoT自動化設備技術的水質監測系統「ID Water」,能24小時監控多項水質指標,如PH值、鹽度、溶氧、亞硝酸鹽濃度等參數,並將數據即時更新至AI系統,使自動換水、進行增氧,或根據水質變化調整餵食成為可能。

艾滴科技於2024年2月完成A+輪募資共新臺幣1億(約318萬美元),至今累計已獲得2.6億新臺幣(約860萬美金)挹注,投資者包括扶田資本、國發基金和雲豹能源科技等,並預計於2025年第四季在創新板IPO,有望成為繼JustKitchen後第二家出場的食農科技新創。

 

  • 循創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黑水虻養殖/192萬美元/ A輪

循創生物科技於2019年由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多位同窗好友共同創立,是一家專注於黑水虻養殖的循環經濟新創公司,利用黑水虻的生物特性,有效解決食品製造業、餐飲業等領域的有機廢棄物。循創生技將收集的有機廢棄物,經均質加工後轉變為黑水虻的飼料。黑水虻一天內可吃掉等於自己體重的食物,成為廢棄物處理的最佳解方。同時,循創生技將蟲糞升級製成有機肥料,蟲體則可作為動物飼料添加劑及昆蟲蛋白。目標是成為東南亞最大的黑水虻生質資源轉化中心,目前是2024好食好事加速器入選第七屆團隊之一。
循創生物科技於2024年1月完成A輪募資共新臺幣6,000萬(約192萬美元),投資者包括大勝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思德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成就投創股份有限公司等。

 

8. 臺灣食農科技領域最活躍的投資者為國發基金

由投資件數來看,食農領域最活躍的投資者和加速器包括國發基金(37件)、向陽優能電力、新光鋼鐵、扶田資本、國泰人壽、大亞創投及達盈管顧,投資件數均在5件以上;投資最多的海外投資者則為SOSV,共4件。

若依時間序來看,「公司/公司創投(C/CVC)」自2021年起積極投資食農科技新創,並於2023年達到高峰,然而同期創投參與投資的狀況則有逐年下降的趨勢,國發基金參與食農科技領域的投資案件經過2019年的高峰後,於近年趨於穩定。

圖18、2015-2024.7臺灣食農科技領域獲投統計-各類投資者參與投資件數分布

若以投資者類型來看,以策略型投資者(公司/公司創投)參與投資97件交易最多,約占49%,為最為活絡的投資者類型;其次為創投,共計84件(占42%);具有扶植新創角色的國發基金,透過專案投資或搭配投資等方式參與之投資件數為37件(19%),位居第三,海外投資者參與投資件數略低於國發基金,為25件(13%),加速器及天使投資者或組織,參與投資的比例則介於10%-11%之間。

從政府支持來看,除國發基金透過投資扮演扶植新創角色之外,國家及加速器-產學研鏈結中心價創計畫(地天泰、農譯科技、炬銨生技、魚瑞生技)、科技部萌芽計畫(智耕創新)、經濟部產業技術司TREE計畫(工研院衍生之滿極生技、米粒隊)、農業科技研究院(擎壤科技、夲牧生物科技、基育生物科技、源鮮農業生物科技、汎鍶科藝、恰口科研)等政府資源,亦由技術端開始,一路滋養著學研團隊至創業成立公司,將學研技術導入市場,落實產業運用,其他亦有自朝陽科技大學(台灣神農社會企業)、中興大學(帝霖、循創生物科技)和海洋大學(健得生技)等校衍生出的食農科技新創。

 

圖19、2015-2024.7臺灣食農科技領域獲投統計-投資人分布

臺灣專注於食農科技領域的新創加速器,包括自2018年成立的「好食好事加速器」及2021年成立之餐飲科技加速器「Foodland Ventures」。好食好事加速器是臺灣第一個用矽谷精實創業方法論、麻省理工學院輔導制度,專注協助食農科技新創的輔導計畫,也是臺灣唯一擁有輔導課程、一對多業師輔導系統的食農科技加速器。成立七年來,透過以上加速過程,協助食農科技新創打好基本功,以確保資本市場接觸按案源、企業接觸創新的品質;同時發展出食農科技的創新生態圈,打造鏈結國內外資源、資金的商務平台。

好食好事並於2024年率入選團隊前進印尼、新加坡開發商機,鏈結東南亞市場。而在2023年下半年,好食好事加速器也順利募集到一筆資金,用於投資農業生技、食品技術、餐飲科技、永續價值四大面向的新創團隊,2024年3月與SIC永續影響力投資正式締結策略性投資夥伴關係,期望放大加速器期間的輔導培訓,藉由投資環節陪伴食農科技新創一同成長。

兼具創投與餐飲科技創業加速器身分的扶田資本,關注領域包括雲端廚房、自動化機器、智慧供應鏈、硬體與軟體服務等,三位創辦人分別擁有軟體技術背景,天使投資人與餐飲顧問經驗,專注於扶持顛覆性科技新創團隊,協助鏈結從產地到餐桌的餐飲產業供應鏈資源、國內外創業家與投資人網絡,及實體餐飲品牌測試沙盒,引領餐飲科技新創團隊走向國際舞臺。

其他如美國SOS Venture(SOSV)旗下「IndieBio加速器」,針對功能性食品和生物醫學領域之種子加速器,投資領域涵蓋食品,Lypid即為加速器畢業校友之一,而孵育雲端廚房新創JustKitchen、源自矽谷的創投基金「SparkLabs Taiwan」雖非針對食農科技領域,但擁有國際加速器網絡與 3 個種子基金,能夠協助具有潛力的新創拓展國際。對於有志拓展國際市場的臺灣食農科技新創,借助具有國際鏈結能力之加速器是可行的方案之一。其他曾投資臺灣食農領域企業的加速器尚包含微軟加速器、Berkeley SkyDeck、500 Global及美國最大硬體加速器HAX Boost(隸屬SOSV)。
三、農業科技領域相關新創政策

新創企業不僅是創新的推動者,更是解決食農領域問題的關鍵。在以農業部為首的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包含推動整合型農業科專計畫、智慧農業科技服務體系,以及透過農科院之農業育成中心等,以扶植農業科技新創企業,以下將針對相關措施進行簡介:
(一)推動整合型農業科專計畫

農業業界科專計畫之推動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現為農業部)依據「2002年行政院產業科技策略(SRB)會議」重要結論與建議,參考經濟部科技研究發展專案計畫進行之方式,研擬農業科技研究發展專案計畫(農業科專計畫),以法人、業界及學界等3類為適用對象,依序於95年、96年及99年實施,期整合上、中、下游研發體系,達成有效運用農業科技研發人力及財力資源之目的,逐步落實以研發成果商品化及產業化為前提之科研發展機制,並建置「農業部農業科技專案計畫服務網(https://agtech.moa.gov.tw/)」,發展以科技為後盾、市場為導向之優勢農業。

為鼓勵企業主動投入經費於自行研發或技術產品商品化,加速農業科技產業化及提升產業競爭力,自96年起補助企業投入農業業界科專計畫,經統計至112年止,累計歷年政府補助款577,093千元,企業配合款892,545千元,促成投資金額共3,088,112千元,研發領域包括農、林、漁、牧、食品、生技,以及資通光電結合農業跨領域等。

透過農業業界科專計畫鼓勵企業積極投入創新研發工作,除能減輕業者研發資金負擔,於計畫執行期間,透過審查過程輔導業者運用既有研發資源、核心能量及關鍵技術,逐步完成技術或產品開發,有利後續公司建立智慧財產權管理、市場布局及後續行銷策略能力。
(二) 建構智慧農業科技服務體系

因應農業面臨的挑戰,農業部配合國家政策推動智慧農業計畫,整合產官學研跨領域合作能量,共同推動智慧農業技術發展。主軸定位為「智慧生產」與「數位服務」兩大面向,希望透過智慧化生產管理,突破小農單打獨鬥之困境,提升農業整體生產效率與量能;並藉由物聯網與大數據分析技術,建構主動式全方位農業消費/服務平臺,滿足所有農業利益關係人需求,提高消費者對農產品安全之信賴感。期待能打造優質從農環境,開創農業經營新典範,邁向「效率」、「安全」、「低風險」的新農業時代。

其中,農業部所推動的「智慧農業科技服務體系」與農業科技新創企業間具有緊密的關聯。該體系扮演媒合平臺的角色,將具有技術能量的科技服務業者(包含新創企業)與有需求的農業生產者連結起來,藉此整合政府、學術界、產業界等各方資源,並使農業生產者能快速找到適合的技術服務,此外,透過鼓勵科技服務業者登錄,能激發產業的創新活力,催生更多創新的智慧農業解決方案。
(三) 設立農業科技研究院

於民國103年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現為農業部)全額捐助設置設立之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簡稱農科院ATRI),為建構農業科技產業化及新創事業化發展平臺,以提供農業企業機構、農民團體及農民的農業技術及商品化、產業化服務及政府農業政策決策支援,加速農業新創事業及國際化之發展。農科院整合農業、林業、水產與畜產試驗所之輔導能量與資源,依不同專業領域及服務項目進行分工,提供從技術創新到企業經營的全方位育成服務,深化全育成一條龍式輔導模式,因應不同發展階段的農企業輔導需求,給予相對應服務與支援,引導逐步提升研發與營運能力,加速研發成果商業化進程,開拓國內外市場,在競爭且多變環境中穩定成長與茁壯,成就更多以科技為導向的農企業轉型升級。

農科院之農業育成中心為廠商提供一站式服務,協助技術、募資、商務、法律、取得政府資源等輔導服務,在112年度,育成新進駐廠商3家,共促進投增資1億3,628萬5,252元(由農科院直接促進之投增資為1,327萬9,900元),促成技術移轉8件162萬元、產學研合作委託案6件347萬4,546元,輔導廠商獲得政府補助資源7件2,273萬5,000元。
四、結語

整體而言,臺灣食農科技領域的獲投表現,即便在全球經濟波動和資本寒冬下,仍然展現一定的韌性和成長潛力。儘管2023年的投資金額較2022年有所下降,但在過去十年仍保持穩健成長,顯示出臺灣食農科技新創具備持續吸引資金的能力。

全球投資趨勢的變化,如估值過高所引發的「down round」現象,對於臺灣食農科技新創公司也產生重要影響。資金緊縮使許多公司被迫重新評估商業模式,也促使企業更專注於效率提升和資本運用,從長遠來看,這種趨勢或許對食農領域發展有正面的影響。儘管投資環境嚴峻,食農科技領域依然是解決全球糧食安全和可持續性問題的重要部分,這將持續吸引長期投資。
在臺灣,食農科技投資主要集中在早期階段,與全球趨勢相似。從數據來看,成立五年內的公司占據了投資的大多數,反映出臺灣新創企業的活力。尤其是在上游技術領域,如新型農場系統和農業生技,獲投總額顯著高於下游,顯示出投資者對解決糧食供應鏈問題、環境挑戰的技術方案更具興趣。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臺灣食農科技新創企業已經在國際上取得顯著成就。例如Botrista於2024年完成C輪募資,創下投資歷史上的最高紀錄。這些成功案例顯示出臺灣食農科技新創企業在全球市場上的創新潛力。

臺灣食農科技生態系統的強大支持來自政府相關創新創業政策、學研機構與民間加速器的助力。國發基金、農業部創新計畫,以及各類學術與產業的合作鏈結,為新創企業提供必要的發展資源,並推動企業成長,不僅提供資金支持,還促進學術界、研究機構和企業間的合作,創造了穩健的創新生態系統。
儘管前景樂觀,但挑戰仍在。全球食農科技投資的競爭日益激烈,特別是在解決氣候變遷、資源枯竭和糧食安全等全球問題的解決方案方面,臺灣必須在這些領域持續創新,才能在全球食農科技領域中保持競爭力。

另一個機會在於進一步利用臺灣在硬體和電子領域的優勢,提升食農科技的應用,如農業物聯網設備、基於AI的數據分析和機器人技術。臺灣在這些領域的利基,可為食農科技領域提供競爭優勢,特別是在全球對精準農業和可持續農業技科技的需求不斷成長的背景下。

未來,臺灣食農科技的投資機會將主要集中於具有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且能應對全球環境和解決社會問題的企業。雖然市場仍存在挑戰,但臺灣食農科技在全球資金緊縮的背景下,依然顯現出長期成長潛力。政府政策的支持、技術持續創新及穩定的市場需求,將繼續推動食農領域的發展。

 

資料說明:
本文收錄的「臺灣獲投企業」定義為:(1)公司註冊地點在臺灣或註冊地點在海外,但創辦人來自臺灣;(2)興櫃前或下市後的私募股權投資,不含債權、可轉換公司債、補助、ICO等。;(3)不包含收購、母公司對子公司100%的投資。
FINDIT研究團隊所收錄的臺灣獲投資料來源包括:(1)國際早期投資資料庫Crunchbase;(2)科技媒體或新聞媒體(數位時代、Inside硬塞的、工商時報、經濟日報等);(3)獲投企業提供(新聞稿、網站或臉書資訊、公開財報、主動提供給FINDIT);(4)國發基金季/年報、相關承辦的政府單位;(5)投資人(包括投資機構/投資公司新聞稿、網站、上市櫃公司財報轉投資資訊、投資人主動提供給FINDIT等);(6)經濟部商業司公司登記相關資訊。

資料來源:
1. AgFunder,《2024 Global AgriFoodTech Investment Report》。
2. 累計募得39億元!Botrista完成新一輪募資,由「菲律賓速食霸主」快樂蜂共同領投,創業小聚,2024.7.10。https://meet.bnext.com.tw/articles/view/51477
3. 林芷圓,艾滴科技燒1.5億養蝦打出一片天!如何再拿廢水種植紅樹林,賺8億碳權?,數位時代,2024.6.8。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79365/idwater-startup
4. 好食好事加速器 X SIC永續影響力投資 正式締結策略性投資夥伴關係,好食好事基金會,2024.3.26。https://www.hao-shi.org/tw/news/detail/haoshiaccelerator_co-investor
5. 好食好事加速器再升級 首度率入選團隊前進海外找商機,好食好事基金會,2024.7.29。https://www.hao-shi.org/tw/news/detail/Expanding_Influence_Taiwanese_Startups_Entering_the_Indonesian_Market
6. 《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112年度決算書》,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https://www.atri.org.tw/information_04
7. 農業科專服務小組科技處、湯惟真、黃文意、李紅曦,農業業界科專10周年「科研創新‧點農成金」精彩成果回顧。https://www.moa.gov.tw/ws.php?id=2505695
8. 智慧農業網:https://www.intelligentagri.com.tw/
9. 智慧農業科技服務體系:https://www.intelligentagri.com.tw/smartagrilist/
10. 農業部農業科技專案計畫服務網:https://agtech.moa.gov.tw/
11. 循創生物科技:https://www.facebook.com/Inn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