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DIT
2022.05.16

【新創園地專欄-林冠仲】新創事業基礎的財務知能

近年來新創獨角獸(Unicorn)成為許多創業者仰望的目標,不僅如此,蓬勃的併購以及資本市場,提供了新創事業更多元的出場機制與可能性。不論是策略投資人或者財務投資方,或許在技術能量、商業模式、投資綜效、管理能力等,有其各自不同的考量,但符合會計規範的財務報表,是不論哪一類投資人都會要求的共同交集。本文首先針對新創事業需要的基礎財務概念作一整體性說明,在通用的原則下,依據服務業以及製造業,再分別討論不同業態需要注意的財務指標,透過這些財務知能的理解,除了可以提昇新創業者的管理能力,也期許可以降低未來與投資人溝通的落差。

財務報表如同成績單,醜媳婦總得見公婆

近年在創業教育以及育成中心、創業加速器等機構,從政策面到實際創業輔導訓練,讓絕大多數臺灣新創團隊都有了「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的基本認知。而商業模式九宮格中,最下方的一個區塊,就是財務面向的獲利模式,包含收益流(Revenue Streams)、成本結構以及投資等。

因此,從基礎的商業模式思考,就可以看出「財務狀況」是一個新創團隊不可以忽略的重要環節,之所以放在商業模式中的最下方,也代表著財務數據、財務報表是商業模式的成果(註1),也是檢驗自身商業模式、技術優勢、產品優劣與行銷通路策略成效的「成績單」!如同醜媳婦也得見公婆,新創團隊唯有先正視自己目前的財務報表,才能夠持續的針對商業模式各關鍵要素做出調整,對營運策略提出對策。

過往投資或者輔導的過程,常常發現新創業者忽略,或者說刻意降低對於營運數據的說明。雖然這是人之常情,特別是當營運現況的數據並不是特別的好看時,會以沒有被提到或者問到,就不主動交代的心態來處置。這對於新創團隊在與創投、投資人溝通上,其實是不健康的心態。

以下我們可以將「損益平衡」作為一個切分點,分兩種不同情況來討論財務數據其背後意涵,以及所需要的經營策略。

圖1  損益平衡點(註2)

 

1.財務成果已達損益兩平

當新創事業已經達到損益兩平,先恭喜團隊,損平點是一個新創發展的關鍵指標。當達成此一里程碑,一定要在計畫書中顯現給予投資人信心以及未來的想像。但,更重要的是,需要從到達損平的過程,疏理出哪些策略做對了?是產品優勢切中市場要害?還是行銷通路上的布局符合目標客群?並且著重在未來的成長方法,特別是財務面向上,預期銷售量成長與成本的關係、通路與毛利的關聯、新產品的定價與毛利結構等。藉由過去相對成功的累積,加快成長步伐,以有效的利用財務數據思考擴大營收、提昇毛利以及淨利的未來規劃。

2.財務成果尚未達損益兩平,甚至持續擴大虧損

虧損只是一個目前狀況,不表示創辦團隊能力不好或者不適合投資。相較於已經損平的新創,尚在燒錢的事業更是常態,對於此類的團隊,更需要正面迎擊投資人的疑慮。對於虧損,若是正常的成果那團隊不需要太過憂慮,所謂「正常的虧損」包含公司尚在研發階段沒有營收、POC階段以自有資金或者政策補助等過渡。若是產品已經上線、銷售,但營運持續虧損,則團隊需要依據數據結果,思考是產品優勢特色與設定的市場區隔有落差?還是明明是好東西但被淹沒在錯誤的通路中(通路設定錯誤)?或者,是新技術新應用尚需要時間醞釀,教育市場以及潛在顧客群?從財務結果,更重要的是提出分析與深入的探討,並且針對分析結果,做出適當的策略調整!

回想我們從小學習與考試,成績單只是一個短期的檢驗與測試成果,滿分不代表未來一帆風順,不及格只要從中獲取經驗,理性分析原因,找出關鍵要素並且做出適切的改變,期待下次的成績單進步,不正是我們從小考試、看成績最基本的訓練?

對了。先暫時撇開「新創獨角獸」。我還是覺得獨角獸是少數,甚至是特例!大多數的新創要走的,都是精進自身並且在最短時間內達到損平以及獲利的道路。縱使是新創選擇走獨角獸的路,也是一樣要回顧每階段的財務數據,只是對於獲利的容忍時間比較長而已。

 

新創財務上需要注意的原則

創業團隊在初期常常是創辦人中兼任財務主管,其不見得具有相關的學習背景,但創業者就是要有百變戰士的精神,不需要到會計師那樣的訓練,但主責財務的創業主管,只要願意花時間了解與學習,基礎的財務報表、會計原理、治理制度,一定都可以達到一個業務需求的程度。從過去與新創交流,彙整幾個新創財務上常會需要的注意事項:

1.簽證報表與自結報表的概念差異

「跟投資人談外部投資,一定要有簽證財報嗎?」這是新創很常問的一題。基本上是的,因為自結報表與查核報表,其嚴謹度不同,對於認列的條件也不一樣。例如許多平台類新創,收取「年費、會費」,自結報表一定是以獲得收入當下呈現,但專業會計查核後,可能會以分月認列做規範。避免單月收益高低落差,造成財報的失真。對於尋求外部投資,特別是機構、法人投資,還是會建議進行會計師簽證的財報查核。

2.單據、憑證與記帳的一致性

過去與創業者的討論,也常發生創業者說「我們公司都有賺錢」,但進行查核後會發現營收減少、費用變多。主要就在於單據、憑證等的差異。會計報表就是一個蘿蔔一個坑,一張單據對應一比支出或收入,因此不論賣貨還是付費用,都一定要確保單據的完整以及一致。「完整性」包含銷售品項、數目、單價以及總價、是否含稅等。「一致性」表示銷售的產品或服務,與實際發生是一致的。大家不要覺得怎麼有這個問題,如同過去文章題過(3),許多業態常有存貨、交易無憑證,面對外部投資除了需要坦誠說明,面臨使情況再好的投資案都勢必拖長帳務調整的時間。

3.稅報≠財報

大多數新創以及中小企業都會有稅務簽證,稅務簽證查核報告書,主要目的是提交國稅局,避免如溢繳稅款或觸法受罰,並在法令許可範圍做合理稅負之建議。稅簽可以降低企業被國稅局查帳機率,並且可以盈虧互抵。財務簽證則由會計師依據一般公認會計準則編製實施查核,並就查核結果提出查核報告書。簽證會需要提供會計師單據、憑證以及合約等資料,其報告不僅是報表,還有相關的依據、說明、查核限制與意見,更能顯現公司的真實營運狀況。當新創開始與銀行往來,需要進行相關融資週轉,通常簽證報表就會開始不可或缺。

 

表1:財務報表與稅務報表之差異(註4)

類別

財務報表

稅務報表

法源依據

公司法

所得稅法

目的

較真實反應企業營運狀況

稅捐單位查核與課稅依據

對象

經營管理者、外部利害關係人

稅捐機關

準則

一般公認會計原則

稅務法規

適用對象

實收資本額達3,000萬

借款額達3,000萬

營收達一億元

員工達100人

欲進行外部人增資之事業

《營利事業委託會計師查核簽證申報所得稅辦法第3條》所規定的5種營利事業

中小企業、新創事業亦適用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4.庫存、資產與費用

不論是否進行財務簽證,創業者都要思考庫存、資產項與費用項的互動關係。例如生產原料的採購,是要一次性認列費用,還是依據實際使用,部分認列庫存。別忘了,當談到估值,往往會討論公司「淨值」,因此創業家需要了解財務上資產項的內容,並與財務主管或會計師討論如何編排與認列,以合理的提高淨值。生財設備的攤提認列,或者考量現金流下,選擇租賃設備而非短期直接採購等。都可以依據相同原理,斟酌財務報表上的體現。

5.獲利與節稅的權衡

「中小企業常常很賺錢,但是財報很不賺錢!」在新創或者中小企業尚未有外部投資、非核心股東情況下,大家通常考量的是「節稅」,而非真實體現公司獲利能力。這既是合理思維,也常見於國內外中小企業,但在面對投資時,就會是一個負向指標!創業者需要思考獲利與節稅間的平衡,並且及早準備,當決定為了企業發展招募外部投資,最好提前將真實獲利呈現在報表上。

 

先關注現金流,再照顧損益

如同過去討論過的「赤字倒閉與黑字倒閉(註5)」,「現金流」是新創需要考量的核心議題。這也是為什麼在我們提出的商業模式中,特別把「融資」列入作為一個考量。創業者需要總體性考慮收取到收入現金的時間、相關短期可行的融資方案、募資額度與時間的關連,因此帳期、付款方式與條件等,都會與通路選擇、合作廠商有所連動,儘可能要平衡每個月的收益流以及支出流。


圖2  營業現金流(註6)

 

有了上述基本的財務概念與認知,創業者才能將財務作為一個「策略」,而不僅是靜態的報表。為了確保現金流的穩定,衡量自身口袋深度或者周邊財務資源,再決定產品開發進程、銷售通路布局、產品定價或銷售模式(如軟體服務業者設定SaaS模式,著眼於細水長流,或者SI模式鎖定一兩個大客戶),唯有創辦團隊具備財務知能,了解財務報表中的各項意涵以及會計科目指標,才能有效的利用財務工具,而不是被動地將財務數據當做落後指標。

「現金流」就像血液循環,先有流暢的血液循環,才有求生與治療的機會;「損益表」如消化系統,吃得多(營收)拉的少(費用)積累出身體的能量;「資產負債表」也許是免疫系統,提升禦敵能力(高資產)、減少被攻擊機會(可控負債、累積盈餘或資本公積)。

 

不同目標下需要的財務策略規劃

新創團隊可以回顧過去我們討論過的,依照新創事業生命週期不同階段,關注不同的財務目標,以及尋找合適的投資資源(註7)。在概念階段到初步驗證過程,除了現金流,團隊在財務上會以「少付錢、慢付錢」為主要戰術(打帶跑)。進入適量產與初次商業化生產,在獲利導向下,財務策略搭配生產與通路策略,降低應收帳期、融通供應商付款。若事業營運進入佳境,團隊需要強化新品開發、業務擴張與所需資金的平衡。

大多數的新創,還是會需要以創造出營收與獲利作為目標,在此目標下回推營運模式、成本費用、通路方案等財務面的相關指標。新創獨角獸(Unicorn)一直都是少數特例,獨角獸的意涵新創都已知曉,基本上獨角獸常是處於「沒有獲利」,可以想見做獨角獸需要超乎常規創業的「募資能力」。

理論上,當企業營收成長,成本有機會隨銷貨提昇而降低(上游供應商折價、生產稼動率提昇、模具攤提完成等),而且營業費用成長比例會低於營收成長比例,因此有產生淨利的機會。獨角獸新創思維相異,目標是成為市場領導者,因此要擴張市占率,為求擴張寧願犧牲獲利,甚至擴張行銷費用、大幅折讓(打折衝量)。若要塑造獨角獸,財務策略上需要考量營收成長指標(基於流量、付費者數量等成長率),並且要有依照數值指標提出合理可行大規模、多輪次融資的先行計畫。

 

財務數據反應了企業的策略選擇

財務報表是企業營運的成績單,也是總體企業策略執行下的一個產出。對於財務數據,創業者要能從中思考營運上是否有需要調整之處,而不要被數字給迷惑、甚或擔憂。

新創業者可以從相近的產業上市櫃財務數據,來作為一個思考與學習的樣板。課程裡我常以國內兩大半導體領導者,台積電與聯電,來讓同學討論從財務數據思考企業的策略與管理意涵。

 

表2  台積電vs.聯電(註8)

NTD-仟元

2021

2020

公司

TSMC

UMC

TSMC

UMC

營收

1,587,415,037

159,222,834

1,339,254,811

135,280,403

成本

767,877,771

97,027,257

628,124,691

96,228,137

毛利

819,537,266

62,195,577

711,130,120

39,052,266

營業費用

169,222,934

19,197,489

145,056,549

16,528,570

營業利益

649,980,897

43,396,863

566,783,698

23,459,030

業外收益

13,145,417

17,284,085

17,993,482

6,375,642

稅前淨利

663,126,314

60,680,948

584,777,180

29,834,672

EPS

23.01

4.48

19.97

2.35

毛利率

52%

39%

53%

29%

費用率

11%

12%

11%

12%

稅前淨利率

42%

38%

44%

22%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相信多數台灣人,特別是創業者,對於這兩大半導體業者不會不熟悉,也都有基礎的背景了解。鎖定同產業的業者比較,基本上已經撇除產業跟全球經濟風險(對兩個同業而言,背景環境都是一致的),因此可以單純的拆解探討營運策略。台積電作為晶圓代工全球龍頭,其營收超過聯電近十倍(9.97倍),穩定作為晶圓代工一哥。一哥的毛利率歷年幾乎都優於對手(2021年:52% vs. 39%),顯見其價格、生產效率應該都較佳。從財報可以發現,台積電固定支出8%在研發上(研發費用率皆在8%),而聯電研發多佔營收7%以下,2021年更只有6.29%,兩者相較,台積電更多心力投入在先進製程、新世代半導體相關研究發展,此策略也會呈現在財報中。總體費用上,兩家業者差異不大(11% vs. 12%),但數據上台積電整體的管理效能還是略優於聯電。

值得玩味的,聯電一直以來在營業外收益都明顯高於台積電,2021年業外收益佔比超過10%(達10.85%),而台積電業外收益都穩定在1%,似乎也反應了市場上常聽到「聯家軍」、「泛聯電集團」,聯電在半導體產業上下游的投資策略,有效貢獻了公司的獲利,知名的產業上下游投資包含IC設計相關的聯發科、聯詠、智原等,其他從財報揭露,尚有欣興電子、矽統科技、力智電子、台灣美日先進光罩等。這還不含旗下創投(宏誠、弘鼎等)、投資公司(迅捷、焱元等)再下一層的轉投資。

 

面對財報,掌握關鍵,突破重圍

當創業者理解到財務報表的意義,不再害怕面對不好看的財務成果,創業者才有機會從中學習發現錯誤,進而調整自己的產品開發、生產管理、通路布局與行銷策略。回歸到商業模式,財務成果對新創業者的核心,就是提供一個檢視的工具,讓創業團隊能夠截長補短、凸顯優勢、隱藏缺點。

透過與相似業態、產業別的上市公司比對,讓團隊知曉從營運策略、成本結構、管理效能等方方面面的落差,在面對投資人時,才能知曉自身的獨特優勢、管理能耐,以及新創相當在意的估值高低與合理性。

創業者勢必面對角色轉變的過程,需要轉換心情,跳脫創業家、技術專家的侷限,擴增自己的技能,對於財務報表與營運管理上,強化基本知識技能,惟有創業團隊能夠正視財務數據的重要性與隱藏意義,才能夠轉變為成功的創業家,掌握數字關鍵,突破競爭的重圍。

 

注釋

  1. 註1:商業模式的文章、說明眾多,也可以參閱:林冠仲,2021/9/27,「淺談新創事業的商業模式」,FINDIT,資料來源:https://findit.org.tw/researchPageV2.aspx?pageId=1819
  2. 註2:圖片資料來源:http://siybtw.blogspot.com/2009/10/5242550-549-502525-900002536003600.html 
  3. 註3:林冠仲,2021/11/24,「農企獲取投資的機會與挑戰」,FINDIT,資料來源:https://findit.org.tw/researchPageV2.aspx?pageId=1880
  4. 註4:本研究整理。中小企業、新創公司等初期財務狀況不穩定者,並沒有規定一定要進行兩個簽證,但實務上多數中小企業、新創,為避免稅務單位稽查風險,多會進行稅務簽證。
  5. 註5:林冠仲,2022/2/10,「淺談新創事業的規模化方案」,FINDIT,資料來源:https://findit.org.tw/researchPageV2.aspx?pageId=1918
  6. 註6:盧清嚴,2014/1/2,「一張現金流量表 輕鬆探測地雷股」,今周刊889期,資料來源: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80402/post/201401020012/
  7. 註7:林冠仲,2021/10/26,「新創事業不同階段的關鍵目標與資金規劃」,FINDIT,資料來源:https://findit.org.tw/researchPageV2.aspx?pageId=1847
  8. 註8:資料來源參考台積電、聯電網站之財務報告。資料來源:http://to.findit.org.tw/46wq6l http://to.findit.org.tw/473r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