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專文的目的在以平台經營者的角度,分享活動審查以及洽談中所遇到的各式現象。由於FINDIT平台的服務對象主要是針對早期投資者以及新創企業,因此以下敘事多半與上述兩者相關;希望透過專文的分享,讓讀者能注意活動交流、商機與媒合洽談前後應做的「入門」功課。
一、資料驗證方式的經驗分享
不論是投資媒合活動、商業交流、經驗分享會、主題式論壇、或是一對一的拜訪等,不同形式的交流活動,總能讓人在其中斬獲一些知識與人脈;然而,活動匆匆來匆匆去,要能開啟合作機會勢必要進入下一輪的接洽,才有機會了解是否有合作空間。
在參加活動前,參與者會依據活動主辦方揭露的訊息,以決定是否參加;這些資訊包括:活動主題、活動進行方式、講者、適合的參與者等資訊;活動過程中,彼此聯絡方式的取得,可以透過名片、交換社群ID/帳號等方式進行。
對於參與者來說,查驗個人資料是否屬實是進一步合作的關鍵。這可以透過多種方式進行,例如核對名片上的資訊和實際情況是否一致,或者利用線上查詢服務來確定對方的背景和信用。此外,參與者也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來核實對方的經歷和聲譽,例如:查看對方的社交媒體帳號、專業社群上的推薦或者過往合作夥伴的評價。這些方法不僅能幫助參與者確定對方的真實性,還能提供更多有關對方的背景資訊,從而提升合作的信心和成功率。
以下針對常見的資料來源進行查驗原則說明:
查驗重點,包括:公司代表人、登記現況、營業地址、董監事成員與異動(可以觀察到公司成員或投資公司的資金來源)、資本額變化(新創公司有沒有增資、基金有沒有將錢投出去)。透過此服務,使用者可以部份觀察到公司成員或投資公司的資金來源。這些資料的查驗有助於確定企業或是投資者的真實性和合法性,提供更多背景資訊,提高合作的信心和成功率。除上述應用,商工登記公示資料查詢服務本身搜尋功能完善,可多利用關鍵字找尋與過濾資料並加以應用,例如:用「投資有限公司」、「創業投資」做關鍵字搜尋,找出代表人,再將其姓名用搜索引擎找相關資料,就可以獲得更多關聯資訊。
2. LinkedIn、Facebook、X /Twitter、Instagram等社群媒體平台
社群媒體平台是查詢和核對對方資訊的好途徑,也是當前過濾合作夥伴最常利用的方式。這些平台上通常包含了豐富的個人和公司資料,並且可以看到對方的過往經歷和人脈網絡;例如,LinkedIn 是一個專業的職場社交平台,能夠幫助用戶建立和維護職業關係,查看對方的任職、專長和學歷,而這些資訊對於核實對方的專業背景和聲譽非常有幫助。
另一個常用的社群平台是 Facebook,儘管其主要用途是社交和娛樂,但也能提供大量的個人和公司資訊;透過查看對方的職業動態、參與的專業群組和頁面上的互動,可以獲得更多有關對方業務活動和聲譽的資料。Twitter、Instagram在貼文、影像的渲染力,除個人外也逐漸成為企業展示產品、服務和品牌形象的重要管道。
當然,上述平台僅是列舉;搭配Crunchbase、AngelList、Crowdcube、Kickstarter…等,甚至是各國資料庫、群募平台、不同領域之公協會、社群名冊、碩博士論文網,都有非常豐富的訊息,可供按圖索驥。最重要的是,這些資料來源不僅能幫助核實對方的真實性,還能提供更為豐富的互動資訊與發言態度,而且多半是免費;雖然會需要投入搜尋時間,但只要抓到要領,對於經商風險控制相當有幫助。
3. 帳號關聯資訊查驗
透過拜訪交流,交換聯繫方式或藉由引薦取得聯絡方式時(如:名片、Line、Facebook、WhatsApp、WeChat等),除了建檔外,可以先確認一下信箱網址是否為公司所屬,還是個人信箱;一般而言,開門做生意還是建議註冊公司自己的網域名稱,建立和網域相符的企業信箱地址。
在延伸查詢方面,可以運用信箱@符號前帳號,搭配Google進行精準搜尋,有機會可以找到不同社群帳號間的關聯,或甚至活動報名軌跡。
二、有趣的現象
不論是募資簡報、產品簡報、技術文件或甚至是公司網頁,各式琳瑯滿目的資訊充斥著;且企業、潛在合作者或是投資方,都有可能出現一些奇怪的「徵兆」,如果能及時判斷,也許可以讓合作的路更加順遂。以下針對常見的「蛛絲馬跡」進行簡要描述。
現象1. 人與提案不相對稱
創業項目獲得階段性成功與否,決定是否進行早期投資,很多時候「人」是最關鍵的影響因素之一。團隊或是個人專長、經歷與解決方案相符,是最常見評估準則之一;有些時候天差地遠,又無法說明為何跨領域進行創業,對於產業也無十足經驗,這種「奇怪的提案」失敗風險相當高。
當然,歷史告訴我們,當創業者有很強大的「意志力」、「才能」或是「強大的家庭背景」時,可以做到「破框」;這類人或是創業項目,並不常出現,但是一旦出現,則可以從「群聚作用」觀察到一絲絲的訊號。換句話說,有「意志力」、「才能」或是「強大的家庭背景」的人,平時交友或是生活圈,通常就會是有「意志力」、「才能」或是「強大的家庭背景」的那群人;當然,如果投資者也是「那群人」之一,也比較有緣分在案子很早期時遇到。反之,單獨出現一個非常有才幹的創業者,將會非常辛苦,一個人再如何厲害,孤掌難鳴,能撐多久?
團隊有多少全職的人員?專長如何?這類問題常在投資對談中出現,但背後卻隱涵很多層面的意義。
現象2. 網頁、簡報中的假照片
沒有錯,即便是Google有「以圖搜尋」的功能,多數人還是不會習慣做這件事。假照片較少出現在產品或技術成果描述的內容,反而最常出現在團隊成員的介紹中;尤其是掛著海外顧問、產業或技術專家頭銜的背景介紹,查閱者常因看到不同語言,覺得麻煩所以沒有一再確認,這點需要多加注意。
另一個不能算是「假照片」的呈現方式,則以空白頭像、人形icon或是公司logo作為照片的替代;然而曾有案例的簡報,團隊成員是以卡通或是動漫的圖像作替代,先不論IP濫用與侵權問題,這種呈現方式較不禮貌,也較常出現在「創業團隊」、「1人公司」身上。
這近年隨著創業教育、創業學程與創業文化的興起,商業簡報、募資簡報、產品簡報等呈現方式已有逐年優化的跡象,也希望「誠實」與「務實」的臺灣人精神也能一併傳承下來。
現象3. 誇大描述、錯誤描述尚未達成的事項
此類情境最常發生在「生技」、「能源」以及「材料相關」相對早期的案子,有時會以「只有專利」或甚至是「專利授權」的狀態呈現。誇大療效、誇大能源轉換效率、誇大材料的告示表現,是最常出現的說帖,對於不是該領域的專家或是沒有深入研究的投資者,對於這類案子真假難辨,但總能嗅得一絲絲「鬼氣」或是「危險氣息」;此時請相信自己的直覺,多詢問同業或是電訪學研機構,通常能獲得更多的驗證資訊。
當然,這類案子不能被稱之為「騙」,而是「兜案子的模式」。如果能成案,建好經營團隊,也不見得不能繼續走下去;投資者需要注意的是股權分配與投後現金部位是否被大量提取,這可能會讓真正的經營團隊,難以經營下去。
現象4. 奇怪的英文名字與墓誌銘般的經歷
出書(尤其是當前熱門領域,哪個領域熱門,就出哪個教你致富的書,核心專長分散)、合照(例如:知名企業家、政治人物等)或認識誰等,是增加背書、信賴度的常見方式;然而「關係有多深」,驗證方式可以是「直接邀約出來聚餐、交流」。如出現三推四阻,或是要為對方付費,就請思索再三。
要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以相應的專業賴以為生,需要長時間投入;當然觸類旁通的人才並不少見,但要出一本書也不是一蹴可幾。同樣的,經歷也是如此,短時間累積大量經歷,或是非常年輕但有豐富資歷與頭銜(尤其是頭銜可能是ㄧ些不常見的名詞),建議在深入合作前,請進一步了解實際上做出的「事蹟」,並加以驗證。
現象5. 投資者與財務顧問的光譜問題
投資者方面,誇大描述相對容易驗證;詢問出資比例、資金來源、如何幫助團隊、投過那些案子,通常能獲得容易查驗的資訊。較不容易驗證的會是「自稱」幫「不可透漏」的「某人」、「某家族」、「某台商」、「某建商」、「某資產家」,看案子的人;這類人通常不是資金擁有者,洽談當然沒問題,但如果資訊有太多的不對稱,建議當作補充新知即可。
關於身分多元或是身兼財務顧問的問題。如果是正當「財務顧問」(Financial Advisor;FA),「合約」是保護雙方的重要文件,參與或是投入協助事項會清楚說明,可以敞開談條件,是提供服務的買賣關係。當然有時FA遇到好案子也有可能有跟投,但鮮少成為領投的案例。常見的微型創投、管理顧問、會計師、律師、專利事務所、或甚至是銀行等,都有可能因為服務客戶需要,而扮演FA的角色。
三、結語:經商不易,小心為上
在商業交流或投資洽談中,細心查驗個人資料能讓參與者更好地評估對方的實力和誠信,避開潛在的風險。特別是對於新創企業和早期投資者來說,這一過程尤為重要,因為可靠的合作夥伴能為企業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也能避免無效的時間投入以及可能的金錢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