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專區

【新創園地專欄】再探六都創業生態系列:高雄篇

謝孟儒 |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六所/助理研究員
黃敬婷 |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六所/助理研究員
點閱次數:86

FINDIT 團隊曾於2020年推出「解構六都創業生態系列」,並於2024年發表續篇「再探六都創業生態系列」,針對高雄創業生態進行剖析,內容涵蓋創業基地、加速器、育成中心、共同工作空間及高雄市府相關創業資源,並結合 FINDIT 新創資料庫,盤點高雄新創企業現況與具代表性之獲投案例。本文將以上述兩篇專文為基礎,更新並描繪2025年高雄創業生態系的最新樣貌,期能為讀者提供更完整的觀察視角與參考資訊。

一、前言

高雄市為臺灣六都之一,位於西南部,為南臺灣最大城市。其舊名「打狗」,最早見於17世紀《東番記》及荷蘭文獻,日治時期因音似日本高雄(たかお),遂雅化為今名。高雄市幅員2,952平方公里,人口約273萬,擁有南臺灣唯一的國際機場與全國最大國際港口,貨櫃吞吐量全球排名約第17,素有「港都」之稱。2024年《天下雜誌》永續幸福城市大調查中,高雄連續兩年榮登冠軍,「環境」與「施政」表現最為亮眼,「社會福利」、「多元共融」、「醫療與健康」並列第二,「經濟」也進步至第四,整體成績超越臺北市。

 

在產業結構方面,高雄長期以來為臺灣鋼鐵與石化工業重鎮,受惠於穩定氣候、海空雙港優勢與政策支持,傳統基礎工業迅速成長,帶動加工出口區的發展。當前,高雄產業仍以第二級產業為主,並逐步朝第三級產業轉型。2024年,高雄第二級產業銷售額占比達52.5%,第三級產業為47.1%,第一級產業僅占0.4%。其中,製造業、營建工程、化學材料(如中油)、基本金屬(如中鋼)、金屬製品及電子零組件(日月光等)合計占製造業產值達69%,為高雄經濟的重要支柱。

 

隨著全球科技浪潮推進,高雄也正積極由工業城市轉型為AI重鎮。2024年,輝達(NVIDIA)在高雄軟體園區設立「Taipei-1 AI超級電腦先進算力中心」,並與鴻海合作於亞灣區建構以GB200超級晶片為核心的先進算力中心,預計2026年完工。2025年3月,超微(AMD)進駐高雄領航大樓,攜手元澄半導體科技、先發電光、國立清華大學、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與國立中山大學等產學機構擴大研發,預計帶動新臺幣(以下同)150億元投資。同年,台積電也宣布於高雄晶圓22廠投資1.5兆元。隨著國際大廠接連布局,顯示「半導體S廊帶」與「亞灣2.0」政策已逐步發酵,為高雄注入強勁動能。

 

此外,高雄也展現對新創產業的高度支持,根據StartupBlink網站公布的2025年《全球新創企業生態系指數》(Global Startup Ecosystem Index),高雄的新創生態系在臺灣的城市中排名第5名(較去年上升1名)、全球排名第451名,較去年上升136名,進步幅度為國內其他主要城市中最多,足見其新創生態系未來具備高度成長動能與發展潛力。

圖1 高雄新創生態系

 

二、高雄新創生態系-創業育成機構

創育機構在新創生態系中扮演關鍵推動者角色,透過提供辦公空間、專業輔導、資金媒合與市場鏈結等多元支持,協助新創企業加速成長、降低創業風險,提升成功率,進而帶動整體創業生態的健全發展。以下將簡要介紹高雄地區主要的創業基地、加速器與育成中心,並整理可運用的政府創業資源。

 

1. 創業基地

臺灣的創業基地或園區多半由中央或地方政府資源投入經營,定期招募新創進駐,主要提供場域空間、創業諮詢與輔導、人才與資源鏈結等服務,扮演陪伴新創企業成長的角色,部分基地則具有育成加速的功能,並積極招攬國際資源,打造跨國新創生態系。高雄的創業基地多設於交通便利的市中心或產業園區,有些基地則透過活化老舊或閒置空間,並與周邊或在地優勢產業串連,發展特色產業,共同營造創業聚落。

 

     ● 亞灣新創園

「亞灣新創園」位於高雄軟體園區內之鴻海大樓,由經濟部於2021年成立,打造南臺灣最大國際新創基地,園區聚焦5G、AIoT、數位內容、智慧港灣等領域,透過與在地企業合作,促成跨域合作實證,帶動區域性傳統產業轉型與具特色性之新創發展,同時強化與國際鏈結,吸引國際新創來臺落地,並強化國內團隊國際拓展能力。「亞灣新創園」提供辦公空間租借、場域實證、諮詢輔導等服務,至今已成功引進國際雲服務大廠3家(AWS、微軟及Google)、國際級加速器13家,促成超過27億元的投資與商機。

 

     ● 大港創艦MEGABAY新創基地

「大港創艦」位於高雄85大樓19樓,由高雄市政府經濟發展局於2023年成立,旨在輔導南部新創企業及協助產業數位轉型,並因應亞灣2.0計畫,以大帶小攜手新創出海國際。該基地鎖定數位、淨零轉型雙主軸產業,提供新創企業辦公空間租借、人才培育媒合、創業諮詢輔導、國際資源鏈結及國際市場對接等服務,「大港創艦」去(2024)年分別與沖繩IT創新策略中心(ISCO)及科索沃創新中心(ICK)簽署合作備忘錄,盼建立並深化跨國新創生態系合作,截至2025年中累計超過10家新創進駐、辦理25場以上交流活動、串聯15家以上合作單位。

 

     ● 高雄智慧科技創新園區(KO-IN智高點)

KO-IN智高點」位於新興區財稅行政大樓13、14樓,由高雄市政府經濟發展局於2019年設立。該基地聚焦人工智慧、物聯網、區塊鏈及金融科技四大主軸,旨在扶植南臺灣新興產業發展,並吸引更多青年創業與就業。「KO-IN智高點」針對有意在高雄發展智慧城市技術與應用的新創團隊,提供落地發展空間、資源與機會,包含創業輔導、辦公空間、法律財務諮詢、政府與在地資源串接等創育協助,促進南臺灣新創產業群聚形成。KO-IN智高點於2023年底設立「數位孿生實驗室」,串聯中大型企業與高雄新創及中小企業,共同爭取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技術研發機會,加速新創導入企業供應鏈,並拓展國際市場應用機會,打造高雄創新產業鏈結樞紐。

 

     ● 高雄市數位內容創意中心(DAKUO)

「DAKUO高雄市數位內容創意中心」位於高雄市鹽埕區公有零售市場2至3樓,由高雄市政府經濟發展局於2012年成立,是臺灣最早的公營育成機構。該中心以數位內容產業為主軸,提供在地新創公司培育空間、國外投資初始營運空間及產業相關展演活動,並持續辦理創業輔導講座及產業交流活動等,推動高雄數位內容、文創等策略性新興產業發展。DAKUO高雄市數位內容創意中心」現與「KO-IN智高點」統稱高雄數位科技創新基地,成立以來已成功協助上百家新創公司,至今仍是各家新創搶著進駐的熱點。

 

     ● 駁二共創基地 / 駁二共創2號基地(Pier-2 Base)

「駁二共創基地」位於駁二藝術特區,由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於2017年成立,提供新創、微型文創產業團隊申請進駐,並設有辦公室、活動空間及會議室租借等服務,協助文創產業在地紮根。2021年第一銀行高雄倉庫正式納入駁二版圖,並於2023年成為「駁二共創2號基地」,其10至40坪的辦公空間規劃,可供較具規模的設計產業進駐。「駁二共創基地」以跨界合作、共享資源的概念,作為南方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力場域,匯聚文化創意能量,厚植高雄知識經濟的軟實力。

 

     ● Pinway駁二8號倉庫

「Pinway駁二8號倉庫」位於駁二藝術特區,由高雄市政府青年局於2022年成立,「pin」意指「吸引民眾將足跡釘選在這裡」之意,而「way」則是指「為在地青年指引未來道路」,象徵高雄市青年局打造在地共學交流並為年輕世代引路。「Pinway」以「品味」為概念,「共學」為主題,打造嶄新的複合空間,提供展演、多元課程以及全方位的創新學習內容。駁二8號倉庫前身為「M.ZONE大港自造特區」,2022年改裝升級成「Pinway」後,延續過去累積的自造創意能量,設置Maker課程體驗區,從木工、皮革,到3D列印,提供專屬的自造提案與多元化的教學課程,引進更多創新資源並促進創意交流。

 

     ● 創客小棧

「創客小棧」由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高屏澎東分署於2016年設立。該基地以金工、木工、自動及智慧化、循環經濟等跨域生活應用發展為主,並運用基地內各式機具設備及數位科技工具,以「創客教育」為目的推廣辦理各項工作坊、研習、講座及推廣活動等,倡導動手做的精神與實作價值。「創客小棧」致力於在地產業鏈結、商品化實踐以及輔導就創業,並藉由基地空間設施、機台設備、媒合市集擺攤與諮詢輔導服務,持續幫助自營工作者及店家開創屬於自己的全新競爭力,自成立以來已協助數十位在地創客成功創業及募資。

 

     ● 物聯網智造基地-南區(ideas Hatch智造創業加速器)

經濟部產業發展署「物聯網智造基地」是AIoT產品邁向量產的加速站,透過「地毯式盤點、巡迴式診斷、定點式諮詢與後送」,提供AIoT產品量產導向之專業服務。「物聯網智造基地」分別在臺北、臺中、高雄三地設有據點,南部據點位於高雄軟體園區,並與國立中山大學產發中心合作,2018年以晶片與物聯網為核心啟動「南部晶片物聯網智造整合服務基地」,鏈結在地產、官、學、研資源,以「前店後廠」形式建立南部產業生態鏈,為高雄智慧電子與物聯網產業奠定根基。「物聯網智造基地」成立迄今已累積扶植百件以上跨產業的創新產品,未來將持續針對智慧醫電、傳產轉型、運動科技及智慧生活等產業領域,升級推動AIoT創新服務。

 

     ● 南部晶片設計產業推動基地

「南部晶片設計產業推動基地」座落於亞洲新灣區高雄軟體園區,由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攜手國立中山大學南區促進產業發展研究中心於2024年8月共同設立,聚焦晶片設計領域,致力打造南臺灣具指標性的高階半導體產業聚落。透過跟晶片設計企業及資源夥伴合作,整合技術開發、人才募集、資金挹注、商務拓展與驗證場域等多元資源,推動產學研協力實踐,協助新創及企業加速落地,進而帶動高價值產業鏈成形。

 

     ● 高雄金融科技創新園區

「高雄金融科技創新園區」於2025年1月15日在亞洲新灣區宏泰高雄新創大樓揭牌啟用,是全台首座以綠色金融科技為主題的創新基地,也是臺北以外第一座金融科技園區。園區以金融為核心、淨零永續為發展主軸,透過產官學研合作機制,攜手國立清華大學、中國信託、KPMG及工研院,推動金融新創育成輔導、人才培育與跨域創新實證,並提供綠色金融科技課程與國內外交流活動,打造具國際連結力的創新生態系。未來園區將與碳權交易所、淨零學院及亞洲資產管理中心高雄專區等在地機構串聯,發揮金融帶動產業的槓桿作用,帶動新創與基石產業共同邁向淨零轉型與數位升級。

 

2. 加速器

加速器最大的功能在於提供加速企業成長的機制,並在各計畫梯次中提供資金、創業課程輔導、業師諮詢以及人脈連結等機會,通常每期計畫梯次為半年左右。高雄的加速器多進駐於各主要新創基地中,提供新創團隊從辦公空間、專業課程輔導,到商業驗證、與國際對接等不同階段所需之協助。

 

     ● 酷日國際加速器(Creww Taiwan)

「Creww」為日本知名新創加速器,擁有超過8,000家以上日本新創資料庫,約占日本新創數量的七成,與日本大企業/集團及政府單位長期合作推動企業加速器計畫,至今已推出550個以上新創企業加速計畫,9,000家以上新創參與,成功促成1,500家的合作。2023年正式在臺設立酷日國際(Creww Taiwan),並已推動三屆「臺日新創企業加速計畫」,逾百家臺灣新創參與,實現「跨國大帶小」新創加速方式,陪同臺灣新創快速成長,開拓日本市場。

 

     ● 誠研創新產業化加速器

由誠研創新股份有限公司營運,為南部規模最大的投資型產業加速器生態圈。該加速器每年協助超過 50 家新創公司,提供孵化、投資、引資及深度輔導等全方位支持,致力於推動創業公司穩健成長。此外,亦結合「格局創業投資基金(有限合夥)」資源,以自有資金投資種子輪新創,陪伴團隊完成商模驗證,進而取得早期市場訂單與資金對接,目前已投資超過5家科技新創,其中有8成為高雄公司。

 

     ● 智慧高軟[高雄軟體園區]

「智慧高軟」位於高雄軟體園區,為中南部傳統產業的數位轉型平台,亦是多項政府計畫的合作夥伴,例如協助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全國創新創業總會解決中小企業接班傳承及數位轉型的困境,累積協助200家企業打造數位轉型藍圖、建立接班梯隊。「智慧高軟」結合政府與民間資源,定期舉辦各式講座、活動、研討會,協助南部在地產業數位轉型,並設有加速器計畫,提供企業為期6個月的創業協助,以及提供租賃辦公座位服務,滿足個人創業者、小型公司、異地辦公者的辦公空間需求。

 

3. 育成中心

育成中心的功能在於協助新創企業商業化,提供創業相關服務,在區域創業與科技發展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例如:管理諮詢與輔導等知識提供,協助新創克服創業初期障礙,降低創業成本。其進駐時間相較於加速器久,從1年至3年的情況都有。

 

與各縣市育成中心類似,高雄育成中心同樣超過半數附屬於大專院校內,包含:國立中山大學創新育成中心(中山貨櫃創業基地)、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創新育成中心、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創新創業教育中心(創夢工場Fi Lab創客基地)、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創新育成中心、國立高雄大學產學育成中心、高雄醫學大學產學營運處創新育成中心、國立高雄餐旅大學餐旅技術研發暨創新育成中心、義守大學創新育成中心、台鋼科技大學(前高苑科大)產學暨育成中心、樹德科技大學創新育成中心、輔英科技大學創新育成中心及正修科技大學育成中心。

 

其中,在國科會「科研產業化平台計畫」的推動下,南臺灣以中山大學為首,攜手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大學、屏東科技大學及義守大學組建「南臺灣科研產業化平台」(前身為「南臺灣國際產學聯盟」,納入發明專利計畫轉型成「科研產業化平台」),並聚焦高值化材料、海洋及農業科技、民生及戰備產業、生物及醫療科技四大領域,致力於促進學研成果商業化、鏈結產業需求,並借助國際技術轉移平台 IN-PART,推動跨國合作與成果接軌。平台主要功能包括整合產學資源、包裹專利推廣、輔導新創與推動國際合作等。

 

為因應高雄軟體園區產業發展需求,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委由資育公司負責營運「高雄軟體育成中心」,自2010年起提供技術支援、顧問諮詢、創投媒合及辦公空間等全方位育成服務,扶植南部資訊與數位內容產業的創新與轉型。截至2025年7月底,進駐中家數共26家,累計培育108家中小企業,促成投增資金額逾7.1億元。

 

在非學研機構方面,「創業台槓創新育成中心」自2012年成立以來,以創業交流為核心,透過聚會、課程與專業輔導強化南部創業人才競爭力,並於2018年獲認為經濟部中小企業創新育成中心,積極推動企業數位轉型與新商機開展。

 

民間在地創育坊方面,「好合文創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19年,2024年獲得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在地青年創育坊補助計畫」補助,進駐橋仔頭糖廠舊倉庫,結合在地文化與藝術活動,打造跨域共創平台,已促成數十家在地合作與超過20場婚禮與主題活動,致力發展糖廠「幸福產業」。

 

「璉騰有限公司」,旗下「Talent V璉騰創育坊」與「LINK UP TOWN高雄新創鏈」則專注數位人才培育與創業資源整合,提供培訓課程、輔導講座、投資媒合、資源整合、共享辦公空間與顧問服務,協助新創青年鏈結在地、聚焦產業趨勢,提升創業成功機會。

 

在辦公空間資源方面,高雄擁有多元創業辦公空間資源,如「造夢基地共享空間」提供營業登記、辦公座位、會議與活動場地租借,並串連專利、法律、會計等資源,加速創業發展;「WORKHUB商務空間」位於市中心,設有37間獨立辦公室及多功能會議空間,交通便利、機能完善,為新創與中小企業提供優質進駐環境。

 

4. 投資機構(創投、天使投資人等)

臺灣的創投公司有九成以上位於臺北,南部創投公司相對較少。根據經濟部商工登記公示資料,公司登記於高雄市且名稱具有「創業投資」者的創投機構約有10家,包含:青年創業投資有限公司、豐鑫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初鳳創業投資有限公司、神盾創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勝倫創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南方之心天使創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金庫整合創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等。

 

其中,金庫整合創業投資成立於2017年,係光陽集團為最大股東的金庫資本所管理13支股權投資基金之一。金庫資本的資本額高達32億元,且管理規模超過100億元,投資領域包含電動車、車聯網及出行服務等,投資地區包含臺灣、中國、東南亞、印度,投資新創包含以共乘服務起家的東南亞獨角獸Grab、東南亞最大中古車交易平台Carro、印度餐飲外賣平台Zomato等。

 

除上述具有創投名稱之機構外,高雄之企業及管理顧問公司皆有參與投資活動,例如中鋼子公司「中盈投資開發股份有限公司」,業務涵蓋直接投資、金融投資及投資管理等,具完整的投資作業能力,其投資地區包含大中華、歐美日及東協區域,管理資產規模已逾100億元,其投資範圍包括半導體、光電、通訊、網路、材料、生技、綠能、汽車零組件及鋼鐵業供應鏈等產業領域。

 

「博雅資本股份有限公司」係由一群高雄在地企業家與專業經理人共同組成的風險投資公司,專注於早期階段從種子輪到天使輪的投資與投後陪跑,目前以平均每年投資3-5個創新企業的頻率為國內創新事業注入早期關鍵資源,其投資之高雄車聯網平台公司「佳駿科技」已成功被併購出場。

 

校友網絡方面,高雄主要大專校院的校友亦有成立天使投資公司,扶植校友新創事業及具潛力之新創團隊,例如「西灣天使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14年,由國立中山大學的校友募集5,000萬資金組成,主要投資標的以國立中山大學的師生創業團隊及進駐育成中心的企業為主,提供新創團隊種子輪及A輪資金挹注、技術及輔導等創業支持,並依據團隊創業階段、產業別、需求型態的不同,提供以育成加速器為導向的客製化創業交流活動,以打造出具國立中山大學特色的創業生態系。西灣天使投資亦仿效矽谷「車庫創業」模式與結合高雄港口貨櫃特色,於2018年打造「中山貨櫃創業基地」,提供具潛力新創團隊免費進駐,盼透過貨櫃創業計畫的推動,每年協助至少10個團隊成立公司。此外,國立中山大學提撥校務基金1億元成立「中山創新創業基金」,並透過學界、產業及創投組織共組「中山一億創新基金投資委員會」,提供每組團隊最高1,000萬元的營運補助。

 

創投基金方面,2016年高雄市政府與工研院及在地學研合作,成立「南臺灣產業跨領域創新中心」,整合高雄、屏東及澎湖等地區學研能量,聚焦於金屬、海洋、醫材、農業等四大產業領域創新技術發展,推動跨領域技術創新並促進產業轉型。該中心催生出金屬領域的「智鷹科技公司」、海洋領域的「風行海洋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及能源領域的「雷豐熱電科技有限公司」等新創公司成立,旗下更設有第一支區域型創投基金「南臺灣跨領域創投基金」,該基金規模為4億元且獲得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1.2億元挹注,由「南翔創新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管理。

 

此外,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也配合國家產業發展策略,以股權投資方式,依據企業不同發展階段,推出各項投資方案,提供企業營運發展所需資金,協助國內企業創新轉型與促進產業發展。2022年國發基金與高雄市政府經發局合作,分別在亞灣新創園及高雄國際會議中心舉辦投資方案宣傳會,促進大南方產業發展與轉型。國發基金除以投資方式協助高雄地區產業發展外,亦與民間企業共同提供國立中山大學國際金融研究學院及半導體及重點領域研究學院運作資金。

 

5. 政府及民間資源

高雄市政府青年局為營造創業友善環境、鼓勵青年創業,訂定「高雄市政府青年局青年創業補助實施計畫」,並因應不同發展階段及營業規模青創需求,其補助類型分為「一般型」與「競爭型」。「一般型」補助對象為設立年期較短、資本額1,000萬元以下、近1年營業額未達500萬元之公司;代表人或負責人須為設籍高雄市且年滿18歲以上、45歲以下之本國國民,且申請前應參加至少10小時創業輔導課程或講座。「一般型」青創補助針對營業場所租金、營業用生財器具、業務行銷費等補助比例最高70%,每案最高補助8萬元。「競爭型」補助對象為設立年期較長、資本額較高之事業,且限特定產業申請,包含數位內容、綠色能源、生技醫藥、醫材與金屬關聯性產業、資通訊、智慧電子、半導體與高值化材料、電動車、 文化創意、運動休閒等產業;代表人或負責人須為設籍高雄市且年滿18歲以上、45歲以下之本國國民,且申請前應參加至少20小時創業輔導課程或講座。「競爭型」青創補助除包含「一般型」補助項目外,另可申請數位或雲端服務、專利或商標費用、新聘員工人事費補助,個別項目補助比例最高70%且以20萬元為上限,每案合計最高補助50萬元。

 

除創業補助外,高雄市青年局也協助高雄青創事業拓銷市場及提升行銷知名度,提供補助鼓勵青創事業參與展覽,符合資格者參加國內展覽最高補助3萬元、參加亞洲區之國外展覽最高補助6萬元、參加亞洲以外地區之國外展覽最高補助9萬元,若展覽主題為智慧城市或淨零碳排相關者,補助金額上限提高1萬元。

此外,高雄市政府青年局為輔導高雄特色攤車品牌成長與打造友善創意市集發展之環境,訂定「高雄青年攤車品牌輔導計畫」,輔導在地具有原創特色,提供具創新創意產品、服務或銷售型態之攤車品牌輔導補助,補助類型包含品牌管理與行銷軟實力、配合青年局參與市集及課程、攤車品牌事業發展等,且戶籍與稅籍皆設於高雄市者,每案輔導費上限2.5萬元整。

另為協助高雄產業美學升級,以時尚設計視角加值在地品牌,高雄市政府青年局主辦「大港經典升級提案競賽」展現青年人才設計力,至今已邁入第五屆。競賽以「品牌出題、青年解題」之模式,邀集高雄在地品牌擔任出題單位,並公開招募新創團隊以新美學設計力導入青年創意、深化品牌能量,為團隊及品牌開啟、建立合作關係,打造青年人才優質的創業落腳環境,亦協助高雄產業再現風華,創造雙贏。

 

針對青年農民創業方面,高雄市農業局自2021年起推動「高雄青創農企業孵育計畫」,提供夢想資金與輔導資源,協助在地青年農民打好農業經營管理的根基。申請者須以「解決問題」或「實現夢想」為提案精神,不限農業生產、加工或服務之範疇,可依自身經營現況及未來發展需要,進行提案申請,每案補助上限為20萬元。該計畫以專案輔導方式,依據個別青年農民或農場需求,導入專家實地訪視診斷,並選定潛力個案實質輔導,介接政府資源,提供青年農民創業相關協助。

 

除提供創業者輔導補助外,高雄市青年局也訂定「補助創業育成機構及青年職涯發展活動計畫」,補助協助新創成長的在地創業育成機構。創育機構係指從事新事業、研發新產品或新技術、協助企業轉型、提供企業空間、設備、資金、管理諮詢或人才培育等服務之獨資、合夥事業、公司、有限合夥、公私立高中職校、大專院校及民間團體,如有辦理課程講座、創業競賽、業師輔導、創業諮詢、資金媒合、人才培育、人才媒合、商機媒合、技術引進、育成加速、展會及職涯發展等相關活動,或協助新創事業參與國內舉辦之相關競賽或展覽,即符合申請資格,每案以補助計畫總經費70%為上限,最高補助80萬元,民間團體補助上限則為2萬元。

 

創業貸款方面,高雄市青年局為協助減輕創業初期貸款利息之負擔,訂定「青年創業及啟動金貸款利息補貼計畫」,提供通過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青年創業及啟動金貸款」,貸款金額200萬元5年利息補貼,補貼年利率以百分之2.5為上限。

 

除資金需求外,高雄市青年局成立「高雄青年創業推動聯盟」,結合產官學研資源,與聯盟成員攜手合作青創事業之孵化與育成,針對青年需求,整合並提供完善的創新創業輔導與資源,協助青年建立正確的創業觀念及突破創業瓶頸。此外,青年局也針對有意創業之青年,提供「創業O’STAR及諮詢輔導」,邀請產業界專業師資、各領域代表性領導人擔任高雄創業青年輔導顧問,並串聯學校育成資源,就草創期、智財法律、公司治理、商品與服務、創業進修等創業不同階段及面向,制定客製化輔導計畫,使創業青年獲得產官學各方業師的第一線經驗與指導及資源引薦。

 

資源媒合方面,高雄市經發局透過辦理「高雄創業投資Demo Day」活動,協助創業公司對接資本市場,2024年活動計56家團隊報名,選出最優10組團隊,獲13家創投青睞。該活動邀請ITIC創新公司、嘉惠集團、達盈管顧、永豐創投、500 Global、成大創投、華淵鑑價、邁特電子、臺灣醫療生技創業投資(臺灣醫生基金)等具備豐富投資經驗與投後輔導上市實績的創投參與,獲選團隊將有機會獲得總額100萬的POB商業驗證獎金、進駐新創場域1年免租金優惠、申請1,000萬額度的優惠貸款。

 

除了地方政府資源,中央部會為促進南部地區新創產業發展,國家發展委員會於2025年6月於高雄亞灣新創園設立「國發基金南部服務辦公室」,以提升南部新創企業獲取輔導與資源的可近性,進一步挹注創新動能,加速實現臺灣發展為「人工智慧島」之目標。為強化南部新創生態系之整體動能,國發會將從兩大面向著手,擴大對在地創業者之支持:

(1) 強化資金供給機制:在既有「創業天使投資方案」基礎上,國發基金將攜手各部會推動之「十大百億主題式投資方案」,聚焦挹注南部地區具潛力之創新團隊,提供資金與輔導並行的支持,鼓勵優秀青年投入創新創業。

(2)活絡創新生態系建構:新創發展除資金外,亦需整合人才培育、國際鏈結與創育空間等多元資源。未來國發基金將與亞灣新創園合作,聯結南部育成機構及相關部會資源,定期辦理創新創業交流活動,發揮資源整合效益。

 

此外,高雄民間的創業社群及活動亦相當活絡。由南部在地企業家成立的「新創CEO班」,為在地創業者及創業資源提供者搭建交流平台,其與亞灣新創園合作,定期舉辦新創交流小聚,透過項目分享會方式,促進創業者間之交流,並協助為其引介人脈等創業資源,現已成為南部最大的民間創業社群。

「若水資本有限公司」在高雄駁二共創基地設有辦公室,並定期舉辦「Meet the Angels」新創資金媒合會,2021年該媒合會首度移師高雄,並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國立中山大學、高雄醫學大學等三校的創新創業育成中心共同合作舉辦;2024年該活動「若水資本有限公司」聯合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以及國立中山大學三校共同舉辦,由主辦方精心挑選推薦團隊,成功集結校方與企業端資源,並引入投資人問答階段,讓投資人能夠與團隊進行深度對話,成功為新創團隊與投資人建立絕佳的交流平台。

 

展會社群資源方面,由「數位時代」自2014年推動的「Meet Taipei創新創業嘉年華」,已成為亞洲規模最大的新創展會,其以新創為核心,匯聚創投、企業、創業育成/孵化/加速器、新創服務提供者、媒體、政府計畫等臺灣創業生態圈的關鍵參與者,共同打造完整的生態系統,成為創業者獲取創業所需資金、資源、與國際鏈結的機會平台,並自2021年起擴大活動規模,在高雄辦理「Meet Greater South亞灣創新x新創大南方(亞灣新創大南方)」展會,串連南北新創社群資源與投資機會,有效擴大南北創業能量。2025年第五屆「亞灣新創大南方」主題為「半導體 × AI × 永續」,三大關鍵命題直搗未來趨勢核心,展出關鍵領域解決方案,包括AI與數據分析、5G與雲端、智慧醫療與健康科技、智慧城市與物聯網、前瞻農業科技及創新數位內容等,今年聚集9國、300家新創團隊、數十位國際與產業界領袖共襄盛舉。活動吸引破1.2萬人次觀展,再創歷史新高。

 

三、高雄新創生態系-新創企業

台灣經濟研究院承接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計畫,定期依據政府計畫、民間加速器、國內外競賽、新聞報導、國內育成中心進駐廠商等來源,盤點統計更新國內新創企業,並於FINDIT臺灣新創資訊平台-新創企業清單進行建檔。

 

根據FINDIT資料庫統計,截至2025年6月底,臺灣新創企業已來到9,800家,其中,高雄市[1]之新創企業家數共764家,占全臺灣新創總數約7.8%,營運中[2]有710家。新創主要應用領域分布如下圖所示,主要應用領域以工業製造最多(10.7%),其次依序為健康醫療(8.3%)、食品與餐飲(7.9%)、軟體(6.9%)、消費產品(5.5%)、硬體(5.4%)、資訊科技(4.9%)、房地產(4.8%)、商務與購物(3.8%)、能源(3.2%)等。

 

圖2 高雄地區新創企業主要應用領域分布

 

在新創事業發展的各階段中,無論是成立初期或欲擴大商業規模、走向規模化時,資金都扮演著關鍵的角色。以下就近年高雄地區接受過政府輔導且獲投的亮點新創企業進行介紹:

 

     ● 埃爾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ALES)

埃爾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為「KO-IN智高點」的進駐團隊,從事先進半導體檢測設備光源研發與奈米探針製造,是臺灣半導體產業持續發展先進製程並保持技術創新領先的重要供應鏈之一,該公司透過KO-IN輔導,於2021年獲得「誠研創新」投資300萬元,並於2023年獲得「創新智基」、「蔚華科技」及國發基金投資4,500萬元。

 

     ● 競零再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BEYOND ZERO RECYCLING)

競零再生科技有限公司專注於汰役與廢鋰電池的先進回收技術。以低能耗、高安全性的專利技術,有效提高鋰離子電池的有價材料回收率,實現鋰離子電池產業的循環經濟模式,達到聯合國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於2023及2024年獲得衛司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其他未揭露投資人共計1億8,913萬元投資,並於2024年獲高雄市地方型SBIR-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創新研發計畫補助,目前該公司與國立臺灣大學、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國立臺南大學、工研院、金屬中心等多所產學研機構展開長期合作,持續投入鋰電池循環再利用技術的研發。

 

     ● 富比庫股份有限公司(FootPrintKu)

富比庫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15年,專注於電子產業數位化領域,擁有跨電子產業與資訊產業的創新技術研發團隊,結合AI技術數位化電子零件資料,研發EDA Library自動建置與驗證引擎,透過創新技術優化客戶使用體驗,為電子產業提供滿足所有電子零件設計需求的客製化數位資料隨選服務。該公司於2021年3月及9月分別完成1億元及4,500萬的增資,由分別由美國矽谷創投Translink Capital及富邦金控創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領投。

 

     ● 智食良果股份有限公司 (Kiaofarming)

智食良果股份有限公司為深耕智慧農業領域的新創團隊,專注開發具高度彈性與應用性的「農業用資訊系統」與「智慧控制電箱」,透過視覺化程式積木設計,讓農民能依據自身需求快速建構灌溉與農務管理邏輯。其獨創的智慧控制電箱具備高整合性與低建置門檻,並可結合LINE通訊平台進行即時推播、遠端監控與操作,協助農民精準掌握植栽狀況,實現省力化與高效率管理。系統亦支援安全警戒、自動排程等客製化功能,靈活因應各類作物與種植環境。該公司於2024年獲得國家發展基金及舊振南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共計1,224萬元投資,並通過高雄市青年局青創補助計畫。

 

     ● 領導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Leadership)

領導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為推動會計作業數位轉型的重要創新團隊,致力於研發自動化會計憑證雲服務,協助事務所擺脫傳統人工作業模式,提升帳務效率與管理價值,讓帳務處理者升級為帳務管理者,進一步協助企業優化資源配置、創造更高產值。該公司以深厚的技術實力與產業應用經驗,於2021年及2023年獲得國發基金及其他未揭露投資人共計3,500萬元投資,並於2023年入選行政院「DIGI+ 數位經濟產業推動方案」重點扶植對象。

 

     ● 隆順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LONGSHUN)

隆順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17年,透過高雄科大校內創業輔導資源,成功將廢棄物轉製為具能源價值之固體回收燃料(Solid Recovered Fuel, SRF),取代現有燃煤等傳統化石燃料,是臺灣第一家以「SRF製造廠」合法廠登並已正式量產運作的製造廠。該公司2023年透過申請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中小企業加速投資行動方案」,選定高雄和發產業園區投資逾9億元建設6千坪新廠,協助解決廢棄物難題並推動淨零與能源轉型。隆順綠能現已掌握逾22項專利,並於2024年完成1.2億元的募資,獲得臺企銀創投及國發基金投資。

 

     ● 寵物百分百股份有限公司(PET100PERCENT)

寵物百分百股份有限公司由獸醫師團隊於2020年成立,主打「寵物照護一站式服務」,在線下的寵物門市內同時提供寵物用品、動物醫療、寵物美容、獸醫師教育、經濟動物藥品經銷、獸醫院資訊科技等各種服務。該公司於2020年、2022年均通過「SIIR 經濟部商業司服務業創新研發計畫」審核,於2022年宣布完成6,150萬元的Pre-A輪募資,由交大天使投資俱樂部領投、風澤連鎖醫療體系跟投,並於2025年6月完成1.2億的A輪募資,由安富資本股份有限公司、安發天使股份有限公司、其他未揭露投資人投資。

 

     ● 寶可齡奈米生化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PORClean)

PORClean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為全球首創具備抗菌濾芯之抗菌沖牙機的開發者,於2018年在臺灣成功研發具「純天然」生物技術應用的專利成分,採用天然原料打造高安全性且穩定的產品,突破傳統沖牙機40多年來的技術瓶頸,迅速躍升為市場領導品牌。其技術已取得臺灣、中國、美國等多國專利認證。該公司於2022年參與經濟部品牌輔導專案,並於2022與2023年間獲得邑昇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及其他未揭露投資人共計3,425.8萬元投資。

 

     ● 聯和趨動股份有限公司 (TrendLink)

聯和趨動股份有限公司為專注於中小企業人力資源發展的科技新創團隊,致力於開發出勤與薪酬管理、績效評估等易用且友善的數位化管理工具,透過累積的使用者經驗分析,有效降低中小企業導入數位系統的門檻,協助企業提升數位能力與營運效率,積極呼應政府強化企業數位競爭力的政策方向。該公司曾獲高雄市政府青年局及青創聯盟成員高雄軟體育成中心輔導,並於2022年獲選「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創業天使投資方案」支持對象及通過「證券櫃檯買賣中心創櫃板」審查,且於同年獲得國發基金及其他未揭露投資人共計1,945萬元投資。

 

四、小結

綜觀近年高雄在創新創業與產業轉型上的發展動能,可見中央與地方政策的積極推動已逐步形塑出具規模且特色鮮明的創業生態系。自2021年啟動「亞洲新灣區5G AIoT創新園區」(亞灣1.0)以來,高雄透過大規模資源投入與「大帶小」的策略設計,2年內成功吸引超過130家國內外大廠與新創團隊進駐,奠定在全球5G供應鏈中的關鍵地位。2023年延續此基礎,正式啟動「亞灣2.0」計畫,進一步擴大用地與產業群聚規模,並鎖定新南向市場輸出智慧科技解決方案,打造南臺灣智慧科技與IC設計的核心基地。2024年,鴻海、和碩、友達、晉泰等科技大廠相繼落地亞灣,預計3年內攜手超過90家生態系夥伴,共同投入在地研發,創造逾77億元的實質投資,為高雄注入更強勁的轉型動能。

 

在新創發展方面,高雄市政府結合中央資源與民間力量,積極建構多元創業基地與育成平台,無論是透過活化老舊空間打造創育聚落,或是串聯學研機構與國際平台進行技術轉譯與商品化,高雄皆展現出高度整合與資源媒合的能力。此外,隨著加速器進駐高雄,為新創團隊提供更多元的加速支持與跨域交流機會。市府亦積極與民間合作舉辦新創展會、Demo Day等活動,吸引北部與國際資金進入高雄市場,為南部新創注入更豐沛的成長機會。

 

人才是創業成功的關鍵,隨著台積電、輝達、超微、IBM、思科、艾司摩爾、默克等國際科技大廠相繼布局高雄,不僅帶動在地高階人才回流,也為新創企業創造更多人才合作與交流的契機。這樣的產業帶動效應,不僅促進高雄傳統製造業數位轉型與升級,也讓創新創業成為城市未來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延伸閱讀

  1. 林瑀恂,2025/05/23,【新創園地專欄】再探六都創業生態系列:桃園篇

  2. 徐慶柏,2025/07/18,【新創園地專欄】再探六都創業生態系列:臺中篇

  3. 池嘉敏,2025/07/18,【新創園地專欄】再探六都創業生態系列:臺南篇

參考資料與網站

  1. 新創圓夢網

  2. 高雄市經發局

  3. 高雄市青年局

  4. 非凡新聞

  5. 經濟日報

  6. 中央社

  7. 經濟部

  8. 特別感謝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創新育成中心為本文提供寶貴意見

(本文最後編輯時間:2025/09/04)

 

註:

[1] 本文用於分析之新創企業登記地址皆以新創企業商工登記地點為主,並非代表實際營運地點。

[2] 營運中係指公司登記狀態為核准設立及核准登記之公司。

相關熱門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