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創園地專欄-莊孟儒】創業要不要募資?
對於創業者來說,「要不要募資」永遠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很多人一開始創業,就把募資當成理所當然的選項,好像沒有投資人就不能開始。但其實不是這樣。募資只是獲取資金的方法之一,還有貸款、政府補助、甚至是靠現金流慢慢滾等。最重要的,不是你能不能募資,而是你到底需要什麼樣的資金,還有你想要把公司帶到什麼樣的位置。
募資、貸款和補助的差別
這裏先把三個最常見的資金來源拿出來比較:
募資:透過出售股權拿到錢。好處是公司虧損也不用還錢,你可以把資金用在研發或市場拓展。但代價就是股權被稀釋,控制權降低,而且投資人會對你有期待,要你往前衝,治理成本和壓力都會增加。
貸款:跟銀行或金融機構借錢。好處是不稀釋股權,創辦人還是完全掌握公司。缺點是無論你賺不賺錢,都要按期還本付息,現金流不穩的時候風險很高。
政府補助:通常是依照中央或地方的計畫去申請。最大的好處是不需要償還,也不會稀釋股權。但這些錢通常伴隨特定主題和KPI,你必須花時間處理行政流程和核銷,彈性不高。
所以你可以知道,所謂「資金成本」不只是錢的利息或股權,而是包含時間、治理壓力及行政負擔在內的各種成本。
不同階段需要什麼資金?
公司不同階段,適合的資金來源完全不一樣。
最初在構想期,很多時候只是團隊在試想法,還沒有產品,也更沒有收入。這個時候大多數公司都是靠創辦人自己的錢,或是親友資助,再加上一些創業比賽、政府的小額補助。重點就是快速驗證想法。
等到進入早期驗證期,你可能已經做出一個 MVP,在測試市場反應,想找到產品和市場的契合點。這時候資金需求會增加,因為你要不斷迭代產品、做行銷測試,也可能需要請到第一批核心人員。這個階段,天使投資人或早期創投會比較願意投,政府針對研發或人才的補助也能派上用場,甚至可以透過客戶預購或合作案拿到現金流。
如果公司找到了市場切入點,進入成長加速期,那資金需求會大幅增加。這個時候公司已經有營收,商業模式也初步成立,但要擴張市場、建立品牌、提升營運效率,單靠原本的現金流很難支撐。新創公司通常會走 Series A 或 Series B,找創投基金或企業投資人。但如果是中小企業,不一定要走股權募資,銀行貸款和政府中大型補助也能支撐,甚至可以「股權 + 貸款」混合,既能成長,也不會把財務壓得太緊。
最後是公司邁向規模化與成熟的階段。如果你的目標是高速成長甚至上市,那就會繼續找成長型基金,甚至是用更多元的債務工具加速跨市場擴張,為 IPO 做準備。但如果你只是想把公司經營成一個穩定的中小企業,那麼靠現金流加上銀行貸款、偶爾申請政府補助,應該就很夠用了。重點是在降低風險、追求穩定獲利,而不是無止境地追逐規模。
為什麼獲利的公司還會募資?
很多人覺得,公司一旦進入獲利就不需要募資,但其實還是有幾種情況值得考慮。
第一種是研發下一代產品或開拓新市場。這類投入動輒需要幾千萬甚至上億,單靠現金流通常會拖得很長,靠貸款又會讓槓桿太高。這時候,股權募資反而是最好的選項,因為投資人可以幫你分擔風險。並且這樣的新挑戰很常低估所需支出,因此多保留資金的餘裕是可以更好的面對未來不確定的情況。
第二種是治理和資源。當公司長大,創辦團隊單靠自己不一定能建立完整的治理架構,而投資人的加入,往往能帶來更嚴謹的董事會制度和資訊透明度。同時,他們的產業資源、人脈、國際化能力,也可能幫你省下很多時間。
第三種是競爭。如果市場競爭很激烈,那麼資金就是你的競爭優勢。更多的錢代表你可以更快擴張,快速建立品牌、累積用戶、掌握供應鏈、建立護城河,讓對手根本追不上。很多新創在這種時候選擇募資,就是為了把優勢放大,讓自己成為市場的領頭羊。
最後一種情況就是如果你有 IPO 的計畫,那麼提早引進外部投資人,就等於先把市場信任建立起來,也能提早熟悉資本市場的遊戲規則。
什麼時候其實不用募資?
相對地,如果你只是想把公司做成一個穩定賺錢的中小企業,那大多數時候其實不需要募資。因為一旦有外部投資人加入,你的管理節奏可能會被打亂,你本來能賺的錢,也要分給其他人。如果公司本來就能靠現金流支撐,偶爾再加上一些貸款或補助,那麼這樣的模式其實也很不錯。對創辦人來說,也許壓力更小,生活品質更高。
投資人和創辦人的思維差異
在這裡也要提醒,投資人和創辦人的思維角度常常不一樣。投資人關注的是市場規模、成長速度、單位經濟,還有未來有怎樣的獲利方式以及能不能獲利出場。他們希望在一段時間內,公司能快速增值。而創辦人除了成長,還要考慮現金流、團隊文化、個人壓力,以及長期願景。所以有些創辦人乾脆不募資,因為他們更看重自主性和可持續經營,而不是短期內的爆發性成長。
結語
所以,創業公司該不該募資?答案其實很簡單:看你想把公司做成什麼樣子。
如果你希望公司是一個穩定的中小企業,靠現金流和貸款就能好好經營,不需要投資人,也能過得很好。
如果你希望公司快速成長,甚至有一天走到資本市場,那麼募資就是你必須面對的一條路。
兩種選擇都沒有對錯。唯一需要回答的問題是:你想要的未來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