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專區

【2025年臺灣新創投資趨勢年報-健康醫療篇】在波動中展現韌性與前瞻

林秀英、方聿安 |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六所/副研究員、研究助理
點閱次數:138

健康醫療產業為厚生富國之基礎,除了為國民的健康福祉做出貢獻外,更是促進經濟成長的重要驅動力之一。健康醫療產業由於研發周期長,必須投入龐大的資金,但因高風險與高報酬的特性,向來是風險投資市場中投資人偏好的標的。疫情期間健康醫療產業投資飆升,疫情後資本市場進行估值下修,全球健康醫療產業投資出現斷崖式下滑,2024年雖止跌持穩,但2025年4月又逢美國啟動藥品調查與宣布加徵對等關稅,健康醫療產業面臨重大衝擊。然AI浪潮席捲全球,龐大的AI賦能健康醫療商機將成為驅動健康醫療產業成長的動力。無論是關稅衝擊或是AI創新商機,唯有資本與技術雙軌並進,健康醫療產業才能在不確定的環境中穩定前行。本文目的在盤點與分析近年來全球與臺灣健康醫療領域新創投資輪廓、趨勢與亮點獲投、出場、新基金募資概況以及政策的挑戰課題,提供給新創圈與投資界人士參考。

【2025年臺灣新創投資趨勢年報-健康醫療篇】

一、前言

健康是文明國家的象徵,也是幸福社會的基礎,更是促進經濟成長的重要驅動力之一。因此,生醫產業被視為厚生富國之基礎,尤其近年來全球遭受疫情衝擊,更突顯生醫產業的重要性。我國擁有優異的醫療體系、豐富的臨床能量,以及具可應用於醫藥生技研究與精準醫療服務的國家級健保資料庫與人體生物資料庫,再加上資通訊科技(ICT)產業的堅強基礎,都是推動生醫產業的優勢與利基。在「全球醫療照護指數」評比中,2025年臺灣在「醫療照護指數」、「醫療照護花費」已連續7年蟬聯雙冠,位居世界第一,國內的「生醫產業」亦是背後重要支持力量。

過去幾年「生醫產業」被列為政府推動「六大核心戰略產業」及「5+2產業創新計畫」的重點目標,希望將其打造為臺灣另一座護國神山。賴總統上任後,更將「健康臺灣」列為「國家希望工程」的願景。為增進國民全齡健康福祉,行政院已積極整合跨部會資源,藉由推動政策、修正法規、輔導及資金挹注等方式,加速發展「健康臺灣深耕計畫」與「臺灣精準健康戰略產業」。

生醫產業是創新驅動的產業,也是研發週期長、風險高、資本密集的產業,需要資本市場的助力才能讓生醫新創成長茁壯。近年來公開或私募的資本市場中,資金大幅流向人工智慧領域或流動性、報酬率較高的資產,對其他領域造成資金排擠效應。加上自疫後數位醫療領域進入企業估值下調的過渡期、新創IPO牛步化與上市後股價破底或破產事件頻傳,使得近年健康醫療領域投資市場籠罩濃厚的避險氛圍。2025年4月美國川普總統宣布對等關稅與啟動232條款的藥品調查行動,市場不確性風險升高讓2025年第二季全球健康醫療領域投資迅速降溫。在這個充滿高度不確性的環境下,臺灣健康醫療領域的早期投資市場表現會如何呢?本文目的在解析近年來臺灣健康醫療領域早期投資市場輪廓、趨勢與亮點獲投、退場、新基金募資概況以及政策挑戰課題。

 

二、全球健康醫療領域早期投資趨勢分析

(一)2024年健康醫療投資呈現「量縮值穩」,避免投資金額連三黑的厄運

全球健康醫療領域一級資本市場在經歷2021年令人暈眩的高峰後出現斷崖式暴跌,產業經歷了一段艱難時期,企業估值下調,募資難度加大,加上部分企業難以適應更嚴峻的金融環境,頻頻發生高估值新創上市後股價破發甚至跌落神壇並破產的消息。然而,2024年健康醫療業出現了「量縮值穩」的復甦跡象,雖投資件數大減26%,但「鉅額交易案件」增加,讓投資金額首度回正(小升1%至582億美元),避免連三黑的厄運。

(二)政策與關稅議題寒蟬效應發威,衝擊2025H1全球健康醫療投資表現,全年投資預期下行

2025年第一季全球健康醫療表現強勁,怎料第二季風雲變色,美國總統川普4月2日宣布對等關稅政策,對全球各國投下震撼彈,又隨即延後90日。美國商務部又對進口藥品、藥品原物料及衍生品,啟動232條款國家安全調查。雖藥品關稅尚未底定,但川普總統多次針對藥品進口課徵高額關稅表達強硬立場,投資人轉趨謹慎與觀望,致使2025年上半年健康醫療投資件數與金額分別年減19%與10%至973件、275億美元,未能保持2024年的金額持穩態勢,其中生物醫藥投資受創首當其衝。預估全球健康醫療領域2025年全年投資將下行,以面臨關稅威脅和價格管制雙重壓力的製藥業負面影響較大,其次為醫療器材,數位醫療較不受影響。

2025H1全球健康醫療投資表現

(三)熱門投資焦點為AI賦能生醫、肥胖/代謝疾病治療、免疫/罕見疾病、基因/細胞創新療法、核酸與抗體新藥等

「生物醫藥」為2024年全球健康醫療VC投資中最吸金的次領域,根據DealForma的統計,熱門投資焦點集中於AI賦能生醫、肥胖/代謝疾病治療、免疫/罕見疾病、基因/細胞創新療法、核酸與抗體新藥等。若依照療法類別上的分布,最大宗依然是腫瘤(癌症)治療,其次為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自體免疫疾病與炎症、內分泌/代謝疾病等治療藥物與療法。值得注意的是,SVB報告更指出,2024年AI在生技醫藥(Biopharma)的投資金額超過50億美元,相較2023年成長三倍,占全體投資近三成。AI於新藥發現、臨床試驗設計與分子篩選成為核心驅動力。

 

三、臺灣健康醫療領域獲投趨勢解析

根據我國的「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將生技醫藥產業定義為用於人類與動植物用之新藥、新劑型製劑、高風險醫療器材、再生醫療、精準醫療、數位醫療、專用於生技醫藥產業之創新技術平台及其他策略生技醫藥產品之產業。本研究將健康醫療領域簡化為:(1)醫藥品(含新藥、新劑型製劑開發與製造、再生醫療、創新技術平台);(2)醫療器材(含醫療器材與一般耗材);(3)數位醫療(含遠距醫療、醫療大數據與軟體、虛擬監控、照護與復健、基因檢測、診斷與分析工具、醫療AI等);(4)其他(保健食品、醫療服務、健檢服務、其他)等四個次領域,至於四個次領域的項目,請見下圖所示。

(一)整體投資趨勢:健康醫療領域撐起臺灣早期投資一片天,2024年投資持穩展韌性,2025H1投資活絡

健康醫療領域發展攸關人體健康,具有不可或缺的長期剛性需求,相對不受景氣循環影響,兼具防禦性與成長性特質,一向是投資人偏愛的目標。累計2015年至2025H1期間臺灣健康醫療新創獲投件數合計為947件,約占同期間整體臺灣新創獲投件數的20.73%;已揭露的獲投金額為41.72億美元,占整體臺灣新創獲投金額的21.72%,顯示健康醫療領域在臺灣新創股權投資市場舉足輕重的地位。

全球健康醫療領域投資自2021年峰頂反轉急墜,2022年與2023年投資金額連續兩年衰退。同樣地,臺灣健康醫療領域的投資也於2022年急速下滑,但不同的是,在2023年臺灣的投資金額出現逆勢飆升逾四成。2024年投資件數130件,雖較2023年減少1件,但投資金額為7.47億美元,仍較2023年的7.4億美元小升1%,創下歷史新高。相對於2024年全球健康醫療投資量縮價穩的表現,臺灣投資件數尚能表現持平,展現出投資交易的活絡與韌性。

根據本研究不完全統計,2025年上半年臺灣健康醫療投資件數已收錄到43件,投資金額為2.96億美元,為目前國內投資最為活絡的領域之一。目前該數據為不完全統計,未納入2025年第二季的上市櫃轉投資資料,由於掌握到的千萬美元等級之投資件數已達13筆,惟去年上半年有全心醫藥2.25億美元的超大型投資案件,墊高基期的水準,因此推估實際的投資金額將低於去年同期水準。展望2025年下半年,面臨美國藥品政策與對等關稅對全球經貿發展帶來高不確定性,在國際投資人態度轉趨觀望與保守之際,國內健康醫療領域是否能延續上半年的投資熱度仍具挑戰性。

健康醫療領域撐起臺灣早期投資一片天

(二)獲投企業的成立年份中位數:年輕新創仍為早期投資新勢力,但2019年起占比開始下降

2015年至2025H1期間臺灣健康醫療領域的投資案件中,平均每年獲投件數中有63%為獲投年份前五年內成立之公司。若依各投資年份計算獲投企業成立年份的中位數,亦可以看出2015年至2018年間獲投企業以成立三年內者最多,2019年至2022年間獲投企業以成立4年內的企業為主,但2023年至2025H1期間,可發現獲投企業成立年份中位數與獲投年份的差距已達5或6年,顯示出投資人轉趨理性務實,首選既有投資組合進行加碼投資,或是相對成熟有發展實績的案件,減少選擇新團隊作為投資試金石。意味著僅有概念型、商業模式不清,或無法拿出臨床試驗成績的健康醫療新創,逐漸不易受到投資人的青睞與資本市場認同。

(二)	獲投企業的成立中位數

(三)投資階段的變化:拔尖新創邁向中、後期募資階段

2015年至2025H1期間收錄的健康醫療整體獲投資料,依投資階段的件數占比來觀察,以A輪(含)以前的早期階段交易件數為大宗,平均占比為76%;其次是中期階段(16%)、後期階段(1%),另外,未揭露件數占比約為7%。若與同期間臺灣整體獲投資料相比,可發現健康醫療領域的中、後期獲投件數合計占比17%,高於臺灣整體投資的12%,金額占比也同樣高於臺灣整體投資,顯示出健康醫療領域資本密集的特性。

若將健康醫療的獲投資料分成2019年至2021年與2022年至2024年兩個期間,也可以發現2022年至2024年期間中、後期階段獲投件數占比合計19%,較2019年至2021年期間的16%高出3個百分點,同樣地,近三年健康醫療領域中、後期投資金額的合計占比更是增加9個百分點,此也呼應前面觀察到近年來投資人朝向中、後期募資階段案件加碼的趨勢,包括:2023年6月育世博完成D輪1億美元募資、來自臺灣的美國全心醫藥在2024年5月完成B輪2.25億美元募資,雲象科技在2024年登板興櫃前完成B輪2,362萬美元的募資。

投資階段的變化

(四)投資規模:2021年起千萬美元以上規模的案件數持續湧現,墊高投資中位數與平均數

2015年至2025H1期間,臺灣健康醫療領域在不同獲投規模的交易件數中,仍以100萬美元以下的件數最多,約占34%,獲投規模在1,000萬美元(含)以上的件數比重則達11%,相較同期間臺灣整體投資的千萬美元等級的件數占比10%略高出1個百分點。若以400萬美元以上的投資件數占比來比較,健康醫療領域亦以27%領先整體投資的23%,顯示健康醫療因研發週期長,所需投資金額也較高,投資人相對願意開出大額投資支票。

臺灣從2021年起,由於部分健康醫療新創進入B、C、D輪募資,加上重資本的細胞療法與CDMO風潮興起,吸引投資人興趣,可發現千萬美元投資規模的件數突破兩位數,2023年件數高達25件,2024年雖件數略降至18件,但最大一筆投資金額高達2.25億美元;即便根據2025H1不完全統計,也收錄到12件千萬美元等級的投資案件,其中1,500萬美元以上規模的投資件數已出現5件,僅較2024年少2件。這些數據反映出資本市場更願意砸下重金支持國內健康醫療新創朝向重點領域或中後期穩步發展。

健康醫療新創朝向重點領域或中後期穩步發展

若就近年來健康醫療領域獲投金額的中位數來看,2015年至2020年約在96至182萬美元之間,以2021年為分水嶺,2021年至2024年期間投資中位數上升至200至281萬美元之間,明顯高於2015年至2020年的中位數水準,2025上半年雖暫時收錄到43件,但相對投資金額較高,投資中位數飆升至404萬美元。至於平均投資規模則深受千萬美元等級案件數量多寡而定,因此健康醫療領域平均獲投金額波動頗大。同樣地,2021年來自臺灣的美國全心醫藥,以及育世博、安立璽榮生醫、新旭生技、鼎晉生技與樂迦再生科技等創新藥品與療法,將千萬美元以上的投資案件數提破兩位數時,也將平均交易規模推升至639萬美元的歷史新高,2022年至2024年雖千萬美元以上等級的案件也不少,但因金額相對較小,平均規模下滑至545至582萬美元之間。至於2025年上半年收錄的件數雖尚未齊全,但1,500萬美元件數不低,平均投資規模推升至606萬美元的次高水準。整體來說,2021年後健康醫療投資中位數與平均數規模有墊高的現象,2025年有機會挑戰規模新高紀錄。

健康醫療領域獲投金額的中位數

四、臺灣健康醫療次領域獲投趨勢與亮點案例

(一)2015年至2025H1:醫藥品、醫療器材投資件數平分秋色,投資金額仍以醫藥品最吸金

2015年至2025H1期間臺灣健康醫療次領域投資件數占比,醫藥品(36%)與醫療器材(35%)平分秋色,其次是數位醫療(22%)與其他(7%)。以投資金額來看,醫藥品拿下69%,遙遙領先醫療器材(17%)、數位醫療(10%)與其他(4%)。

若以近一年半(2024年至2025H1)來比較,醫藥品以67件(39%)小幅領先醫療器材60件(35%),接著依序為數位醫療33件(19%)、其他13件(8%)。至於資金的集中度則更為明顯,醫藥品拿下71%的資金,醫療器材與數位醫療占比各為15%、10%。整體來說,醫藥品投資金額傲視其他次領域,反映出其研發到上市週期長、資金需求水位高的特質。

臺灣健康醫療次領域獲投趨勢(二)投資熱力圖:2023~2024年醫療器材投資最活絡,醫藥品最吸金,數位醫療投2024年金額創新高;2025H1醫藥品投資活絡,仍有機會挑戰新高

從時間序列來觀察2015年至2025H1期間健康醫療次領域投資熱力圖變化,無論是投資件數或金額,醫藥品與醫療器材都是各年投資熱點,其次是數位醫療。2023年至2024年醫療器材成為投資活絡的次領域,件數領先醫藥品,投資金額則是醫藥品領先,吸引七成資金。唯2024年「醫藥品」、「醫療器材」雙箭頭投資力道趨緩,無論是投資件數或金額均較2023年小降。反之,2023年表現不佳的「數位醫療」在2024年繳出28件、7,806萬美元成績單,不僅投資件數為史上次高,投資金額更創歷史新高水準。目前隨著衛福部擴大在宅急重症、遠距急門診與居家血液透析,電信三雄(中華電信、遠傳、台灣大哥大)正積極搶進遠距醫療市場,數位醫療新創們也摩拳擦掌加入行列,預期有助於推動臺灣數位醫療落地發展。

至於2025年上半年不完全統計,醫藥品投資相當活絡,件數、金額已達2024年全年的56%與48%,雖下半年變數增多,2025年全年醫藥品投資金額仍有機會創新高。由於2026年前後,將進入臨床試驗與IPO高峰期,醫藥品市場有機會再現新一波投資契機。

健康醫療次領域投資熱力圖

(三)醫藥品次領域早期投資輪廓與投資亮點

1.醫藥品次領域獲投企業輪廓圖

在「醫藥品」方面,2015年至2025H1期間獲投的企業包含生技製藥、原料藥/藥劑生產、影像醫學/核醫放射藥物、醫美用藥、植物新藥、動物用藥、創新藥品/療法等次領域。生技製藥中包含抗腫瘤、自體免疫疾病、中樞神經系統疾病、代謝類疾病、眼科疾病等新藥開發。創新藥品/療法主要包含再生醫療、幹細胞療法、免疫細胞療法、RNA藥物、相關CRO/CMO/CDMO服務。投資焦點多以免疫與抗體、臨床進度可量化的標的新藥開發。

「醫藥品」次領域在2015年至2020年間每年投資件數都低於30件,但從2021年起再生醫學、免疫療法與CDMO成為新顯學,吸引投資人追投,2021年醫藥品投資件數上升至38件,2023年更高達50件。這一波創新藥品與療法在臺灣崛起,拜國內細胞治療相關法令(細胞治療特管辦法)的開放實施之賜,加上立法院於2021年12月21日三讀通過「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修正案」,將租稅優惠延長10年至2031年,並將再生醫療、精準醫療、數位醫療、新劑型製劑、創新技術平台,以及受託開發製造(CDMO)生技代工業均納入適用範圍。此外,簡稱「再生醫療雙法」的《再生醫療管理條例》與《再生醫療製劑管理條例》也於2024年6月4日由立法院完成三讀;加上經濟部也在2024年推出強化的做法,助攻藥品CDMO產業發展。在諸多有利因素支持下,對臺灣再生醫療產業發展帶來助力,吸引多家新創與企業集團(如仁寶、緯創、台塑生醫)紛紛投入該領域,投資人也以重金相挺,帶動國內「醫藥品」新一波投資風潮。

2.醫藥品次領域2024-2025H1獲投亮點案例

2024年至2025H1期間臺灣「醫藥品」次領域投資金額前十大案件,包含免疫疾病藥物、腫瘤免疫療法、再生醫療、胜肽藥物GLP-1、ADC、CDMO、AI輔助藥物開發等,與全球熱門投資焦點相呼應。

(1)全心醫藥/創新免疫檢查點強化劑ALTB-268/2.25億美元/B輪

全心醫藥生技股份有限公司(AltruBio)的前身是前臺大醫學院教授林榮華移居美國後,於2000年在舊金山創立的臺醫新藥控股股份有限公司(AbGenomics Holding Inc.)。2019年進行公司轉型,2020年6月15日改名為美國全心醫藥生技股份有限公司(AltruBio Inc.),總部仍維持在舊金山灣區的紅杉城,2020年在臺北內湖科技園區設立「全心醫藥生技股份有限公司」子公司,並成立科研中心。轉型後的公司研發重點從腫瘤藥物開發轉向研發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及其他創新型免疫治療藥物,利用免疫檢查點強化劑(Immune Checkpoint Enhancer, ICE)作用來增強人體自然免疫功能,下調過度活化的免疫系統。全心醫藥在2024年5月完成2.25億美元B輪募資,此輪投資由BVF Partners主導,新的投資者包括RA Capital Management、Cormorant Asset Management和Soleus Capital,本輪資金將幫助公司推進其潰瘍性結腸炎候選藥物ALTB-268進入中期臨床試驗。ALTB-268是一種首創的免疫檢查點增強劑(ICE)PSGL激動劑抗體,目前正處於針對生物製劑無效的潰瘍性結腸炎(UC)患者的第二期探索性生物標誌物研究階段,這項研究目前正在進行臨床2a期試驗,預計將於近期將公布數據。

(2)臺灣生物醫藥製造/細胞治療藥物CDMO/6,980萬美元/A輪

為了強化臺灣生技的戰備實力,行政院於2022年正式通過「臺灣創新生物製造研發服務能量行動方案」,2023年5月由經濟部規劃,工研院與生技中心共同籌組的臺灣生物醫藥製造公司(TBMC)正式成立。2024年2月TBMC與美國高階CDMO大廠美國韌力公司(National Resilience)簽署技術移轉與投資的策略結盟,4月聘請韌力董事長楊育民博士擔任TBMC的董事長。TBMC將導入美國韌力領先之數位智慧化量產技術,以提供多種複雜生物藥品製造一站式服務,未來目標為切入全球CDMO市場,期盼為臺灣打造另一座護國神山。TBMC已在南港臺北生技園區成立製程開發實驗室,為核酸、細胞、基因治療和生物藥品的國內外客戶提供服務,並在竹北生醫園區蓋國內首座mRNA核酸藥物與疫苗GMP製造基地的建置,預計於2025年底完工,2026年上半年啟用。GMP完工後將可打造自上游製程開發與分析檢測服務到下游生產製造的一站式平台。臺灣生物醫藥製造在2023年11月宣布完成34.43億新臺幣(約合1.085億美元)的種子輪募資,投資人包括國發基金、耀華玻璃及創新工業技術移轉股份有限公司等,引進韌力為策略性投資人;其他包括生物技術開發中心及工研院則以技術作價參股,募集資金將用於下一世代產品製程及基因治療、細胞治療等重要原料,並搶攻歐美訂單。2025年1月,TBMC又完成了新一輪6,980萬美元的A輪募資,主要投資人有台莊投資開發、金谷創業投資、圓剛科技、圓展科技、萬豐資本及東安等投資。該輪募資金額有助竹北GMP廠房建置和實驗室擴增。

(3)永笙-KY/細胞/細胞療法/3,720萬美元/未揭露輪次

永笙細胞成立於2000年,研發總部設立於新北市林口區。核心重點聚焦於臍帶血細胞庫的建立與應用,並致力於細胞新藥的研發、細胞供應及細胞服務三大方向。其臍帶血庫是全球規模最大且種族多樣性最高的私營公捐臍帶血庫,累計已提供超過2,300例臍帶血移植治療,合作醫學中心超過350家。永笙細胞治療重磅新藥為臍帶血細胞新藥RegeneCyte,獲得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核發上市許可(BLA, Biologics License Application),成為全球首家取得美國臍帶血幹細胞治療新藥藥證的生技公司。2024年8月,永笙細胞獲得生技創投公司鑽石投資旗下鑽石一號基金投資3,720萬美元,盼加速細胞治療相關產品開發與國際行銷。2024年12月,永笙-KY正式登錄臺灣興櫃市場,透過取得更多資金以支援其細胞新藥的全球推廣及多項臨床試驗的持續進行。

(4)安立璽榮生醫/免疫療法新藥/2,200萬美元/B輪

安立璽榮生醫成立於2017年,核心價值聚焦於精準免疫治療,並以First-in-class(同類首見)創新藥物為主軸,主攻腫瘤微環境、自體免疫疾病及神經系統疾病等領域。該公司目前已有2項臨床2期階段的重磅級免疫治療新藥:(1)專注治療阿茲海默症的藥物Enrupatinib(EI-1071),已獲得美國阿茲海默症協會及比爾蓋茲基金會合計約180萬美元的研發資助。(2)針對白斑症的新型抗體藥物Indemakitug(EI-001),鎖定干擾素-γ(IFN-γ)致病路徑。此外,公司也聚焦於特發性肺纖維化(IPF)、噬血性淋巴組織細胞增多症候群(HLH)等罕見疾病的研發,部分產品已獲得美國FDA孤兒藥資格認定。2024年1月安立璽榮生醫已完成1,000萬美元Pre-B輪募資,2025年5月又完成2,200萬美元B輪募資,投資人涵蓋安富資本、台安生技及佳世達集團等,亦吸引橫跨日韓兩地的國際資金—樂天集團(Lotte Holdings)加入,合計Pre-B/B輪募資3,200萬美元,約合10億新臺幣。目前安立璽榮生醫正式啟動興櫃市場遞件準備程序,可望於2025年內完成申請及登錄。公司亦將加速兩項重磅藥物阿茲海默症與白斑症的臨床試驗,期望為全球患者帶來更多突破性的治療選項。

(5)漢康生技/腫瘤免疫創新藥/1,610萬美元/B輪

漢康生技成立於2020年,是一家專注於創新多功能融合蛋白免疫療法的生技公司,公司核心價值在於利用自有技術平台FBDB,研發融匯多重抗癌分子的融合蛋白生物藥,針對腫瘤細胞免疫逃避免疫偽裝路徑SIRPα/CD47,具備突破現有免疫療法(如PD-1/PD-L1)的潛力。漢康生技產品線涵蓋多個癌症免疫治療候選藥物,目前有超過8項研發專案,並持有87項全球專利。在研發進展方面,2025年第一季漢康生技啟動了HCB101的臨床一b/二a期合併療法試驗,專注於多種癌症,包括胃癌等。同時推動HCB303的新藥申請(IND)和多藥物三重聯合策略,已在國內外業界引發關注,並透過加速全球多癌種臨床布局,拓展市場。漢康生技在2024年11月完成1,610萬美元B輪募資,主要投資人包括安富資本大健康二號。2025年6月20日,漢康生技正式登錄臺灣興櫃市場。

(6)保瑞生技/ CDMO/1,550萬美元/A輪

保瑞生技成立於2021年,為臺灣保瑞藥業旗下的子公司,專注於生物製劑CDMO。公司設立於新竹生物醫學園區,擁有全球抗體藥物研發中心及符合cGMP標準的先導工廠,是國內少數具備大分子生物藥品研發與多國認證生產廠房的專業公司。保瑞生技以生物藥(包括抗體、蛋白質及疫苗)的研發製造為核心,研發團隊具備豐富的生產經驗,已完成數十批臨床試驗藥品的生產。其生產的蛋白質生物製劑藥品已應用於臺灣、歐洲、美國、澳大利亞及中國等多個國家的人體臨床一至三期試驗。這使保瑞生技在大分子藥物CDMO領域具備強勁的技術實力和市場競爭力。2024年8月,保瑞生技完成1,550萬美元A輪募資,主要投資人為其母公司保瑞藥業。2025年1月,保瑞生技被併入泰福生技,泰福生技將與保瑞集團共同聚焦全球生物製劑CDMO商機。

(7)圖策生技/ AI驅動的藥物開發與個人化醫療/1,500萬美元/A輪

美商圖策生技有限公司(Graphen Drugomics Inc.)為美商圖策科技公司衍生子公司,專注於推動AI驅動的藥物開發,成立於2024年,總部位於美國紐約,在臺設有公司。公司創辦人兼CEO林清詠為臺大電機學士、碩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電機博士。圖策生技的技術來自母公司圖策科技於疫情中開發的基因分析引擎,並持續開發結合AI網路運算、深度學習和生成式AI的Graphen Atom系統,這是一套由143個AI工具組合的12個預測系統,具有蛋白質結構預測外,還包含蛋白質功能、蛋白質結合預測、ADME模型預測、大規模基因組知識推理和理解等功能,為現代藥物設計提供完整 AI 解決方案,全面提升藥物開發效率。此外,美商圖策生技也以激酶為目標,開發出21個先導藥物,包括:三陰性乳癌 (TNBC)、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肌肉萎縮症、神經母細胞瘤、骨關節炎、纖維化疾病、胰臟癌、非小細胞肺癌、自體免疫疾病等。美商圖策生技已在2025年年初完成1,500萬美元A輪募資,投資人包括凌陽創業、漢民集團等。

(8)暻裕生醫/抗腫瘤、自體免疫疾病及代謝類疾病新藥/1,500萬美元/A輪

暻裕生醫成立於2024年11月,專注於開發新一代抗體偶聯藥物(ADC)以滿足各種臨床需求。暻裕生醫位於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創新育成中心,積極建置實驗室與辦公室,並致力於建立多元偶聯平台技術,推動早期抗體偶聯藥物的偶聯與純化方案規劃與開發,展現其在抗體偶聯技術的創新與優勢。2025年3月,暻裕生醫完成1,500萬美元A輪募資,投資人包括中裕新藥、昱展新藥、祥翊製藥、玉山創投、富邦金控創投、兆豐創投與其他創投公司與個人投資等,並獲得生技園區及相關生技產業的支持,積極擴充研發能量與市場布局。

(9)思捷優達/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創新藥物/1,460萬美元/B輪

思捷優達成立於2019年,是一家專注於運用先進人工智慧(AI)技術開發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創新藥物的公司。其核心產品研發方向涵蓋多重系統退化症、帕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失智症和思覺失調症等精神與神經相關疾病,目標以未被滿足醫療需求之新穎治療藥物為主。思捷優達具備以人工智慧技術進行藥物設計與篩選的能力,主要針對NLRP3炎症體與NMDA受體,著眼於抑制大腦發炎反應與重塑神經元活性,發展一系列小分子新藥,目前這些藥物均處於研發階段中。預計治療多重系統退化症(MSA)的主力產品YA-101將在2026年第三季完成臨床二期試驗,並於2025年第四季將啟動新臺幣6億元的募資,資金將用於推動2026年第四季啟動的臨床三期試驗,以及YA-102治療巴金森氏症(PD)的臨床三期試驗。2024年10月,思捷優達完成1,460萬美元B輪募資,主要投資人包括富邦金控創投、兆豐創投、金石創投、益鼎創投、中加創投、山水生技創投及晟德大藥廠等,並於2025年6月3日登錄興櫃。

(10)奧孟亞/口服胜肽藥物/1,410萬美元/A輪

奧孟亞成立於2016年,是一家專注於開發創新口服胜肽藥物的生技公司。其核心技術平台MIRA/JE®為解決胜肽藥物經口服後因正常消化作用導致進入人體循環的比例(Bioavailability;BA)過低、藥效不佳的問題,顯著提升了口服胜肽的生物利用度。主要產品包括ANY002和ANY004,涵蓋熱門的GLP-1產品Semaglutide和Tirzepatide,並為其打造專屬口服劑型,應用於糖尿病和肥胖症的治療領域。ANY002正在進行配方優化,以提高其藥物穩定性和患者的依從性,而ANY004則正加速進入臨床試驗階段,以期在未來幾年內進入市場。根據FINDIT研究團隊盤點,奧孟亞在2024年4月完成了B輪新臺幣4.56億(約合2,835萬美元)增資,投資人包含晟德大藥廠、合作金庫創投及元富創投等。2024年10月24日,奧孟亞登錄興櫃,未來除了開發現有產品線外,亦將協助國際大廠和新藥研發公司開發其口服劑型,拓展產品組合和延續產品生命週期。

醫藥品次領域除上述投資金額前十大外,尚有多筆案件在2024年至2025H1期間獲投金額超過千萬美元,涵蓋的範疇更多元,除了精準癌症藥物、AI輔助藥物開發外,還包括寵物新藥、核酸藥物、外泌體、ADC/ARC藥物及治療糖尿病新藥,這些獲得大支票的企業簡述如下:

專注於高齡寵物新藥創新研發的寶泰生醫,在2025年3月,寶泰生醫完成1,360萬美元Pre-IPO輪募資,並於2025年8月4日正式登錄臺灣興櫃市場,為亞洲首家專注於高齡寵物新藥的上市創新生技公司。

專注於蛋白質降解劑和小分子藥物開發的安宏生醫,其研發平台AIMCADD®結合人工智慧與生物資訊學主導藥物設計,精準篩選高效候選藥物,提升藥物開發效率。2025年4月,安宏生醫完成1,270萬美元Pre-B輪募資,主要投資人為台杉投資管理顧問公司,未來規劃啟動IPO以加速資本市場布局。

聚焦於缺乏有效療法且擁有基因突變的癌症患者,開發突破性精準癌症藥物的安邦生技,在2024年1月完成1,250萬美元A輪募資,主要投資者為中華開發、台安生技、創億資本及國發基金,後續將強化兩項抗癌候選藥物ABT-101與ABT-301研發,推動其進入二期臨床試驗。

專注於RNA干擾技術(RNAi)應用,主攻傳染性疾病新藥研發的智新生技,目前採用脂質奈米粒子作為藥物載體,提升遞送效率與療效。2025年2月,智新生技完成1,220萬美元B輪募資,主要投資人為倍利生技與澳大利亞商GENE COMPANY PTY LTD。2025年5月8日,智新生技正式登錄興櫃,推進IG-001與IG-002的臨床試驗,拓展RNA藥物平台應用。

訊聯生技集團旗下子公司訊聯細胞智藥,專注於再生醫療製劑、細胞治療新藥與外泌體(Exosome)產品的開發,並提供外泌體相關的研發與製造服務(CRDMO)。2024年9月,訊聯智藥完成1,200萬美元A輪募資,投資人包括建信啟記、訊聯基因數位、保盛藥業等。2024年12月12日,訊聯細胞智藥正式登錄興櫃,成為訊聯集團旗下第三家掛牌子公司。

由前衛福部部長林奏延醫師創辦的艾萬霖生技,專注於外泌體技術的研究,並積極開發退化性疾病的臨床治療方案。2024年4月,艾萬霖生技取得國內首例人類來源外泌體化妝品原料許可,並成功推出保養品與養髮液等相關產品。2025年3月獲得1,165萬美元A輪投資,投資人包括大樹醫藥、久和醫療儀器等。

專注於開發創新劑型藥品的泰合生技,其多項潛力產品聚焦中樞神經相關病症,如老人阿茲海默症、小兒過動症、癲癇、鴉片成癮等,涵蓋經皮吸收貼片、口溶膜(ODF)與口頰溶膜(Buccal film)三類。公司用於抗血栓口溶膜新藥TAH3311,已在美國啟動三期臨床試驗,預計2026年取得藥證。2024年12月30日泰合生技正式登錄興櫃,並於2024年10月進行登板前最後一次現金增資,籌集到新臺幣1.1億元,約合1,105萬美元。

由「抗體之父」張子文創立的諦醫生技,發展獨有的「多臂鏈接體」(multi-arm linker)技術,應用在抗體藥物偶聯藥物(ADC)與抗體放射性核種偶聯藥物(ARC)的設計與開發。2025年2月完成A+輪1,100萬美元募資,合計A輪與A+輪共籌集2,400萬美元。

利用薑黃素開發阿茲海默症治療新藥的美力齡生醫,其開發的阿茲海默症新藥TML-6繼2024年6月起在美國展開一期臨床試驗後,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已在2025年5月確認美力齡的二期臨床試驗計畫書,將在2026年首季執行210例受試者為期12個月的二期臨床試驗。根據FINDIT研究團隊盤點,美力齡生醫在2024年6月完成近1,100萬美元新一輪募資。

由中研院衍生的藥祇生醫,開發全新的疾病標靶和市場首見的糖尿病新藥(小分子藥物),其主力產品PS-001為Pdia4抑制劑,可抑制胰島β細胞失去功能,有潛力成為第一個能治癒糖尿病之藥物。PS1已在臺進行臨床一期試驗,預計2025年底完成。接下來的臨床二期試驗,將於2026年3月在美國與中國展開。根據FINDIT研究團隊盤點,藥祇生醫在2025年4月完成Pre-A輪3.3億新臺幣,約合1,011萬美元。

(四)「醫療器材」次領域早期投資輪廓與投資亮點

1.醫療器材次領域獲投企業輪廓圖

在「醫療器材」方面,臺灣醫療器材的發展品項相當多元,以體外生理資訊量測器材、體外檢測醫材(IVD)獲投的企業最多;另外,還包括各醫療專業科別所需的醫療器材,如牙科、骨科/輔具、耳鼻喉/胸腔醫學、眼科、外科/腦部/神經、骨科/復健輔具、醫療影像顯示/超音波與內視鏡、皮膚/醫美、生殖醫學/泌尿科、癌症放射治療/熱消融治療設備,到新興醫療3D列印、寵物醫療器材、先進材料與細胞培養3D支架材料、藥物傳遞裝置、光標靶儀、智慧顯微鏡系統、血液細胞分離儀器及外科醫學模擬器與訓練平台等。

 2015年至2018年間臺灣醫療器材每年投資件數約在18到21件之間,2019年至2020年投資件數呈現倍增(37至38件),雖2021年交易件數出現回落,但2023年再度回升至53件、1.34億美元的歷史新高;2024年雖量值微降,但仍屬相對高位。近年臺灣醫療器材投資表現大放異彩,反映出政府極力推動國內發展高值化醫材產業有成,不少新創企業與傳統醫材投入具市場潛力的創新高值醫材研發行列,吸引投資人目光,如素有「傳產轉型典範」之稱的鐿鈦,旗下瑞鈦醫療器材跨入高階的手術導航技術,獲得母公司與緯創資通旗下子公司鼎創的資金挹注。另外,多家領先的醫材企業已邁入中、後期募資階段(如宇康生科進入D輪募資),或是登錄興櫃前的最後一輪募資,因此,相對募資金額較高,推高了醫材投資金額。

醫療器材次領域獲投企業輪廓圖

2.「醫療器材」次領域2024-2025H1獲投亮點案例

2024年至2025H1期間臺灣「醫療器材」次領域投資金額前十大案件的類型相當多元,包含治療癌症的標靶重粒子治療設備、觀察蛋白質體學的光標靶儀以及蛋白質分子量檢測試劑、AI驅動的助聽器、超音波手術刀、體外循環相關設備等,此榜單也反映出臺灣醫材朝前瞻高值轉型中。

「醫療器材」次領域投資金額前十大案件(1)禾榮科技/加速器型硼中子捕獲癌治療設備/1,550萬美元/未揭露輪次

禾榮科技成立於2017年,整合清華大學與工研院的關鍵專利與技術,成功開發出具備專利的加速器硼中子捕獲治療(Accelerator-Based Boron Neutron Capture Therapy, AB-BNCT)的先進醫療設備,這是一種結合標靶藥物與放射性粒子的高選擇性、低副作用的癌症精準治療技術,透過中子束與癌細胞內的硼-10元素反應,產生高能帶電粒子,精準摧毀癌細胞,且充分保護周圍正常組織,對於腦瘤、頭頸癌、黑色素瘤等難治性腫瘤展現出突破性的治療潛力。禾榮科技成功打造「癌症精準治療生態系」一條龍服務,是目前全球唯一能提供全套BNCT解決方案的公司。2024年5月,禾榮科技完成1,550萬美元(約合5億新臺幣)募資,主要投資人為漢民集團旗下的漢信投資。2024年11月27日,禾榮科技正式登錄興櫃。

(2)新析生技/以光標靶儀平台精準抓取取蛋白質及核酸/A1輪1,500萬美元(2024.11)+A2輪1,000萬美元(2025.7)

新析生技成立於2020年,由中央研究院團隊衍生,其核心產品「光標靶儀」擁有專利獨家技術,為世界首創的「可抓取式」顯微鏡Microscoop™,結合人工智慧演算法,能夠在疾病樣本中精準定位並找出未知的疾病相關蛋白質,顯著提升疾病早期偵測與靶標開發,加速新藥研發進程。目前在美國、德國、比利時、以色列等國皆有客戶,亦於美國紐約成立第一個國際應用卓越中心,供北美客戶試用光標靶儀。2025年8月18日,宣布與科學服務領導品牌賽默飛世爾(Thermo Fisher Scientific)簽署策略性共同行銷合作協議,將Microscoop空間蛋白純化技術、與Orbitrap Astral系列質譜儀深度整合,推出新一代亞細胞高解析度空間蛋白質體學解決方案,突破細胞訊號傳導研究的限制。新析生技於2024年11月宣布完成A1輪1,500萬美元募資,2025年7月再度宣布完成A2輪1,000萬美元募資,合計A輪共募集2,500萬美元資金。本輪由台杉投資領投,參與投資的還有永明生技、國發基金、能率集團、鑽石生技投資、聯訊創投及大亞創投等多家投資機構,資金主要用於加速國際市場拓展與技術研發。

(3)英緹生技/精準生殖醫學檢測/1,230萬美元/A輪

英緹生技成立於2022年,由胚胎學專家Dr. Barry Behr和分子生物學專家楊博鈞博士共同創立,兩位均在試管嬰兒及基因檢測領域具領導地位。公司核心價值聚焦於試管嬰兒(IVF)療程的優化和創新檢測技術研發,目標是提升試管嬰兒療程的成功率並降低患者的身體及心理負擔。英緹生技公司開發非侵入性、臨床友善的檢測工具,包含OPAL卵子品質檢測技術、ORA全球首創非侵入性最佳受孕窗期檢測及Embryo46胚胎植入前基因檢測技術,提供優化的胚胎篩選和子宮環境評估,幫助醫師為患者制定更個人化的治療方案。2025年2月,英緹生技完成1,230萬美元A輪募資,主要投資人為國泰創投。

(4)怡定興生醫/藥物傳輸開發-經皮微針貼片/C輪1,120萬美元

怡定興生醫成立於2014年,專注於微針貼片研發製造,其經皮微針系統(Transdermal Microneedle System)為新一代皮內藥物傳輸平台,能達到降低疼痛及有效安全給藥之目標,有別於傳統經皮吸收,貼片上包含數百支微針,可穿刺角質層於皮內釋放藥物。除了能解決塗抹劑型遇到角質層阻擋、皮內注射不易的問題之外,亦可提高藥物的生體可用率(BA),且所傳遞藥物不受限於脂溶性或水溶性。怡定興已規模化量產微針貼片做為醫美保健、醫材、醫藥、疫苗產品,並於2025年推出兩款全新MAP產品,包括關節舒緩貼片與草本瑪卡貼片,均採用標準可溶性WINMAP平台製成。怡定興生醫在2022年2月完成新臺幣1.62億元(約合581萬美元)的A輪募資,緊接著在2023年4月完成新臺幣4.2億元(約合1,374萬美元)的B輪募資,怡定興生醫正進行最低目標2億元的募資計畫,用以擴大量產規模,在2024年9月已募集到新臺幣1.1億元(約合1,120萬美元)的C輪募資,並積極規劃2026年第一季申請登錄臺灣興櫃板。

(5)鴻林堂生技/分子生物學實驗材料/810萬美元/A輪

鴻林堂生技成立於2014年,專注於生物醫學研究、基因工程和臨床診斷相關的蛋白質產品研發與製造,核心技術涵蓋高階生物醫學試劑及原料,成功開發並全球銷售超過128種基礎生醫檢測試劑系列產品、實驗耗材及儀器,其蛋白質分子量標記物(Protein Markers)已成為全球前三大生產者,並獲哈佛、劍橋等國際學術機構選用。其產品涵蓋分子生物學實驗用品、電泳預鑄膠片、去氧核糖核苷三磷酸(dNTPs)及mRNA相關原料等,並且具備自主高純度核苷酸原料及mRNA原料大量生產能力。2024年7月,鴻林堂生技完成810萬美元A輪募資,主要投資人為科懋生技。

(6)洞鳴科技/聽覺醫療器材/690萬美元/種子輪

洞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24年,其子公司為洞見未來科技,致力於聲音處理技術研發,讓更多人能聽到未來的聲音。組織團隊發展AI聲音處理技術,推動對使用者更友善的助輔聽產品問世,以及中高階無線耳機產品,讓人可以聽得更清晰。公司現已推出Otoadd自有品牌,共有Classic R / N1 / O1 等助聽器及耳機產品;以及ThunderFortis視覺影像品牌,專注於開發熱成像、夜視設備,通過AI多光融合辨識技術,提供使用者更高層次的視覺感知能力,在偵察、搜救、安防、生存遊戲等極端情境下,仍可保持精準判斷與行動力。2024年12月,洞鳴科技完成690萬美元募資,投資人有永亨投資開發、廣信創投、兆豐創投及玉金創投。

(7)啟新生技/體外診斷醫療器材/650萬美元/A輪

啟新生技成立於1979年,核心業務涵蓋體外診斷用醫材(IVD)與服務,為國內生技醫藥產業微生物檢驗的領導品牌,服務範圍涵蓋生物醫藥、食品安全和臨床感染性疾病三大領域,提供生醫產業最新技術及耗材支援。啟新生技自有品牌CMP涵蓋超過600項自主研發的商品,提供微生物採集、檢測、分離、鑑定與培養等完整解決方案,亦包含國際品牌代理業務,成為國內提供微生物相關產品全面及多樣化之領導品牌。2024年2月,啟新生技完成650萬美元A輪募資,引進策略投資人,包含保瑞藥業、醫揚科技、樂斯科生技等國際知名的臺灣上市櫃生技醫藥公司。預計未來三年將投入3億新臺幣於竹北生醫園區擴建PIC/S GMP等級細胞培養基生產製造工廠,提供國際細胞培養基CDMO與CRO委託研究服務,專注為臺灣打造一個可快速符合國際法規的完整細胞治療及 CDMO 供應鏈。啟新生技在2025年5月28日已正式登錄興櫃板。

(8)宇康生科/耳鼻喉科醫材/600萬美元/D輪

宇康生科成立於2014年,是臺灣跨國團隊經營的創新醫材公司,結合臨床醫師、機械工程師與軟體開發專才,聚焦於微創耳鼻喉醫材及人工智慧語音復健解決方案,從臨床需求出發開發創新解決方案。宇康生科的主要產品包括:(1)APrevent® VOIS:全球首創可調式咽喉植入物,用於治療第一型甲狀軟骨成形術(Type I Thyroplasty),特別適用於單側聲帶麻痹(UVFP)及聲門閉合不全患者。(2)AiSpeak語音辨識系統:專為構音障礙患者設計的人工智慧語音溝通工具,提供即時語音轉換與文字輸入功能。目前公司正積極推動美國FDA及臺灣TFDA相關臨床試驗,擴大產品應用與國際授權。內部研發團隊亦持續深化AI語音技術及其他微創植入物開發,力求解決臨床未滿足需求。2024年3月,宇康生科完成600萬美元D輪募資,此輪募資由台杉投資領投,資金將用於加速拓展歐洲、北美與東南亞市場。

(9)久方生技/高階醫療器械/510萬美元/A輪

久方生技成立於2019年,專注於高階微創手術醫材的開發與量產優化,核心技術為「無線式超音波手術刀系統」,產品組合包括拋棄式超音波器械、重複式超音波主機與重複式電池,主打安全、輕量、友善及智慧化設計。該無線超音波刀不僅擁有多功能(凝血、切割及夾取等),也能有效降低傳統電燒刀熱傷害且無電流經過病患身體,提升微創手術安全性與效率,目前已在臺灣醫院取得7-8%市占率。久方生技致力整合臺灣供應鏈並切入全球微創醫材量產及新產品開發,未來目標通過臨床數據累積與技術升級,推動智慧手術器械及下一代產品上市,深耕臺灣並逐步拓展國際市場。2024年10月,久方生技完成510萬美元A輪募資。

(10)巨暘醫材/臨床用醫療器材/500萬美元/C輪

巨暘醫療器材成立於2014年,為亞太醫療科技開發集團在臺之關係企業,負責集團在臺灣的銷售、臨床及集團管理業務,業務遍及全球。巨暘醫材專注於體外循環技術平台及選擇性腦部深度低溫療法的開發,是葉克膜(ECMO)等體外循環設備及耗材的重要供應商,亦積極發展靶向腦保護低溫療法相關醫療設備與器材。巨暘醫材的主要產品包括局部腦降溫系統,具備降低腦細胞缺氧傷害且避免全身性降溫副作用的創新優勢。此外,公司開發的AniviaSG-1000開放式葉克膜體外循環系統為全球最小型一體化葉克膜設備,適應多種臨床環境,配備高效率的變溫水箱與大螢幕控制臺,提供完整且便利的葉克膜治療解決方案。2024年11月,巨暘醫材背後的巨暘控股(開曼)完成500億美元C輪募資,投資人包括比翼加速器、國發基金、安成生技與天使投資人。

(五)「數位醫療」次領域投資輪廓與投資亮點

1.數位醫療次領域獲投企業輪廓圖

由於數位醫療市場龐大,加上技術與商業模式不斷創新,愈來愈多新創企業投入此一領域,也吸引風險投資人的興趣。近年來臺灣數位醫療新創崛起,數位技術結合健康照護,包括:遠距照護/醫療數據監測、智慧醫院/醫院用軟體供應商、牙科數位化、健康促進/健康管理、線上媒合平台、衛教平台、醫療電商平台及醫療照護媒合平台等。另外,精準醫療也是泛數位醫療領域中重要的一環,基因檢測/癌症早篩獲投為熱門投資領域。最後是目前健康醫療明日之星的醫療AI,涵蓋AI輔助醫學影像分析診斷或AI輔助病理切片分析診斷、AI輔助呼吸音偵測、AI輔助藥物發現與開發分子、AI處方藥物優化解決方案及AI心理健康診斷等。

在ICT科技快速發展與醫療界數位轉型需求的驅動下,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醫療智慧化與數位化,調適前瞻性法規以加速AI、IoT等數位科技應用於數位療法,期望透過醫療與資通訊科技跨域合作,布局創新數位醫療科技發展,使其成為臺灣的強項之一。近年來吸引愈來愈多新創投入精準檢測、精準預防、AI輔助精準診斷,「數位醫療」獲投的件數由2015年的10件增加到2018年的22件,2020年獲投件數更達30件、金額逾5,400萬美元,創下紀錄。不過,2021年起投資件數持續回落,投資走勢與全球數位醫療一致。直到2024年,隨著AI賦能醫療的應用日益普遍,數位醫療的投資再度活絡,投資件數回溫至次高水準,金額7,800萬美元則是創下歷史新高紀錄。

2.「數位醫療」次領域2024-2025H1獲投亮點案例

(1)雲象科技/AI輔助診斷/2,360萬美元/B輪

雲象科技(aetherAI)成立於2020年2月,專注於醫療影像人工智慧(AI)輔助診斷系統及數位病理平台的開發與銷售,公司主力產品包括數位病理平台aetherSlide以及多款人工智慧輔助診斷模組(aetherAI),涵蓋肺癌、胃癌、鼻咽癌、乳癌等癌症的AI輔助偵測與定量分析,並擴展至內視鏡大腸瘜肉偵測、骨髓抹片分析及肺結節偵測等多重領域。aetherSlide平台提供全面玻片影像管理、註解及AI推論功能,提升醫師診斷效率與準確性。2024年6月,雲象科技完成B輪2,360萬美元(約合新臺幣7.65億元)募資,吸引廣達電腦、中華開發資本、臺企銀創投與國泰創投等企業投資。2024年11月26日,雲象科技正式登錄興櫃板。

(2)英屬開曼群島商慧康生活科技/糖尿病管理平台/2,000萬美元/C輪

英屬開曼群島商慧康生活科技成立於2014年,是亞洲領先的慢性病數位療法及健康管理平台開發公司。旗下主要產品包括糖尿病照護App「智抗糖」與「雲端照護平台」,致力於提供個人化與自動化的糖尿病及慢性病管理解決方案,協助患者有效自我管理血糖,並促進醫療機構與患者及其家屬之間的即時關懷與健康監控。智抗糖App累計註冊用戶超過百萬,為亞洲規模最大的糖尿病管理應用平台之一。2024年慧康生活科技攜手新加坡健康促進局推行大型健康促進計劃,協助減少糖尿病前期人群的發病風險,展現其在公共衛生領域的影響力。2025年3月,慧康生活科技完成2,000萬美元(約新臺幣6.6億元)C輪募資,由專注醫療科技產業的台杉投資水牛三號生技基金領投,並獲緯創資通、和碩、比翼生醫(智康基金)、杉盛資本及國泰創投等創投參與投資。本輪資金將推動慧康生活科技未來的全球成長計畫,包括拓展和深化新市場、開發更多數位疾病管理計畫,並為未來在臺公開上市做準備。

(3)永悅健康/職場健康照護服務/1,000萬美元/B+輪

永悅健康(H2U)於2013年12月成立,為臺灣數位健康第一品牌,最初為照顧鴻海科技集團全球百萬員工的健康,逐步將傳統的醫療保健室服務轉變為自有的數位健康平台 H2U pano,透過運用資料力和智慧AI,提供企業客戶醫護專家臨場健康服務、健檢顧問服務、並串聯衛教知識、心理健康、物理治療及防疫管理等。永悅健康近期成功整合旗下「H2U eXpert」、「H2U eXamine」、「早安健康」、「運動筆記」及「iFit愛瘦身」等平台,匯聚超過三百萬的會員,打破數據孤島的困境,成功進行連續性健康數據追蹤與分析。永悅健康在2024年2月完成1,000萬美元B輪募資,由韓國醫檢集團SCL(Seoul Clinical Laboratories)領投、佳格食品集團、偉喬生醫及上奇科技等法人參與,預期可藉由雲網科技強化H2U AI智慧引擎進行數據洞察分析,用以推薦最佳個人化健康方案,獲得更完整產品科研支持。前一輪為2021年12月800萬美元A輪募資,投資人包含鴻準精密工業、夏普株式會社、威剛科技、崇越科技等。

(4)智齡科技/新世代照護科技產品與服務模式/772萬美元/B輪

智齡科技(Jubo)於2018年8月成立,前身為國立臺灣大學康仕仲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2019年推出為住宿式機構設計的「住宿型照護管理解決方案」,接著分別推出為日照中心之「日照管理解決方案」,及居服單位的「居服管理解決方案」。訂購式服務SaaS軟體平台結合雲端、大數據與AI,打造以人為本的解決方案,不僅是台灣第一個在長照產業實踐CBA(Cloud-Big data-AI)模式的團隊,更服務全台逾一千家機構、拿下超過3成市占率。智齡科技在2024年7月宣布完成B輪新臺幣2.5億元增資(約合772萬美元),再加上2023年6月宣布完成的新臺幣1.5億元(約合487萬美元)Pre-B輪募資,總募得資金達新臺幣6.2億元。投資人除了Pre-B輪已經加碼的中嘉新水泥、緯創資通以及達盈管顧等公司之外,B輪新加入投資人包含創新工業技術移轉公司(ITIC)及台日三號基金,資金主要用於拓展北美與日本等海外市場、策略夥伴合作以及軟硬體強化。

(5)寵物百分百/寵物保健商品與健康諮詢訂閱平台/400萬美元/A輪

寵物百分百成立於2020年12月,是一家由獸醫師創立、專注於寵物健康管理與服務的複合式品牌。現已在全臺設有12間直營門市,涵蓋動物醫院與生活商品,服務範圍涵蓋疾病預防、日常保健、專科治療及寵物美容諮詢等服務,致力打造毛小孩健康諮詢訂閱服務及寵物健康生態系。面對快速成長的寵物醫療與健康服務需求,寵物百分百透過整合診療紀錄、寵物生活歷程與醫療決策模型,導入AI代理工具,協助獸醫即時診斷與預測照護需求。2025年6月16日,寵物百分百宣布完成新臺幣1.2億元(約合400萬美元)A輪募資,由創投安富資本領投、安發天使投資跟投。此次資金將推動寵物醫療產業從點狀服務邁向系統性與AI整合,並正式啟動日本、韓國和馬來西亞等國際市場的第一階段布局。

(六)「AI+健康醫療」新創獲投輪廓與亮點案例

AI浪潮席捲全球,生技業也掀起將AI技術應用於藥物開發和診斷/檢測的風潮,運用AI技術除可提高檢測、監測、診斷的效率外,最具潛力的是投入藥物研發,即使最後成為失敗案例,也可從中萃取邏輯,提高命中率與開發效率。

根據市調機構Markets and Markets調查,2024年全球AI健康照護(AI in Healthcare)市場約200億美元,2029年可望跳升至1,484億美元(約新臺幣逾4.7兆元),期間年均複合成長率達48.1%。由此可見,AI不但是智慧醫療的重要商機關鍵,更是創新應用的核心。臺灣擁有醫療與資訊兩大領域的優勢基礎,是發展AI智慧醫療最具競爭力的創新基地。

AI可多方面應用在健康醫療領域,包括:AI輔助分析系統可應用於預防、診斷、治療到照護,可減少人力、提高效率與判斷準確度。在醫療影像診斷方面,AI能夠迅速且精準地辨識影像中的病變,減少診斷時間並提高診斷準確性。在醫療治療上,運用分析患者基因數據,針對癌症和罕見疾病提供個人化治療方案。在智慧照護上,結合可穿戴醫療裝置,實時監測患者的健康狀況,並透過AI進行數據分析,提前預警甚至提供醫護決策更全面性的依據。

本研究盤點2024年至2025H1期間,國內已有多家AI醫療新創獲得投資人支持,其中在「AI輔助藥物開發」部分,包括:針對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利用AI開發出一系列安全性高小分子新藥的思捷優達、專注蛋白質降解新藥開發並擁有專屬AI藥物篩選平台的安宏生醫、以AI藥物開發輔助模型,預測臨床前藥物的毒性、代謝、藥動學和風險分析的分子智藥、使用AI驅動的藥物開發的美商圖策生技等。

在「AI+醫療器材」部分,包括:發展AI聲音處理技術,推出助聽器及耳機產品的洞鳴科技、研發並製造術中即時且準確的腦部手術導航系統與手術機器人的鈦隼生技、推出結合AI個人化健康管理,具備心電圖量測、心率監控、睡眠與健康指數追蹤等功能的穿戴式醫療設備開發商麗臺生醫、專注於研發手持式無線超音波系統的超象科技、致力於結合光學影像技術與AI演算法開發皮膚科及醫美診所用3D皮膚掃描儀的芯聖科技等。

在「AI+數位醫療」部分,包括:專注於醫療影像人工智慧(AI)輔助診斷系統及數位病理平台開發與銷售的雲象科技、透過先進的AI與深度學習的電腦視覺技術,開發細胞病理AI輔助診斷系統的醫乘智慧、以語音情緒分析技術改善大眾心理健康,致力於有效解決現今社會心理健康惡化問題的竹謙科技、打造Jubo系統,顛覆傳統長照產業,讓AI、大數據、雲端走進醫療現場,降低照護人員在間接照護上的時間成本的智齡科技、致力於透過AI技術重塑放射學並促進醫學影像的創新應用,推出智慧肺癌篩檢平台的神瑞人工智慧、全球首家運用擴散式磁振造影(diffusion MRI)及AI技術分析大腦白質「神經纖維束」,預測失智風險、鑑別失智嚴重程度的上頂醫學影像科技等。

 

五、臺灣健康醫療領域投資人類型統計

(一)C/CVC依舊是健康醫療領域是最活躍的投資族群

在投資者的參與度觀察上,2015年至2025H1期間臺灣健康醫療929件股權投資中,國內公司或公司創投(C/CVC)參與投資541件交易最多,參與度為58%,是國內新創投資最為有力支持者。其次是創投(VC)機構的353件,共參與38%健康醫療領域投資案件。另外,具有資金引領意義的國發基金透過股權直投或搭配投資等方式,共參與149件股權投資案件,參與16%健康醫療領域的投資。至於來自海外投資人投資件數僅75件,參與了8%的投資案。

(二)VC與國發基金對「健康醫療」領域投資參與度高於整體平均,海外投資人參與度偏低

若將2015年至2025H1期間投資人對健康醫療領域與整體不分領域的參與度進行比較,可發現VC(38%)、國發基金(16%)對健康醫療領域投資參與度,均高於兩者在整體不分領域同期間的參與度(32%、13%),反映出健康醫療領域具有高投資、高風險的特性,符合創投追求高報酬的原則。反之,C/CVC與海外投資人對健康醫療領域參與比重(58%、8%),則低於兩者在整體不分領域的投資參與度(63%、10%)。在C/CVC參與健康醫療領域投資較整體低,應與產業特性與企業策略性目標不同有關,相對傾向投資同業或上下游產業。至於海外投資人對臺灣健康醫療領域的投資參與度僅為8%,低於整體(不分領域)海外投資人參與投資件數占比10%,凸顯出如何搭建資金與推介橋梁,將國內具潛力的健康醫療新創介紹給海外投資機構,或是建立國內新創與海外的合作管道,依舊是強化臺灣健康醫療領域早期資金強度的重要因素。

(三)近三年國發基金投資健康醫療領域的參與度下滑最多,2024年已明顯改善,投資激增

進一步劃分為2019年至2021年、2022年至2024年兩個期間,可發現2022年至2024年C/CVC對健康醫療領域的投資參與度明顯高於2019年至2021年,此與國內ICT大廠跨足健康醫療領域有關,如緯創資通、仁寶電腦、廣達、佳世達、宏碁集團、華碩集團、鴻海集團、英業達集團等。相對地,近三年VC、國發基金、海外投資人對健康醫療投資參與度均下滑,其中又以國發基金近三年的投資參與度下降最多,此可能與國發基金支持的策略性領域更多元化有關,如投入文創、人工智慧、資安等新領域。另外,國發基金近年來也透過參與國內幾家專業生技創投基金(如台杉投資、比翼創投、智康創投、中華開發)的募資,間接投資健康醫療企業,這部分的投資金額並未納入國發基金的統計之中。不過,若就時間序列來看,國發基金投資健康醫療領域的案件數已在2024年大幅增加。國發基金已於2024年9月匡列新臺幣100億元辦理「投資智慧醫療創新創業計畫」,透過現有承辦國發基金相關投資專案辦公室來投資國內智慧醫療創新相關企業,預期未來國發基金投資健康醫療的案件可望持續增加。

六、臺灣健康醫療領域新創登錄興櫃與IPO、M&A出場概況

為了協助新創企業上市籌資,帶動新經濟產業及資本市場的正向循環,證交所與櫃買中心近年來積極改善資本市場法規,為新創企業提供籌資管道。2024年推出的「創新板2.0」與「創櫃板Plus」兩大改革,進一步降低新創企業進入資本市場的門檻,期待將臺灣打造成亞太地區新創IPO的重要樞紐。

儘管2024年全球健康醫療領域IPO表現不佳,2024年臺灣生醫產業上市/櫃(含興櫃)公司達236家,較2023年增加12家,同時,上市櫃(含興櫃)企業在2024年的總營收達新臺幣3,353億元,年增7.7%,為近五年次高。另外,根據勤業眾信統計,2024年臺灣資本市場迎來10年最佳IPO表現,2024年上市櫃企業達65家,AI、生技醫療成市場新寵,籌資金額高達576億元,雙雙創下紀錄。相較2023年的42家、379億元,增幅超過五成,顯示在全球經濟變局下,臺股市場仍具韌性。

以下鎖定2010年(含)後成立的生醫領域新創,盤點其在2024年至2025年上半年登錄興櫃(上市櫃主板之預備市場)、上櫃或上市(含創新板)IPO、M&A退場的情況。

(一)興櫃登板之生醫新星

根據櫃買中心的數據,2024年至2025H1期間登錄「興櫃」的生醫新創(2010年後成立)共有16家(2024年12家、2025H1 4家),涵蓋朗齊生物醫學、心誠鎂行動醫電、安基生技新藥、原創生醫、吉晟生技、富禾生醫、奧孟亞、雲象科技、永笙-KY、訊聯智藥、精華生醫、思必瑞特、視航生醫、智新生技、思捷優達-KY、漢康生技-KY等。名單中16家新創涵蓋小分子新藥開發、核醫藥品、胜肽、蛋白質藥物、外泌體、RNA藥物、AI醫療診斷及醫材CDMO等細領域。

(二)生醫IPO之星

本研究根據證交所公告,盤點2024年至2025H1期間上市櫃新登錄的生醫新創(2010年後成立)共有15家(2024年12家、2025H1 3家),新上櫃的生醫新創有7家,包括:昱展新藥、國邑藥品、佑全、共信醫藥科技、醫影及浩宇生醫與威力德生醫。新上市/創新板的有8家,包括上市IPO的望隼、台新藥、康霈生技、全福生物科技、永鴻生技,以及創新板的沛爾生醫、向榮生技、邦睿生技,其中沛爾生醫直接在創新板IPO,而後兩家是由興櫃轉創新板。沛爾生醫、向榮生技都是細胞療法的公司,邦睿男性不孕症整體解決方案提供者。值得注意的是,健康醫療領域新創在2025年上半年IPO的家數與募資規模不如2024年,後勢發展仍須關注。

(三)生醫M&A概況

至於在2024年至2025H1期間以M&A出場的新創案件有5件,包括霖揚生技製藥與台灣創新材料二家。北極星藥業在2023年8月兩次向霖揚生技製藥股東買下90%股權,並在2024年元月完成100%併購行動,總投資金額逾新臺幣20億元,取得該公司經營團隊及生產線。2024年6月25日,北極星藥業宣布霖揚生技製藥將與旗下北極星生醫合併,霖揚生技製藥為存續公司。北極星藥業收購霖揚的原因可歸納為兩點,一是北極星擁有新藥臨床試驗,但生產製造專業較為欠缺,霖揚生技成為子公司後,可增加新的生產基地。二是打造第二個引擎,透過霖揚生技進軍GLP-1減重藥物市場以抓住商機。

第二家是美國那斯達克掛牌公司Repligen Corporation在美國時間2024年7月29日宣布收購台灣創新材料公司,金額並未揭露。台灣創新材料是一家生物材料工程公司,開發應用於創新生物製劑、先進細胞及基因療法的生物製程解決方案。此併購案主要源於台創材所研發的創新巨孔層析膠體DuloCore技術,該技術針對生物製劑,包括病毒載體、病毒、核酸和其他大分子生物製劑的純化製程提供革命性的解決方案。未來此技術將結合Repligen旗下子公司的AVIPure親和層析技術,及預裝到Repligen的OPUS層析管柱中,滿足純化製程從研發到量產對各種管柱尺寸的需求,提供CDMO製造商和藥廠全方位的純化方案,加速生物製劑商品化的效率。

第三件併購案是安成生技在2025年4月21日宣布將以1:1換股方式吸收合併杜康藥業,安成生技為存續公司,該案合併基準日暫訂為9月30日。杜康藥業專注於開發中樞神經領域的憂鬱症藥物產品線,兩家公司合併後產品線將從原先安成生技的罕見疾病與發炎性皮膚疾病延伸至中樞神經用藥領域,新增產品線NORA520為採前驅藥物(prodrug)設計的改良劑型新藥,分別治療產後憂鬱症與重度憂鬱症。

第四件收購案是泰福生技在2025年1月20日宣布,以1:1換股方式完成對保瑞藥業子公司保瑞生技的整併。此次交易完成後,泰福生技正式攜手保瑞集團,打造國際級生物製劑CDMO戰隊,泰福生技的CDMO業務也將以「Bora Biologics」品牌進軍全球生物製劑代工市場。

第五件是台達電在2025年6月18日宣布將以新臺幣21.47億元收購行動基因,行動基因專注於提供次世代定序(NGS)癌症基因檢測技術,可應用於包括癌症早期篩檢、診斷、藥物治療選擇,與治療後監控等四個階段。此次交易將有助於強化台達電在生物醫療領域的布局,進入快速成長的精準醫療市場。

七、近期臺灣健康醫療領域新基金募資概況

由於新藥研發所需時間很長,需要資本市場不斷提供新資金活水。近幾年臺灣資本市場改變,放寬IPO的條件,促成愈來愈多家生技醫療企業成功上市,投資人也得以獲得報酬退場。在資金良性循環應用的環境下,將有助於創投新基金的募資。

前述中提及臺灣健康醫療產業從2021年起投資金額大幅上升,主要與當時國內掀起生技創投基金募資潮有關,包括:(1)中華開發資本在2020年12月成立「中華開發貳生醫創投有限合夥」,目標金額31.1億新臺幣,目前到位26.8億新臺幣,投資標的為新藥、醫療科技、數位醫療與服務等領域;(2)日本大和證券旗下創投基金DCI Partners於2020年12月設立「台日生技創投基金」,原訂規模140億日圓,後又追加至150億日圓,約新臺幣40億元,目標是投資台、日兩地新冠藥物、再生醫療、核酸醫藥等新創。(3)台杉在2021年3月成立「台杉水牛三號生技創投有限合夥」,規模16.41億新臺幣,投資標的為醫療器材。

2023年至2025H1期間又陸續有生醫新基金正在募資中或已經完成募資,如台杉投資於2024年8月27日宣布與瑞穗金融集團旗下的Axil Capital共同合資成立規模2億美元的TaiAx Life Science Fund L.P.(簡稱TaiAx)生技基金,投資領域主要著眼於罕病、基因與細胞療法、人工智慧醫療產品、首創新藥及其他尚未滿足的醫療市場相關應用技術領域。另外,也與日本合作成立台杉水牛七號生技基金(境外)並啟動募資,目標規模為2億美元。近期台杉投資又與臺灣電子大廠一同設立台杉水牛八號生技基金,目前正在募資中。

值得關注的是,安富資本在2022年成立「安富大健康一號基金」,新臺幣15億元的目標規模旋即達標,2023年7月又成立「安富大健康二號基金」,2024年7月實收出資額已達新臺幣21.75億元。原名福邦創投的倍利生技創投過去成功投資仁新醫藥、科脈生技後,近期轉型,啟動生技永續創投基金募資,募集新臺幣16.8億元,改名後再次增資到資本額新臺幣20億元,瞄準大健康產業發展趨勢。另外,2023年成立的富耀生醫創投有限合夥,由安瑞管顧團隊管理,2024年2月實收出資額達新臺幣8.92億元,鎖定特色藥品、動物保健、生技醫藥服務等具潛力的對象;益鼎創投在2022年內陸續成立《益創一》半導體創投基金、《益創二》數位升級轉型ESG創投基金後,2025年2月成立《益創三》生技醫療基金(益創三創業投資有限合夥),目標12億新臺幣,目前已完成第一階段募資,逾6億新臺幣資金到位,鎖定醫藥、醫材、醫療服務、CDMO具潛力的企業。

其他目標投資對象涵蓋健康醫療相關領域的新基金,還包括聯訊玖創投、台企再造壹私募股權投資、群創開發貳創投,均啟動募資活動,資金已陸續到位。國發基金近日也宣布以「十大百億基金」的方式,透過各個領域的基金來點火協助推動,這些領域包含中小企業、策略性服務業、製造業、文創、綠色成長、AI、機器人等,並規劃了運動、醫療等主題。

八、結語

健康醫療領域在2021年疫情期間投資創下歷史新高,後因疫情紅利稀釋、新創估值過高,加上多家生醫獨角獸上市後紛傳破發、倒閉及下市的事件,使得近年來全球健康醫療的投資處於下修調整期間。突顯出投資人對生醫新創案件更為謹慎與挑剔,新創企業早期研發需具創新機制或首創解方,能拿出不錯的臨床試驗成績、累積大量具價值的醫療數據,或是能快速商業化專案的公司,方能吸引資金。

在政經環境不確定性高的2024年,全球健康醫療投資呈現「量縮值穩」態勢,但2025年上半年受美國關稅調查與藥品加徵關稅、投資去風險化等影響,全球醫療投資量值雙降,資金寒蟬效應相當明顯,預期全年表現將下行。2021年後臺灣健康醫療投資逆勢表現突出,2024年投資件數持穩而金額創新高,展現投資韌性。雖2025上半年依舊活絡,但預期下半年面對美國政策、藥品關稅、地緣政治及估值修正等不確性因素,募資將更具挑戰性。

從臺灣健康醫療領域早期募資案件中,可歸納出幾個值得關注的趨勢:一是投資金額中位數與平均數攀升,投資趨向集中化、規模化案件。二是拔尖新創朝中、後期募資移動,反映出投資人偏好成熟、有臨床成績或可見現金流的新創團隊,僅有概念、無實績的年輕新創拿到投資的難度上升。三是創新性、前瞻性與AI化案件成為投資熱點,如腫瘤、免疫與罕見疾病的藥物、ADC、GLP-1藥物、人工智慧的軟體類醫療器材(Software as. Medical Device, SaMD)或AI輔助藥物開發、高階醫療器材等。四是海外投資人對於健康醫療領域的投資參與率偏低,亟需強化政策設計與驅動,或加強和具國際資源的大企業合作。

剛落幕的行政院2025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Bio Taiwan Committee,BTC)中,BTC委員就科技前瞻應用、生態系建構與國際布局等2大面向,提出3大應用與3大推力共18條具體建言,為臺灣生技產業勾勒發展藍圖,包括將「健康臺灣」及「在宅醫療科技」與臺灣生技產業結合,擴展至疾病預防導向之健康管理應用;推動AI及半導體技術於醫藥品研發、農業科技、臨床醫療等領域;加速資料應用相關法規調適,善用本土基因及健保資料,提供健康臺灣及產業運用;推動生醫、AI、資料科學等跨域人才培育與延攬機制,同時建立誘因與輔導機制,投入國內產學研發並支持其創業;加速國產醫藥品審查及推動醫療機構落地使用機制,鼓勵健保適當給付,並強化國際市場布局;發展藥物開發CRO(Clinical Research Organization)服務,建立全球轉譯研究及臨床試驗能量;加強生技領域First-in-Class、Best-in-Class及原創的投資等。

2025年是健康醫療產業的「韌性考驗年」,政府應精準扶植、強化政策配套、針對國際環境變化(如關稅、地緣政治)主動調整產業扶植與資金支持機制,減少新創受衝擊程度,落實「健康臺灣深耕計畫」及精準健康戰略。同時,也應持續修正法規、推動資金挹注、協助產業跨域轉型,促進AI、資料庫、ICT與生醫的結合,增加國際能見度與競爭力。針對國際投資不足的問題,應積極鏈結海外資本與大企業,降低外資參與門檻、搭建國際推介橋樑,將潛力臺灣新創推上國際舞台。致力長期健全資本市場,降低新創上市與退場門檻,強化IPO與M&A環境,促進良性資金循環。

對新創來說,在全球化、技術創新、法規變化和多樣化消費者需求的驅動下,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會。主動迎戰多變風險,重新評估其商業模式,並重新定義策略以增強韌性,聚焦優勢領域與關鍵產品,掌握AI、精準醫療等新機會,減少「只講概念」而無成果的新創路徑,拿出讓投資人「看得到的成績單」,才能提升募資與退場成功率。此外,健康醫療是高研發密集、高資本密集的產業,新創資源有限,建議尋求與大企業、政府或CVC合作,把握大型公司既有資源與網絡,提升技術、資金多元勝算。最後,新創應跳脫國內單點布局框架,轉換為國際市場造局者角色,拓展國際合作與跨國布局,積極接觸國際客戶與資本,儲備國際化能力。

2025年全球健康醫療產業面對空前波動與挑戰,新創與政府需協力推動「資本與技術」雙軌進化,強化技術前瞻性、數位智慧化、製造量能升級化與國際化等核心競爭力,方能於高度不確定的全球環境中展現韌性,邁向永續發展。

 

註釋

  1. 本文收錄的「臺灣獲投企業」定義為:(1)公司註冊地點在臺灣或註冊地點在海外,但創辦人來自臺灣;(2)興櫃前或下市後的私募股權投資,不含債權、可轉換公司債、補助、ICO等;(3)不包含收購、母公司對子公司100%的投資。
  2. FINDIT研究團隊所收錄的臺灣獲投資料來源包括:(1)國際早期投資資料庫Crunchbase;(2)科技媒體或新聞媒體(數位時代、Inside硬塞的、工商時報、經濟日報等);(3)獲投企業提供(新聞稿、網站或臉書資訊、公開財報、主動提供給FINDIT);(4)國發基金季/年報、相關承辦的政府單位;(5)投資人(包括投資機構/投資公司新聞稿、網站、上市櫃公司財報轉投資資訊、投資人主動提供給FINDIT等);(6)經濟部商業司公司登記相關資訊。(7)新創案源整合平台。

參考資料

  1. 動脈網,「融資銳減19%,AI賽道瘋狂吸金,2025H1全球醫療健康投融資分析報告」,2025/7/16,https://reurl.cc/2QVlZm
  2. Mohteshim Ashraf, “Biopharma Therapeutics and Platforms Venture Funding in 2024”, DealForma, Mar 5, 2025, https://reurl.cc/z5EKe7
  3. SVB, “Healthcare Industry Trends 2025 Mid-Year Report”, https://reurl.cc/Nx9NA5
  4. PwC,「美國對等關稅與近期關稅議題對生技醫療產業之影響分析」,資誠生醫透視,2025/5/16,https://to.findit.org.tw/84mhfw
  5. 生策會,「2025年生策年會:2024醫療健康產業年度報告」,2025/5/16,https://reurl.cc/axE4m4
  6. 黃佩宇,「細胞與基因療法的製造現況與挑戰」,科技新知,經濟部產業技術司,2025/6/4,https://reurl.cc/daOLm8
  7. 劉千綾、何秀玲,「TBMC力拚成為生技界臺積電 張幼翔6字訣衝刺獲利」,中央通訊社,2025/2/2,https://reurl.cc/Y34EV4
  8. 黃加啟,「永笙生技12/5登興櫃、承銷價45元RegeneCyte首獲FDA批准攻衰老商機」,環球生技月刊,2024/12/02,https://reurl.cc/da1naz
  9. 黃彥宏,「安立璽榮 年底前登興櫃」,工商時報,2025/06/12,https://reurl.cc/gYeGxb
  10. STEVEN CHUNG,「漢康生技最新數據展潛力,三藥聯合策略挑戰胃癌二線治療標準」,GENE ONLINE,2025/07/22,https://reurl.cc/ekGzYL
  11. 彭梓涵,「圖策子公司Graphen Drugmics亮相!延攬DCB陳巧文加速AI藥物進鄰床」,2024/11/12,https://reurl.cc/jrVmaZ
  12. 李林璦,「AI新藥新銳思捷優達6/3登興櫃! Q4啟動6億募資 加速罕病MSA臨床三期」,環球生技月刊,2025/05/29,https://reurl.cc/rY39pb
  13. 李林璦,奧孟亞10/25登興櫃! 創新胜肽藥口服劑型開發平台 產品已授權歐美」,環球生技月刊,2024/10/24,https://reurl.cc/7V4doy
  14. 謝柏宏,「寶泰生醫搶攻千億高齡寵物藥市場 4日登興櫃」,經濟日報,2025/08/01,https://reurl.cc/Ln5lbK
  15. 吳培安,「安宏生醫研發中心啟用 將啟動IPO計畫」,環球生技月刊,2025/04/25,https://reurl.cc/ZNZV1a
  16. 創新幫,「安邦完成近4億元A 輪融資 推動兩抗癌新藥進入二期臨床」, 2024/02/02,https://reurl.cc/lYNyD9
  17. 謝柏宏,「生技新兵智新生技8日以4元登興櫃 聚焦 RNA 新藥平台」,經濟日報,2025/05/06,https://reurl.cc/lYNyzE
  18. 謝柏宏,「新析生技完成7.5億元 A 輪募資 成立臺灣第一個生技高階儀器國際品牌」,經濟日報,2025/07/22,https://reurl.cc/koMy8q
  19. 曾令懷,「用一顆氣球解決聲障者發聲困擾,宇康生科獲台杉加持完成近2億元募資」,Meet創業小聚,2024/04/29,https://meet.bnext.com.tw/articles/view/51248
  20. 工商時報,「久方生技 開發高階微創器械」,2023/12/04,https://reurl.cc/0W4dyo
  21. 何秀玲,「獲廣達電腦投資 雲象科技26日以32元登錄興櫃」,經濟日報,2024/11/25,https://reurl.cc/EQg6yv
  22. 曾令懷,「緯創、和碩加入投資!智抗糖完成6.6億元募資,為「在臺灣上市」做準備」,數位時代,2025/03/05,https://reurl.cc/Om5r87
  23. 曾令懷,「寵物百分百完成1.2億A輪募資,深化AI應用並前進日韓與馬來西亞」,Meet創業小聚,2025/06/27,https://meet.bnext.com.tw/articles/view/52422
  24. 彭梓涵,「圖策子公司Graphen Drugomics亮相!延攬DCB陳巧文加速AI藥物進臨床」,環球生技月刊,2024/11/12,https://reurl.cc/3M64nj
  25. 行政院科技辦公室,「行政院2025 BTC會議圓滿落幕 鏈結科技優勢 打造生醫新動能」,2025/8/27,https://reurl.cc/3MRXn0

 

相關熱門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