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時代因為科技、技術或者應用市場的發展,造就許多新興的市場機會與新創事業。過去討論過新創業者對於潛力市場的選擇(特別是市場區隔),近年來快速發展許多新興產業,如生技(到廣義的健康產業)、文創、金融科技等,但在疫情黑天鵝的來襲下,不論是大型企業或者許多新創事業,都感受到了「數位化」的必要性,衍生「數位轉型」成為熱門探討的議題。從投資者角度,觀察許多企業針對「數位轉型」議題的發展,本文試著歸納與提出一些機會點與要避免的陷阱,供新創事業以數位轉型為切入點做發展時參考。
數位轉型的意涵與內容
簡言之,數位轉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的核心在於「數位科技的應用」以及與「商業模式的融合」。不論是從需求端(消費者導向)出發進行流程改造、供給端的研發創新流程優化、到利用過去累積的資料數據進行重新運用,乃至於組織文化以及組織結構的調整,都在數位轉型的範疇中。
大致上,多數探討數位轉型的文章把數位轉型再區分為三個階段:數位化(Digitalization)、數位優化(Optimization)、數位轉型(Transformation)。
1.數位化(Digitalization):將傳統實體資料轉換為數據資料。或許許多新創會覺得數位化應該十年前就開始推展完成,但至今許多行業以及業務仍然是實體資料為主,如標案、保單、病例等。
2.數位優化(Optimization):將數位工具與流程做結合。線上會議、打卡、點餐等利用數位系統工具,提昇工作效率或者加速作業流程。台灣大多數的企業處於數位優化階段。
3.數位轉型(Transformation):全面的數位化,奠基在數位化與數位優化上,企業從思維就調整,大量使用數位工具到產品研發、服務流程、客戶開發、商業模式、組織架構等層面。終極目標,需要融合數位化的思維到企業。
圖1 數位轉型的階段過程
數位轉型相關的基礎說明文章甚多註1,對於新創事業主,需要關注的是提供哪些市場需要的數位工具?解決轉型過程中業者哪些商業問題?或者提高業者哪些行銷收益的開拓?並且,從這些為滿足的潛在需求中,找到新創事業切入的機會點。
數位轉型議題對新創業者的機會
技術的發展是推動各階段數位轉型的基石。科技的普及則是讓數位轉型得以落實與快速推展的法門。
1.技術發展
如網路剛進入家庭時,從傳統電話加上Modem的上網方式,到 XDSL再到光纖,有線到無線,技術上包含了ICT的發展、晶片設計技術的突破、材料應用的演變,使得產業得以演進,數位化得以實行。近年生物辨識技術、數位簽名技術的發展,也大幅度提昇了數位化到數位優化的應用程度。
數位轉型浪潮下,目前不論是大企業或者許多新創事業,針對未來數位需求相關的技術研發,也都持續的投入。這些技術上需要持續精進之處,對於技術型新創是一個投入的機會點。AI人工智慧的應用,是許多新世代、新公司開啟創業之路的敲門磚,從AI晶片設計、機器學習、相關演算法開發等,接應在硬體與技術的演變上,開展出新技術的利基點。
2.科技普及
技術發展後若沒有達到科技產品的普及,相關的技術研發投入,便難以從銷售上獲得回收。通訊技術發展,若沒有晶片系統的演進配合、生產製成上的跟進,便無法進入到人人有手機的普及化。而普及化的過程,又需要有更多應用程式、應用軟體或者開發工具的延伸,反向的帶動整體的需求市場成長。
對於數位轉型所需要的數位產品基礎,國內與先進國家不論在智慧手機、載具、多屏幕的普遍上,都有一定的硬體完整度。新創事業在此部份蓬勃發展許多APP應用、行銷分析工具、數據整合工具、串接平台、金融分析軟體等,橋接在硬體覆蓋率以及技術成熟上,擴大需求端的應用,創造新創事業的機會點。
AI領域新創上半年最大的新聞莫過於Appier赴日上市,並且達到獨角獸的十億美元市值。提供製造業優化的自動化機器學習新創杰倫智能,不僅已有國內外製造業客戶的測試、導入使用,也獲得企業投資、創投業者的金援註2。再再顯示在趨勢轉變下,新創業者不論技術型研發或者應用性質的團隊,在產品驗證可行後,獲得訂單以及投資都是水到渠成。
「平台」式新創在數位轉型上的發展方向
平台模式(Platform Model)是許多新創在面對數位轉型趨勢下選擇的作法。「做平台」通常在技術層次上不見得需要相當先進、高端,甚至往往重點在於整合(Integration)能力。就商業模式的變革上,從近年觀察新創以及相關投資案,兩個面向的平台模式較有成功機會:
1.傳統產業的數位轉型升級
許多傳統產業具有一定營運能力以及獲利能力,經年累月下來累積可觀的銀彈,可能受限於過去的高獲利能力,或者領導團隊的新技術、新模式接受度,延遲了對數位轉型的時程。此類型一旦領導團隊決議開展數位轉型,在理念轉換並且堅定信念後,通常可以在短時間內利用數位工具、數位人才,直接將既有事業升級2.0。
例如台灣大車隊,計程車產業幾十年來沒有太多的變革,叫車服務在通訊已經從室內電話轉到人手一個智慧手機下,大多數計程車業者依然以傳統方式進行客戶服務。台灣大車隊一開始雖然只是特定號碼強化叫車服務的印象(55688),但在商業模式上已悄然改變,透過與電信業者的互利,一樣的叫車模式,收取的卻是電信業者的通訊費用拆帳,爾後切入APP叫車、線上服務,在流程上利用數位技術的支持,本質上改變了消費模式。但其始終保持一個核心重點:顧客導向的友善化。不論叫車、APP到企業簽單服務,都讓使用者對於服務提供感到更佳簡單、友善註3。
2.商業模式創新下的數位轉型
鎖定既有產業,利用新創的彈性,提出不同商業模式,並且利用數位落差將數位系統平台導入,帶動產業的改變。此種創業需要一部分的外在環境僵固性,在既有體制互利共生下,定然會有無法滿足的邊際效益,或者利用數位平台整合產業中的長尾。在新商業模式的執行初期,需要注意不直接打擊到現存業者的直接利益,找出「共榮互利」的空間。
例如旅遊業,傳統旅行社、旅館、行程的一條龍服務,是旅遊業的既有型態,也透過此型態,保障了上下游的基礎收益,從中留取各自的固定獲利空間。Airbnb便是很好的例子。起初著眼於最後一刻的房間商品,並沒有直接打擊到既有旅遊業的利益,而提供旅館業者現有模式無法滿足的邊際效益,要了解,空房的收益是零,但既有的人事成本、水電、餐飲費用並不會減少,因此Airbnb提供旅館業者額外的收益,旅館業者也能提供較便宜的價格,行程彼此的互利。
對於類型一:傳統產業的數位轉型升級,新創業者大多作為軍火庫的角色,短期提供傳產數位升級必要的數位系統或者工具,期待有中長期的合作訂單。但若此類業者在到達一定規模後,通常還是會提高in-house的數位人員(工程師)。一者當數位成為核心優勢,必然不可能讓外包業者箝制其核心能力發展,二者持續系統開發後,成本以及流程改善配合度考量下,內部建立數位團隊更顯得有效益。
對於類型二:商業模式創新下的數位轉型,新創業者抓的是既有產業業者的數位落差,需要在短期內快速的規模化,掌握更大的訂單、來客量,形成所謂的網路效應(Network Effect),才有持續發展的空間。或者利用產業長尾,結合中小型的供給端業者形成類似聯盟(Alliance)體系,讓產業型態上足以與前三大、前十大業者抗衡。
iCHEF提供小型、微型餐飲業者POS以及點餐系統,其切入點就是類型二,大多數小型餐飲,沒有能力花資金在POS系統建置,利用SaaS模式的推展,iCHEF快速的成為小型、微型餐飲業者的首選,並且掌握了餐飲業中的長尾市場。就算是主要系統業者發現此市場機會,也無法在價格以及服務上迅速的調整。麻布記帳、CWMoney等新創,則是利用數位轉型浪潮下,更多元的數位工具,改變了消費者的使用模式。
數位轉型浪潮下,機會處處在
數位轉型乃持續性的數位化發展的過程,並非一次性的變革。對大企業來說,短期必然衍生許多外包服務的需求,不論是透過系統建置或者採購,對於新創來說,都有很多的開展機會。
如同過去筆者許多文章的論點,新創事業需要有實際的應用需求,並且最好建立一定規模的企業訂單,有收益才是談判的王道,也是持續擴張的基礎。從市場角度來看,近期發生許多OMO案例,如91APP等註4,轉體上轉化了過去通路為主的消費型態,利用線上優勢提高以顧客為本的價值定位,這不僅提供了許多新創利用數位轉型進行商業測試的機會,也提高了未來被收購(merge)的可能性。惟有後端出脫的機會多元、估值提高,才能提昇此類型早期投資的可能性。
註解
註1:簡鈺璇,2021/6/4,「數位轉型該從哪做起、如何落地? 一個思考框架,擬定轉型策略」,經理人雜誌。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articles/view/63088
註2:參閱:「2021 上半年台灣 AI 生態系地圖,企業與新創的共舞」https://www.inside.com.tw/article/24176-appworks-2021-ai-map;「杰倫智能解決AI落地痛點 獲注資」,https://ctee.com.tw/news/tech/423021.html。
註3:李光斌、洪一薰、彭志強、王人聖、林冠仲,「探討台灣企業數位轉型:以台灣大車隊為例」,科技管理學刊,25卷第4期,pp.1-36。
註4:參閱:「OMO x 91APP, 所謂數位轉型似乎不只是從實體銷售轉向電子商務、開店平台就夠」,https://ga.awoo.com.tw/o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