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DIT
2020.05.25

【新創園地-新創如何因應COVID-19疫情衝擊專欄-林冠仲】新創事業的兩難:大變局下的新創契機-淺談疫情的影響

武漢肺炎疫情的蔓延與肆虐,對全球經濟以及產業造成了相當程度的衝擊。新創事業面對如此劇變的事件,勢必也會有不同的影響與發展,不變的是新創業者必須保有的正面樂觀,如何在環境變革下,加快速度的調整方向、掌握契機,不論是營運模式的調整、目標市場的移轉到產品與服務的變動,在大變動的時機下,正是準備好上位的好時機!

降低接觸下的市場條件改變

「保持社交距離、居家辦公、自主健康管理」等名詞是疫情發生以來高度出現的字眼,代表的是市場型態的改變,實體接觸、眼見為憑、體驗銷售等過去行銷學裡的主流圭臬受到挑戰。

單就以食物外送平台為例,疫情造就了二三月相較去年同期約20倍的成長,跟今年一月相較,也有四成的訂單量成長,是疫情的環境變動下國內之受惠者。請注意,只有國內!因為國內疫情控制得當,沒有大規模封城、限制行動,也沒有恐慌性的緊縮,上游的米菜蛋肉都能持續供應,所以讓該餐飲業型態調整得以進行。全球食物外送平台龍頭Uber Eats,在疫情下宣布撤出七國市場,並計畫裁員20%。註1

線上學習這個國內推廣多年的想法,在疫情導致延後開學、顧及學生健康、降低接觸的因素下,從使用者端開始了改變,一改過去使用者接受度低、面對面教學為優的基本假設。這是一個大環境發展健全-通訊科技技術、應用軟體成熟、數位內容多元,但是使用者接受度偏低的領域。國內小有名氣的知識技能分享平台新創業者Hahow好學校在線上學習領域深耕許久,在這波疫情下造就了1.5倍流量成長、使用時間延長56%以及營收成長兩倍的成果。註2

 

疫情蔓延下加速各產業的「數位化」

疫情推波下,餐飲服務業率先加速了「數位化」的工具使用。不論是銷售上與平台業者的合作提昇,行銷活動上針對網路平台以及關鍵字等的預算提昇,產品面也有許多因應外送需求的調整。依據經濟部統計處資料,縱使在今年疫情下,提供外送服務之餐飲業依然正向成長約5.2%,無提供外送服務者則有約8%之衰退註3,一正一負下到疫情過後,產業內數位使用落後的店家自然的就被淘汰了!

數位化不僅在服務業上發酵,在一般的企業乃至於科技業、製造業上都將有持續性的演變。以製造業為例,過去幾年針對智慧製造、機器人應用、AI人工智慧與大數據等新科技於製造業之應用,雖然應用開發逐步成熟,但是實際的執行以及使用都不如市場預期,不論是因為廠房建置調整、設備提昇到人員培育所需要的金錢以及時間,還是企業追求獲利下的緩兵之舉,在此波的疫情推波下,企業勢必從不同的角度思考人與機器的共存問題,進而加速自動化以及智慧製造的硬體以及軟體提昇。

 

度小月正是練功的好時間

疫情讓許多行業開啟了度小月的時間,度小月之時也是練功、調整體質的好時機。

許多哀號的餐飲業者,在疫情事件中不論老闆年齡高低、學經歷長短,都可以清楚的意識到需要改變過去的生意模式,中式餐飲飯館許多業者過去不願意做外賣,順著疫情接觸了過去可能很抗拒的網路平台銷售,這只是一個開端,外送與平台銷售的產品跟來店消費的目的不同,需要調整如便當形式或者特色主餐的樣態,因此在這個過渡期,反而更需要重新思考新產品、品項的調整符合不同客群,而內用與外送產品的毛利率也有不同的需求。藉由本波疫情,其實也是許多老店擴大客群、延伸產品的好機會!

人一直都是企業發展跟茁壯的根本!近年許多企業都面臨人才難尋、人力不足的問題,趁著疫情的當下,盤點自身企業未來發展所需要的人力,甚至許多企業主加速接班人的培育,是否需要提高自動化程度因應未來只會減少的人力供給?數位轉型下是否需要企業內自有數位人才?精煉瘦身,保留核心功能團隊,在線上會議、溝通更加有效率下,是否需要加速某些事業或者功能的外包/協同廠商合作?

營運模式的調整。更多線上的虛擬銷售通路、物流配送系統、資訊管理模式調整,對於事業本身的商業模式勢必也需要做不同程度的變動。對消費性、服務性業者,在於顧客關係管理、虛實通路控盤、行銷活動規劃上,勢必需要逐步的在虛實通路間尋找平衡點。對製造業基底的事業,供應商管理、存貨水位、風險管控以及資金水位的控管,都可以趁此機會盤點不足以及資源需求。

公司資金需求盤點也藉此時間好好重新估算一下!一者在必要以及政策優惠下,可以透過銀行融資來獲得相對便宜的資金,二者配合轉型、數位發展、智慧化等目標,規劃短中期的募資計畫。

 

擴展區域以及供應鏈的調整

青蛙不是燙死的,是煮死的!

疫情終將趨緩,乃至於常態化,最好的結果是如SARS般絕跡。相較於本次武漢肺炎的衝擊(Shark),企業主以及創業者更要關注的或許是後續的區域競合。

本次疫情發展至今,逐漸形成歐美聯盟對於中國的區位發展調整。可以預見許多關鍵製造將逐步撤離中國,不論是美國企業配合政府遷廠回美,或者轉進印度、東南亞,勢必牽動許多產業的供應鏈調整。

過去幾年國內許多業者不管是政策性引導還是各自產業需求的原因,對於東南亞的連動性都已變高,東協已躍升為台灣第二大貿易夥伴以及第二大出口市場。許多新創業者在國內消費市場有限下,也轉往新、馬、印尼等作為市場開拓的目標。

在可預見疫情過後國際大經濟體不論是自顧或者區域平衡、風險管控等目的,「中國製造」很可能逐步淡化,對於新創業者在發展上都需要趁此考量中期的供應鏈來源以及市場開拓的位移。特別是許多新創業者,以整合性營運模式為主(許多生產都是委外、外包,或者單純僅做服務整合),都需要及早準備代工製造的備用業者,以及配合潛在發展市場尋找在地或者區域製造廠商、代理合作廠商。

 

新創沒有悲觀的權力,只能盡可能在變局下找到契機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這是信仰的時代,也是懷疑的時代;這是光明的季節,也是黑暗的季節~

對於新創業者,我們沒有悲觀的權利!最好的選擇就是持續的奮戰,在大變動下找機會、鑽縫隙、撿市場,新創業者需要發揮最大的優勢:靈活、彈性,利用對手或者大廠調整時間較長的特點,先單點突破再劃地為王。相信此一波疫情之下,會創造出更多我們尚未預見或者異想不到的新創事業。

註解:

註1:資料來源:陳建鈞,2020/5/5,「連退7國外送市場!Uber深陷疫情苦海,子公司大砍31%員工」,數位時代。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57563/uber-eats-retreats-7-countries-careem-layoff

註2:資料來源:陳炳宏,2020/3/20,「疫情燒 線上教學平台營收倍增」,自由時報。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106800

註3:資料來源:菜幸儒、林玉婷,2020/4/8,「餐飲「外送」搶客潮!會是短期紓困的解藥,還是長期毒藥?」,食力foodnext。https://www.foodnext.net/issue/paper/5593433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