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DIT
2021.02.22

【新創園地專欄-林冠仲】新創尋求國外資金真的比較容易嗎?

近年越來越多海外加速器、機構投資人持續在國內新創社群曝光,也讓更多的新創業者認識以及得以有了接觸國際投資人的管道。因此,常會聽到一個謎樣的聲音:國外資金取得比較容易!這是真的嗎?台灣新光國際創投林冠仲副總深入剖析國內與海外創投的差異與特色,獲得海外投資的條件,讓新創朋友衡量自己的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募資地。

創業者面對尋找天使投資人、創投資金挹注,以持續壯大事業發展,過去我們談論過群眾募資、天使投資人、機構創投乃至於一般創投與策略投資的不同角色功能,並未針對資金的來源地,確切的說應該是創投、機構投資方的管理團隊所在國,進行過探討與說明。近年越來越多海外加速器、機構投資人持續在國內新創社群曝光,也讓更多的新創業者認識以及得以有了接觸國際投資人的管道。於是常會聽到一個謎樣的聲音:國外資金取得比較容易!這是真的嗎?

國外創投、風投的「資金規模」通常比較大

在疫情肆虐的2020年第一季,美國創投基金募集相較前年同期成長約119%,規模超過210億美金1,整個美國創投基金規模超過1,000億美金。許多國內新創業者近年常接觸的大陸風投,其規模依照不同報告差異大,就新華網的報導在2019年年中約達人民幣一兆2。兩個大國不論市場、GDP等經濟指標,要論「大」一定遠高於台灣,創投資金的規模也是遠大於台灣。

鄰近的日本,其創投規模至少有2,300億日幣左右,但不同於美國獨立型創投為主的樣貌,日本多以商社企業投資部、創投子公司或者早期多由金融證券業設立創投基金3。台灣目前創投業的規模約略在新台幣150億上下4,單就數字規模與海外幾個主要國家有落差。這也許會讓國內新創業者感到失望,但就產業上的觀察或許沒有哪麼悲觀,許多前輩常會提到2001年取消了創投事業股東投資抵減,對創投規模與數量有一定的衝擊,但這只能說明創投基金的金主少了投資創投的誘因,也讓數據上單就創投基金規模不增反減、遜於海外創投規模。

台灣創投資金更多藏在民間

國內的創投投資資金或許更多隱藏在科技業、大企業的投資部門(CVC),這從近年許多大型案件的募資、企業參與新創表現上更加明顯。此外,在「創業投資公司」不再是需要財政部核准的特許事業,要統計國內「創投基金」的規模的意義也就不大,更多的中小企業主、隱形富豪多半以投資公司或者境外公司來進行新創事業的投資併購。

        面對新創輔導,最多國內新創團隊會提到面臨的問題是國內創業資金不足、募資不易,針對「創業資金不足」,國內單就創業投資的資金規模,確實少於美日中。但針對全球創業環境的調查,在十二項關鍵指標中,台灣有十項指標名列前十名,「實體基礎建設」、「進入市場的負擔或規範」兩項台灣佔據首位,「政府政策:稅賦與行政流程」指標,台灣排名第二,新創最在意的「創業資金」指標,台灣排名第六5

多年來「籌資/募資」一直是新創關注焦點或者認為環境面不足的主要項目,但在所屬環境(台灣)本身創投資金、創業資金並不匱乏下,新創團隊反而需要思考如何強化自己募資的能力。不論面對的是天使投資、機構創投或企業投資方,包含獨特優勢、技術關鍵、發展性,到執行層次的管理能力,特別是容易被忽略的財務與會計管理、生產與供應鏈管理等不FANCY的環節,都是新創需要完備的募資基礎條件。

資金是企業活水,但財務管理能力卻是新創最常見的募資盲點!

放到國際新創的標準衡量自己

我們總是嚮往矽谷,認為矽谷是一個只要吃頓早餐,在餐巾紙上撰寫商業計畫書也能完成募資的天使之地。其實通常美國創投公司投資在早期、草創的資金,大概佔基金規模的10-20%,主要資金還是投入在scale-up、有產品營收的新興事業。在獲取投資的比例上,大概1-2%的案件獲得創投資金的投資。這個數字比國內創投的比例要來得低6

過去與台灣矽谷創投前輩、國外創投業者接觸、訪談了解歸納,美國新創獲取創投投資有幾個條件:

1.萬中選一:大多數的先進科技,在美國從學研創業、車庫創新到大企業spin-off等,多元的技術來源以及創業管道,讓相似技術或者應用的新創數量大,因此要獲取創投投資,基本上都是該領域、技術的佼佼者,真的是萬中選一做投資。

2.夢想夠大:美國獲得創投青睞的創業者,通常夢想夠大、願景夠遠,就如同近期國內大眾也耳熟能詳的Tesla創辦人Elon Musk,2003年就投入電動車,絕對是一個遠大的夢想!

3.逐夢踏實:Jobs、Musk除了夢想夠大,也有很強的執行力,不見得是創辦人本身,而更多是具有執行力、規劃管理能力的共同創辦人或者經理人,想得到更要做得出,做得出還要做得好、賣得掉!並非我們感覺到的創新至上,而是兼具了務實可行的方法。才能獲得資金。

反觀回國內。我們可以說台灣創投資金較小,但相同的也需要新創團隊思考,在事業發展性、規模成長上,可否進行持續的成長;在可行性、執行力上,能否達到一定的水平。當我們覺得國外新創似乎較容易募資時,也許忽略了他們經歷比我們嚴苛的同業競爭、技術比較、市場淘汰。

創投其實是相當程度是很在地化的產業

如同老話一句:強龍不壓地頭蛇。創投本身是一個需要相當程度在地化的行業,畢竟尋找案源、投資的盡職調查、上下游供應鏈關係等,都需要當地團隊了解當地產業脈絡,來進行評估。

DFJ Venture是一個創投業的鼻祖,其投資包含網路時代的Hotmail、Skype,到大陸的百度、分眾傳媒等,其發展脈絡就以與被投資國當地創投或者專業人士合組公司為主,包含在大陸與龍脈投資合資Draper Dragon、印度與BLUME Venture合組基金,都是需要在地化的管理團隊(GP)來執行當地的投資業務7

日本思佰益投資(SBI Holdings)前身從軟銀投資獨立後,以創投業務(投資銀行)為主力,並在東京、香港上市,其在大陸與北大青鳥、清華控股等合資基金,在台灣也與Capital22等國內業者進行基金合作,顯見創投業務發展需要在地團隊的合作,來尋找合適的投資標的8

在地化並不表示沒有跨國直接進行投資,也有許多案例是海外創投機構直接參與融資,例如國內以區塊鏈為題完成多輪融資的奧丁丁(OwlTing),主要投資人是日本思佰益,而非透過其台灣的其他合資基金。但其直接參與需要在地有人員進行了解,並且對特定產業有一定的投資偏好或者目標。

厚創新、技術底新創較有機會獲得國外創投青睞

厚創新或者稱為厚技術創新,主要關鍵在於此新創事業在技術研發、技術層次上具有一定能耐,並且需要較長時間的投入以及累積,無法透過短期投注資金或資源來獲取成果。新興產業如生技、材料、綠能,或如軍工、半導體製成等,都需要時間投入以及很好的科研系統支撐,來型塑出產業雛形、帶動新創的發展。

相較之下,技術需求較低、應用性為主或者可以商業模式調整來改變市場的,也有以薄創新來稱呼9。此類新創需要追求商品化、市場化或者規模化的速度,在較難以技術建立進入障礙下,更多時刻需要利用Market share來穩固自己的地位與商業模式。外送市場的競爭、大量廣告投放、新用戶折價等行銷策略,著眼點就在於與對手搶市場、拼速度。

厚技術創新因為技術本身較無國界、地域限制10,因此在創投評估上針對技術研發、技術能力與可行性上,國外的創投業者評估起來並不會有太多語言隔閡或者區域限制,更有可能面對前瞻性高的技術新創,國外的創投業者因為自身領域關注或者已有相關上下游的案源調研、投資評估,更能夠看出發展性或者做不同技術方法的投資互補。

投資條件也要跟著與國外對齊

接受國外資金投入,當然也需要在投資條件、結構上與國外匹敵。看案子的過程常常聽到新創說國外創投速度快、估值也較高(當然很多是與大陸風投接洽),撇除技術厚實或者商業模式創新與否的本質類別問題,要認知到一個基礎原則:國外投資人較少投資普通股!

國內公司大多數都是普通股為形式,近年公司法調整方便了投融資上的設計,就是要與海外投資接軌。國外的投資機構在越早期的投資,通常都是要以特別股的方式來進行,其在股權上或許可以給予新創較低稀釋比重,但包含重大議案否決權、表決權比例設定、下輪融資優先權、清算償還順序與權重等,因此在盡職調查到投資的過程,光是投資條件就需要一段時間來進行討論,也需要律師提供專業的合約制定。

如果是大陸的風投機構,通常新創遇到的條件是融資,不論是以短期借款延後估值的設定,或者依照營運數據指標達成率進行估值設定,乃至於不論營運好壞都可以執行的附買回條款,這在大陸都是常見並且正常、一般的投資狀況。

過去說過的,新創要高估值,也要提供足夠的投資保障與誘因,因此各種形式的特別股條款,其實也只是對於投資人應有的保障方案,這之中的權衡就需要創業團隊與投資方基於認識、信任後的討論協調。

募資本就不容易,做足基本功才是重點

募資本來就是新創事業一個挑戰,面對不同於技術、業務或單純財務的溝通,對許多首次創業的創業家也是第一次面對這樣的討論,而不論是面對國內或海外的創投業者,最關鍵的還是團隊的創業基本:技術/創新服務、商業模式、通路銷售等營運基本面,有好的基礎就比較容易吸引到投資人。

募資時面對不同的投資人,創辦人可以調整不同的立論點與溝通點,依據投資方屬性來畫出公司的重點,例如對於企業創投,包含產業網絡、技術應用或者可能的上下游關係等特別論述,讓對方更有畫面、勾勒出大的產業願景圖,對財務型投資人則做好業務發展、通路建置以及數字基礎的準備。

有機會面對海外創投或者投資人,不論結果是否參與增資,都可以提昇團隊募資經驗值! 把握前述幾個關鍵點,再預先了解一下洽談的創投背景、過去投資案例,順順的將團隊的優勢展現,不要只關注資金,宏觀的與海外投資方溝通討論,也可以從中了解到對方可以協助的各種資源,來加快企業成長的步調。

註解

  1. 資料來源:劉育昇,創業投資動向觀測。2020/4/27。FINDIT:https://findit.org.tw/researchPageV2.aspx?pageId=1373
  2. 資料來源:http://www.xinhuanet.com/fortune/2019-12/23/c_1125377215.htm 
  3. 資料來源:https://meet.bnext.com.tw/articles/view/43092
  4. 資料來源:https://www.trademag.org.tw/page/itemsd/?id=773620&no=21
  5. 資成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台灣經濟研究院,2019,「2019台灣新創生態圈大調查」,page33。
  6. 創投業評估到投資的比例並沒有明確客觀的統計數字,僅能從實務經驗、國外創投業者訪談等方式來推估。
  7. 威廉.德雷珀三世著、傅士哲、游常山譯,創投世家德雷珀,2012,台北:遠流出版。
  8. 資料來源包含:https://www.tenlong.com.tw/products/9789573271246 、https://www.sbichina.cn/gsgk/sbiinchina/
  9. 鄭志凱,薄創新與厚創新,2013,天下雜誌獨立評論。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60/article/83
  10. 技術研發、科學研究等相較具有通用性,不會因為發明人國籍、研究所在地區而不適用。當然,生技許多部分的臨床試驗會有人種、區域上的限制,但這屬於安全性以及法規面的限制,在科研基礎上仍具有一定的共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