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專區

【募資方程式】FINDIT碎碎念之—資金媒合會前中後的準備與應注意事項

這篇寫給誰看:給初次募資的新創企業
媒合會前:無論是政府或是民間資源,資金媒合會大大小小,類型豐富;新創企業如何識別哪種類型較適合自己?再者,參加媒合會是準備好營運計劃書(Business Plan,簡稱BP),投出去就好嗎;BP應該做到多精緻,才能吸引投資者目光?
媒合會中:哪些是募資簡報時應呈現的重點?應該如何回覆投資方的問題?
媒合會後:交換完名片,下一步要做啥?如何判斷投資方是感興趣的?哪些又是婉拒語言?多參加幾次媒合會,會比較有機會獲得投資嗎?

一、這篇寫給誰看:給初次募資的新創企業

台灣經濟研究院於2015年承接經濟部中小企業處「中小企業價值創新應用計畫」,建置早期資金資訊平台FINDIT(以下稱FINDIT平台)。2017及2018年陸續整併天使與新創資源平台及投資媒合平台,2018年正式與Crunchbase簽訂資料授權合約;2019年持續受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委託,執行「創新籌資智慧支援計畫」並持續維運FINDIT平台。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9月間,透過計畫執行,辦理募資輔導26場,協助181家次新創企業。此外,辦理19場投資媒合,計284家新創家次及719位投資人次參與;並創造出5,722次新創企業媒合機會,促成65筆投資交易(56筆揭露獲投金額);透過輔導及媒合會辦理,累計協助新創企業獲得資金挹注逾13.9 億台幣。

FINDIT平台持續努力消弭新創與投資方之間的資訊不對稱。作為平台,FINDIT透過活動辦理可觀測與收集到許多珍貴訊息。例如:新創企業參與媒合會的前、中、後動態訊息,媒合會類型、報名媒合會繳交募資用BP時的常見錯誤、參與媒合會後如何與投資方互動、那些功課必須先做…等,都是非常重要的資訊。據此,以下將以透過計畫執行的角度,分享對募資媒合會的觀察以供初次募資的新創企業做為參考。

二、參加媒合會前:「至少」要先弄清楚活動目的、參與人,及提供完整的BP資訊

受到創業熱潮影響,政府與民間都持續投入資源協助與鼓勵創新創業,諸如資金補助、融資、資金媒合會、輔導、加速器Demo Day,以及創業競賽等各式資源與活動的辦理相當豐富。

是的,創業者時間有限,人力有限,因此更需要先花一點時間弄懂「資源」的合適性,而非囫圇吞棗,胡亂服用。以資金媒合會的類型而言,大致上分為開放式與邀約制(FINDIT平台每季所辦理的媒合會是邀約制,以符合金管會私募相關法規規範)。

開放式媒合會多半以協助新創曝光為目的,能增加客戶、潛在合作對象及投資者碰面洽談的機會,由於多元化的參與者屬於不特定人,因此新創簡報時無法第一時間知道台下有哪些人在,簡報內容也多有限制。而邀約制媒合會,以FINDIT平台所辦理的媒合會為例,活動流程大致是新創徵案、顧問審案、公布審查結果並邀約入選新創參與、邀約投資方(接受投資方報名,但初次報名之個人天使,或未註冊創投業或一般投資業者須進行約談,不適合者將婉拒報名)、對入選新創與投資方發出活動參與通知、舉辦媒合會。活動目的是協助新創企業募資,輪次以天使/種子輪、A輪和B輪為主(C+輪後建議尋求其他管道),產業類型不限,但須具備技術或商業模式創新。新創企業或邀約時,可以詢問目前有哪些投資方已報名參與,在媒合會現場也備有桌牌,協助新創識別投資方身分。

新創企業與投資方最佳的溝通工具之一就是BP,其多半以簡報方式呈現;依據不同說明與接觸對象應有不同版本;例如:銷售對象、合作對象、一般大眾以及投資方等。其中募資用BP的版本(也就是募資簡報),既然是對外募資,一切就是說服力的問題了。言簡意賅、切中要點是最高原則,文字過多過長或內容空洞都是大忌。投資人必須要從簡報中判斷新創是否能確切掌握市場情勢、懂得評估風險和建立獲利模式(怎麼賣?),在此前提下投資方才有掏錢的動機。儘管如此,新創最容易忽略與說明不清楚的部分就是財務狀況、競爭分析和商業模式說明等三個部分(相關細節可見:1.募資寶典-股權投資FAQ,以及2.PITCH簡報的內容項目建議)。

財務狀況說明,是募資BP與其他類型BP最大的差異。其他類型的BP可以不檢附,但是募資用BP則一定要清楚說明公司財務狀況,並符合公司發展里程碑;財務預測不準是必然,但邏輯很重要;這也是一般投資方過濾BP的重點之一。

競爭分析說明,最怕遇到「無敵的王者」,也就是本項目沒有任何競爭對手。競爭分析可以從價格、服務功能、技術強度、市場占有率…等,還有很多面向進行比較與分析,如果任何面向都真的是數一數二,就更無須擔心了,投資方肯定會追著跑。

關於商業模式,有部分新創使用商業模式九宮格,也有文字列點;無論使用哪一種方式,清楚就好。無法清楚說明如何賺錢的BP,審查被刷掉的比例也相對較高。如何說明獲利能力,是BP中非常重要的資訊之一。

除了上述三點外,募資金額及用途也是撰寫BP時常被忽略的訊息。作為一份募資簡報,卻無法說明為何需要募資、打算如何花這筆錢,或者其募資規劃和公司營運里程碑相對照是否合理,對投資方來說等同於增加投資疑慮。

三、參加媒合會時:誠實、直問直答、不要再問你會不會投我

與投資方接觸的那一刻開始,投資方就開始DD(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流程了。早期投資相當看重團隊;因此,新創所說過的話、社群媒體上的發言與BP內容說明等都會被記錄,並在事後被投資方驗證。與投資方接觸時,科技型新創常會覺得來洽談的投資方不懂技術,常會在第一次碰面時針對技術做太過詳細的說明。實際上,或許接觸的投資方本身(多半)不是技術人員,但是投資方通常有豐富的人脈。打個電話、寄個資料,或是組織內有其他專業團隊,都可以快速進行評估。雙方見面時,新創與投資方最好都是以談生意的角度出發,不要出現錯誤期待比較能降低溝通成本。溝通與交流過程,遇到問題描述不清楚,可以先弄清楚對方為何如此問,問問題的目的為何,務必正面回應,迂迴、誇大不實或是胡亂回答都會產生負面評價。

媒合會真正的意涵是創造見面機會,當場決定投資的機率幾乎是零。請不要一再跟第一次碰面的投資方詢問:「你會不會投我」。答案是,不會(至少FINDIT平台4年多所協助的案件,不曾出現當下就投資的案例)!

四、參加媒合會後:DD投資人、DD投資人、DD投資人,做好關係維護

嚴格來說,參加媒合會前如果能先做一次功課會比較好。投資方公司網頁、臉書、LinkedIn、新聞、過去投資過的團隊等,都是很好的資訊來源(要了解的重點,網路已有很多相似文章可供參考,例如:【TK專欄】別被上門的創投沖昏頭!給出股份前請先做好「盡職調查」)。台灣新創通常對投資方認識不深,參加完媒合會,如果相談甚歡,就會有另一次簡報機會,而後續的見面,事前功課就更加重要了。投資方人脈、風評、互動方式、資金水位、資源類型…等等,都是重要的資訊。

如果多次互動後,最終仍沒有獲得投資,無論理由為何,只要不是結怨,都應該持續更新公司發展近況相關訊息;頻率也許以月或季為單位,端視新創企業發展狀況而定。

簡報完當下,通常新創與投資方若有意願會互換名片;此時,投資方若有興趣在幾天後(通常最遲不會超過兩周,積極的投資方則是媒合會當下就邀約)就會邀約下次會面的時間,如果沒有邀約就表示仍在評估中(或是嗯…你懂的GG)。投資方婉拒語言,常聽到的是投資輪次(階段)不符、產業類型(風向)不符、投資的金額大小不符等;雖然收到婉拒卡,但保持良好關係永遠不吃虧,待業務與公司規模成長後,投資方或許會再進行接洽也不一定。當然,新創企業也可以主動更新公司近況後,對投資方提出會面邀約,通常和投資方相約兩週後是一個很好的間距。至於媒合會參加次數,建議同一輪如果超過15個單位約訪並進行簡報,後續需要做的是先解決投資方所提及的疑慮,或是對於該疑慮提出一個說法與未來規劃。

五、總結

參加媒合會、展示會、競賽和小聚分享等活動是多數新創曝光與尋求合作機會的管道之一,但新創企業投入在事業發展的時間其實已經占去一大半,若算上活動參與,更是耗費人力;因此,企業需要篩選適合自己參加的活動,先從參與過的人身上打探,避免出現錯誤期待或浪費時間。事前與事後工作,是經營事業必須的投入;但多數台灣新創企業在事前功課做得十分不足,因此也常出現很多摩擦。

在此預祝,所有投資方都能找到好案子、新創企業能順利獲得資金挹注。

相關熱門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