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創園地專欄-陳駿憲】創業的終點
提到“創業”這二個字,我想大多數人第一個感覺一定是熱血沸騰。的確,創業者需要足夠的熱血和激情才能在這條路上堅持下去,市面上也有非常多的書籍和文章都常常會寫到創業的理性面和感性面…等等相關的內容。 但卻很少人會提到關於 “創業的終點”。在接近2025年底的最後一篇專欄,筆者想和大家分享這幾年間筆者親眼所見許多創業家的“終點”。

一、有起點就會有終點
對許多創業者來說,一提到“終點”感受通常是不好的,更直覺的聯想到的是 “失敗”這二個字,但對筆者來說,終點是創業這條路最後的目的地。而這個目的地應該是非常明確的,也應該是在一開始出發前就要先確定的第一件事,但筆者卻發現許多創業者並不太清楚自己在這條路上最後要走到哪去。
請試想一下,如果你朋友打電話給你約你出去玩,你會問的第一個問題是什麼?
我想答案一定是“去哪裡?”。因為首先知道了去哪裡,才會想到去那裡可以做什麼?知道了要做什麼,才能準備要去某地做某件事需要的東西和相關資訊,對吧?
而有趣的是許多創業者並非如此。許多人的創業沒有目的地,只有起點。而且這個起點大多都是建立在自己會做什麼或喜歡做什麼之上。
例如:
- 我喜歡喝咖啡,所以我想創業開一間咖啡廳。
- 我是資工科畢業,我會寫程式,所以我想開一間幫人做網站的公司。
- 我是素食主義者,所以我想創業開一間素食餐廳…等等。
筆者一開始創業時,也覺得這個邏輯很正常。難道我創業要去做一個我完全不擅長或從沒接觸過完全不熟悉的領域嗎?
的確!!這個邏輯是再正常不過的思路了!! 也是許多人習以為常的初創業思維。但當你有看過創業的書籍或是有去上過創業初期相關課程,就會發現這個思路完全沒有考慮到“市場的需求和供給”,延伸出的另一個問題就是“市場上有多少同類型的競爭對手”。光是這二個問題就足以讓半數以上的想創業的朋友陷入沉思。
如果創業是一趟沒有終點的夢想,不知道目的地在哪,不知道何時會到達的旅程,你還有勇氣帶著你的存款獨自上路嗎?你又該怎麼開口邀請別人成為你的旅伴?你又能怎麼說服別人把錢拿出來投資你的夢想呢?
二、以終為始的“創業尋寶圖”
上述的問題,各位讀者在創業初期可以先好好的思考,也可以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被詢問要不要一起創業或是被詢問要不要投資的人,你又會有怎樣的感受,會做怎樣的回答。先設身處地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怎樣的事業值得投資,甚至值得讓你全心投入呢?
筆者認為上述的情境就像是你聽到一個小道消息說某個地方埋著一堆金銀珠寶,你想找人出錢出力一起去尋寶,可是你不但無法確定有多少寶藏,也不知道是否真的有寶藏,更不確定這個消息是否是真的,更不用說這地方確切的位址了(如果知道確切的位址大多應該自己就先出發了),所以可見“清晰可見的目的地”有多重要。反之,如果今天你拿著一張藏寶圖,加上你得知的“小道消息”那會不會更有說服力呢? 相信答案是肯定的!! 所以藏寶圖就像是創業的計畫藍圖一樣,上面必須要有“終點”也就是寶藏到底在哪裡?有了藏寶圖你才能用它吸引別人加入成為你團隊的一員,才能知道團隊要準備什麼?往哪個方向出發,以及路上可能會遇到什麼麻煩,該如何應對…等等細節討論。
所以創業的第一步便是先繪製一張“以終為始”的尋寶圖,清楚的說明這個計畫最終的目標是什麼?目前的情況如何?有多少競爭對手?目前我們團隊有什麼資源,還缺乏什麼? 這個尋寶圖的資訊愈完整,不但愈容易吸引別人加入,也更加容易成行,因為有的完整的資訊,每個人才能很清楚目前的情況,也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該做什麼。至於創業的尋寶圖該如何繪製才足夠吸引別人投入,因產業不同而有不同的方向及內容。
三、在到達終點之前
現代的創業已經不是「單打獨鬥」就可以的時代,就算是小攤販生意很好的時候還是需要人手協助,所以除了自身的能力更需要的是「資源整合」。
除了找到對的人加入,接下來還要能協調各自的資源與時間分配,才能更好的分工合作,因為時間成本遠比資金成本來的更重要。
在創業的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大大小小的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遇到難題的抗壓性,是筆者認為在找尋創業夥伴中最為重要的二個特質。當你找到了夥伴組建好了團隊,接下來就是考驗創業者溝通協調的能力。有許多團隊還沒開始想辦法解決問題,到這邊就以“理念不合”分道揚鑣了。但筆者認為,如果理念不合一開始就不會加入了,中途退出大多數不是理念不合,而是溝通不良所導致的,所以創業團隊之間的溝通協調真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如果你的團隊很幸運的沒有溝通協調的問題,下一個創業過程中常見的地雷就是在取得小規模的成功之後,遇到新的挑戰覺得可以用“以不變應萬變”的態度去面對。要知道現今的科技日新月異,沒有一百分完美的商模,更多的是觀察市場,分析數據,不斷調整修正,「快速嘗試 → 失敗 → 再調整」,一定比什麼都不調整維持現狀來的好。這一點是我們可以從新聞上常見許多小企業成長到中型企業後,突然就宣布即將要結束營業的案例中發現。很多人不解的是,為什麼明明看起來每天生意都不錯啊,怎麼會突然就走到終點了呢?大多數的原因都是新創團隊在營運成長的過程中遇到許多小問題時,因為對目前整體營收影響不大,所以便覺得先“以不變應萬變”的心態,放著不管等之後有空再說,殊不知時間是有限的,還沒等到有空的時候,許多小問題已累積成無法解決的大問題了。最後只能被迫走向終點。
四、到終點之後
上述的終點只是其中一個情況,但即使是這樣的情況,我們也需要好好善後才行。當然,創業的終點不全是不好的情況,然而有時真的找到了寶藏,反而上演了許多尋寶電影主角互相殘殺的結局。這便是創業過程中沒有好好的討論及規劃合理的分潤制度所導致。接下來,筆者就分享幾個常見的創業終點以及可以如何避免。
1. 沒有達到最小規模可行產品或服務(MVP)階段就走到終點
創業的過程瞬息萬變,情況一指的是團隊未達到最小可行產品測試市場反應前,就無法再繼續下去。這種情況很常見,因為零到一最難,這階段非常考驗團隊中每一個人的抗壓性,每一次的小失敗都會在每個人心中造成不同程度的打擊及陰影。這時團隊如果無法快速調整修正,找出問題所在,一直糾結在失敗的原因及歸咎責任的話,通常就會因為一個成員退出而產生連鎖反應,最後只好終止解散。
2. 有達到(MVP)的階段但選擇不繼續下去
當團隊達到(MVP)的階段,卻選擇不繼續下去的原因,通常有二個,一個是 資金斷鏈。許多新創在測試完市場反應後,因為沒有足夠的資金或資金週轉能力不足,就會在這個階段被迫終止。所以團隊中一定要有一位擁有實際營運管理經驗的人來控管公司的財務情況,並且能提早做好資金運用的規劃,以及預先設想緊急情況時資金週轉的方式。第二個原因就是(MVP)的測試結果不盡理想。這個情況常發生在團隊中沒有一個長期在目標市場中運作的人,只看到市場的一小部分需求,或是沒有深入瞭解真正的痛點。筆者就曾經看過不只一個團隊中都是工程師,技術層面完全沒有問題,痛點也確實存在,但團隊提出的解決方案卻是令人啼笑皆非。其中一個例子是,有一個團隊想做一款交友軟體,但因為團隊成員都是男性工程師,解決方案完全只用男性使用者為出發點去設計產品,完全沒考慮女性用戶的感受和體驗情境。結果當然可想而知,但他們團隊卻看不見,因為所有成員的生活環境都是差不多的,當然感受也會一樣,團隊也有共識,但團隊缺乏市場的全面觀察及真正有營運過的人,就算應用程式打造出來了,吸引不了另一方關鍵用戶,自然無法繼續下去。套一句前輩常說的話“方向不對,努力白費”。
3. 達到(MVP)成功的階段後團隊開始無法達成共識
這個情況筆者假設團隊的(MVP)階段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資金也沒有問題的情況下,團隊內部開始出現意見分岐。常見的原因是團隊的成員對成果的分配方式和分配時間或分配比例,出現的意見分岐。許多團隊在創業初期非常能夠互相體諒,為了完成大家的夢想,都願意付出非常多的心力、時間和金錢。但卻很少在初期先討論分潤制度。其中一個因素可能是大多數人都覺得不好意思在剛開始,還沒付出就先問成功了能分多少?所以一直等到真的賺錢了,要分錢的時候,開始回頭來計算每一個人的付出和努力。聽起來好像也合理,但是要知道不是每個人都天天住在一起,加上每個人付出的方式不同,價值觀也不同,有的人好大喜功,有的人不愛邀功,有的人貪心…等等。太多因素導致團隊在成功獲利後才討論分潤制度,一定會難以達到真正的公平或每個人都滿意。所以在創業初期,除了分工合作之外,另一個重要的議題就是先討論好分潤制度。不一定要算的非常細,但大致的分配方式和每個人的分配比例,一定要先講好。而且最好一定要白紙黑字簽立合約,就算是親兄弟也都要明算帳,說的就是這個情況。
五、為什麼要創業
每個人的出身背景,生長環境,個人特質以及夢想都不盡相同。能找到有共同目標的夥伴真的是可遇不可求,但很少人有仔細想過自己到底為什麼要走上創業這條路?為了過上更好的生活?為了賺更多的錢?為了完成自己的夢想?
這裡筆者想提供給大家另一個思考方向 : 創業的終點你想過著怎樣的生活?
如果你的答案是 : 財富自由,每天不用工作,可以到世界各地去旅遊,過著買東西不用看標價的生活,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有花不完的錢…等等
那接下來請幻想一下你現在創業的項目,如果最後走向大成功了,你真的能過上你想要的生活嗎?
如果你的事業是會開實體店面的話,一旦成功分店愈開愈多,你要不要花更多時間管理?不論是人事招募或是成本控管,還有來跟你談合作的人,會不會愈來愈多?內部外部的會議會不會與日俱增?你可能最後連睡覺的時間都沒有。
如果你的事業是網路生意,一旦成功進貨出貨的量變大了,隨之而來的就是倉儲,運輸的問題,各種衍生的成本和稅務問題,公司要聘請專業人士或是外包出去?商品大賣之後會不會遇到仿冒的不良商人?如何預防?這個時候你要解決的問題可能會多到你連數錢的時間都沒有,錢左手進右手出,每天都很忙,忙到沒時間陪小孩長大,陪家人出去玩。
如果你的事業是需要人去服務的性質(如:健身房,服務業,才藝教室)的話,一旦成功通常是用連鎖加盟的方式,這時人事就是最大的問題,招募人才,培育人才,留住人才,這三個每個都要花費巨大的時間。可一旦對手祭出高薪,所有的付出好的情況可能只能換來一句謝謝栽培,不好的情況可能是接二連三的人才出走,商業機密外洩。這些情形不是筆者危言聳聽,在各大新聞都不難看見。所以,難道我們就不要創業了嗎?
筆者想強調的是,創業一開始就應該先想的問題 : 最後的終點你究竟想要得到什麼?想要過著什麼樣的生活?
用這個問題的答案去反推,那你現在應該做什麼樣的選擇,最後才能過上那樣的生活?這個問題並沒有絕對的答案,關鍵在於對自我認知的程度及後天學習成長的環境和對什麼事情有無限的熱情?反覆的提問,最後才能選對更符合自己的那條路。筆者可以告訴大家,很多人最後才發現,自己不該走上創業這條路,因為他要的生活應該去學的是投資理財。
結語
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創業當老闆,所以千萬不要跟風創業。創業前先想清楚自己想要的人生是怎樣的人生?想要的生活是怎樣的生活?能形容的愈清晰愈好。
只有想清楚了,一旦走到終點,你想要獲得什麼?你才能更清楚知道現在該選擇哪一條路。而當你決定了踏上創業之路,那在終點等待你的夢想畫面又是什麼呢?是豪宅?是跑車?還是幾個億的現金?不要怕劃大餅,要怕的是餅劃得不夠大,吸引不了優秀的人才。
“人因夢想而偉大”。“說出來不會被嘲笑的夢想,就沒有去實現的必要”。“相信你所相信的,即使你必須要犧牲一切去完成”。這些網路上的心靈雞湯不是沒用,只是它不是說給只想混口飯吃,胸無大志或信奉現實主義的人聽的。這現實的社會進步的原動力,正是來自於這些懷著偉大夢想的人們口中的瘋子。然而這一切都是要先做出選擇。只是在做出選擇前,先好好想想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
筆者第一次創業努力了很多年,好不容易找到天使投資人,才剛達到了(MVP)的階段還沒來的及測試市場的反應,就遇上了新冠疫情,只能被迫終止。2024年4月毅然決然選擇從上市櫃公司離職,一個人重新啟動原本的專案。重新調整了商業模式,這次花了不到八個月的時間,就達到了(MVP)的階段,團隊目前也來到十二個人。算一算從2013年到現在已經要快進入2026年了,身邊的朋友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很佩服我可以堅持這麼久還不放棄。當然,也有一些酸言酸語 : 你會成功的話,早就成功了,做那麼久還沒成功,早點放棄吧。
他們不知道的是,在創業這條路上,我遇到的人,經歷的事,獲得的教訓,學到的技能,對我來說都是無價之寶。做再多的工作都不可能收獲的人生經歷,而一直趨動我堅持下去的動力是 : 每次跟不同的人闡述我的創業歷程時,那發自內心的激動情緒和對方眼裡反射出我的自信笑容,我知道我非常快樂,我相信我一定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