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初,KPMG發布2023年第一季《創投脈動:全球創業投資分析》報告指出,為因應全球資金環境緊縮及歐美需求萎縮之衝擊,包括新創在內的各大、中、小型企業,持續努力提高經營效率與裁員減少人事開支,藉此削減成本以度過這波景氣寒冬。同樣地,在高利率的市場資金環境下,資金供給方的創投(其實也包含銀行等金融機構)也加速收緊資金,並拉高對潛在投資標的審查標準。資金供需兩端愈趨謹慎的心態,讓今年第一季全球創投投資金額下滑至573億美元,不僅較上一季860億美元萎縮33.4%,更較2022年同期大幅衰退67.7%。早期資金市場的冷冽情況,由此可見一斑(參見圖一)。
能源、資源與環境等領域新創正從早期資金市場脫穎而出
只是,整體早期資金市場雖然低迷,但個別領域表現,卻非同進同退,難以一概而論。其中,替代能源表現,尤為出色。根據KPMG這份報告,今年第一季全球前十大獲投金額排名中,替代能源(包括電動車)就占了一半(5席)。依獲投金額排序,分別為第二名的Generate (總部位於美國舊金山的一家潔淨科技新創),獲投8.806億美元;第三名的Zeekr (總部位於中國寧波的一家電動車新創),獲投7.5億美元;第六名的Xpansiv (總部位於美國舊金山的一家包括可再生能源、碳權、水權等環境資源的交易所),獲投5.25億美元;第八名的SolarSpace (總部位於中國蘇州的一家潔淨能源科技新創),獲投4.42億美元;第十名的EcoCeres (總部位於香港的一家潔淨能源科技新創),獲投4億美元(參見圖二)。
從圖二可以清楚看出,受到短期烏俄戰爭、通貨膨脹、地緣政治等因素影響,復加長期氣候變遷與淨零轉型需求驅動,替代能源早已成為早期資金市場的寵兒,也是創投高度關注的焦點所在。或許,只有一季的變化還不足以論證這個趨勢,但若從林秀英(2023)「資本狂歡派對結束!2022年鉅額投資大退潮」這篇報告來看,不僅2023年第一季,2022年全年同樣面臨資本寒冬、資金大幅撤離低流動性早期投資市場的情境,但整年全球鉅額投資領域方面,包括能源、資源、環境在內的新創獲投金額,在一片衰退聲中,持續脫穎而出,來到402億美元,成長54%,排名則從2021年第四名一躍攀升至2022年第一名,擊敗一向熱門的健康醫療與金融科技領域。
其中,以新興科技有關的再生能源、儲能電池與電網、碳捕捉及利用與封存、綠色氫能、新一代核能等領域,更是受到投資人高度青睞。譬如,全球最大再生能源業者之一的美國Invenergy,2022年即獲得黑石領投高達30億美元金額,而總部位於中國江蘇、專注於儲能電池研發的蜂巢能源科技公司,也取得15.8億美元鉅資挹注,另擁有全球最大碳捕捉工廠的瑞士碳捕捉公司Climeworks則是獲得6.5億美元投資。凡此種種,皆可驗證與氣候變遷及淨零排放趨勢高度相關的能、資源與環境等領域新創投資,正逐漸羽化蛻變成為顯學,也引領早期資金市場脈動。
一切都得從人類想要一個更美好的地球談起
「投資我們的星球」(Invest in our planet),這是2023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題,強調人們若想保護地球、留給子孫一個美好的未來,就必須透過政策、立法及自身選擇,來推動環境變革與保護,甚至應發自內心採取更清潔、節能、綠色的生活方式,嘗試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這不是什麼新鮮的話題,打從1970甚至1960年代開始,人們環保意識抬頭,追求一個永續或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就逐漸成為各國推動經濟增長模式中的一個重要變因。
而想要一個更美好的地球,那就不得不提氣候變遷所帶來的挑戰與因應,特別是在淨零排放的努力方面。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第六次氣候變遷評估報告,人類生產與消費活動造成的溫室氣體(Greenhouse Gas,GHG)排放(包括二氧化碳及甲烷等),正在加速地球暖化現象。這份報告指出,與上上世紀末50年(1850-1900年)相比,近十年來(2011-2020年)全球溫度共升高1.09℃,而2015-2020這五年,更創下自1850年以來歷史平均氣溫最高五年,預估2021~2040年(假設最理想情境),因溫室氣體排放所造成的全球溫度升高,也亟有可能突破1.5℃。顯見氣候變遷問題,已不容等閒視之。
對此,聯合國早於1992年5月在紐約通過《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並於1995年起,每年召開氣候變遷大會(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of Parties,COP)、集結各國智慧,討論如何共同應對氣候變遷問題,同時嘗試制定明確的溫室氣體減排目標,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比如,2015年在法國巴黎舉行的COP21會議,要求各締約國主動設定國家自主貢獻(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NDCs),提出其溫室氣體減量承諾,藉以控制全球暖化幅度小於2℃,甚至努力達成1.5℃目標。而2021年在英國格拉斯哥召開的COP26會議,各國更直接達成《格拉斯哥氣候協議》(Glasgow Climate Pact),首次將「逐步減少(phase down)化石燃料」字眼寫入最終文件,釋出燃煤時代即將終結的訊號。
再將鏡頭拉回到投資這件事上
暫且不論這些國際協議的強制性、約束力與執行力為何,但至少可以肯定,世界各國面對氣候變遷與溫室氣體排放問題,確實已達成一個初步共識,也願意提出一個明確的減碳期程與積極路徑。對於未來美好地球的想像,這絕對是一個值得努力的方向。只是,這個過程可能會非常冗長,所需耗費的資源與成本,如能源轉型所需人力投入、生產製程設備替換、節能減碳新技術開發等,恐怕都會比想像中來得巨大,阻礙自然也不會小。
根據貝萊德智庫(2022)所做的研究,如果2050年淨零排放是一個確切且必須達到的目標,那麼目前各國政府政策及相關承諾,恐仍離實現淨零所需的能源分配有著不小差距。也就是說,2050年全球想要實現淨零排放,那麼包括煤炭、石油及天然氣等在內的化石燃料使用量,減少幅度就得比目前政策或政府承諾目標來得更大;相對地,以電力及再生能源為主的綠能使用量,則必須更為提高(參見圖三)。圖三清楚說明,要實現2050淨零排放目標,全世界能源轉型推動,不管是在政策或政府承諾上,所需力道顯然都遠高於預期。而這背後透露的,絕對不是僅有政府政策資源投入即可,還必須民間力量配合(尤其是資金方面的提供),方有機會事半功倍,這無疑也堆砌出一番投資願景。
同樣引用自貝萊德智庫(2022)的研究,從圖四可以看出,想要實現2050淨零排放目標,光是潔淨能源(相對石化燃料的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年度資本支出(也就是投資金額),基本就要3兆美元以上。而且,這可能還只是保守估計。2022年麥肯錫亦曾針對2050全球淨零轉型所需的投資金額進行估算(可參見“The net-zero transition: What it would cost, what it could bring”這份報告),其認為,能源轉型將嚴重影響每個國家與產業,且未來幾十年間,每年世界各國恐都得投入9.2兆美元,方有機會將全球升溫限制在1.5℃並實現淨零轉型。
結論
顯然地,不管是貝萊德智庫或麥肯錫的研究,都充分指出各國在淨零路徑上的作為,將帶來龐大投資商機。而這正好呼應一開始本文提到的,即便面臨全球資本寒冬(尤其是早期資金市場),但能源、資源及環境等相關領域新創獲投,依舊相當火熱,不僅沒有像幾大熱門領域如健康醫療或金融科技等出現大幅衰退現象,反而逆勢成長,成為投資人最為喜愛與關注的重點領域。
這樣的趨勢,看來正方興未艾,也有豐富的投資想像空間。因為距離2050年,還有很長一段時間。5月中旬剛獲得2.25億美元D輪融資、總部位於美國波士頓、提供領先全球端到端(end-to-end)污水處理解決方案的Gradiant Energy Services,加計此輪融資估值來到10億美元,以及中國新能源科技公司FOX麥田能源與電建新能源集團,分別在5月及6月完成超過10億美元Pre-IPO輪及A輪融資,都是很好例證。
投資風向的轉變,或許也意味著,市場投資人思維也要跟著轉變。畢竟時機稍縱即逝,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即使這段投資路途離終點還很遙遠,但及早掌握先機,總不會是件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