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專區

【政策評析-邱昰芳】中國「能耗雙控」政策對於台灣電子產業供應鏈的影響

邱昰芳 | 台灣經濟研究院產經資料庫/資深分析師
點閱次數:1,429

就在各國高度關注半導體供應短缺、終端廠商持續面臨「長短料」、「塞港」等營運挑戰的同時,2021年9月26日中國無預警的限電風波引發全球產業動盪,更是讓從年初就持續面臨晶片短缺的電子台商,無疑是雪上加霜。台經院產經資料庫資深分析師邱昰芳在本期為大家探討二、 中國拉閘限電的主要因素、台商受到的衝擊與未來因應之道。

2021年全球雖仍持續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干擾,但隨著歐美等國家疫苗施打率達一定目標後,陸續宣布解封,帶動全球經濟景氣漸趨復甦,終端市場消費力道明顯回升。對於台灣電子產業而言,由於台商在蘋果供應鏈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每年蘋果9月推出的iPhone新機,攸關台灣蘋果供應鏈下半年的出貨表現。除此之外,2020年下半年起全球電動車銷售規模大幅成長,引領全球電動車市場進入新的階段,各家車廠紛紛宣示將加速投入電動車市場的布局,驅使汽車電子應用亦成為帶動台廠營運成長的動能來源。然而各項晶片持續短缺、東南亞疫情嚴峻及各國缺櫃、塞港問題頻傳以致運輸成本大幅提升等挑戰,使得台廠對於下半年的出貨展望在樂觀中仍存在高度的疑慮。

就在各國高度關注半導體供應短缺、終端廠商持續面臨長短料」、「塞港」等營運挑戰的同時,2021年9月26日中國蘇州、昆山等地方政府突然通知當地廠商停電停產,使得部分印刷電路板、被動元件、終端組裝等電子廠商被迫停產至9月底,此舉使得從年初就持續面臨晶片短缺的電子產業,無疑是雪上加霜。對於台商而言,中國此次啟動無預警的限電限產措施,除導致廠區短期運作受到明顯干擾,恐將進而衝擊年終銷售旺季的出貨表現外,廠商更憂心未來不定期的限電措施將成為常態,電價成本亦將進一步攀高,對於高度依賴中國生產基地的台商將帶來深遠的影響。

一、中國陸續訂定「能耗雙控」明確目標,目標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

因應氣候變遷,中國推動能源轉型,自「十一五」計畫期間,中國就已將單位GDP能耗降低作為約束性指標。「十二五」計畫期間,則提出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2015年中共中央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能耗雙控」,目的是節約能源、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綠色發展水準。所謂的能耗雙控」,主要是針對能耗強度」與能耗總量」的控管,其中「能耗強度」指的是單位GDP的能源消耗量;而「能耗總量」則是指在一定時間內消耗的能源總量。在「能耗雙控」的政策方向確立之下,「十三五」計畫、「十四五」計畫均針對能源消耗與能源消費訂定明確目標(詳見表一)。2020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表示,中國將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碳達峰」(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峰值),並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以節能減排、採用再生能源等方式,抵銷二氧化碳排放量)。

表1  中國十三五、十四五計畫期間能耗與能源消費目標

期間

政策目標

十三五計畫

(2015年~2020年)

2020年能耗強度比2015年降低15%。

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50億噸標準煤以內。

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8%。

十四五計畫

(2021年~2025年)

重點控制化石能源消費。

2025年能耗強度比2020年降低13.5%。

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

資料來源:科技產業資訊室、台灣經濟研究院產經資料庫整理,2021年10月

二、中國拉閘限電的主要因素:用電需求大增、煤炭供應吃緊、能耗雙控達標壓力

2021年以來,隨著各國陸續開始施打疫苗,逐步解除封城等強制防疫措施,帶動全球經濟景氣漸趨復甦,報復性消費開始帶動終端需求明顯回升,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因疫情相對控制得宜,產能恢復相對較快,加上東南亞疫情嚴峻衝擊供應鏈運作,部分廠商轉而透過中國廠區產能調度支援,導致中國工業用電大幅提高,根據中國國家能源局的資料,2021 年上半年全社會用電量與同期相比增加16.2%,較 2019 年同期增長15.8%,其中2021年上半年工業用電較同期成長 16.5%。

中國電力供應主要以火力發電為主,2021年1~8月火力發電占全國發電總量比重達71.9%,其次為水力發電,發電比重為14%,至於風力發電、核能發電比重分別為7%、5%。面對用電需求大增,中國燃料動力煤需求隨之明顯提高,然而中國因考量煤礦產區安全,制訂嚴格的煤礦生產管理辦法,考量嚴格的增產條件與處罰規範,部分煤礦公司因而縮減產能或關閉小型礦區,衝擊自身煤炭產出水準,加上中國禁止自澳洲進口煤碳導致中國進口煤炭量減少,使得中國燃料動力煤出現明顯短缺,2021年1~8月中國煤產量僅年增6%,而燃煤發電需求卻增加14%,加上逐步進入冬季,北方省分開始針對寒冬儲備取暖用燃煤,使得煤炭供需失衡的情況更加惡化。在煤炭價格大幅飆漲,中國電廠煤炭庫存降至低點,燃料成本明顯大於基準電價,在電廠不堪虧損之下,陸續面臨關閉,以致整體供電能力受到影響,中國開始面臨限電危機。

另一方面,中國「能耗雙控」政策早在2015年就已提出,過去幾年並未嚴格實行,2021年以來,為有效達成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十四五規劃重點控制化石能源消費,中國發改委開始嚴格落實「能耗雙控」政策的要求。在中國實行「能耗雙控」政策過程中,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行政區域須設定能耗強度與能耗總量的目標,中國發改委將針對各級地方政府進行監督考核,將節能指標納入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若無法達成能耗雙控的目標,地方政府將實行限制高耗能企業用電總量、提高電價、限制用電時段等措施。

根據中國發改委8月17日所發布的《2021年上半年能耗雙控目標完成情況晴雨表》,多數省市均未能達成能耗雙控的目標,以能耗強度降低進度而言,包括江蘇、廣東、福建等9個省(區)能耗強度不降反增,列為一級預警;而在能源消費總量控制方面,亦有8個省區列為一級預警(詳見表二)。為確保達成全年能耗雙控目標,中國發改委9月16日進一步提出《完善能源消費強度和總量雙控制度方案》,嚴格制訂各省能耗雙控目標,要求地方政府嚴格管控高耗能、高排放項目。

面對工業用電需求大幅提高,中國因煤炭供應嚴重短缺,煤價大幅上漲,以致整體電力供應開始出現缺口,加上各地方政府為達成全年能耗雙控的目標,9月中下旬陸續啟動限電限產等高強度措施,被歸類為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面臨全面停產,遼寧、吉林及黑龍江等東北三省各地於9月23日起出現無預警停電,至於陝西榆林、雲南針對電解鋁、水泥、化工產品等行業的限產令將直至年底,而廣東、江蘇為重點限電地區,要求大部分企業以開二停二」執行;而蘇州市、昆山市部分地區更無預警地要求當地企業9月26日至30日全面停產,由於廣東、江蘇及浙江等地為全球終端電子產品與零組件的主要生產基地,更是台商聚集的大本營,因此中國此次無預警的拉閘限電,是否對於進入出貨旺季的電子產業供應鏈運作造成衝擊,引發市場高度關注。

表2 中國能耗雙控目標完成進度一覽表

預警等級

能耗強度降低進度

能源消費總量控制預警

一級預警

江蘇、廣東、福建、青海、寧夏、廣西、新疆、雲南、陝西

江蘇、廣東、福建、青海、寧夏、廣西、雲南、湖北

二級預警

浙江、河南、甘肅、四川、安徽、貴州、山西、黑龍江、遼寧、  江西

新疆、陝西、浙江、四川、安徽

形勢十分嚴峻(能耗強度不減反增)列為一級預警;形勢比較嚴峻列為二級預警。

資料來源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台灣經濟研究院產經資料庫整理,2021年10月

 

 

三、台廠短期以既有庫存、跨廠區調度支應客戶需求,後續密切觀察限電措施、上游原料供應及終端消費需求變化

過去考量中國具有勞力成本低廉、內需市場龐大以及產業聚落相對完整的優勢,台商陸續前往中國設廠,使得中國成為台灣電子產業主要的生產基地。美中貿易戰開打以來,由於中國出口至美國的產品將面對高額關稅,加上美中科技戰的情勢持續升溫,促使台商開始思考生產基地必須進行部分的分散,陸續在越南、印度等地設立產線,或回台投資設立中高階產品的產能,使得2019年以來我國主要電子產業中國產能比重緩步下滑,然而供應鏈的調整非一蹴可幾,印度、越南等地的上下游供應鏈相對缺乏,加上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均使得整體供應鏈調整的進度仍相對有限。

觀察我國各項電子次產業的中國產能比重,根據工研院產科國際所、資策會MIC等研究機構的調查資料顯示(詳見圖一),2020年包括電腦組裝、手機組裝及網通設備中國產能比重仍高達70%~90%,而印刷電路板、被動元件中國產能比重亦達60%以上,顯見終端組裝與部分零組件仍高度仰賴中國生產,且主要廠區多集中於廣東、江蘇及浙江等地,相較之下,半導體、顯示面板、光學鏡頭等主要產能仍以台灣為主。

圖1  我國主要電子次產業中國產能比重

此次中國在煤炭供應短缺及能耗雙控達標壓力下,自9月下旬起超過20個省分、自治區實行程度不等的停電、限電措施,由於廣東、江蘇(蘇州、昆山)及浙江等地為我國EMS組裝廠商、印刷電路板、被動元件及網通設備廠商的主要生產據點,因而成為此波中國限電首當其衝的族群,加上蘋果於9月中旬推出iPhone 13系列新機,正值新機組裝拉貨的高峰期,且電子產業供應鏈2020年下半年以來已深受晶片短缺、東南亞疫情嚴峻及運輸成本大幅攀高的衝擊,因而中國此次無預警的限電措施除影響自身廠區的運作外,後續對於上游材料的供應與下游組裝廠商的訂單是否造成影響亦成為廠商關心的焦點。

以印刷電路板、被動元件為例,台商超過60%產能均集中於中國,其中約20%~25%產能位於蘇州及昆山,主要以生產軟板、多層板為主,相較之下,IC載板因與半導體產業連結程度高,超過80%產能均在台灣生產,因而受此次限電的影響相對輕微,而被動元件大廠國巨、華新科位於蘇州、廣東廠區產能比重約50%,主要生產大宗標準品的被動元件,立隆電、凱美等鋁質電解電容廠商則產能高度集中於江蘇、廣東等地,受影響程度相對較大。相較之下,包括手機、筆電及網通設備組裝廠區多數未在限電區域內,產能大多如常運作,並未受到明顯影響。

對於廠商而言,面對9月26日~30日的停產,短期仍可以庫存、提前歲修以及跨廠區的調度因應客戶需求,短期並未對於廠商營運帶來明顯的影響,然而十一長假之後,產能雖陸續恢復運作,但由於地方政府仍不定期的要求降載生產,且個別廠商所面對的降載要求亦不相同,在缺乏統一、明確的政策指引下,當地廠區的生產仍面對高度的不確定性,對於廠商在人力、設備的安排調度上仍造成相當大的困擾。

除此之外,中國此次面對限電危機,導致許多企業面臨限電停產等挑戰,且限電範圍更進一步延伸至民生用電,對於中國經濟景氣復甦力道將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而能耗雙控政策所導致的通貨膨脹疑慮不斷升溫之下,亦將進一步抑制當地民眾的消費意願,包括外資機構與中國當地投資銀行均陸續提出中國第四季GDP成長率恐將面臨下修,恐將影響電子業年底銷售旺季的訂單表現。對於印刷電路板、被動元件等零組件廠商而言,除面對第四季終端市場需求恐將出現旺季不旺的挑戰外,包括樹脂、玻纖紗、銅箔、電解鋁等上游原料製程因相對屬於高耗能產業,在中國許多省市都啟動限電限產措施之下,未來是否進一步導致上游材料供應吃緊或調漲價格,亦成為後續廠商關注的重點。而組裝廠商雖自身產能供應未受影響,但在中國啟動限電措施下,如何確保零組件供應及供應鏈運作順暢亦成為第四季的當務之急。

四、中國生產條件惡化及政策的不確定性,將加速全球供應鏈重組

2021年9月底中國限電風暴引發全球高度關注,為確保能源供應,中國發改委要求檢討全區域內礦產停產整頓的不合理政策,並要求山西、陝西及內蒙古等產煤重鎮提高產煤規模,與主要省區簽訂第四季煤炭中長期保證供應合同,然除此之外,中國更進一步允許澳洲貨船進港卸煤,並從俄羅斯、哈薩克等地緊急進口,使得中國電廠煤炭庫存逐步回升,庫存七天以下電廠數量較十一長假前明顯減少,然而在要求電廠提高煤炭庫存的同時,將刺激煤炭價格進一步上漲。另一方面,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宣布改善煤電價格市場化形成機制,在穩定居民、農業、公益性事業電價前提下,將市場交易電價上下浮動範圍由原本不超過10%、15%,調整為原則上不超過20%,而高耗能產業電價則不受20%的限制。在此政策公布次日,南方電網就已宣布10月起開始執行新電價政策,廣東針對工業用電的尖峰電價將調漲25%,顯見電價成本提高已成為不可逆的趨勢。

觀察近年來中國各項生產條件,2017年底中國大陸江蘇省昆山市官方以書面通知吳淞江沿岸的企業因河川污染問題要求停產17天,後續雖改為要求廢水減排50%,降低對於廠商營運的衝擊,但台廠製程管理的環保成本已明顯提高,而工資成本不斷的走揚、招工不易,亦使得台商在中國的經營面臨考驗,再加上此次中國無預警限電及電價的大幅上揚,在在都顯示中國生產條件持續惡化,廠商在中國的經營成本不斷提高。除此之外,不論是2017年因環保減排要求停產或是2021年的限電措施,當地政府均未事先預警,並缺乏明確、統一的政策標準,使得廠商措手不及、無所遵循。而2021年以來中國針對補教業、第三方支付平台、金融產業等啟動一連串的監管、整頓措施,均凸顯政策施行充滿不確定性。因此,在美中貿易戰、科技戰等對峙情勢未解,加上生產條件不斷惡化、政策具高度不確定性的態勢下,恐將進一步影響國際廠商在中國的投資意願,加速全球供應鏈的重組。

 

、因應中國經營條件惡化與各國加速投入能源轉型,產能分散、綠能投資及數位轉型已成為台廠不可忽視的關鍵議題

對於台廠而言,十一長假之後,主要廠區產能運作逐步恢復,但仍面臨電力不定期降載要求,中國雖透過增產、擴大進口及調漲電價等各項政策措施,全力確保電力供應,然而山西近期面對暴雨襲擊,導致超過60座礦場停產,未來是否能有效擴增煤炭供應出現變數,加上要求電廠提高煤炭庫存使得中國煤炭價格進一步飆漲,而國際煤炭、天然氣價格不斷攀升,均顯示煤炭等燃料成本仍將持續走高,因此台廠多預期2021年第四季仍可能面對限電、降載要求的考驗。除此之外,電價成本的大幅上揚已無法避免,未來經營成本將進一步提高。

此次中國無預警實施限電,台廠短期雖可透過既有庫存、跨廠區的產能支援降低衝擊,但面對中國近年來勞力、水電等經營成本不斷提高,生產條件持續惡化,且政策具高度不確定性,恐將加速全球供應鏈進行重組。加上蘋果等品牌大廠及各國陸續訂定實現「碳中和」目標的時程,加速投入能源轉型的趨勢漸趨明確,台廠已難置身事外,即便相較於中國,東協各國當地產業聚落條件相較並不成熟,短期全面移出中國,進行供應鏈搬遷的難度相當高,台廠仍應持續進行區域布局的評估,進行多點部署,逐步透過產能分散布局以降低營運風險,除此之外,針對製程能耗程度進行盤點、提升綠電使用比重、投資節能及減少碳排等相關技術,並透過導入數位轉型以提高生產管理效率、創造產品附加價值,均是台廠不可忽視的關鍵議題。

相關熱門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