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專欄-吳孟道】景氣溜滑梯恐怕還沒看到盡頭
由於通膨、供應鏈、中國經濟及金融情勢(美元走強)等多項不確定性升溫,全球央行加快速度、加大幅度的升息步調,極有可能重創金融市場與經濟成長。近期國際貨幣基金(IMF)與世界銀行紛紛提出警告,全球恐將陷入停滯性通膨惡夢。9月名家專欄委請台經院研究六所吳孟道所長撰寫「景氣溜滑梯恐怕還沒看到盡頭」一文,提醒新創、中小企業或大企業提高危機意識、及早未雨綢繆、預作準備,因為要迎接下一個景氣曙光到來,恐怕路途還很遙遠。
國際貨幣基金(IMF)再度示警,發言人Gerry Rice近日在一場線上記者會表示,由於通膨、供應鏈、中國經濟及金融情勢(美元走強)等多項不確定性升溫,今年第三季全球經濟動能將進一步減弱,且明年部分國家經濟恐將陷入衰退,下行風險明顯主導當前全球經濟走勢。無獨有偶,幾乎是在同一個時間,世界銀行在剛出爐的研究報告《Is a Global Recession Imminent?》中亦提出警告,全球央行加快速度、加大幅度的升息步調,極有可能重創金融市場,並讓明年全球經濟陷入毀滅性衰退,而且可能還無法達成抑制通膨目標。
根據世銀這份採用大規模跨國模型進行估算的報告,在全球經濟大衰退的情境下,預估明年全球經濟成長率將急降至0.5%,其中先進經濟體衰退0.6%,而新興市場經濟體則僅剩1.8%,均遠低於過往平均水準(全球3.1%、先進經濟體2.5%及新興市場經濟體4.5%)。如果從人均的角度來看,情況將更為嚴重,全球人均GDP預估將衰退0.4%,先進與新興市場經濟體成長率則分別會掉至-0.8%及0.8%。
麻煩的不只於此,在全球經濟陷入衰退疑慮之際,世銀這份報告亦指出,即便全球主要央行多採鷹派升息姿態,但通膨可能不會那麼輕易下來。世銀預估,明年全球核心通膨率(不計能源及糧食等價格)可能會持續維持在5%上下,幾乎是新冠疫情發生前五年均值的兩倍之多。而且,若各國央行想把通膨壓到目標區間內,譬如美國及歐洲都為2%,則貨幣政策利率勢必得提高至6%以上。這都會進一步加大金融市場震盪,停滯性通膨惡夢,恐難以避免。
全球狀況如此,臺灣必然也無法獨善其身。8月出口僅成長2%,遠低於市場預期,成長幅度則創25個月以來最低;9月外銷訂單在8月意外扭轉頹勢成長2%的前提下,經濟部竟然還預估將衰退7%-9.4%,皆是明顯警訊。畢竟臺灣外銷訂單及出口與全球經貿走勢息息相關,一旦全球經貿打噴嚏,臺灣經濟可能就會重感冒,絕非信口雌黃。
更何況,春江水暖鴨先知,台經院每月公布的製造業景氣燈號,已經連續亮出五個代表景氣低迷的黃藍燈,最新7月製造業景氣分數(信號值),更是來到11.88的20個月新低,而製造業營業氣候測驗點亦同步下滑至87.91,連七月下滑且連兩月落在90以下。這在過去實不多見,扣除2020年疫情那波重大衝擊不談,前波製造業營業氣候測驗點掉至90以下,已可追溯至2018到2019年這段期間。而這兩年平均經濟成長率只有2%多,恰好是近年來臺灣經濟表現較差的兩個年度。種種跡象顯示,當前及未來臺灣景氣,確實不容樂觀。
總體經濟數據出現雜音,個別產業與企業前景也有麻煩。譬如,最常用來預判未來客戶拉貨動能的臺灣製造業採購經理人(PMI)新增訂單與客戶存貨指數,自7月創下有史以來最大差距後(-23.3),8月差距雖略為縮小至-17.6,但仍是歷史第三高的水準(僅次於前月及2020年5月的-19.1),顯示廠商去化庫存壓力還是極大。
背後原因,不難理解。主要可歸因於之前疫情、烏俄戰爭及中國封城等因素造成塞港缺櫃現象持續,連帶也加劇供應鏈緊張風險。在此一前提下,廠商必須超額下單(overbooking),存貨備料往往比過去多出5成甚至1倍以上(如3個月到6個月)。然而,現在卻因為各國升息步調加快加大,且地緣政治風險升溫等因素,造成經濟逆風強力吹拂並導致需求端加速萎縮。
而隨著局勢全面翻轉,廠商也必須反向加速執行去化庫存動作,但因為通膨壓抑消費,廠商去化庫存變得沒那麼容易,使得廠商存貨週轉天數一直攀高。譬如,根據財經M平方網站提供的數據,臺灣主力出口產業電子零組件業,第2季存貨週轉天數持續攀升至90.74天,不僅較去年同期增加13.81天,也是近10年新高。即便是在風口當頭、現下最夯的半導體業,第2季存貨週轉天數亦來到88.52天,同樣創下近10年最高水準。
凡此種種,都代表著由產業上中下游一路傳遞的長鞭效應(bullwhip effect),正在積極發酵,澈底打亂廠商的存貨管理布局。而在新訂單需求萎縮且庫存去化不易下,企業利潤自然也跟著大幅縮水。以日前公布第二季財報的華碩為例,不僅6月底庫存金額超過新臺幣2,000億元,存貨週轉天數更是將近180天,連帶導致第二季獲利大幅衰退。華碩共同執行長胡書賓就坦言,去年底積極備料行為,確實已成為現在華碩必須承受的重擔。
從上到下(top down),再由下到上(bottom up),都可以清楚看出,景氣溜滑梯,似乎還是現在進行式、盡頭遙不可見。面對如此險峻的經濟情勢,尤其是當各國央行已經加快收起派對雞尾酒杯、準備趕人散場之際,企業(特別是新創)現階段首要考量的,恐怕不是如何加大力道開疆闢土,而是應思考怎麼在嚴苛環境下存活下來。
日前美銀美林公布最新9月的全球基金經理人調查報告,這些管理資產規模超過6,000億美元的受訪者表示,由於對未來景氣極度悲觀(淨72%受訪基金經理人預計明年經濟將持續走弱),因此手頭現金部位(平均持有之現金餘額為6.1%,遠高於長期平均水準4.8%),已拉升到2001年9月911事件以來最高水準,或許就是一個足茲借鏡的應對策略。
非常時期,應有非常作法。對大多數企業而言,當下圍繞著景氣討論的氛圍,可能還不到恐慌階段,但提高危機意識、及早未雨綢繆、預作準備,總是不會錯的。畢竟在通膨、升息與景氣衰退彼此互尬的主旋律下,不管是新創、中小企業或大企業,勢必都得在晦暗隧道中摸索前進,方能迎接景氣曙光到來。而這段路程,恐怕還很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