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理及文化背景簡介
馬來西亞的地理位置接近赤道,屬於亞洲熱帶型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適合種植農產品、橡膠、棕櫚樹、可可等,蘊含豐富的天然資源。馬來西亞處於太平洋地震帶之外,地盤穩定,無地震、火山爆發、颱風等特自然災害的侵襲。馬六甲海峽位於印尼蘇門答臘與西馬中間,為世界最重要的海運管道,造就了馬來西亞在東南亞的樞紐位置。
馬來西亞由多元民族組成,立國以來即努力建立單一國家意識,實施「一種語言、一種文化」政策,以馬來文及馬來文化為主體,主張非馬來族之文化應傾向同化於馬來文化,因此在語言、文化、教育及新經濟政策上對馬來族均予特別保障。然由於各種族的信仰不同,馬來人篤信伊斯蘭教,並列為國教,但華人大多信奉佛教,印度人則信奉印度教,各種族間通婚不易,故獨立(1957年)迄今雖已逾 60年,3 族仍未能融合形成單一之馬來文化。各種族至今仍保留不同之過年習俗,華人習慣慶祝農曆春節,馬來人則慶祝 Hari Raya(伊斯蘭教開齋節)、印度人歡度 Deepavali(屠妖節),馬國皆列為國定假日。
馬來西亞雖有上述許多優越條件,但其人口約 3,340 萬人,但勞力短缺問題,馬來西亞為解決此問題,制訂政策允許引進外勞。印尼與馬來西亞地理位置相近,語言相通,故印尼勞工占馬來西亞外勞之多數,惟亦有許多非法外勞入境。由於管理外勞不易,近年逐漸造成馬來西亞治安不佳及疫情無法控制,為馬來西亞社會之隱憂。
2. 創業環境
馬來西亞的新創生態系迅速發展,已成為東南亞最具活力與潛力的創新與創業環境之一。該國結合了多項戰略優勢、政府支持,以及多元文化的社會氛圍,吸引本地與國際創業者紛紛進駐。根據 Startup Genome 的數據,2024年馬來西亞的創業生態系統價值約為 460 億美元。
馬來西亞政府2021年推出國家級新創生態系統發展計畫MYStartup,此為整合全國新創資源的「單一窗口(Single Window)」平台。該計畫於2021年由馬來西亞科學、工藝暨創新部(MOSTI)發起,並由搖籃基金(Cradle Fund Sdn Bhd)執行,目標是成為東協創業中心,推動馬來西亞成為全球前20大新創生態系之一。
MYStartup致力於打造無縫接軌的商業環境,串聯創辦人、投資者、科技人才、政府機構與生態系夥伴,促進包容性與永續性的成長。此倡議以《馬來西亞創業生態系統藍圖》(SUPER)為推動主軸,同時呼應 MOSTI 設定的目標:在 2025 年前培育 5,000 間新創公司,並在 2030 年前培育 10,000 名程式開發人才。
馬來西亞全國共有超過 20,880 家新創公司。其中,有 2,110 家獲得資金支持,累計籌集了 189 億美元的創投與私募資金。馬來西亞目前擁有 2 家獨角獸企業。共有 1,384 位投資人參與了 1,267 輪融資,其中 101 家新創公司獲得早期資金,38 家成功取得後期融資。在過去五年內,新創公司新增 2,571 家,總募資金額超過 1.48 億美元。馬來西亞的新創生態也見證了 456 起併購案與 1,037 次首次公開募股(IPO),同時有 4,031 家新創結束營運。此外,已有 517 家新創公司由女性創辦。
3. 外商投資概況
馬來西亞自 1986 年開放吸引外資以來,我國商家赴馬國投資案件明顯增加,並於 90 年代前期達到顛峰,1990 年及 1994 年我成為馬國最大外資來源國。嗣由於中國大陸、越南與印尼等競相爭取外資,同時馬國又面臨勞工短缺、工資上漲等問題,因此 90 年代後期我商在馬國投資逐漸衰退。
根據馬來西亞投資發展局(MIDA)頃公布統計數據顯示,馬國 2023 年共核准 5,101 項製造業、服務業及第一級產業(Primary Sector)投資計畫案,總投資金額為 3,295 億馬幣(約 717.86 億美元),創下歷年來新高紀錄。前五大外資來源國為新加坡(95.21 億美元)、荷蘭(77.34 億美元)、美國(46.84 億美元)、開曼群島(38.13 億美元)及中國大陸(31.59 億美元),貢獻外資總投資額 40.27%。
馬國 2023 年持續展現在數位基礎建設投資之吸引力。其中,萬國資料(GDS)是亞洲知名資料中心開發商與營運商,刻正在柔佛州興建一個超大規模資料中心園區,目標是將其轉變為人工智慧創新中心。服務業其他值得注意的批准專案包括 Envico Enterprises Sdn.Bhd.公司的目標是成為零售擴張的中心樞紐,而 Worldwide Holdings Bhd.則致力於透過廢棄物轉化能源技術對雪蘭莪州的 Jeram 進行永續固體廢棄物管理。該計畫突顯馬國對永續發展的奉獻及其作為創新與投資中心的地位。
4. 分析臺灣廠商跨入馬來西亞市場的機會與建議
馬來西亞的「2030年新工業大藍圖」(NIMP 2030) 和分階段推行的「i-ESG」計劃,展示了該國對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和企業治理(ESG)的高度重視。這些政策為台灣廠商提供了進入馬來西亞市場的良機。以下是對這些機會的具體分建議:
1. 專注於ESG技術
台灣廠商應重點發展和提供ESG相關技術和服務,包括碳排放管理、再生能源技術、綠色建築材料和循環經濟解決方案等,這將迎合馬來西亞在ESG領域的需求。
2. 投資永續發展計劃
積極參與馬來西亞的「i-ESG」計劃,尤其是針對微型和中小型企業的支持方案。台灣企業可以通過提供技術支持、培訓和資金,幫助這些企業實現永續發展。
3. 建立合作夥伴關係
與馬來西亞本地企業、研究機構和政府機構建立合作夥伴關係,以加速技術轉移和市場滲透。這不僅能提升台灣企業的市場競爭力,還能增加本地市場的信任度。
4. 符合國際標準
確保企業產品和服務符合國際ESG標準,這不僅能提升企業在馬來西亞市場的地位,還能擴展到其他注重ESG的國際市場。
5. 運用政府資源
利用馬來西亞政府提供的融資方案和政策支持,降低進入市場的成本和風險。台灣企業應密切關注相關政策變化,積極申請各類政府資助和補貼。
6. 強化本地化策略
根據馬來西亞市場需求進行產品和服務的本地化調整,並積極參與本地的產業集群和工業園區發展,提升市場滲透率和競爭力。
7. 參與綠色產業
台灣廠商應重點投入電動車、再生能源、碳捕集和封存(CCUS)等綠色產業,這些領域不僅符合馬來西亞的永續發展目標,也能迎合全球市場趨勢。
資料來源:
(1)貿協全球資訊網
(2)MyStartup
(3)馬來西亞數位部
(4)臺灣智庫事業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