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DIT
EN
2019.04.19

【2019.04自駕車動態】政府、企業領軍發展自駕車,關鍵技術投資火力十足

(一)大廠動態:大廠相互結盟合作,歐洲車廠搶先制定標規

由於自駕車缺乏駕駛員,因此,製造商承擔了因事故而產生的潛在責任風險,迫使行業明訂技術標準,以便監管機構制定規則。Daimler和BMW正合作降低自駕車的開發成本以及制定自駕車標準,在未來四個月內挑選先進駕駛員輔助系統和自動駕駛技術的潛在供應商。福特、通用與豐田也在4月3日宣布合作,並將與業界組織美國汽車工程師協會(SAE International)共同組成「自駕車安全聯盟」(Automated Vehicle Safety Consortium),以謀求建立一套自駕車安全標準規定,降低外界對於自駕車安全性的疑慮。

nVIDIA於3月18日宣布,將擴大與Toyota在自駕車模擬上的合作。Toyota的研發子公司,在虛擬空間的自駕車模擬上,將會採用nVIDIA所開發的「Drive Constellation」自駕車模擬平台。目前Toyota負責自駕車技術研發的「Toyota Research Institute Advanced Development, Inc.,TRI-AD」,利用電腦重現實際道路上的狀況,來進行攝影機及光達 (Lidar)等這類對於自駕車而言不可或缺的感測器功能驗證。配合在實際道路上的測試,讓自駕車的軟體開發更趨完善。「DRIVE Constellation Vehicle」所作出的行車決策,會回傳到「DRIVE Constellation Simulator」,並進行位元和精確時序的硬體迴路測試。電腦模擬將成為自駕車法規及第三方認證上的關鍵要素,TÜV SÜD等國際性認證機構皆已採用此項技術來制定其自駕車驗證標準。

據路透社報導,GM為加速推動自駕車服務的商業化,除了與叫車服務公司Lyft合作外,近期也與餐飲外送平台DoorDash進行合作,同時,於2019年3月啟動自駕車部門擴增人員計劃,預計在未來9個月內增加招聘1000名員工,與通用汽車子公司Cruise合作,招聘狂潮將使目前在Cruise的員工數量增加一倍。

Volkswagen Commercial Vehicles董事長Thomas Sedran表示,儘管Volkswagen在自動駕駛汽車領域技術已相當成熟,但要達到接近完美的運算程度,仍至少需要五年時間,且自動駕駛 Level 5等級的實際運行考量的因素太多,要真正打造出Level 5自駕車難度甚高,複雜程度甚至不亞於火星探勘任務。

Amazon則是在今年2月投資了兩家汽車科技公司,分別是對電動車製造商Rivian投資了7億元,同時又參與了Aurora的5.3億元的融資回合,Aurora是一家開發自駕系統的新創公司,可能與通用汽車的Cruise計畫競爭。亞馬遜已利用一家名為Embargo的新創公司的自駕卡車運輸了一些貨物。Rivian的「全電動車發展模式」方法可能使其成為「下一個特斯拉」。

Nissan和NTT DoCoMo於今年3月合作車聯網測試,Nissan負責提供 Invisible-to-Visible技術(簡稱I2V)與車輛,透過3D的AR技術,將影像傳送至車內,並藉由用戶介面感知彼此存在,實現和虛擬訊息的互動;NTT DoCoMo則是提供高速、大容量和低延遲5G,連結車載鏡頭數據至測試車輛,與周遭環境同步,大幅降低安全性疑慮。

在傳統汽車廠商動態方面,福斯於今年4月宣布在德國漢堡啟動自動駕駛測試,利用改裝後的e-Golfs電動車在公共道路進行3公里內的測試,車上配置雷達感測器、雷達、超音波感測器和相機,車內亦同步配有安全駕駛員。相較於其他大廠對自駕車的積極態度,福斯的態度顯得格外謹慎。

此外,由於自動駕駛研發牽涉巨大的成本壓力與許多技術瓶頸,汽車製造商攜手科技公司,成立自動駕駛聯盟,似乎已經成為未來發展的新趨勢。目前已知的幾個聯盟為:通用旗下的 Cruise聯盟、福特/福斯的Argo AI聯盟、Google為主的Waymo聯盟、輝達和博世等為首的NAV聯盟、中國百度、阿波羅生態圈等多個陣營。日本本田汽車和卡車製造商日野汽車也在日前宣布,將加入軟銀集團和豐田汽車的合資企業Monet Technologies,聯合開發自駕車服務。

(二)投資: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及光達仍為創投的最愛

觀察2019年3月自駕車早期投資,亦以當自動駕駛解決方案最為火熱,電動車新創公司WM Motor(威馬汽車)完成由Linear Venture、Tailing Industrial Fund、及百度集團的4.46億美元(30億人民幣)的C輪投資,另一家自動駕駛新創企業Yihang.ai(易航智能),為中國最早拿到主機廠量產訂單的自動駕駛創業公司,亦獲得由GAC Capital領投的1,489萬美元(1億元人民幣)B輪投資;為新能源汽車提供聯網軟硬體整合的EVspeak獲得由TusStar、Zhongjin Qianhai Development Fund及Sichuan Innovation Development Investment的A輪投資獲投金額則未公布。

另一項亦屬於自駕車關鍵技術的家光學雷達((LiDAR)亦有兩家新創獲得投資。一為以色列新創Innoviz Technologies獲得1.32億美元C輪融資,由Shenzhen Capital Group、New Alliance Capital、Harel Hertz Investment House及China Merchants Capital領投;另一家則是美國光學雷達新創Ouster,獲得6,000萬美元的C輪投資,主要投資人為Cox Enterprises、Constellation Technology Ventures、Silicon Valley Bank、Fontinalis Partners、Carthona Capital、Runway Capital等。

在定位及機械視覺部份獲投的新創包含定位演算法解决方案研發商Kolmostar(睦星科技)獲得由Eastern Bell Venture Capital、StarVC、FREES FUND、AB Initio Capital Management的1,000萬美元的A輪投資;來自匹茲堡專精於3D掃描定位的新創公司Kaarta,則獲得由Riverfront Ventures、Zamagias Properties Inc.、Startbot、Quaker BioVentures、Greensoil Building Innovation Fund的650萬美元A輪投資。計算機視覺部份則有以色列新創公司Brodmann17,則獲得由Samsung NEXT、Maniv Mobility、I Alliance、UL Ventures、lool ventures、Sony Innovation Fund及OurCrowd提供的1,100萬美元的A輪投資。

其他部份,德國利用邊緣處理演算提供汽車維修預測的新創Terak則獲得Horizons Ventures、innogy Ventures及American Family Ventures的230萬美元投資;汽車整車燈具提供商Centrino Vehicle Industry(迅馳車業)則獲得Zuoyu Capital及Jiexu Capital的149萬美元(1億人民幣)的投資;美國電動車充電技術公司ChargeWheel則獲Right Side Capital Management 100萬美元投資。Hayden AI則為一家建構人工智慧動力安全城市平台的新創公司,獲得種子輪投資,投資金額及投資公司均未公告。

最後,華爾街新聞指出日本軟銀有意投資Uber的自駕車子公司(Uber Technologies Inc.),金額將達10億美元或更多,而相關洽談已經進入最後階段。消息指出,軟銀的願景基金(SOFT Vision Fund)及至少一家以上的汽車製造商,將透過這項投資取得該子公司的少數股份。該則報導指出,這項投資仍充滿變數,並有出現破局的可能。如果一切順利的話,有可能在4月時就會正式對外發表。

(三)關鍵技術:台灣以硬體為主,積極朝向與AI及軟體相關系統整合

Waymo自研的光學雷達一直不對外銷售。可惜,時移世易,一心推動商業化的Waymo開始進軍感測器業務,要銷售光學雷達了。未來,Waymo有可能成為Velodyne、Luminar和Quanergy等公司的競爭對手。對Waymo來說,販賣光學雷達的核心目的並非賺錢,而是想透過大規模量產以降低成本。

台灣雖非歐美日汽車大國具備有歷史與規模的整車工業,但仍有業者進入自駕車市場,例如豐榮客運和理立系統在2018年底台中水湳試行自駕巴士G-Bus,另外在同地華德與車王電也展示自駕巴士M-Bus;創奕能源和台灣智慧駕駛分別在2018桃園農博活動期間,以及未來在桃園虎頭山測試自駕小巴;納智捷和宏碁2018年推出符合Level 4的概念小客車,並預計在今年開始在台南沙崙進行測試;以及喜門史塔雷克分別在台大校區故宮南院與高雄駁二等地展示自駕小巴EZ10。

關鍵零組件部份,目前車輛電子產業集中在車載導航、車載多媒體,但也較多側重於單一組件的研發。以感測設備為例,代表性業者有開發車用鏡頭的華晶科、豪米波雷達的明泰、超音波雷達的同致等,這些業者的產品多僅負責偵測、不負責識別,對比Mobileye具備AI訓練模型的感測器,仍有待提升功能。另外,在晶片開發的代表性業者,如聯詠與華晶科等業者所開發的感測晶片、聯發科開發更高階的車載晶片Autus,但對比Mobileye開發支援AI模型運作的系統單晶片,亦有大幅成長的空間。

整體而言,國內關鍵設備零組件大多以硬體為主,直接供貨給國際系統大廠,但結合AI演算法與軟體相關的系統整合,乃至最終決策與控制都相對缺乏。

(四)各國動態:荷蘭、新加坡、挪威、美國和瑞典為自駕車準備度最高的前五強

根據KPMG 3月發布的「2019自動駕駛車輛準備指數」(AVRI)報告中指出,荷蘭是在25個調查國家當中,自駕車準備度最高的國家。KPMG共計調查25個國家並提出專業見解,透過四項要素:政策及法規、科技與創新、基礎建設、消費者接受度等,分析消費者對自駕車的看法。2019年荷蘭再次排名第一,其次是新加坡、挪威、美國和瑞典。

荷蘭目前正與鄰國合作,推出大型無人駕駛卡車,從阿姆斯特丹到安特衛普,或鹿特丹到魯爾河谷的主要「鬱金香走廊」路線上運輸鮮花。其中,荷蘭於2015年開放允許在公開道路上測試自駕車,並規定需有隨車駕駛,並在2016年帶頭發起阿姆斯特丹歐洲宣言,引領所有歐盟國家在2019年以前完成自駕運輸方面的立法。

新加坡面臨人口老化的現象,為了讓年長者更有行動力,新加坡希望能精進自己的自駕車技術,讓年長者以及行動不便的人士也可以藉著自駕車優遊於城市中。事實上,自動駕駛的車輛已經在新加坡許多被指定的特殊城鎮或路段中使用,與其他傳統車輛併行於馬路上。當然,新加坡政府有嚴格規定他們的行駛速度,確保自駕車不會開得太多。即便這些車是自動駕駛,真正的駕駛者需要在車內,並且這些車的速度必須低於時速30公里。

挪威在2017年允許自駕車上路測試,同時,它也是特斯拉重要的市場,預計到2021年Oslo街道將有多達50輛無人駕駛巴士。

在美國部份,雖然美國總統川普認為自駕車太過瘋狂不會想搭自駕車,然而,在Google等科技巨頭的帶動下,測試與配套仍是相對成熟的國家。

在其他國家方面,德國漢堡市開始建造用於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和測試的數位化測試平台,預計將於2020年完工,同時持續更新漢堡市交通號誌,以確保現有的道路裝置能配置車聯網發展,升級城市道路,讓車輛可與道路裝置連接,以便實施數位化管理。日本郵便(Japan Post)則在3月底於新東京郵便局內實施了「Level 4」的自駕車行車實驗,模擬郵件包裹運送過程,以因應將來可能面對的嚴重人手不足問題。日本政府規劃預計在2020年讓「Level 3」自駕車正式上路。

 

參考來源

Engadget、Reuters、東森財金新聞、鉅亨網、大紀元、東森財經新聞、工商時報、科技新報、EDNet、7Car、TechCrunch、世界日報 (張嘉玲摘要整理)

網址:

https://reurl.cc/vaEKAhttps://reurl.cc/vaEEAhttps://reurl.cc/9vWkYhttps://reurl.cc/0vm3bhttps://reurl.cc/Ze206https://reurl.cc/RqR0Zhttps://reurl.cc/0vk6Ahttps://reurl.cc/9v0vdhttps://reurl.cc/1vlXVhttps://reurl.cc/Wxzbxhttps://reurl.cc/RqRDnhttps://reurl.cc/Ze8qg

https://reurl.cc/OYmVvhttps://reurl.cc/mxYpV、https://reurl.cc/xN3yZhttps://reurl.cc/nml6X https://reurl.cc/yRKp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