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DIT
2018.02.23

【創業園地專欄】創業三大迷思

從2013年的那年生日,因為前一間任職的公司倒了而有了自己創業的念頭。

一開始只是一間承辦活動的整合行銷公司,經營了一年後開始思考這個行業目前的痛點以及我能夠怎麼跳脫舊思維,開始去找尋公司未來的方向,期間適逢UBER的崛起,一時間共享經濟變成大家追逐的新寵兒,我也開始思考活動公司和表演藝術這二塊土壤是否也適合建立這樣的平台,於是SGL的雛型漸漸誕生!

宏騰國際娛樂行銷有限公司,一個以表演藝術工作者為出發點的娛樂行銷平台,我們給了這個平台一個好記又有意義的名字–SGL (stage league),初期主要是以表演藝術工作的媒合為主,我們的願景是希望能夠讓更多優秀的表演藝術工作者被世界看見並改善表演藝術這個大環境的生態。經過5年的努力,終於在2018年我們平台即將重新上線。

網站和app都在進行第一階段的測試了,預計農曆年後就可以正式對外營運!

遮馬眼

電影投名狀裡二軍交鋒時,二虎大喊了一聲遮馬眼,為的是不讓馬兒看到眼前即將發生的危險,馬兒才不會臨陣退縮。然而許多創業者在創業時,也常常只想著自己的優勢,而看不見事業中存在的盲點,就奮不顧身的往前衝,或是根本沒有發現自己本身的商業模式在這場戰爭中毫無勝算。筆者在創業初期也是如此,所以本篇我們就來聊聊創業初期的迷思。

創業者的迷思一 案子越大淨利越高

大多數的創業者一開始創業都是以自己會做什麼來做為創業的開始,進而才去思考自己目前還缺少什麼?再進行補強的工作。但現在是一個資訊瘋狂爆炸的時代,在這個時代的大洪流裡,往往你想的事可能早己有人做了,只是你還不知道而已。所以筆者認為創業的第一步應該是先去上網google一下你想做的事業有多少競爭對手?他們提供的產品或服務的品質如何?他們的生意好不好?他們的據點在哪?…等等。一個創業者應該知道的相關數據,當你的第一步是這麼做的時候,你己經跳脫出來,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觀察分析這個產業了。

以筆者的經驗為例,一開始做的是活動公司,主要是承辦所有線下的活動為主。剛開始進入這行時,有一個迷思就是活動做的愈大賺的愈多,愈大的品牌的活動預算愈多愈好賺。因為筆者自已的公司太小一直都接不到大型的活動,趁著手邊沒有案子的時候去應徵了大公司的活動企劃,才發現原來許多大案子早就被“綁架”了,所以不管小公司多努力根本接不到,而這些大公司接的到案子就代表賺的到錢嗎?事實上也不然,因為中間有許多隱形的成本,導致帳面上的預算數字很好看,但實際淨利所佔的比例和我自己接的小案子其實差不多,或是還可能更少,所以在執行上更要斤斤計較。如果沒有進去大公司待過可能永遠都不會知道事實的真相,以致於會誤以為只要努力加認真的把活動辦好,做的夠久,就會被看見,就會被別人發現,大案子就會找上門。

就算有足夠的案子做,公司就會愈做愈大嗎?其實真的很難,因為市場上不是只有你一間公司可以承辦活動,就會有比價的問題。再者許多大案子都需要在前期先行支付許多應付帳款,等到活動到了某一階段或是結案了才能請款,所以一旦準備的資金不夠或人手不足,根本無法接到大案子,不然就是常常需要足夠的週轉金才能撐到請款的日子。

所以就這個商業模式來看,一開始的資金和資源還有人脈,其實就能預測公司未來發展了。而不是你的專業和努力!

創業者的迷思二 為了留住大客戶而失去了公司原本的初衷

找大客戶就等於找到長期飯票?除了剛提到自身的例子,很多創業者在創業時也常幻想著可以找到大客戶,從此公司業績一飛衝天。其實大公司的案子不但不容易接到,接到之後實際執行也不單純,不但溝通過程複雜冗長,細節的眉眉角角也很多。許多大公司因為內部派系鬥爭,常常推翻原本的提案不說,更常砍預算,最後外包公司常常淪為內部鬥爭的犧牲品。另外以商業模式來說,如果單一客戶就佔了公司年營收的20%以上,那也就是說如果這個大客戶出了什麼狀況,公司的年營收也就直接少了五分之一,所以往往為了留住這個客戶,老闆必須親自去應酬之外,還必須答應許多不合理的要求,導致公司增加許多無形的時間成本和人力成本,也只能默默接受不敢得罪客戶。反觀許多成功的商業模式,單一客戶佔公司的年營收不到1%,公司反而更能專注在提升自己的專業度,也有更多時間不斷的進化升級所提供的服務或產品,進而建立品牌的知名度和形象。一旦公司開始經營品牌也就意味著不再需要對單一客戶唯唯諾諾、有求必應,更能走出自己的一片天。

市場最有名的例子就是Nokia和Apple的iPhone了。Nokia 相信科技使終來自於人性,所以Nokia 前前後後針對不同的使用族群造了一萬支以上的產品,單一支產品還可以隨使用者喜好心情每天換不同的外型,而Apple的“不同凡想”只用了單一產品,單一顏色(後來才加了白色),記憶體也無法擴充,並限定使用的軟體itunes,短短幾年就打趴了當時的手機市場龍頭Nokia。連歐盟執委會在2009年6月,促成14家全球知名手機製造商簽署協議,共同生產統一規格的手機充電器,iPhone也不予理會,執意使用專屬充電頭。然而到目前為止市面上的iPhone還是繼續使用專屬的充電頭,照理說,消費者應該不願意忍受這許多的不便吧?更何況在當時Nokia更早前就推出全觸控手機(像是PDA的商務手機),在技術上Apple沒有太多優勢,公司規模和手機市佔率更是沒得比,但是現在我們可以從每年的iPhone的新機發表會到全球熱賣的程度對比Nokia目前的情況,相信就不用筆者再贅言了。

創業者的迷思三 品項越多賺得越多

“什麼都賣什麼都想賺”的創業初期,無論你是從事哪一行,在客源尚未穩定下來時,一定都會遇到生存的問題。於是在你去逛街或是滑FB時,看到某樣商品大熱賣或某人在尋找與你相關的服務,便會開始思考,反正現在生意也不是那麼好,不然就先來賣賣看好了,或是兼著做好了。於是你的Menu或網站的服務項目愈來愈多、愈來愈雜,然後你不是在思考公司應該改名字就是在和別人解釋為什麼會新增這些服務項目。筆者在剛開始創業時也是這樣想,於是除了承辦活動之外,我幾乎把我身邊所有可以用的資源都變成我的服務項目了。從舞蹈教學到音樂製作,影像製作,網站製作,禮品設計…等。開心的想著這樣一來,我就可以接到很多案子了,最後接到的案子都是舞蹈教學,因為筆者在開公司之前當了十幾年的舞蹈老師。

為什麼會這樣?其實很簡單,舉個例子就可以明白了,如果今天你要帶一個很重要的人去吃他喜歡吃的料理(也許牛排或是義大利麵或是日本料理),你會去很知名的專賣這項料理餐廳還是像是茶街那樣什麼都賣什麼都有的店家呢?我想答案很清楚。所以你的公司也是一樣的!同理可証,在客戶心中他們也會分辨哪一個公司專業,哪一個公司是做雜事的。另外就是客戶間的口碑行銷,對客戶來說他只會介紹他心中覺得值得介紹的,就像是大部分人只有去吃高級主題餐廳或高級日本料理等等專賣店家,才會特別打卡拍照上傳FB。這是一樣的道理,一般的店家還要祭出優惠活動才能讓消費者願意拍照打卡。而這些店家完全不需要,消費者自己會自動自發的幫店家拍攝商品照片,並寫下心得評語,然後還幫忙揪團下次一起來消費。不但免費幫忙打廣告,生理和心理都得到滿足感,這就是品牌所產生的魔力。然而這些專賣單項產品的店家會在一開始開店生意不好時會賣其他的產品嗎?肯定是不會的,因為一旦這樣做只會讓消費者產生困惑,到底這間店是怎麼回事?試想如果在一開始時在店裡賣一堆非本業的產品會讓消費者怎麼想?不要說打卡拍照了,可能連讓別人知道自己來這消費都不想。反之各位看倌可以問問自己,為什麼當你在創業時,你卻又這樣做呢?自己當初創業的初衷是什麼?如果只是為了賺錢,為了生存,其實去上班就可以了,不需要辛苦的出來創業,除非一開始你想做的就是雜貨店,一開始就沒想過要做品牌,那就另當別論了。

一天只有24小時,扣掉吃飯、睡覺、休閒的時間,能夠專注把一件事做到最好就已經是件非常難得的事情了,所以專注在自己專長的事,並且開始讓這件事產生營收,進而調整商業模式,在創業的初期,是非常重要且關鍵的一步。

其實創業迷思因人而異,以上三點算是綜合來說各行各業最常見的。

不管是你正在創業或是準備創業,希望都可以提供給大家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事業是否也有上述的問題。或許一開始先釐清自己到底為什麼要創業?先找出原因然後確認自己是否有足夠的熱情,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我想這才是創業最重要的。筆者創業五年多以來,深深覺得創業是一條漫長的不歸路,能堅持到最後,往往靠的不是資金也不是專業更不是資源和人脈,而是創業的初衷和熱情!

作者:陳駿憲

(宏騰國際娛樂行銷有限公司(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