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DIT
EN
2024.06.12

【新創園地專欄-陳駿憲】後疫情時代的創業思維

就算是在疫情期間,還是有非常多的行業都在持續的發展中,所以千萬不要把疫情當成創業失敗的藉口,但不可否認,疫情的確是重創了許多產業,但筆者會稱之為“轉捩點”,即使我已經將全部的員工解散,我仍舊在思考著如何強化我的事業,等到適當的時機再次崛起,本篇文章將分享我在疫情前和疫情後所改變最大的三個思維。

如題,筆者自 2013年開始創業至今,從整合行銷公司轉型成表演藝術媒合平台,2018年才剛上架自行開發的app,馬上就迎來疫情,所有公開活動全數被取消,身為公司的經營者,在經過一晚的“推演”後,隔天果斷的召集全公司的同仁,宣佈了因應疫情公司必須解散的決策。

就這樣,在做出停損的決定後,在各方好友的幫助下,我彷彿回到了我學生時期的打工生涯,先是去了東區的酒吧當調酒師兼任內場主管,後來又被朋友找去汽車美容附設的咖啡吧當內外場店員,還兼做了一個德國移民的專案講師,然後又被另一個朋友挖去做連鎖火鍋店的店長,接著又換到了一間做元宇宙相關的科技公司做專案行銷企劃,後來因為異業合作,又做了餐飲連鎖加盟體系的專案經理人,直到上個月我離職,再度回到創業家的身份。

說了這麼多主要是讓各位讀者能夠透過我的經歷了解到,就算是在疫情期間,還是有非常多的行業都在持續的發展中,所以千萬不要把疫情當成創業失敗的藉口,但不可否認,疫情的確是重創了許多產業,但筆者會稱之為“轉捩點” ,即使我已經將全部的員工解散,我仍舊在思考著如何強化我的事業,等到適當的時機再次崛起,接下來將分享我在疫情前和疫情後所改變最大的三個思維。

單一商模 vs 多重商模

在疫情前,大多人在創業時,都是先以自己會什麼?有什麼資源?來做為創業的依據,很少人會去思考,整個產業鏈的生態狀況,以及觀察產業的循環,以推測投入後的策略及未來走向,所以大多數的創業者,筆者幾乎都可以從其單一的商業模式中,輕易的推論出近三個月的現金流概況、事業發展的限制,及可能的競爭對手等等… 創業過程中會遇到的問題。像這樣單一商模的公司當遇到重大不可抗力因素,如疫情發生時,往往因沒有任何應對的方法,只能二選一,繼續苦撐或當下停損結束公司。如前面提到,筆者自己的公司也不例外,其根本的問題是因為單一商業模式,本身就是導致事業發展缺乏彈性及應變能力不足的最主要原因之一,筆者認為,多重商模是讓公司可以朝向企業化發展之路前進的重要關鍵,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真正的威脅不一定來自同行,往往是跨領域的企業,不出手則已,一出手整個產業一夜變天都是常見的事!!所以如何儘快打造出多重商模,讓公司不只有單一收入,在後疫情時代更是公司首要思考的課題。

單打獨鬥 vs 碎片化策略

這裡筆者說的單打獨鬥並非指個人,而是指單一公司在發展的過程中,多數都是自行招募業務人員或下廣告等等方式去拓展公司的業務,很少看見二個以上不同公司之間的異業合作,這也是疫情一發生許多公司就像被斷手斷腳了一樣,人與人不能接觸,公司業務直接停擺,但公司營運成本該付的還是要照付,直接陷入孤立無援的狀態,只能自求多福,然而碎片化的模式應用在公司組成上,不但可以解決公司經營拓展常遇到人才短缺的問題,在公司的組成上也跳脫傳統公司組建的思維邏輯,透過產業鏈及週邊相關之異業組成,在面對外在因素時,更有應對進退的能力。相信看到這裡很多人會滿頭問號,因為在臺灣幾乎百分之99的公司都是前者,後者主要是因為NFT火紅的那段時間,在降溫後慢慢發展出來的名詞,其原理筆者認為和募資的概念一樣,但不同的是可以參與公司經營成果的分潤,但又並非公司的股東或股權投資,這個模式大多數人沒聽過都是正常的,因為這作法還在實驗階段,在臺灣只有很少數人能認同,筆者有幸在前一間科技公司充份吸收此作法的優缺點及累積了許多實際會產生的問題的解決方案,所以才能再次回到創業者的身份重新用新的模式再出發。

專業分工 vs 去中間化整合

這二個名詞,我想不用筆者贅述,大家都聽過,也知道其代表的意思,但不一定知道該怎麼做整合,或是怎麼避免被整合或淘汰,其實許多產業都開始面臨這個問題,更多的是已被去中間化“整合”掉的公司行號,當然去中間化並非所有產業都適用,但卻是每個公司都需要好好反思自身的專業分工在其產業鏈的定位,以及存在的必要性,提早做出應變之策,而非坐以待斃,才是公司長久經營之道。因為在這個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瞬息萬變的年代,資訊的傳播速度,科技的應用發展,許多數據的記錄整理應用,都是朝向去中間化的方向前進的,這趨勢從2013年uber進入臺灣,取代了傳統車行,直接透過手機搶走了消費者,小農產地直送新鮮水果和農產品,從網路下單直接宅配到府,取代了中間的大小盤商,各行各業的製造商透過街道上如雨後春筍般長出來的蝦皮店到店,直接或間接導致假日的五分埔和光華商場人潮直接少了一半,以上不知道有多少公司行號或個人的生意直接被“跨行打劫”,其主因在筆者看來都是沒有危機意識所導致的結果,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時代創業不同於過去“做生意”不是能創造收入就好,而是需要洞察先機,掌握趨勢,順勢而為,才能先發制人,方能立於不敗之地。

 

綜合以上三個思維,不論是已經創業或正準備創業的老闆們,都可以用來檢視自身的公司是否有更好的方式,讓自己辛苦打造的事業體,通過這次疫情能夠建立起對外界因素有更強大的抵抗力。對比2024年的現在過去十年,許多產業都面臨重大的挑戰,甚至已經不復存在,新興的行業不斷的產出,未來商務的拓展,肯定不是一成不變,或以不變應萬變,這種守舊思維所能夠應付的,就像手機的出現,先取代了電話,然後取代了計算機,取代了電腦,取代了電視,取代了手錶,取代了相機,取代了CD隨身聽,取代了錄影機.... 一項發明隨著時代進步,加一個新功能就能取代一整個行業。這些發明都是新工具,每當有一個新工具的產生,就會有人被迫失業,公司被迫倒閉,產業被淘汰,但是這些工具永遠不會是我們的敵人,真正的敵人是不思進步,坐井觀天的思維。所以,筆者認為身為創業者的各位,不再只能只是看著競爭對手的動態,而是要隨時關注各行各業的流行趨勢,反思自身的定位和存在的必要性,因為未來你永遠不知道你會被誰淘汰!!

最後,筆者想分享自身經歷給各位讀者,在疫情來臨時,敝公司雖深受重創,卻也讓我能有時間好好思考公司商模及未來發展,在疫情過後更讓我體悟到,疫情其實也幫助我將全球的競爭對手全部歸零,大家都從頭來過,幸運的是相較之下敝公司並未損失慘重,在疫情後還能重新再出發,我想疫情考驗的就是所有創業者的決心和毅力,您是否也有創業者應俱備的心理素質?相信自己一定能在一無所有後,再次東山再起,重返榮耀呢?!而我相信成功者只是願意再試一次的失敗者!!

無論你是正在準備創業的朋友,還是已經在創業路上的老闆,心理狀態是身為一個創業者最重要的資產!!不是因為看見希望才堅持下去,而是因為堅持下去才會看見希望!!共勉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