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DIT
2023.05.23

【新興領域/2023.05焦點】以女神之名許願 「AI孫燕姿」引爆流量之後?

您聽過AI唱歌嗎?您能聽得出AI歌手與人聲的差別嗎?『喜歡在人潮中妳只屬於我的那畫面/經過蘇美女神身邊 我以女神之名許願』這是歌手周杰倫《愛在西元前》的歌詞,最近成了AI的熱門翻唱曲。本文以近期爆紅的「AI孫燕姿」為例,為您揭露AI在音樂領域發展的情形,同時指出大型唱片公司面對AI的態度及難解的侵權爭議,進而反思藝文創意產業面對AI技術來襲,如何在衝突中擁抱潮流。

 

一、「AI孫燕姿」登熱搜排行

不久的過去,人們對人工智慧(AI)的想像,可能還停留在生技醫療、資訊運算、自駕車等精密技術領域;但自2022年下半年以來,生成式AI的發展,讓AI不再只專攻高科技產業,它透過Midjourney、Stable Diffuse等這類平臺生成圖片,成為一位風格多變的畫師;應用ChatGPT平臺生成內容,成為一位有問必答的事務員;現在,它藉由模擬特定人物聲音成了最火紅的「歌手」。

近月,中國影音平臺bilibili(簡稱: B站)出現一號翻唱網紅「AI孫燕姿」,它既非孫燕姿,也不是一位特定的人物,而是眾多網友們化身幕後影武者,將歌手孫燕姿的聲音透過AI模仿、學習後,所完成的一首首具有其獨特音色和唱腔的翻唱作品,在網路平臺上光速出道。目前,翻唱的曲目已多達一千多首,比孫燕姿本人發表過的歌曲數量還要多,尤其翻唱的周杰倫《髮如雪》、《半島鐵盒》及《愛在西元前》最受喜愛,在極短的時間內就突破百萬點擊。甚至,五月中旬,影片上傳已將近一個月,還是能吸引數百位網友同時線上收看,火紅的程度讓「孫燕姿」直接成為平臺的「頂流熱搜」,影片也被同步轉載到YouTube吸引眾多網友點閱。

 

 

令人好奇的是,「AI孫燕姿」的歌聲能否媲美原歌手呢?

從B站裡眾多彈幕(留言)中,可以看到許多網友評價大讚表示:『簡直維妙維肖』、『轉音完美』、『超級驚艷!』,甚至開始期待日後能有鄧麗君、張雨生、張國榮、黃家駒等AI翻唱作品,讓離世的歌手也能復活。

事實上,這類透過AI翻唱的音檔,跟製造迷因類似,除了「AI孫燕姿」之外,還有「AI周杰倫」、「AI鄧紫棋」及「AI王心凌」等琳瑯滿目的內容,大多是非營利性質,僅出於趣味、吸引流量的動機。另外,還有不少網友玩出新創意,在作品裡藏了些小巧思。比如,讓年輕的AI周杰倫翻唱其近年的作品,讓聽眾可以盡情玩味「周董還不是周董前」的聲音狀態,不僅增添不少聆聽的樂趣,還能比較歲月在歌手嗓音中的刻痕,這是有AI以前難以想像的事。

然而,在讚賞之餘,當然也有不少鐵粉及尊重創作人的閱聽者對此現象表示不滿,認為AI模擬的聲音『破綻百出』、『只唱出音色,無法表現唱功和靈魂』、『完全聽不出歌手的感情』等,認為在未經歌手同意下,以其聲音訓練AI翻唱,有損歌手權利,在網路上疾呼閱聽各界應該要有自主意識抵制冒牌貨,並支持訂定法律加以保護。但就目前來說,法律侵權爭議還在各方釐清、討論的階段,尚未有定數,許多唱片公司及歌手本人也暫持保留狀態,還在等待更進一步的作為。因此,本文以下先就AI在音樂領域的變革與其所帶來的破壞式創新進一步說明,以利於掌握技術發展及相關投入業者。

 

二、AI在音樂中的顛覆與創造

細究這些翻唱歌曲背後的製作方式,大多是由Github平臺上的「So-VITS-SVC 4.0」模型所製成的。它是一套基於VITS的語音轉換模型,只要輸入人聲樣本,就可以訓練模型掌握某個人的聲音音色、音質、發音特點,最後,再透過AI生成與目標相同的歌聲、替換原曲聲線即可。目前,中國網站因「AI孫燕姿」爆紅的關係,有不少關於So-VITS-SVC的教學內容,甚至程式還推出精進版本,10多分鐘便可訓練出模型,製作此類歌曲的門檻越來越低。

 

Google領先推出MusicLM

不光是訓練人聲,Google的AI音樂生成器—「MusicLM」只要輸入提示詞(prompt),就可依其指示創作音樂,於2023年1月全球公開,並在5月10日起正式開放用戶註冊。

其實,早在MusicLM發表前,市場上就有不少前鋒挑戰者嘗試透過AI生成音樂,比如Google自身發布的AudioLM和OpenAI的Jukebox可將文本轉換成音樂;Riffusion則結合視覺與聲音,將文本提示轉換為聲圖;而Voicesmod可將提交的歌詞與一系列流行歌曲和AI聲音進行匹配。但是,Google研究人員在研究報告中表示,過去這類AI音樂生成器通常面臨許多挑戰,一方面所謂的「音樂」是由一段時間建構出來的,要讓AI去理解文本的意思進而創作出「持續性」的聲音頻率有其困難度;另一方面,缺乏大量的配對與文本數據,也成了AI開發的障礙。

為了克服各樣難關,Google嘗試對模型進行超過28萬小時的訓練,於2023年1月再推出新模型「MusicLM」,能透過機器學習為歌曲的不同層次生成序列,如結構、旋律和單獨的聲音,並在幾分鐘內以恆定的24千赫茲創建音樂,用戶只要輸入『晚宴上深情的爵士樂』等相似的內容,MusicLM就會自動創作出兩個版本的曲目以供選擇,同時還可以指定樂器、音樂類型(電子或古典)或是想要的氛圍作為提示。

雖然,這已是關鍵的一步,但Google大方地承認,目前MusicLM還是無法與人類作曲家匹敵,AI尚無法精準拿捏音樂作品的結構,其中大約有1%的創作內容只是單一地複製現有的音樂。既使如此,我們仍可以感受到生成式AI的應用已從文本、圖像漸漸擴展到音樂,也將是繼ChatGPT之後,面臨AI破壞式創新、迎來顛覆性挑戰的領域之一。

 

AWS跨足音樂領域

除了龍頭業者Google涉足AI音樂的技術開發之外,有20年機器學習應用經驗的Amazon Web Services (AWS)也開發了Amazon SageMaker等AI服務工具,並與來自臺灣的新創公司KKLab合作,讓AI輔助音樂製作人創作歌曲,提升創作效率。

對此,據報導,KKLab Music AI項目經理黃軍皓表示,一首歌曲的產出,需要仰賴製作人、創作歌手與編曲者三方的通力合作,期間通常需要不斷地來回反覆溝通與修改才能達成共識,過程既勞心又耗時,投入的身心時間成本極高。而該公司於2022年透過與AWS合作,建置大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 LLM),開發出兩款輔助音樂人作詞及作曲的生成式AI產品,分別是「Lyricist.ai靈魂寫手」以及KKLab AI音樂旋律生成技術,不僅大大地降低溝通成本,還有效地提高歌曲生產效率。

以「Lyricist.ai靈魂寫手」來說,它能理解製作人的創意發想並生成文字創作與歌詞建議,讓作詞者不必一切從零開始,能根據AI生成的歌詞與韻腳建議進行創作,至今用戶已達2萬人,多數來自臺灣及香港,其中還包含華語流行歌中多產的「詞神」林夕大師都表示,『Lyricist.ai能省略一些不必要的創作程序,讓作詞人更容易跳進讓創作激活的世界。』;另外,AI音樂旋律生成技術則可以根據製作人所提供的初始節拍(beat),生成旋律建議,使編曲者更好地理解製作人的創作曲風,快速地形塑彼此間的默契,有效溝通。而基於這兩項AI生成式技術,KKLab攜手華風數位旗下嘻哈歌手CED及創作女聲Jocelyn 9.4.0透過生成式AI創作詞曲《Machine Mind》,原本預計需耗時兩個月才能完成,但最後只用了兩小時便生成了簡單的作品,完整體現嶄新科技和藝術文化所碰撞的火花,更是藝文領域商業模式創新的一大實踐。

 

 

2023年值得關注的AI音樂生成業者

鑒於越來越多業者投入AI音樂生成模型的開發,全球音樂發行公司Ditto Music最近發布一項研究,對1,200名音樂產業從業者進行調查,有59.5%的藝術家已經在使用AI、77%將使用AI工具繪製他們的專輯插圖、66%將使用AI進行混音和母帶後期、62%將使用AI於音樂製作;另外,47%的受訪者表示會使用AI來創作歌曲,而28.5%的受訪者表示永遠不會考慮使用AI。由此可見,AI在音樂領域的應用,不單只是搶流量的「翻唱網紅」或是搶飯碗的「作曲家」,更多的是,它能成為人類創作時最佳的輔助者,從作詞、編曲到製作,它的立足點越來越清楚,且若站在商業競爭、節省時間成本的立場上,它所扮演的角色也越來越關鍵。

因此,以下挑選2023年投入AI音樂生成模型開發之業者,就其主要服務內容及近期發展作說明。

 

1. Beatoven.ai:為影片創作者提供免費的音樂生成工具

Beatoven.ai是一家在2021年創立於印度班加羅爾的音樂生成器公司,Mansoor Rahimat Khan和Siddharth Bhardwaj為其共同創辦人。因深切體認業餘或個人的內容創作者,洽商音樂授權的困難,故開發出免費的AI工具,可供創作者生成原創音樂。

生成音樂的過程很簡單,創作者只要先在平臺上註冊,點擊選擇想要的曲風及樂曲氛圍,同時也可將自己創作的影片內容上傳,Beatoven.ai即可在幾分鐘內透過AI生成合適的配樂作品。而後,用戶可以進入編輯器任意調整,包含刪除某項樂器、改變整體氛圍或剪輯不同曲目進行混搭,直到完成滿意的作品為止。目前,平臺可讓用戶免費下載最終作品,且可供商業利用,只須註明出自Beatoven.ai即可。但免費用戶每月最多只能下載15分鐘,付費用戶則可以擴增至60分鐘。

該公司最近一次籌募資金是在2022年3月,由Entrepreneur First及Redstart Labs領投,共100萬美元的種子輪資金。主要用於全球人才招募、音樂藝術家合作及AI演算法開發,希望該品牌的音樂有機會擴展到其他地區,如阿拉伯、中國、韓國及拉丁美洲。根據2023年1月媒體揭露,Beatoven.ai花費超過3萬美元採購音樂,已與超過200位藝術家合作,且又出資了一筆5萬美元的基金,希望能幫助印度本土的獨立音樂家,並擴增平臺的音樂資料庫。

 

 

2. Soundful:解決品牌商痛點,提供免版稅背景音樂

Soundful是一家在2019年創立於美國加州的音樂生成器公司,由Clement Connor創辦。它的服務內容與Beatoven.ai類似,用戶可以依據自己的喜好從多種曲風中作選擇,同時它提供更專業的調整項目,包含調整節拍數(BPM)決定曲目的節奏,更改基礎音調(C、D、E、F、G、A、B),設置大調或小調,能讓音樂的多樣性被展現出來。另外,Soundful強調它的服務能吻合創作者、音樂製作人及品牌商的需求,因此在定價策略上它採取三種方式:第一,為個人創作者提供免費服務,提供50多種曲風模板,每月僅限下載10次,可供在個人社交媒體上使用,並須標註版權來源於Soundful;第二,為音樂從業者提供付費服務,每月9.99美元或按年訂閱每月7.99美元,再也不必擔心靈感枯竭、陷入創意困境,提供無限次的下載自由,且曲目可以用於營利的數位廣告或營利的平臺中;第三,為企業組織提供服務,該價格是由協商訂定的,品牌商可以不必再為音樂版權問題支付更昂貴的金額,可以直接在電視廣告、商業串流平臺播放。

公司目前已經吸引了頂級藝術家、音樂從業人員及資深的技術人才共同合作,在2021年1月時獲得種子輪380萬美元的投資。Soundful執行長Diaa El All表示,過去這麼多年來,我們看到音樂產業在載體上有很大的轉變,從類比的實體轉為數位化,但基本上音樂創作並沒有不同。但從AI介入以來,音樂創作面臨質的改變,音樂製作將以前所未見的速度展現其無與倫比的創造性,這是從前難以想像的,我們應該設法讓AI能夠大力協助音樂工作,使音樂創作人能更專注於自己的工作上。

 

 

3. Boomy:幫助創作者輕而易舉發行「個人單曲」

Boomy是一家2018年創立於美國舊金山的音樂生成器公司,由Alex Mitchell與Matthew Cohen Santorelli共同創辦。與上述的Beatoven.ai和Soundful所提供的服務雷同在於,Boomy也是經由用戶選擇曲風,並透過AI模型生成原創樂曲。但不同之處在於,Boomy致力於擴大音樂創作渠道並降低音樂製作門檻,因此用戶在AI樂曲生成之後,除了可以添加樂器、音效、編輯混音或調整節奏、音調之外,還可以「錄製人聲」;也就是說,用戶可以選擇「自定義人聲」,直接在應用程序中唱歌或上傳WAV檔案,或者選擇「自動發聲」的選項,Boomy可以運用AI神奇地將任何口頭人聲音頻變成一首完整的歌曲。

不僅如此,Boomy樂於擔任您的唱片發行人,它可以幫助用戶將錄製好的「單曲」直接發行到串流媒體(如:Spotify)或社交平臺(如:Facebook、Instagram)上,與此同時,它還會透過AI生成您的專輯封面。目前,Boomy提供三種定價方案,針對免費用戶,Boomy允許其發行最多五張單曲專輯,且僅能有限地保存歌曲;針對每月收費2.99美元的用戶,允許其發行最多20張單曲,並可無限次保存歌曲;若為專業級用戶,每月須支付9.99美元,則可以無限保存和發行單曲,且用戶可以獲得80%的版權發行費。

Boomy表示,目前平臺累積創作了14,443,619首歌,並在2022年6月獲得310萬美元的種子輪資金,由Scrum Ventures和Sound Media Ventures領投,他們深信AI將會改變以往製作歌曲的模式,並讓業餘的創作者,有機會發表他們的音樂,敞開多元音樂的大門。

 

 

4. Moises:提供沉浸式的練習與音樂製作場景

Moises是一家成立於2019年總部位於美國及巴西的音頻科技公司,Eddie Hs、Geraldo Ramos及Jardson Almeida為其創辦人,擁有約50名員工。他們不透過AI來生成音樂,他們專注開發一套AI工具,協助將人聲與樂器從任何歌曲中分離或移除,用戶可使用Moises App來調整音調、速度,以利享有沉浸式的練習體驗。這款App非常適合教習音樂的學生及老師、鼓手、歌手、貝斯手、吉他手、鋼琴家、製作人與DJ、卡拉OK愛好者及社群媒體內容創作者使用。

目前,Moises App已本地化提供33種語言,多年來一直是Apple應用程式商店中排名前段的音樂家應用程式。他們於2022年8月籌集865萬美元的投資資金,該輪投資由猶他州最活躍的種子基金Kickstart Fund和巴西領先的投資者Monashees共同領投,Norwest、Toba Capital、Alumni Ventures、Goodwater和Valutia跟投。據2023年4月媒體報導,Moises App的註冊用戶已經超過3,000萬。對此,該公司執行長Ramos表示,『人工智慧和音樂創作的未來都指向共生,而不是競爭。』他們將加緊研究新演算法並擴大B2B合作夥伴關係,希望能為整個生態系統增加新價值來幫助推動音樂產業的發展,包括唱片公司、出版商、分銷商以及音樂家,提升AI互補的價值。

 

 

三、AI與人類的正面交鋒

儘管音樂產業在AI的協助下,似乎能有效地降低時間成本與製作門檻,但關於AI的版權爭議仍是一個難解的大議題。從ChatGPT爆紅以來,AI生成的圖片、文字、影像到音樂相關的侵權訴訟接二連三,所有利害關係人之間究竟能主張多少權利,仍是爭論不休的話題,甚至有媒體總結2023年為「AI訴訟元年」,直接指出生成式AI發展與創作者間的矛盾。因此,以下透過爭議事件及案例,對AI版權問題提出多面性的觀點與反思。

 

來自環球音樂的控訴

事實上,早在「AI孫燕姿」橫空出世以前,市場上就有不少AI翻唱歌手橫行其中,又以歐美流行巨星為焦點,如Rihanna演唱Beyoncé的《Cuff It》、Travis Scott演唱Pop Smok的《For the Night》、Kanye West演唱Justin Bieber的《Love Yourself》等,讓許多唱片公司都深感威脅。而身為占據全球約三分之一音樂市場,旗下擁有泰勒絲(Taylor Swift)、威肯(The Weeknd)等知名歌手的「環球唱片集團」(Universal Music Group)當然也在此之列。

2023年4月4日,帳號ghostwriter977的神秘網友,在TikTok上發表了由AI Drake與AI The Weeknd的合唱單曲《Heart on My Sleeve》,瞬間引起樂迷們高度關注,一方面歌詞與The Weeknd的前女友Selena Gomez有關;二方面,這已是Drake和The Weeknd兩位加拿大巨星睽違多年之後的「偽合唱」,不僅驚動了歐美樂壇,唱片公司、音樂媒體到歌手們無不對AI音樂的興起繃緊神經。根據可循的記錄,這首《Heart on My Sleeve》直到下架前,於Spotify上的播放量超過60萬次、在TikTok的點擊超過1,500萬次、YouTube完整點擊超過27.5萬次;BBC對此預估,它將在Spotify平臺取得1,888美元的版稅分潤。

面對此一情勢,歌手Drake怒轟AI生成翻唱對產業的危害,認為這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身為其合作的唱片公司—環球音樂也大舉發佈聲明表示,在未經歌手的同意與授權之下,生成式AI已違反協議和著作權法,疾呼『對藝術家應有道德及商業責任,需要阻止他們的音樂遭到濫用,我們將毫不猶豫地採取行動,來捍衛自身及創作者們的權益。』並發送郵件給Spotify、Apple Music、TikTok等數位平臺,希望他們能夠切斷AI對內部音樂的使用權限,防止開發人員用現成歌曲來訓練AI模型。

 

 

除了環球音樂之外,似乎整個音樂產業也都開始意識到AI音樂的危害性。2023年1月,代表三大唱片公司利益的RIAA(美國唱片業協會)向美國政府提交了報告,遊說美國政府重視AI音樂侵權的問題。同時,英國唱片業協會(BPI)也發出了同樣的聲音。

而2023年3月,包括美國音樂出版協會、國家錄音科學學院等超過40個組織,則共同創辦了人類藝術運動聯盟(Human Artistry Campaign),表示『雖然人工智慧的發展前景令人興奮,但AI永遠不可能取代人類的表達和創作能力,儘管AI歌手能模仿歌手的音色及唱腔,仍無法完全復刻歌手的風格與情感。』

 

 

無法抵擋的潮流,以假亂真的時代已來

即便環球唱片那樣強硬呼籲各大數位平臺須正視版權問題,但顯然嚇阻力極其有限。在AI技術發展下,流行歌手的歌聲已好比社群濾鏡,幾個按鍵就能幫一首歌曲「換皮」,再幾分鐘之後就能獲得整段音檔,製作歌曲簡直易如反掌。如今,在YouTube上仍能找到大量用戶自主上傳由AI翻唱的《Heart on My Sleeve》,中國B站上AI孫燕姿翻唱的作品幾乎是以等比級數的產量在增加,它們多如牛毛、製作者不明,平臺根本無力下架。

而面對如此無奈的局面,有些歌手、創作者或唱片公司轉而訴諸自身的價值,認為AI永遠無法復刻人類的七情六慾,所以AI音樂也無法向聽者傳遞情緒或情感。

然而,真是如此嗎?

臺灣金曲製作人陳珊妮於2023年白色情人節發行全新單曲《教我如何做你的愛人》,此曲乍看與一般流行歌曲無異,周耀輝作詞、Musa明馬丁編曲,並由陳珊妮製作完成,再透過串流平臺數位發行。推出前後,不論專業音樂人、錄音師,還是粉絲聽眾,幾乎沒有任何人先行指出歌聲上的異狀。而在一週之後,陳珊妮才與Taiwan AI Lab共同舉辦記者會揭曉,這首歌的歌聲其實來自於AI陳珊妮模型,歌手將過去高品質的vocal錄音檔交給AI運算,透過一般唱片工業的配唱手法,讓AI唱出她想呈現的情感,輿論頓時譁然,也刷新大眾對AI音色的認知。陳珊妮受訪時表示,『AI音樂有沒有情感在於聽者本身。從數位音樂到AI音樂,所有的美感都在漸漸趨近均值,特異的音樂人作品會減少,更多娛樂形式都有可能會產生。』

 

 

不想被時代淘汰,不如加入它

或許創新總是與磨難並行不悖。曾經經歷過盜版猖獗導致唱片工業一蹶不振的音樂人,絕不會甘願再成為時代巨輪下的犧牲者。他們一方面積極敦促有關單位正視版權法制問題,一方面也願意「下海」嘗試發展出更多新的可能,設法在AI取代自己之前,找出AI為自己所用之處。

如同陳珊妮的大膽企劃,4月24日,加拿大音樂人Grimes也在推特上表示,她自願擔任白老鼠,開放AI創作者使用她的歌聲,並推出了自己的AI歌聲軟體Elf.Tech。倡議音樂開源之餘,也挑戰既有的著作權規則,並宣稱能讓成功作品的製作者分享50%的版稅。

同樣的,大型唱片公司也紛紛啟動AI音樂發展的計畫。比如,Sony CSL(索尼電腦科學研究室)在2020年推出的AI輔助音樂創作應用Flow Machines,在2022年還推出了名為「SampleMatch」的機器學習模型,可以從檔案中檢索出與特定曲目匹配的樂器採樣,幫助創作。還有,華納音樂則參與了加拿大AI編曲軟體LANDR的種子輪投資,能提供遠程團隊合作、自動化母帶處理,還能分發到超過150個串流媒體平臺,幫音樂人完成創作的最後一哩路。而Spotify的Basic Pitch,則可以幫助音樂人高效完成音樂轉錄。另外,在流行工業產業耕耘不遺餘力的韓國也積極抓緊機會,其偶像娛樂巨頭HYBE也在2022年收購AI語音公司Supertone,被推測將用來生成偶像們的數位分身,為粉絲提供更多定制化的內容。

可見得,AI生成工具在眾多音樂從業人員的助攻下,已經涉獵作詞、作曲、語音生成、編曲混音甚至發行等多個方面,甚至也開始改變明星藝人「吸粉」和「固粉」的方式,幫助人們從繁複的工作中獲得解脫。就以環球唱片旗下廠牌Ingrooves Music Group來說,近兩年已在AI行銷方面獲得了三項專利,致力透過AI將行銷活動自動化,有利於識別高價值受眾、預測高價值社交媒體行為,進行差別取價,競逐商業利益。

 

AI遊走違法邊界,法律問題待解

最後,回到最具爭議的AI音樂創作。根據目前世界各國的《著作權法》規定,能夠獲得保護的創作,除了要具備原創性(Originally)與表達(Expression)等基本要件之外,還必須是由人類(Human)所創作,才能成為著作人(Author)。由於AI並不是人,因此若現行法制沒有修改,著作權益難以受到保護,凸顯智慧財產權法制與技術發展現況脫鉤及不足。

擁有300萬粉絲的音樂頻道主持人Rick Beato語重心長地告誡,只要一天AI版權問題沒有解決,我們便可以預見在不遠的未來,掌握市場話語權的唱片公司、串流平臺,很可能會嘗試創造出受歡迎的AI歌手,它們將與真人歌手討論分潤比率,或為了擺脫彼此、展開討價還價的混戰。直到那一日,AI音樂就像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為音樂創作者奏起了喪曲。

因此,在法規渾沌不明的階段,業者為了避免可能的法律爭議,紛紛轉向契約模式,希望用契約來規避可能的法律責任。比如製作多數AI孫燕姿的Github平臺在so-vits-svc項目官網上標註:「請自行解決數據集的授權問題。因使用未經授權的數據集進行培訓而產生的任何問題及其一切後果,由您自行承擔責任。存儲庫及其維護者、svc開發團隊,與生成結果無關!」另外,2023年3月,ChatGPT也特別在其公布的使用條款更新版中,以契約的方式對權力歸屬與可能的責任加以規定,其中該條款第三點表示:「使用者擁有所有輸入指令的權利,在使用者遵循該條款的前提下,將因使用者輸入所產生輸出本身與相關的所有權利、主張與利益都移轉給使用者。」意味著,使用者必須要對其輸入與輸出的內容完全負責,包括應確保該內容不會違反任何法律和本條款的任何內容。

展望未來發展,根據《能力雜誌》第806期,由政治大學法律系馮震宇教授所撰一文認為,《著作權法》其實就是因應技術發展而生,其已歷經19世紀攝影技術、20世紀錄放影機及21世紀的數位技術等諸多挑戰而不墜。雖然目前還無法有效因應AI的挑戰,但就過往經驗觀察,AI勢必也將會納入著作權的範疇,並成為著作權持續發展的動力。

 

四、結語

「AI孫燕姿」在社群平臺掀起的波瀾,不過是浩瀚的AI宇宙間一粒微小的塵埃。

過去,我們曾經見識過深偽技術(deepfake)如何製造出假主播、假新聞,以激化政治衝突,或者把名人的臉貼在色情片演員上,透過社群病毒式散播,大量製造混亂的資訊。而現在,透過AI音樂生成,想讓任何有權威的人講出禁忌話題,或迫使某知名歌手唱出類似種族歧視的歌詞,已是輕而易舉之事。因此,如何在AI音樂或AI有聲內容被徹底濫用前,提出有建設性的法制保障已是迫在眉睫的問題。

此外,我們從新創業者的萌芽與大型唱片公司的投入可知,AI已方方面面介入音樂工業之中,從最開始的概念發想、作詞、編曲到製作等,AI已逐漸從起初的「陪玩員」成長成一位強而有力的「輔助者」。而創作歌手該如何敞開心接納這股潮流,擁抱這波趨勢,甚至讓AI成為事業發展的「賢內助」,皆有賴從業各界更深層的沉澱與反思。或許,也因為有了AI,才催促著創作者思索,如何在這個萬事皆已數位化的時代,展現出更有「人味」的價值。

 

參考資料

  1. METAV.RS (2022), “NFT TRENDS– 10 MAIN YOU CAN’T MISS OUT IN 2022”, https://metav.rs/blog/nft-10-trends-2022/
  2. 吹音樂 (2023), “當網路上出現滿坑滿谷的AI孫燕姿翻唱,AI技術正在顛覆音樂產業?”, https://blow.streetvoice.com/67077/
  3. 新浪財經 (2023), “2023會是AI音樂和人類正面交鋒的一年嗎?”, 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3-03-07/doc-imykacst3778507.shtml
  4. 0X資訊 (2023), “4 個免費的 AI 音樂生成器來創建獨特的歌曲以在你的項目中使用”, https://0xzx.com/zh-tw/2023040417513336154.html
  5. INSIDE (2023), “音樂版 ChatGPT 來了! Google AI 音樂生成器 MusicLM 開放註冊使用”, https://www.inside.com.tw/article/31592-google-text-to-music-ai-MusicLM-public
  6. 數位時代 (2023), “讓蕾哈娜翻唱碧昂絲!環球向「AI音樂」宣戰,揪Spotify、Apple Music共同抵制”, 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74843/umg-block-ai-generate-music
  7. 人民網 (2023), “下一個AI顛覆性應用發生在音樂領域?”, http://finance.people.com.cn/BIG5/n1/2023/0213/c1004-32622637.html
  8. 能力雜誌 第806期 (2023), “都是AI惹的禍 從智財角度談生成式AI的著作權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