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DIT
EN
2022.08.26

【2022年臺灣早期投資專題-智慧製造篇】智慧製造發展,帶動新興技術一一突破

智慧製造領域一直以來都是投資人密切關注的投資領域,再者工業4.0的來臨、政策的扶持,再再催生許多新創公司加入智慧製造領域的行列。今年,台灣經濟研究院FINDIT研究團隊公布臺灣智慧製造領域獲投概況,透過本文分析及說明全球智慧製造領域趨勢發展、臺灣智慧製造獲投趨勢、階段別、成立年、交易規模、次領域投資及重點獲投企業介紹,關注智慧製造發展的讀者,千萬不要錯過掌握臺灣智慧製造獲投趨勢分析。

一、全球智慧製造領域趨勢發展

智慧製造在工業4.0時代扮演關鍵角色,工業從機械化、自動化、數位化發展到現在的智慧化,不僅需要軟硬結合、虛實整合之外,更需要加入產業知識,而因應用場景的差異化下,所需導入之技術也不盡相同,所涵蓋範圍包含產品智慧化、設備智慧化、生產方式智慧化、管理智慧化及服務智慧化等生產製造各階段皆有相應的解決方案。根據TrendForce調查顯示2021年智慧製造市場規模3,050億美元,預估2025年以10.5%的年複合成長率將超過4,500億美元的市場規模,而2020年IoT、自動化、人工智慧、3D列印、協作機器人、5G等技術最受智慧製造企業關注,其他穿戴式裝置、AR、VR、電腦視覺等輔助工具也都逐漸開始被企業採納,隨這波工業4.0的浪潮下,相當看好未來五年全球智慧製造市場的發展。

然而,據DIGITIMES調查2021年臺灣智慧製造,顯示多數業者對於新興科技導入比重不高,導入率比重比較高的物聯網(IoT)為23%、大數據分析為25%、資料視覺化與數位決策系統為27%。若依生產自動化及營運輔助科技而言,可以觀察到前者在工業技機器人導入率34%最高,其次為協作機器人20%,第三為工業物聯網/工業App/微服務14%,無人搬運車(AGV)13%位居第四,而AR/VR、數位分身(Digital Twin)皆低於5%,顯示出智慧製造導入AR/VR、數位分身(Digital Twin)之技術仍不高;後者在私有雲導入率61%最高、OT/IT資料匯流安全60%第二,第三為公有雲28%,其餘科技包含戰情室與決策平臺、混合雲、區塊鏈等技術。

不論是從國際市場趨勢還是臺灣產業概況,皆透露出智慧製造領域未來將帶動的是新科技技術需求,此外,各國相繼提出工業4.0解決方針同時,國內為了加速產業創新加值,亦將智慧機械納入5+2產業的一環,期望透過奠定在精密機械導入智慧技術,並將智慧機械應用於智慧製造,不僅帶動產業升級之外,更增強產業競爭力。基於政策推動及產業發展的重要性之情形之下,催生不少新創公司投入智慧製造的行列,因此,本文透過臺灣智慧製造獲投收錄資料觀察,並探討我國智慧製造趨勢與創新量能。

 

二、定義與資料來源說明

本文收錄的臺灣獲投企業定義為:(1)公司註冊地點在臺灣或註冊地點在海外,但創辦人來自臺灣;(2)上市/櫃(含興櫃)前或下市後的獲投紀錄;(3)不包含收購及母公司對子公司投資。

FINDIT研究團隊所收錄的臺灣獲投資料來源包括:(1)國際早期投資資料庫Crunchbase;(2)科技媒體或新聞媒體(數位時代、Inside硬塞的、工商時報、經濟日報等);(3)獲投企業提供(新聞稿、網站或臉書資訊、主動提供給FINDIT);(4)國發基金季/年報、相關承辦的政府單位;(5)投資人(包括投資機構/投資公司新聞稿、網站、上市櫃公司財報轉投資資訊、投資人主動提供給FINDIT等);(6)經濟部商業司公司登記相關資訊。

針對資料篩選部份,本文選取智慧製造相關關鍵技術如IoT、AI、Cybersecurity、AR/VR、Cloud、AGV、Edge Computing之獲投企業,由於上述技術多為跨領域應用,本文首先排除公司業務未將技術應用於製造業者。再者,資料集中有19件獲投交易並非自身擁有智慧製造關鍵技術,而是導入智慧製造的需求者,亦予以排除。最後,本文將獲投企業關鍵技術分為物聯網(IoT)、雲端(Cloud)、人工智慧(AI)、資訊安全(Cybersecurity)、精密機械(Machinery)、監控軟體及設備(Surveillance)、能源管理(Energy Management)、機器人(Robotics)、3D列印(3D Printing)、潔淨科技(Clean Tech)、區塊鏈(Blockchain)、AR/VR/XR等12個類別,其中,機器人(Robotics)包含自動化機械人與無人搬運車(AGV)等項目,能源管理包含、用電管理、智慧電表及能源管理相關物聯網模組等,清潔科技則涵蓋空氣品質偵測。

 

三、智慧製造領域獲投趨勢總覽

根據FINDIT臺灣獲投收錄2015年至2022年7月之資料,臺灣智慧製獲投件數為175件,約占整體獲投件數的7.23%;投資金額為4.3億美元,則占整體投資金額的5.1%。然而,統計2020年及2021年臺灣智慧製造獲投件數分別為19件及31件,約占整體獲投件數的4.95%及8.76%;投資金額分別為0.39億美元及1.4億美元,則占整體投資金額的3.04%及5.93%,交易件數及投資金額占比有雙雙成長的跡象,顯示出智慧製造領域在早期投資日漸受到重視。

 

1 智慧製造領域獲投趨勢總覽

 

觀察智慧製造歷年獲投件數與金額,智慧製造領域交易件數及投資金額大致呈上升趨勢,交易件數於2019年來到32件的高峰,不過,獲投金額則是於2021年站上1.4億美元的高點。雖然2020年受疫情影響導致交易件數及獲投金額雙雙下滑,但2021年再度回到疫情前的水平,觀察交易件數,可以看到2019年及2021年最為活絡,而歷年來成長幅度較高的則為2018年的47%及2021年的63%。投資金額在2021年不僅回穩,且成長幅度約為2019年的2倍,主要來自於能源管理服務公司聯齊科技、物聯網服務公司優納比科技及資訊安全公司睿控網安的貢獻,分別獲得3,100萬美元、2,500萬美元及1,290萬美元的投資。隨著勞動力短缺、生產線製造風險、網路安全等意識抬頭,相信未來製造商導入智慧製造技術的需求增加,也將帶動相關技術市場的成長。

 

2 智慧製造歷年獲投交易件數及投資金額

 

四、2014年後成立之企業占智慧製造領域獲投將近7成

智慧製造領域獲投的175件交易中,涵蓋108家公司,獲投企業成立年中位數為2015年, 2014年所成立之企業獲投件數最多。若以獲投件數最多的2014年來觀察,可以看到2014年至2022年7月成立之獲投企業占比將近7成。依獲投年份所收錄的企業之成立年份中位數而言,獲投企業中最年輕為成立2年,最年長也不超過5年,成立3年到4年獲投為大宗,惟2018年獲投企業相較歷年有年輕化的跡象,2020年至2022年獲投企業成立年中位數則為2017年,未來投資人是否選擇相對成熟的公司,有待後續觀察。

 

 

3 智慧製造歷年獲投企業成立年分布及中位數

 

五、智慧製造早期階段企業獲得投資人偏好

臺灣智慧製造領域尚無後期階段企業出現,觀察企業獲投各階段分布,以交易件數占比來看,以A輪(含)以前的早期階段交易件數占比超過8成,中期階段獲投占比則為6%,未揭露占10%,若依投資金額占比分布,早期階段則占62%,中期階段占9%,未揭露占28%。不論是從交易件數還是投資金額的角度觀察,臺灣智慧製造領域以早期階段企業居多,但因中期階段獲投件數占比低於獲投金額占比,若企業可發展至中期階段,獲資金額亦可望提高。

 

4 智慧製造獲投階段分布圖

 

六、智慧製造領域獲投規模200萬美元以下超過6成

本文將獲投金額分成六個區間,觀察獲投規模分布,智慧製造領域獲投規模200萬美元以下超過6成,獲投規模於100萬美元以下占比46%為大宗,其次為獲投規模100萬至200萬美元以下占比15%位居第二,第三則為獲投規模200萬至300萬美元以下、500萬至1,000萬美元以下占比皆為11%,其餘獲投規模占比則不超過6%,顯示出智慧製造領域獲得投資人相對較大的資金規模仍不容易。

 

5 智慧製造領域獲投規模分布

 

由歷年獲投規模分布,觀察投資金額趨勢,顯示出獲投規模100萬美元以下,雖然歷年交易件數範圍約在7件至12件的區間,不過就占比而言,有先升後降的發展。然而,獲投規模超過500萬美元之交易件數比有逐漸增加的現象,尤其是獲投規模大於1,000萬美元占比的成長幅度更加快速,顯示近年來,智慧製造獲投規模逐漸擴大。

 

6 智慧製造領域歷年獲投規模分布

 

七、物聯網、雲端技術於交易件數及獲投金額雙雙穩居前二名

智慧製造次領域中交易件數有超過5成投資於物聯網(IoT)、雲端(Cloud)及人工智慧(AI)技術,分別獲投40件、32件及24件,獲投金額則有超過5成投資於物聯網(IoT)、雲端(Cloud)及資訊安全(Cybersecurity)技術,分別獲得9,400萬美元、9,100萬美元及5,100萬美元的投資,顯示出物聯網、雲端是最受投資人喜愛的項目,其餘獲投項目則包含精密機械(Machinery)、監控軟體及設備(Surveillance)、能源管理(Energy Management)等技術。

 

7 智慧製造次領域獲投交易件數及投資金額

 

透過歷年趨勢,觀察智慧製造次領域獲投變化,依交易件數而言,物聯網雖然多年位居首位,但是可以看到近年來人工智慧、資訊安全及機器人相關技術有開始受到矚目;依投資金額而言,物聯網亦是多年領頭羊,不過2021年投資人開始分別對於資訊安全、能源管理、精密機械、機器人有加大資金規模投入,而2022年則是雲端,由此可見,智慧製造獲投領域有日益多元現象。

 

8 智慧製造次領域歷年獲投交易件數及投資金額

 

八、智慧製造領域前十大獲投企業

1. 聯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能源管理公司聯齊科技於2013年成立,該公司整合軟、硬體及雲端,打造一站式的能源物聯網(Internet of Energy, IoE)平臺,藉由能源物聯網裝置及能源物聯網閘道器的串接,蒐集能源數據並彙集於平臺中,其中能源物聯網裝置Cube智慧能源閘道器,可用於智慧電表、太陽能板、蓄電池、充電樁、空調系統等而視覺化平臺將電力使用情形透明化,不僅有助於掌握電力數據,亦能因應數據來調整電力使用狀態。因此,基於能源轉型及供電間歇性問題,本文認為穩定的供電對於製造業者是相當重要的,有效的能源管理有助於控管成本,降低耗能,並增加電力調度的靈活性,更加妥善運用能源。

聯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計獲得4,100萬美元投資,投資方包含獵豹移動、阿里巴巴臺灣創業者基金、美商中經合集團、Arm IoT Fund、中美矽晶製品股份有限公司、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大亞創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New Economy Ventures等。透過策略性投資人的合作,有機會擴展電廠網絡,以實現善用每一度電的公司理念。

2. 優納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物聯網公司優納比科技於2016年成立,創辦人畢業於歐洲理工學院,曾擔任雅高(ACCOR)飯店集團的網路資安經理,認為串接硬體、軟體和雲端三方,能有助於解決客戶痛點,公司成功案例不僅包含智慧電表、智慧瓦斯表及即時監控用水等解決方案,更跨則資產追蹤、資產管理及設施管理等,應用情境廣泛。

該公司共計獲得3,950萬美元投資,投資方包含KDDI Open Innovation Fund、臺灣新光保全股份有限公司、Global Brain Corporation、ENGIE New Ventures、Engie、SPARX Group、中華開發資本股份有限公司、G. K. Goh、TOP Ventures等。優納比於2022年更宣布接管法國物聯網公司Sigfox經營權,其中Sigfox於國際市場中布局超過2,000萬顆物聯網裝置,約75個國家使用,顯示出公司即將拓展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3. 英屬開曼群島商萬里雲互聯股份有限公司

萬里雲公司成立於2016年,以協助企業導入雲端與AI應用為目標,致力於從雲端(Cloud)、數據(Data)、人工智慧(AI)等技術加速企業創新轉型,加速傳統製造產業、創新數位產業於快速變動的競爭環境中取得優勢,因應智慧製造之人才缺口、資安疑慮及數據整合不易之問題,公司亦積極透過內外部協作方式,降低智慧製造導入技術的門檻,以應對上述種種困難。

此外,該公司為臺灣第一家擁有Google Cloud認證的雲端託管服務供應商(Managed Service Provider, MSP),並獲得雲端搬遷、基礎架構、資料分析與機器學習等四項專業認證的Google Cloud菁英合作夥伴。萬里雲公司共計獲得超過3,400萬美元資金,投資人包含香港元實資本有限公司、中華開發資本股份有限公司、萬豐資本股份有限公司、數位經濟基金、元大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大哥大股份有限公司及合作金庫創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透過與投資人策略合作,預計將進一步拓展營運版圖、強化東南亞地區服務網絡及深根亞洲產業影響力。

4. 睿控網安股份有限公司

資訊安全公司睿控網安成立於2019年,期望打造OT資安為主軸的Zero Trust(零信任)資安平臺,致力於協助企業在生產製造的同時,強化工業系統的資安威脅的防禦能力,產品包含工控網路防禦、工控端點防護、工控資安檢測,主要客戶產業跨足半導體、汽車、航太及智慧製造、大眾交通運輸以及關鍵基礎電力設施等,應用產業甚廣。

該公司於2022年7月之前共計獲得2,390萬美元投資,投資方包含趨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集富亞洲投資公司(JAFCO Asia)、私募基金璞石晶華有限合夥、精誠資訊創辦人黃宗仁博士、環宇董事長黃大倫等。2022年8月更宣布獲得7,000萬美元的B輪投資,本次由閎⿍資本領頭,並由凱雅資本、中華開發資本、群創開發、聯發科、大亞電線電纜及大亞創投、新普科技、中華資安國際、Ash Tower Limited與晶華酒店董事長、⼤億集團董事⻑等投資人參投。因應數位轉型的時代,網路攻擊及駭客入侵日趨複雜,本次資金將用於加速拓長國際市場,提升市場競爭力。

5. 行動貝果有限公司

行動貝果公司成立於2015年,以「DecanterAI」數據分析系統為主力產品,整合傳統機器學習演算法、時間序列以及深度學習演算法,協助企業解決各種問題。例如,製造業可採用此類產品來進行供應鏈需求預測、設備異常預測、製程失效因子分析與預測性維護等,協助業者掌握相關趨勢與增加決策依據。此外,該公司也打造No-CodeAI(無程式碼平臺),試圖降低進入人工智慧領域的門檻,在使用者不須具備程式設計、建構演算法的能力的基礎下,仍可應用數據。如疫情期間,行動貝果公司曾協助國際醫療品牌透過No-CodeAI快速導入AI預測,解決全球物流運價上漲導致疫苗無法直接配送的難題。多方投資人支持下,行動貝果共計獲得2,100萬美元投資,最近一筆交易是於2022年3月,獲得中華開發資本、群創開發基金、緯創資通、日月光投控以及多個創投基金的1,200萬美元的A+輪資金,其中緯創資通為行動貝果的客戶與投資人,公司內部亦已投入使用行動貝果所開發的自動化機械學習平臺。。

根據國際研究機構Businesswire報告預估,2026年全球AI大數據與物聯網市值將達273億美金,其中又以亞太地區為最重要的戰略位置。因應此趨勢,行動貝果以2025年打造AI生態圈為目標,協助企業轉型為數據驅動的智慧企業,同時,攜手跨產業上下游夥伴開發各種創新AI應用服務、拓展資料建模分析能力,以共創、共享與利他的方式極大化生態圈效益。

6. 英屬開曼群島商盾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監控系統公司盾心科技成立於2014年,公司產品Umbo CV透過人工智慧影像辨識達到安全監控的服務,該產品結合攝影機AiCameras、TruePlaform管理平臺及人工智慧演算法Light A.I.,其中攝影機裝置結合影像辨識演算法,藉由人的肢體行為來判別不明人士或是具備危險性風險的蹤跡,而平臺即時呈現辨識結果,可提供使用者作為決策之依據,以減少或降低不確定發生的成本。該公司服務了超過200間企業,客戶包含倉儲物流業、建築工程、飯店與學校、系統整合商或是安控中心。盾心科技共計獲投1,960萬美元,投資方包含之初創業投資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群聯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聚達創業投資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中華開發資本股份有限公司、元實資本有限公司、新光保全股份有限公司、海納國際集團、Translink Capital、新光國際創投股份有限公司。

7. 緯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緯創資通公司旗下子公司-緯昌科技,成立於2005年,聚焦於智慧工業物聯網發展,其中與製造業最為相關的解決方案,透過人工智慧模型運算提高製造業生產良率及AOI辨識 (光學視覺影像辨識),以輔助工廠自動化應用,近期推出WiZAVIU智慧行動攝影機暨雲平臺,該產品結合AIoT及邊緣運算,整合緯創集團硬體技術經驗及軟體服務,透過與拓璞工程數位科技、博遠智能、安銳智慧等夥伴合作,未來產品將應用於工程巡檢、保全安防、警政執法等公共領域,有助於提升公共安全外,市場將朝向歐美、日本等地區,期望加速全球布局,而目前公司產品線包括車載系統、強固型手持裝置及穿戴式聯網裝置等。該公司共計獲投超過1,860萬美元,投資人包含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融程電訊股份有限公司、達運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景智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8. 達明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

達明機器人為廣達集團子公司廣明光電於2015年轉投資成立,致力於開發協作型機器人和智慧視覺系統,透過研發和應用自動化科技,以創新的協作模式改善生産環境,提升製造品質。達明機器人公司自行研發的AI智慧視覺解決方案TMAI+,為無工程背景的人員提供了一套操作簡易的AI訓練平臺。此外,若將該平臺與旗下的協作型機器人進行結合,便能使其成為具備AI辨識功能的全方位智慧協作機器人,解決製造業的瑕疵檢測難題並降低相關生產成本。相較其他筆電代工大廠,廣達公司的生產線能有如此高的自動化程度,達明機器人公司研發的協作型機器人手臂可說是最大的幕後功臣,更是廣達公司奠定智慧工廠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此外,該公司在成立兩年後的2017年,便登上全球協作型機器市佔率排名第三,並於2019年擠下日本大廠FANUC、躍居協作型機器人二哥,展示了驚人的成長潛能。達明機器人公司於2022年7月之前共計獲得超過1,000萬美元投資,投資人為其母公司廣明光電與長期戰略合作夥伴日商歐姆龍株式會社。

9. 創捷前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物聯網公司創捷前瞻科技成立於2018年,創辦人沈振來為前華碩執行長,看準人工智慧、5G的時代將帶動物聯網的發展,因此公司致力整合人工智慧及工業電腦(IPC),並打造全球創新與敏捷的全方位Android IPC解決方案。此外,創捷前瞻科技公司之子公司創威智聯股份有限公司則為主要開發mobile IPC相關產品,並應用於零售業、倉儲物流、製造業、交通運輸、金融業、醫療機構及政府單位等。有別於子公司業務,創捷前瞻科技公司則為智慧服務、工業4.0及智聯服務 (Connected Service) 相關新興產業提出解決方案。該公司共計獲得超過1,356萬美元投資,投資人為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華誠創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創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中華世紀投資股份有限公司。

10. 創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潔淨科技公司創控科技成立於2010年,核心技術為監測VOC(揮發性有機物),並搭載可攜式氣體分析平臺,以提供即時、實況、連續且精確的氣體分析資訊供參考。該公司除了布局空氣品質領域市場,亦期望為產業提高產品良率、原物料品質控管、降低資源耗損、綠能環保等,因應產業及需求差異,提供最佳且符合經濟效益之解決方案,以擴大可攜式氣體檢測市場,並邁向國際。創控科技的監測VOC技術可應用於半導體產業,因半導體生產製程包含精密的微機電和積體電路,整個製程都必須在嚴格控制的環境條件下進行。隨著製程特徵尺寸快速縮小,潔淨室環境空氣品質的要求也更為嚴苛。而創控科技監測VOC技術對全廠環境監測、濾網效能檢測、晶圓搬運盒潔淨度檢測、廠內主要氣體檢測、製程污染鑑定皆有相應之解決方案。該公司共計獲得超過1,258萬美元投資,投資人為台杉投資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台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冠資訊股份有限公司、國發基金、交大天使投資俱樂部。

 

九、公司/公司創投、創投機構投資件數最多

觀察投資人投資件數分布,顯示出243件交易中,國內公司或公司創投參與投資117件,占交易件數48%最多,其次為創投機構,參與79件交易,占比為33%,顯示臺灣智慧製造領域相對吸引策略型投資者的投資意願。

統計個別投資人參與投資5件以上者,包含國發基金、阿里巴巴臺灣創業者基金、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中華開發資本股份有限公司、台杉投資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富邦金控創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及交大天使投資俱樂部。其中以投資件數18件最多者為國發基金,投資技術以物聯網科技為大宗,包含科智企業股份有限公司、思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儀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科奈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臺灣百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鼎信傳能股份有限公司。其次為阿里巴巴臺灣創業者基金投資、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皆投資6件,前者投資以能源管理、人工智慧、雲端技術為主,後者則以人工智慧、雲端、監控及區塊鏈解決方案為主。

9 智慧製造領域投資人分布

 

十、結語

綜覽臺灣智慧製造領域獲投概況,可以看到交易件數及投資金額有雙雙成長的跡象,透露出智慧製造領域在早期投資日漸受到重視。然而目前尚無後期階段企業出現,不論是從交易件數還是投資金額的角度觀察,仍以早期階段企業居多,但因中期階段獲投件數占比低於獲投金額占比,加上獲投規模200萬美元以下超過6成,如企業可發展至中期階段,獲資金額亦可望提高。

進一步觀察次領域,交易件數有超過5成投資於物聯網(IoT)、雲端(Cloud)及人工智慧(AI)技術,獲投金額則有超過5成投資於物聯網(IoT)、雲端(Cloud)及資訊安全(Cybersecurity)技術,該次領域分布情形與國內外市場趨勢極近相似。雖然多數製造業已陸續導入自動化機器設備,但是智慧化導入的速度遠遠不及工業4.0時代下推動的速度,根據IBM全球企業諮詢服務事業群合夥人李立仁說指出4大臺灣智慧製造發展的挑戰,第一,自動化並非唯一正解,應具備整體架構及新科技的整合,第二,AI規模經濟與效益,雖然辨識系統可以偵測品質、改善效率,但無法完全複製到生產線上,第三,人才及舊系統導入的新技術的門檻,第四,垂直整合與水平擴散,上述問題再再點出並非企業導入意願不高,而是導入所面臨的挑戰與困難重重。此外,由於智慧製造場景應用多元,新創公司無不積極研發新興技術尋找解決方案,若製造業者及新興科技公司能有效協作,相信未來能帶動智慧製造領域市場的發展。

 

 

參考資料

  1. Benson(2022)。什麽是智慧製造?淺談製造業的數位轉型(上)。https://reurl.cc/V1LWXn
  2. CHIEF(2021)。是方電訊攜手CloudMile打造混合雲最佳應用與連線環境 共同發揮結合技術實力與服務效能,全面滿足連線品質、資安及合規需求。https://reurl.cc/W1GOGk
  3. CloidMile(2022)。善用數據中台、IT 管理平臺,加快智慧製造落地應用。https://reurl.cc/RXzkjG
  4. CTIMES/SmartAuto(2022)。達明機器人參加iREX 2022 展出新一代協作機器人TM Robot S。https://reurl.cc/ERoQGn
  5. INSIDE(2020)。募資 6 億元!MoBagel 行動貝果完成 A+ 輪融資。https://reurl.cc/ERoQGn
  6. LinkedIn(2022)。iMotion Group。https://pse.is/4e8bdv
  7. MoBagel(2022)。顛覆 AI 分析預測的門檻企業踏出AI轉型的第一步。https://reurl.cc/oQ7YZl
  8. TRICORNTECH(2022)。半導體製程控管。https://reurl.cc/pM6YZ4
  9. unabiz(2022)。1st  Proven Massive IoT Service Provider。https://reurl.cc/aGVxNQ
  10. WILLAS-ARRAY(2022)。智能製造的主要特徵。https://reurl.cc/605qyV
  11. 天下雜誌(2022)。台灣製造業突圍,轉型智慧製造的四大挑戰。https://reurl.cc/zNY5rp
  12. 方歆婷(2022)。優納比聯合創辦人兼執行長邱賞恩 解決痛點 建構有感IoT。https://reurl.cc/QbXa6o
  13. 行政院(2021)。產業創新。https://reurl.cc/oQ7Ygg
  14. 吳筱雯(2021)。《科技》達明將私募1萬張 引進歐姆龍成第二大股東。https://reurl.cc/yM7Akl
  15. 吳碧娥(2021)。智慧製造專題/智慧製造迎來黃金五年 微型工廠將成台廠未來關鍵切入點。https://reurl.cc/aGVx5D
  16. 林佩瑩(2021)。聯齊科技智慧能源管理為電力管理主動創造價值。https://reurl.cc/W1GO37
  17. 翁毓嵐(2022)。緯創搶攻AIoT商機 旗下緯昌推智慧行動攝影機。https://reurl.cc/9p4npX
  18. 莊丙農(2022)。《科技》睿控網安獲7000萬美元B輪募資。https://reurl.cc/RXzkrn
  19. 陳君毅(2022)。TXOne Networks完成21億元B輪募資,瞄準百億工控資安市場。https://pse.is/4emd5a
  20. 陳君毅(2022)。物聯網明日之星經營權易主,法國法院宣布優納比勝出接管Sigfox 。https://pse.is/4cttwk
  21. 陳映璇(2021)。聯齊完成近9億元C輪募資!中美晶加入投資行列,未來3年擴張台日新能源業務。https://pse.is/4efd99
  22. 陳炳宏(2021)。CloudMile萬里雲宣布獲B輪募資千萬美元挹注。https://reurl.cc/5p1RMy
  23. 程倚華(2020)。攜手研華解決企業AI應用痛點,行動貝果如何找到品牌的「轉型標竿」?。https://pse.is/4eyeg7
  24. 資安人(2022)。TXOne Networks睿控網安獲七千萬美元B輪募資。https://reurl.cc/leDYov
  25. 數位時代(2022)。Web3.0、元宇宙將改變未來世界,企業數位轉型該重新定錨以掌握先機!https://pse.is/4eya6m
  26. 賴琇菱(2021)。2021智慧製造大調查(下):邁向「智造」 人才不足成為隱憂。https://reurl.cc/2mLQb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