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DIT
2022.08.26

【2022年臺灣早期投資專題-健康醫療篇】再生醫療與CDMO接棒,新創迎來投資盛世

健康醫療產業是必須結合人才、技術與資金的產業,具有高技術、高風險、高報酬的特性,使得健康醫療一向是全球風險投資偏好的標的。雖然COVID-19這場前所未見的世紀疫情衝擊全球經濟,但2021年全球健康醫療早期投資創下歷史新高。臺灣生技產業經過浩鼎、基亞案後低迷許久,直到新冠疫情爆發,受惠全球大資金行情,展現報復性反彈之姿。無論是公開資金市場或是私募的早期資金市場,2021年臺灣健康醫療領域都迎來投資狂潮,可謂是「誰無暴風勁雨時,守得雲開見月明」。本文目的在盤點與分析近年來臺灣健康醫療早期投資輪廓、趨勢與亮點獲投以及成功出場概況。

 

前言

健康醫療產業是以研發為本,並結合跨領域技術、人才以提供高附加價值產品、服務之新興產業,近年生技醫藥產業逐漸與跨領域技術結合,隨著巨量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物聯科技等技術導入,已打破生醫產業原有疆界,未來可望橫跨於臨床醫學、藥物研發、食品安全、新農業以及環境永續等領域,提供更全面之解決方案。

我國具備全球頂尖醫療體系、完整健保資料庫、豐沛人力資源及良好研發環境等優勢,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既有生技醫藥產業導入數位和科技元素,強化我國生技與資通訊的結合,導引國內產業切入新興科技發展契機,推動產業朝向涵蓋保健、預防、診斷、治療、照護之全齡健康願景發展,在增加對國人健康照護的正向回饋的同時,也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

「生醫產業」為政府5+2產業創新計畫的策略性重點之一,2020年起全球COVID-19疫情嚴峻,個人防護物資、檢測及疫苗的防疫產業也成為戰略性產業,在2021年5月21日行政院更將醫療科技及精準健康列為「六大核心戰略產業推動方案」,疫情凸顯生醫產業的戰略重要性。目前政府正採取相關措施促進產業發展,建立國家資料庫以進行生醫大數據分析,並鼓勵生物藥劑生產;也修正法規以推動細胞療法及遠距醫療,並立法指引再生醫療的發展,同時成立基金以支援相關研究;也鼓勵培養生技人才,並協助國內公司在數位療法及智慧醫材等新興領域掌握商機。

雖然COVID-19這場前所未見的世紀疫情衝擊全球經濟,在這全球艱難的時刻,臺灣在政府與民間通力合作下,2021年生醫產業公司的營業額超過新臺幣7,000億元,較前一年成長近10%,交出漂亮成績單。此外,在疫情肆虐下,也看到健康醫療產業的投資活動並未像其他產業般受到影響,無論是在公開或私募市場中仍活絡的進行。 在公開的股票市場方面 ,臺灣生技類股從2016年浩鼎事件後,生技類股指數普遍低迷,直至COVID-19疫情後,搭上「抗疫」題材順風車後,加上出現生醫國際授權、新藥取得國際FDA藥證,使得2021年生技類股的市值重回兆元俱樂部,創下市值1.3兆新臺幣的紀錄,較2020年成長22.87%,更是10年前生技總市值的5倍以上。回首這幾年臺灣生醫產業的發展路程,可謂是「誰無暴風勁雨時,守得雲開見月明」。

至於這股蓬勃的投資風潮是否也吹進上市前的早期私募市場呢?本文目的在盤點與分析近年來臺灣健康醫療早期投資輪廓、趨勢與亮點獲投與成功出場概況。

 

全球健康醫療領域早期投資趨勢

從2020年初COVID-19疫情在全球大流行以來,除了預防性疫苗與治療性藥物的生技研發成為焦點,也暴露了各國健康醫療部門的脆弱性。在多國政府支持與政策鬆綁的積極作為干預下,刺激提供者和消費者行為的改變,加速了遠距化、行動化及虛擬化等數位新醫療的採用,從虛擬醫療模式到數據驅動的藥物發現、虛擬臨床試驗世界蓬勃發展,也吸引資金空前湧入。

()2021年全球健康醫療早期投資掃描-投資大噴發

COVID-19疫情重創經濟,2020年到2021年間主要國家紛紛祭出寬鬆貨幣政策,一些非傳統創投機構在低利尋息趨勢下,挾大量資金跨入獲利較高的私募市場,掀起全球資金狂潮。根據CB Insights的統計,2021年全球VC在2021年交出6,208億美元的驚人成績單,較2020年成長111.4%,甚至超越前二年投資金額的總和;VC交易件數也達34,647件,較2020年上升30.7%,雙雙寫下VC年度投資的歷史紀錄。

與疫情息息相關的健康醫療領域,自然成為投資人押注的焦點。根據中國動脈橙產業智庫與蛋殼研究院在2022年初發布《2021年全球醫療健康產業資本報告》指出,2021年全球醫療健康投資延續前一年的盛況,以3,591件、1,271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分別較2020年成長67%、70%。2021年全球單筆投資交易金額超過1億美元的鉅額交易達到前所未有的360件,較2020年成長76%,打破2020年205件的紀錄。

細分領域中以生物製藥、醫療資訊化、網路+醫療健康以及IVD賽道的熱度較高,在生物製藥中,有多款「first in class」、核酸藥物、ADC等創新藥物獲得投資人加碼投資。COVID-19疫情爆發帶動全球對預防性疫苗的迫切需求,其中mRNA疫苗以研發周期更短、安全性更高等優勢成為衆多新冠疫苗中的佼佼者,也是資本追捧的熱門賽道。其次,因疫情對疫苗與藥物需求大增,促使「研發製造外包」(CDMO)賽道成為2021年的一大黑馬。另外,為因應疫情所需的遠距、非接觸的需求,醫療機構數位轉型腳步加速,也讓醫療資訊化和網路+醫療健康兩條賽道有不俗的表現。如遠距醫療、數位心理健康、醫療資訊整合等次領域,在疫情期間投資熱度大爆發。再者,疫情驅動體外診斷醫療器材與耗材需求,IVD領域便捷、小型化、適合各種快速診斷産品在疫情防控中發揮重要效用,使得2021年IVD產品或服務投資上升。

()2022年全球健康醫療早期投資掃描-回歸理性保守

然而在進入2022年,在俄烏衝突危機、通膨飆升、不斷升息以及全球經濟下行等多方利空的因素干擾下,使得公開股票市場湧現大量拋售潮,美國股市寫下史上最大的上半年跌幅。不僅僅是公開股票市場進入熊市,連私募的創投市場也看到資金退潮現象,從CB Insights或Crunchbase公布的2022年第二季全球創投報告,連續兩季投資下跌,確認投資降溫的走勢。在資金大撤離之際,健康醫療的投資是否也受影響呢?根據中國動脈橙產業智庫與蛋殼研究院最新發布的《2022年H1全球醫療健康產業資本報告》,指出今年上半年健康醫療全球投資件數持平,共有1,598件交易,較去年同期增加6件,顯示投資人對健康醫療興趣不減,不過因資金自後期階段撤離,朝早、中期階段移動,上半年投資金額為427億美元,較2021年H1的歷史巔峰萎縮約43%,雖仍居歷史次高,但整體投資趨於理性保守。

在細分領域方面,生物醫藥領域仍是投資人的最愛,其中細胞與基因療法風起雲湧,在2022年上半年共有96件、38.36億美元,進入募資「快車道」。多筆鉅額投資交易出現,涵蓋基因療法藥物研發商Kriya Therapeutics(2.7億美元/C輪)、基因工程解決方案提供商Synthego(2.7億美元/C輪)、遺傳性疾病之基因治療與藥物開發商Maze Therapeutics(1.9億美元)、治療帕金森病的自體細胞療法開發商Aspen Neuroscience(1.475億美元/B輪)、B細胞藥物研發商Be Biopharma(1.3億美元/B輪)。另外,CDMO仍為今年上半年熱門投資項目,其中專注於基因療法、細胞療法,病毒載體,疫苗、蛋白質、抗體等最新的CDMO廠Resilience,在6月宣布完成6.25億美元D輪募資,也是今年上半來全球鉅額投資最大的一筆投資。

其次,2022年上半年數位醫療領域和醫療器材領域分別以484件和447件交易緊追其後,不過,兩者投資金額跌幅不同,醫療器材較去年同期減少21%,數位醫療投資則大減42%,是三大次領域降幅最多,顯示2022年進入後疫情時代,數位醫療的疫情紅利正在稀釋中。在醫療器材中,IVD領域熱度持續不減,資本瘋狂加注基因測序、癌症早篩等高估值黃金賽道。至於數位醫療今年上半年熱門投資風口為醫療大數據API、虛擬照護與遠距監控、數位心理健康等。

圖1  全球健康醫療領域Pre-IPO投資趨勢

 

臺灣健康醫療領域獲投趨勢分析

(一)範疇與資料來源說明

本研究將健康醫療領域分為(1)醫藥品;(2)數位醫療;(3)醫療器材;(4)其他等四個次領域,至於四個次領域的項目,請見下圖所示。至於收錄的「臺灣獲投企業」定義為:(1)公司註冊地點在臺灣或註冊地點在海外,但創辦人來自臺灣;(2)上市/櫃(含興櫃)前或下市後的獲投紀錄;(3)不包含收購及母公司對子公司投資。

FINDIT研究團隊所收錄的臺灣獲投資料來源包括:(1)國際早期投資資料庫Crunchbase;(2)科技媒體或新聞媒體(數位時代、Inside硬塞的、工商時報、經濟日報等);(3)獲投企業提供(新聞稿、網站或臉書資訊、主動提供給FINDIT);(4)國發基金季/年報、相關承辦的政府單位;(5)投資人(包括投資機構/投資公司新聞稿、網站、上市櫃公司財報轉投資資訊、投資人主動提供給FINDIT等);(6)經濟部商業司公司登記相關資訊。

臺灣健康醫療領域範圍

 

(二)健康醫療領域獲投趨勢分析

  1. 健康醫療獲投企業的成立時間分布-愈來愈多年輕新創獲得投資人資金支持

本研究收錄的2015~2022年7月期間臺灣健康醫療領域企業在公開上市前的私募市場中募資的紀錄,共有440件交易。若依各個獲投年份所收錄的企業,計算成立年份的中位數,除了2022年交易因收錄筆數尚低外,可以發現各年度獲企業的成立時間(中位數)與獲投時間差距約在5年內,而2021年獲投的健康醫療企業成立年分的中位數為2017年,時間差距縮短至4年,顯示愈來愈多新崛起的年輕新創企業,獲得投資人的資金支持。若將2015~2022年7月期間獲投交易筆數依其成立年分布,發現從成立於2010年的企業獲投件數開始出現起飛現象,其中又以2013年到2016年這四年間成立的企業獲投件數最多。若以2010年後成立企業獲投件數來觀察(與本研究最早觀察獲投年2015年差距5年),約占收錄交易件數的86%,極具有代表性。

 

3  2015-2022.7臺灣健康醫療獲投統計-各年獲投企業成立年份之中位數

 

  1. 健康醫療歷年早期投資趨勢變化-2021年健康醫療投資金額創下新高

依各年度獲投趨勢來看,2015~2021年臺灣健康醫療獲投件數約在55~75件之間,以2020年75件最高,2021年投資件數下降至53件,跌幅達29%。至於健康醫療領域各年度獲投金額的多寡深受當年有無大型獲投案件的影響,獲投金額波動頗大。2021年因醫療免疫細胞治療公司育世博、全心醫藥生技、樂迦再生科技等多筆獲投超過千萬美元以上的投資案件,雖然2021年健康醫療早期投資件數下滑,但總投資金額一飛衝天,較2020年翻升近三倍,達5.43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至於2022年前七個月,目前收錄的交易為14件、6,800萬美元,由於還未納入今年第二季的上市櫃轉投資資料,相對前幾年的獲投成績,今年目前的投資表現不算差。

在2015年至2022年7月期間臺灣健康醫療早期獲投件數合計440件,約占同期間整體臺灣早期獲投件數的18%;已揭露的獲投金額為16.84億美元(約合新臺幣503.6億),為整體臺灣早期獲投金額的20%。若將鎖定在2010年後成立的企業,同期間共有378件獲投交易,約占整體臺灣整體早期獲投件數的20%,已揭露獲投金額為15.32億美元,則占整體臺灣整體早期獲投金額的23%。無論是從投資件數或整體獲投或僅限2010年後成立的企業,健康醫療領域在臺灣整體早期資金市場中都占有相當高的比重,是相對活躍與吸金的領域。此外,2010年後成立的健康醫療企業占整體健康醫療獲投件數與金額的86%與91%,顯示2010年後成立的企業已成為健康醫療投資的重心。

 

 

臺灣健康醫療領域獲投-件數與金額

 

  1. 健康醫療早期投資的階段分布-A輪之前件數超過七成,後期階段投資仍低

從獲投階段來看,2015~2022年7月間收錄的健康醫療整體獲投資料中,依投資件數占比來看,以A輪(含)以前的早期階段交易件數占多數,約72%,中期階段約17%,後期階段獲投的件數比重則僅有1%,未揭露者與可轉換公司債占10%;若觀察2010年後成立的企業,早期階段的比重更高達80%。至於2015~2022年7月各階段投資金額占比,早期階段因交易規模較小,金額占比為53%,中期階段獲投金額占比為33%,幾乎是件數比重的兩倍。就2010年後成立的企業早期階段與中期階段獲投金額占比分別升高至55%與35%。整體而言,臺灣健康醫療獲投的階段仍以早期為主。不過值得注意,2021年有數筆規模較大的B輪、C輪募資,使得2021年中期階段投資金額占比上升至43%,高出2020年的30%。

5  2015-2022.7臺灣健康醫療獲投統計-投資階段

 

  1. 健康醫療早期投資之交易規模結構-在較大投資規模等級的投資件數占比,健康醫療較整體高

依照不同交易規模來看,2015-2022.7期間臺灣健康醫療整體獲投交易件數中,在100萬美元以下占40%,100~200萬美元約占18%,200~300萬美元約占9%,300~400萬美元占比為6%;400~500萬美元占比為3%,而獲投規模在500~1,000萬美元的件數比重則達10%,而1,000萬美元以上的交易件數約在7%。若將獲投對象限縮至2010年後的企業,不同交易規模之件數結構占比大致相近,其中100萬美元以下的件數占比達41%,1,000萬以上的交易件數占比為8%,其他交易規模的占比略低於健康醫療整體相對應的占比。

將健康醫療領域與臺灣整體早期投資的交易規模結構進行比較,可發現健康醫療領域在較大規模的交易件數占比明顯較高,以500萬美元以上的交易件數占比為例,健康醫療17%高於臺灣整體獲投的15%,顯示健康醫療因研發週期長所需投資金額也較高。

 

6  2015-2022.7臺灣健康醫療獲投統計-投資規模

 

  1. 健康醫療早期投資金額之中位數與平均數-2021年平均投資規模突破千萬美元

健康醫療領域各年度獲投金額的多寡深受當年有無大型獲投案件的影響,獲投金額波動頗大。其中在2015年、2016年、2018年與2021年因有數筆投資規模在千萬美元以上的投資,使得這幾年的投資規模平均數相對其他年高。如2015年大型投資案包括生物製藥的伊甸生醫(前身為喜康生技)4,560萬美元的C輪投資、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用藥開發的心悅生醫4,333萬美元的B輪投資、蛋白質藥品開發技術平臺聯亞生技2,000萬美元等大型投資案;2016年大型投資案則有肺癌幹細胞技術平臺協和新藥(目前已與泉盛生技合併)獲投5,000萬美元、行動基因生技獲投B輪1,250萬美元以及醫療影像系統服務商安盟生技獲得A輪1,008萬美元投資;2018年大型投資案包括伊甸生醫(之前稱為喜康生技)獲得1.06億美元的可轉債、新旭生技獲得B輪1,110萬美元,另外,台康生技也獲得B輪1,000萬美元投資;2021年投資金額創下新高,主要有來自臺灣的美國全心醫藥生技、醫療免疫細胞治療公司育世博、安立璽榮生醫、新旭生技、鼎晉生技與樂迦再生科技等多筆獲投超過千萬美元以上的投資,讓2021年健康醫療平均投資規模至1,086萬美元,成為2015年以來的最高。

若就近年來健康醫療領域獲投金額的中位數,2015~2020年約在96~182萬美元之間,然而2021年投資中位數飆升至268萬美元,而2022年前七個月收錄的投資規模中位數也達230萬,顯示近兩年投資規模有墊高的趨勢。

7  2015-2022.7臺灣健康醫療獲投統計-投資金額平均數與中位數

 

  1. 健康醫療次領域早期投資趨勢-投資件數呈三足鼎立態勢,投資金額以醫藥品拿下近七成

2015~2022.7臺灣健康醫療次領域的投資件數分布為醫藥品、醫療器材、數位醫療三分天下的格局,其中醫療器材141件(占比32%)略高出醫藥品140件(占比32%),此兩個次領域是臺灣過往生技醫療產業發展的重心。近年來崛起數位醫療,投資件數也急起直追,同期間累積的件數也達133件(占比30%),至於其他次領域獲投則有26件(6%)。同樣地,成立於2010年的健康醫療獲投企業,在次領域的獲投件數分布上,也同樣呈現類似的結構,醫療器材與數位醫療均以121件領先醫藥品的116件,三個次領域件數占比約在31%~32%之間。

2015~2022.7臺灣健康醫療投資金額方面,以「醫藥品」獲投金額最高,合計獲投金額高達11.34億美元,雖交易件數僅占總獲投件數的32%,但獲投金額則占總體獲投資金額的67%,平均交易規模遙遙領先其他次領域,此反映醫藥品次領域因研發週期長的特質,所需資金規模也相對較高。其次是「醫療器材」獲投金額為2.73億美元(16%),「數位醫療」獲投金額為2.41億美元,占比為14%,「其他」類的獲投金額為3,500萬美元(2%)。若將獲投的企業設限於2010年後成立的企業,獲投金額依序為醫藥品(10.5億美元)、醫療器材(2.48億美元)、數位醫療(2.16億美元)與其他(1,800萬美元)。

8  2015-2022.7臺灣健康醫療獲投統計-按次領域

 

  1. 健康醫療次領域投資熱力圖-近五年數位醫療投資總件數最多,而2021年醫藥品投資金額飆升

就時間序列來看健康醫療領域的投資熱力圖,2015~2017年整體獲投件數在55~59件之間,2018~2020年從60件連續走升至75件峰頂,2021年又驟降29%至53件,2022年前七個月不完整統計收錄到14件。至於健康醫療各年的獲投金額呈現大幅波動的走勢,主要與臺灣投資量體較小,若該年出現大規模的投資案件時,整體獲投金額便大幅上升,以2021年為例,有多筆大規模投資,使得健康醫療投資金額突破5億美元。

其中「醫藥品」次領域在2015、2016與2018年獲投的件數都在20件以上,占比在37%~40%,但自2019~2020年起醫藥品獲投件數驟減至15件,占比更是降至20%~22%。不過,2021年整體健康醫療投資件數減少29%,醫藥品投資件數逆勢反彈回升至17件,占比也上升至32%。2022年前七月獲投件數占比也在36%。若就獲投金額來看各年的變化,醫藥品在2015年、2016年、2018年與2021年都有幾筆規模較大的投資案撐場,投資金額明顯上升,尤其是2021年醫藥品在多筆規模較大的再生醫療相關的投資下,投資金額接近4.5億美元,創下醫藥品次領域的新高。

臺灣醫療器材產業已有完整的上、中、下游產業供應鏈及醫療器材產業聚落,是目前生技產業成長最快的領域之一。在「醫療器材」次領域的早期投資,在2016年獲投件數衝高至20件後,2017-2018年有下降的現象,但2019~2020年投資活動再度活躍,獲投件數上升至26件,創下近年新高。不過,醫療器材在2021年投資交易回落至12件,降幅超過五成以上。由於近年來政府極力推動國內發展高值化醫材產業發展,不少新創企業投入具市場潛力的創新高值醫材研發行列,也吸引投資人目光,使得醫療器材投資金額在2020年突破5,100萬美元,2021年也有近4,600萬美元的獲投成績。

在ICT科技快速發展與醫療界數位轉型需求的驅動下,國內在6年前積極推動醫療與資通訊科技跨域合作,布局創新數位醫療科技發展,使其成為臺灣的強項之一。近年來吸引愈來愈多新創投入AI醫療與精準醫療,「數位醫療」獲投的件數由2015年的9件增加到2019年的23件,2020年獲投件數更是增加至32件,拿下2020年健康醫療投資最為活絡的次領域。不過,2021年投資件數回落至17件。若從近五年來看(2018~2022.7)的投資件數總和來看,「數位醫療」以96件領先「醫療器材」86件、「醫藥品」74件,成為近年來健康醫療領域中最受投資人注目的新興領域。

 

9  2015-2022.7臺灣健康醫療各年獲投統計-按次領域

 

  1. 醫藥品次領域獲投企業輪廓圖2021-2022.7獲投亮點案例

(1)醫藥品次領域獲投企業輪廓圖

在「醫藥品」方面,2015~2022.7近六年獲投的企業主要集中在生物製藥企業、原料藥/藥劑生產企業、影像醫學用藥研發生產廠商。特別值得注意,近年來驅動全球製藥市場成長的創新藥品/療法,如細胞療法(包含幹細胞療法、免疫細胞療法),在國內細胞治療相關法令(細胞治療特管辦法)的開放實施,同時立法院院會也於2021年12月21日三讀通過「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修正案」,將租稅優惠延長10年至2031年,並將再生醫療、精準醫療、數位醫療、新劑型製劑、創新技術平臺,以及受託開發製造(CDMO)生技代工業均納入適用範圍。「再生醫療三法」也有望在今年內通過,諸多利多因素,可望對臺灣再生醫療產業發展與商機帶來助力。因此,細胞療法與CDMO成為臺灣生技醫藥產業中備受關注的新興領域,也是近年國內熱門投資標的。在越來越多新創公司加入再生醫療供應鏈,產業發展蓄勢待發,預估在「再生醫療三法」通過後,將大幅帶動國內生技產業熱錢湧入,並推升相關技術往更深一層領域發展。

 


10  2015-2022.7臺灣醫藥品早期獲投企業輪廓

 

(2)2021-2022.7醫藥品次領域獲投金額前十大

近二年(2021-2022年7月)醫藥品次領域獲投金額前十大交易中,包括:育世博生技的B輪與C輪、樂迦再生科技、全心醫藥生技、新旭生技、安立璽榮生醫、免疫功坊、啓弘生物科技、鼎晉生技與霖揚生技。而醫藥品次領域的前十大交易,也是整體健康醫療獲投前十大名單。

 

圖11  2021-2022.7臺灣健康醫療「醫藥品」次領域獲投企業前十大交易

 

  • 育世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腫瘤ADC藥物平臺/470萬美元/B輪、1.09億美元/C

育世博生技(Acepodia)成立於2016年,是由前羅氏(Roche)全球技術營運總裁楊育民與執行長蕭世嘉在2016年所共同創立,總部設於美國加州,在臺灣設有分部。其專有的抗體-細胞連結技術(Antibody-Cell Conjugation,ACC)平臺,是由蕭世嘉在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UC Berkeley)任職期間開發,可將CD20抗體連結於獨家開發的現成、有治療潛力的gamma delta T細胞上,大大克服現今既有的T細胞結合型雙特異性抗體(T cell engager)的限制,在動物試驗中顯示能提高免疫細胞辨識腫瘤的專一性,增強毒殺腫瘤能力。

育世博生技在2021年上半年完成4,700萬美元B輪募資後,同年11月再度完成1.09億美元(約新臺幣30.3億元)的C輪募資。育世博生技在完成C輪募資後宣布,旗下產品ACE1831標定靶向CD20之現成型(off-the-shelf)異體gamma delta T細胞治療新藥,獲美國FDA核准進行臨床試驗(Investigational New Drug,IND),將用來治療非何杰金式淋巴瘤,期待今年下半年推進ACE1831的第一個臨床試驗。

  • 樂迦再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細胞治療CDMO/7,163萬美元/A

樂迦再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Locus Cell Co., Ltd.)由三顧、台灣日立亞太公司合資,在2020年10月15日成立為一家國際血統的細胞治療CDMO公司樂迦將與日本夥伴打造一棟多功能、自動化、符合國際標準的細胞生產工廠,並支持國內新創業者在細胞治療發展。此外,也將成立由臺灣業界精英組成的CAR-T小組、iPSC小組及細胞資料庫規劃中心,並打造符合國際標準的硬體、配合本土專業團隊組成的軟體,建構一家讓臺灣接軌國際再生醫療市場的專業CDMO公司。樂迦與全球戰略夥伴達成合作協議,日立集團負責來自全球再生醫療客戶的技術,引進臺灣與相關業者共同研發,以臺灣臨床實驗實力為基礎,向全球進軍。樂迦目前研發項目包括,兩大主軸iPSC、CAR-T,以及優化製程等等,已積極招募國際上有名的人才,希望吸引更多的人才來協助公司打國際盃。

樂迦在2021年5月31日宣布已完成新臺幣20億元募資(約合7,163萬美元)正式成軍,改寫近15年來臺灣新創生技公司首輪籌資最大金額紀錄。公司股東來頭不小,除第一大股東三顧占15%,國發基金、中鋼、耀華玻璃等泛官股合計逾30%,另台灣日立5%,材料廠華立、東元旗下東安投資、彰銀、合作金庫、台企銀等也都參與投資。樂迦在2022年4月28日登錄興櫃戰略新板,以實收資本額20億元,創下股本最大的公司紀錄

  • 全心醫藥生技股份有限公司(AltruBio/新型免疫療法開發/470萬美元/B

全心醫藥生技股份有限公司(AltruBio)的前身,是由臺灣移居美國舊金山的台醫新藥控股股份有限公司(AbGenomics Holding Inc.);2019年進行公司轉型,2020年6月15日發布新聞稿改名為美國全心醫藥生技股份有限公司(AltruBio Inc.),總部仍維持在舊金山灣區的紅杉城,旗下臺灣子公司則將命名為全心醫藥生技股份有限公司(AltruBio Taiwan Inc.),以新品牌重新出發。改名後公司不僅聘請國際公認的生技業資深領導專家擔任新董事會成員,也和前羅氏技術營運總裁楊育民董事長搭配,又聘請曾擔任拜耳製藥全球生技總裁要職的周慧泉為全心醫藥掌舵,積極推動公司轉型。

全心醫藥生技致力於開發首見(first-in-class)新型抗體新藥,用於治療醫療需求高度未滿足的免疫性疾病。其以PSGL-1免疫檢查點調節蛋白作用為基礎,開發針對T細胞引發之免疫疾病的治療平臺。產品線包括兩個臨床階段的候選產品:(1)Neihulizumab (AbGn-168H),一種靶向PSGL-1/CD162的免疫檢查點激動劑抗體,已開發出靜脈劑型,可消除致病的活化T細胞。該抗體已在四種自體免疫或炎症疾病上證明其機制,目前策略是優先於類固醇無效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進行後續臨床開發;其在2021年3月獲得美國FDA快速審查(Fast track)認定,用於治療類固醇難治性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SR-aGVHD),這是由臺灣開創出的蛋白質新藥,首次獲得美國FDA此類認證。在今年5月16日宣布,已經完成ALTB-168(Neihulizumab)於治療類固醇無效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SR-aGVHD)、或多種治療無效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RaGVHD)24名患者的第1期臨床試驗收案;(2)AbGn-107,一種帶藥抗體(Antibody Drug Conjugate),靶向胃腸道腫瘤抗原。AbGn-107在治療化療無效的胃癌、胰腺癌、結直腸癌和膽道癌中顯示出令人鼓舞的結果。除了AbGn-168H,全心醫藥還擁有數個臨床前開發階段的下一代PSGL-1抗體,主要臨床前候選藥物leiolizumab (AbGn-268),已經顯示出比neihulizumab更高的效力,正朝向自體免疫和發炎性疾病的臨床試驗申請邁進。

美國時間2021年4月15日,美國全心醫藥生技(AltruBio)宣布完成A輪6,300萬美元的超額募資。獲得以色列知名創投aMoon Fund領投、美國BVF Partners、CAM Capita參與跟投。此輪募資將用於繼續實施新的開發策略,聚焦於針對免疫疾病的PSGL-1免疫檢查點調節蛋白計畫,尋求應用在多種適應症,成為治療各種不同免疫性疾病的平臺,並完成公司轉型。

  • 新旭生技股份有限公司/治療神經退化性疾病診斷與治療藥物研發/4,000萬美元/C

新旭生技成立於2015年10月,由張明奎博士創辦,其曾擔任GSK神經退化性疾病研發部門的副主任,負責製定和執行阿茲海默症的治療策略。新旭研發團隊為神經退行性疾病建構獨到的化合物與抗體篩選技術平臺,針對能專一靶向病態蛋白的小分子化合物、蛋白質降解劑及抗體,設計具備診斷或治療功能的藥物。其靶向tau蛋白18F-APN-1607示蹤劑可以有效區分患者發病階段,並且可以進行早期診斷,進一步解決當期臨床所面臨的痛點問題。另外,新旭的抗體治療藥物APN-mAb005的臨床前期實驗也有具體進展,能精準辨識累積在神經突觸的病態tau蛋白,且不與正常的tau蛋白作用,阻止病態tau蛋白在神經細胞間傳遞。

根據新旭在2021年12月28日發布的新聞稿中,宣布已完成4,000萬美金元C輪募資,此次所募集的資金主要用於推進阿茲海默症tau蛋白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示蹤劑的臨床三期試驗與其商業化,以及繼續開發適用於神經退行性疾病的藥物。此外,公司將持續擴大其藥物發現與開發平臺及研發管線,打造領先並具國際水準的腦部PET臨床影像聯盟。本輪投資人除原始股東包括KTB Network、IMM Private Equity、以及台安生技等基金繼續支持。新旭近年來將研發與臨床實驗重心轉向中國,因此,本輪投資人還有中國煙臺東誠藥業集團以及蘇州園豐資本管理有限公司等新機構加入,深化新旭在中國的布局。

  • 安立璽榮生醫股份有限公司/新一代免疫療法/2,700萬美元/A+

安立璽榮成立於2017年,安立璽榮基於轉譯醫學的研究,致力於開發癌症及免疫疾病之創新性免疫治療藥物,進而調控腫瘤微環境的免疫反應使人體恢復對抗癌症的能力。安立璽榮旗下擁有癌症免疫療法–新一代CSF-1R抑制劑藥物(EI-1071),及具突破性治療慢性B型肝炎的First-in-class抗體新藥(EI-001)等多項產品。EI-1071為安立璽榮的主要開發項目,其是一種新化合物具更專一激酶抑制活性的CSF-1R抑制劑,該化合物目的在突破免疫抑制障礙,可用於低免疫反應的冷腫瘤領域上,包括胰腺癌,結腸癌和乳腺癌等,並控制疾病進展減少腫瘤微環境中的腫瘤相關巨噬細胞。另外,重要的核心開發項目EI-001,治療慢性B型肝炎之免疫療法,是國內第一次利用單一B細胞選殖技術(Single B Cell Cloning),直接由人體取得全人源的人類抗體,開發成為高藥效且安全的抗體藥物,具商業產品開發的優勢。

根據環球生技雜誌報導,2021年8月16日,專注於開發新一代免疫療法新企業安立璽榮(Elixiron Immunotherapeutics)宣布完成近2,700萬美元A+輪募資,本輪募資的資金將用來加快公司開發治療癌症、神經退化性疾病、慢性B肝及自體免疫疾病等疾病的多個創新型免疫治療藥物。本次投資由磐谷創投和台杉投資領投,中華開發資本、大和證劵集團的DCI Partners、兆豐國際商業銀行、富邦金控及宏泰電工等多家投資機構跟投。安立璽榮在2019年8月6日也獲得A輪1,050萬美元資金,此輪募資由台杉生技基金領投,並由中華開發創投與台安生物科技共同參與。

  • 免疫功坊股份有限公司/抗體藥、ADC藥物研發/2,400萬美元/A

免疫功坊於2014年10月成立,由國際知名免疫學家張子文博士創辦。張子文博士具有多項新藥研發上市與成功授權的紀錄,在1986年於美國創辦新藥研發公司Tanox,其研發的氣喘用藥「樂無喘」經由與諾華及羅氏藥廠合作於2003年成功獲得美國FDA核准上市,成為年銷售額36億美元(2020年)的新藥。自美回國後,任職中研院期間研發的FB-825,也在技轉合一後,於2020年,在初期臨床階段即以5.4億美元的規模,授權丹麥皮膚新藥公司,使合一成為臺灣市值最大的上櫃生技公司。免疫功坊是張子文從中研院退休後,於2014年創辦的新藥研發公司。

免疫功坊建構專有「T-E技術平臺」,研發團隊專注研發「多臂鏈接體」與「藥物束」核心專利技術,透過這兩個技術,可將藥物標的與療效元件,結合在單一的新藥分子上,設計出各種可提高藥效,同時降低副作用的創新藥物。免疫功坊研發的藥物類型包涵抗體藥物複合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s, ADCs)、抗體放射性核種複合物(antibody-radionuclide conjugates, ARCs)以及超長效胜肽藥物等,已取得專利達60多項,並有50多項正在審核中。免疫功坊已經有6項產品達到確效驗證,進入臨床前開發階段。涵蓋疾病領域包括難治癌症、糖尿病、肥胖症,以及腦中風等。該產品中,TE-1132可用於治療胰臟癌、TE-1146可用於治療多發性骨髓瘤,還有可用於神經內分泌腫瘤的TE-8214,以及一周至二周僅需注射一劑的超長效胰島素類似物TE-8035及GLP1類似物TE-8105,還有具有溶血栓作用可治療缺血性腦中風的TE-6168。

為了因應募資需求,免疫功坊於2018年成立了海外控股公司「T-E Pharma Holding」,並於2021年中完成了2,400萬美金A輪募資,吸引了多家知名生技投資機構投資,其中包括晟德大藥廠、大亞集團、富邦投資、WI Harper 、建凱企業、Maxpro等。受惠資金到位,免疫功坊旗下新藥研發持續加馬力,目前也積極尋求合作夥伴,以產品授權、技術授權、或提供技術支援CDMO公司等多元化的商業模式開發多種難治之症的新藥。

  • 啓弘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病毒載體CDMO製造服務/2,152萬美元/A

國內蛋白質藥品及疫苗公司從研發階段轉移到上市的過渡期,藥品安全性檢測趨向更嚴格標準,啓弘生技即承接生物製藥研發公司的檢測服務,提供藥品安全性檢測服務遵循GLP優良實驗室操作規範,包括蛋白質藥品、抗體藥品的客製化檢測服務,預估檢測業績將更上一層樓。此外,啓弘生技也提供符合GMP優良製造規範從研發階段至臨床二期試驗非活化病毒載體委託製造,為臺灣唯一亦為亞洲領先具備國際級標準生物製藥檢測和病毒載體製造技術的公司。

啓弘生技為因應基因及細胞治療時代的來臨急速增單的病毒載體供應需求,在2022年2月宣布已順利完成6億台幣增資(約合2,152萬美元),包括:致茂電子、中裕新藥、益鼎生技創投、台康生技、台杉資本都參與此輪增資案。

  • 鼎晉生技股份有限公司/新型肉毒桿菌毒素製劑/2,015萬美元/A

鼎晉生技成立於2020年12月,為臺灣浩鼎生技之子公司,專注於新型肉毒桿菌素製劑研發與銷售。這項由鼎晉生技自主研發,以先進製程生產的本土肉毒桿菌素產品-試驗代號OBI-858,係鼎晉生技自其母公司臺灣浩鼎授權而來;該產品經臺灣浩鼎長期研發,克服高產毒菌種篩選、發酵與純化等技術高門檻,於2020年9月開展一期臨床試驗,已證實安全性無虞,並符合初步療效。鑑於OBI-858已趨成熟,中後期的臨床開展與藥品生產、上市,在在需要引入更多資源,臺灣浩鼎決將OBI-858從母公司分出,另成立鼎晉生技,授權該計畫獨立募資、運作與發展。目前OBI-858已於2021年完成醫美適應症眉間紋一期臨床試驗,並達成初步安全性與療效指標。

面對肉毒桿菌素需求快速成長,鼎晉團隊展開募資,以準備開展中後期臨床試驗計畫。根據FINDIT研究團隊盤點上市上櫃公司轉投資的資料以及公司登記的實收資本變化,彙整出鼎晉生技在2021年第一季獲得來自潤泰興股份有限公司、宏泰電工股份有限公司、永豐創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兆豐創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玉山創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其他未揭露投資人等5.72億新臺幣(約合/2,015萬美元)的投資。鼎晉生技將利用此筆資金,將其肉毒桿菌素品牌推向國際,搶占千億美元的醫美市場。

  • 霖揚生技製藥股份有限公司/大分子藥物CDMO/1,734億美元/C

霖揚生技製藥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15年4月,為一專業的無菌針劑藥品CDMO受託研發製造大廠,在符合國際PIC/S GMP (cGMP, EU GMP)的標準規範下,致力為遍及全球的藥廠客戶提供精進製程開發、放大、劑型開發等相關技術並協助製程優化與提高產率。霖揚生技的CDMO垂直整合受託製造服務,可提供服務範圍包括:(a)高效能抗癌原料藥與無菌凍晶針劑之製程開發;(b)以微生物發酵或人類細胞製程所生產的胜肽/蛋白質與單株抗體等原料藥的製程開發;(c)各式無菌生物注射劑之劑型開發;(d)提供生物原料藥、凍晶注射劑、預灌注針筒及注射筆等劑型,數量從臨床前、臨床研究到商業化量產之生產製造服務。

霖揚生技(Genovior Biotech)在2022年亞洲生技展中宣布,已與先進新藥開發公司免疫功坊( Immunwork)達成合作協議,將替其具有短片段胜肽鏈核心的候選藥物進行針劑處方開發及後續針劑成品CDMO委託生產。此外,根據知情人士消息,霖揚生技製藥在2022年1月完成新臺幣4.8億元C輪特別股募資,投資人為國內知名生技創投公司。

  1. 醫療器材次領域獲投企業輪廓圖與2021-2022.7獲投亮點案例
  1. 醫療器材次領域獲投企業輪廓圖

在「醫療器材」方面,臺灣醫療器材的發展品項相當多元,以醫療儀器代理廠商、生理資訊監測/體外檢測儀器獲投的企業最多;另外,還包括:新興的醫療3D列印、各醫療專業科別所需的醫療器材,如牙科、骨科/輔具、耳鼻喉科、神經外科、眼科、外科/腦部手術/脊椎手術、醫療影像顯示、皮膚、生殖醫學、癌症治療,到寵物醫療器材、先進材料與細胞培養3D支架材料。近二年該領域獲投的案件涵蓋吸入式藥物遞送裝置、細胞培養3D支架、體外診斷產品開發/助孕相關檢測產品、體外監測系統電極裸片、循環腫瘤細胞計數與純化分離系統儀器、手術導航聚焦式超音波中樞神經藥物遞送系統、醫療塗層、微創治療醫材、光標靶儀、脈診儀、微創手術(MIS)醫材、微量血液感測技術等。

圖12  2015-2022.7臺灣醫療器材領域獲投企業輪廓

 

(2)2021-2022.7醫療器材次領域獲投金額前五大

近二年(2021-2022年7月)醫療器材次領域獲投金額前十大交易中,包括:浩宇生醫、意能生技、金鴻醫材科技、互貴興業與新析生技等。

 

圖13  2021-2022.7臺灣「醫療器材」次領域獲投企業前五大交易

  • 浩宇生醫股份有限公司/聚焦式超音波系統及治療導引追蹤系統之開發/1,118萬美元

浩宇生醫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15年3月12日,專注兩大核心技術平臺「聚焦式超音波系統」與「治療導引輔助系統」開發。浩宇為目前全球唯一以非侵入方式來開啟血腦屏障,且可以神經調控來治療腦部疾病的公司,其聚焦式超音波系統系統除了在難治性癲癇的二期臨床已順利啟動收案,還有多項適應證的臨床試驗在進行中,如復發型腦癌臨床二期臨床,搭配大分子Bevacizumab的穿透血腦屏障的試驗,評估其安全與療效;兩項臨床試驗將在病人上觀察優化治療條件後的效果,預計今年底會有初步結果。另外,浩宇開發的超音波3D手術「NAVIRFA納維爾針具追蹤系統」已於日前通過美國FDA醫材認證510(K)上市前通知,以及臺灣第二等級醫療器材販售許可,公司將鎖定肝癌消融手術市場。

浩宇生醫已在2022年6月22日登錄興櫃,根據FINDIT研究團隊整理上市櫃轉投與公司登記的實收資本變化資料,收錄到在2021年第三季獲得3.1億新臺台幣(約合1,118萬美元),此應為上興櫃之前最後一輪的資金募集,共有群鑫創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華宇藥品股份有限公司、文鼎創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九鼎創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久元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元富創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凱基創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華宇藥品股份有限公司、健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劉浩澧、龍震宇與其他未揭露投資人。

  • 意能生技股份有限公司-治療良性攝護腺肥大所致下泌尿道症狀之微創醫材/1,010萬美元

意能生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16年,目前開發的XFLO(TM) Expander System用以解決良性攝護腺肥大所致下泌尿道症狀之重大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XFLO(TM)是一種創新、可於門診執行的微創治療方案,與傳統手術或藥物相比,可提供簡單且侵入性低的方式,緩解良性攝護腺肥大引起的下泌尿道症狀。2021年1月意能生技「治療因良性攝護腺肥大所致下泌尿道症狀之微創醫材」(URO-T01)人體臨床試驗收案逾三十人,結果呈現安全性及有效性。

由於意能生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一種創新、可於門診執行的微創治療方案,與傳統手術或藥物相比,可提供簡單且侵入性低的方式,緩解良性攝護腺肥大引起的下泌尿道症狀。益安生技從2016年起開始轉投資意能生技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第二季財報顯示,加碼投資1.2億新臺幣(約合400萬美元),2021年第三季再度投資2.8億新臺幣(約合1,010萬美元)。

  • 金鴻醫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IVD電極裸片及稀有細胞計數與純化分離儀器/758萬美元/A

金鴻醫材科技為一間早期致力於金屬濺鍍技術並專業生產自有產品與代加工之公司,於2016年將專精之金屬濺鍍技術應用於各式電極檢測試片之研發、製造與生產,正式跨足醫療器材產業。2017投入大量資源與學術單位合作,將檢測技術擴張至癌症檢測領域,開發具有高穩定、高品質、高應用之產品。2018年成立金鴻醫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跨入醫療器材領域,該公司將整合科研及製程經驗,開發各種體外監測(In Vitro Diagnostic, IVD)系統的電極裸片及稀有細胞計數與純化分離儀器。

金鴻醫材科技的生醫感測部門開發體外監測(IVD)濺鍍式黃金電極之檢測試片,與現有碳電極與金電極比較,具有高穩定性以及低成本的優勢。其生醫系統部門與學術及研究機構合作,將技術擴展至細胞精準檢測領域,開發循環腫瘤細胞計數與純化分離系統儀器等;其開發的細胞分析與分離儀器Celnostics,特點具有高細胞處理通量、低細胞處理損失率、高細胞分離純度,且分離過程不影響細胞存活度,可透過辨識細胞表面蛋白,精準分離目標細胞。

根據FINDIT研究團隊整理上市櫃轉投、國發基金季報與公司登記的實收資本變化資料,收錄到金鴻醫材在2021年9月完成2.1億新臺幣(約合758萬美元)A輪特別股募資,投資人包括:台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發基金、彰銀創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普生股份有限公司、其他未揭露投資人。

  • 互貴興業股份有限公司/兩岸醫療科技服務平臺/550萬美元/C

互貴興業(HuKui Bio)成立於2013年,由聯華電子榮譽副董事長宣明智先生創辦,長年投身科技創投的郭加泳擔任執行長,2021年延攬詹益鑑(IC Jan)博士擔任策略長一職,負責企業發展、策略投資與北美事業布局。互貴興業的成立是為了為兩岸生技醫療產業搭橋,協助臺灣具有競爭力的生物科技企業進入中國,全球業者亦能透過互貴開拓中國市場同時進軍全世界。長期耕耘兩岸醫材取證與製造業務的醫療科技服務平臺,業務內容也除了過去專注在中國市場的取證、製造業務,新增臺灣與歐美的醫療科技服務項目,涵蓋臨床試驗、原型開發、OEM/ODM及經銷代理等,打造立足臺灣、扎根亞洲、布局全球的一站式服務平臺。

互貴興業在2020年全球經濟遭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全年業績逆勢成長77%,在2021年1月宣布獲得550萬美元C輪投資,在中租集團領投之下,正式進軍歐美市場。根據Crunchbase與相關媒體的資料,互貴興業從2015年起迄今,已完成A、B、C輪合計1.175億美元的投資,投資人涵蓋宣明智董事長、交大天使俱樂部、緯創資通、亞諾法生技、中租集團。

  • 新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光標靶儀技術/470萬美元/C

新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20年5月,為前科技部「價創計畫」支持成立的公司。創辦人兼公司執行長廖仲麒,原本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及生醫工程學系助理教授,2014年返台加入中央研究院擔任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2019年再升為研究員,直到2021年又從中研院借調出來擔任新析生技的執行長。

新析生物科技是臺灣唯一家蛋白質體學技術平臺的生技公司,公司開發的Microscoop光標靶儀,結合了光學、機電整合、光化學、蛋白質體學及人工智慧,利用AI自動影像辨識技術,可快速鎖定細胞樣本內特定蛋白質,並結合新析首創「光標定試劑」,可進一步標定及分離細胞特定結構內所含蛋白質與核酸,有助後續新藥研究發展。公司成立前後,新析優異的技術就在國際中獲得認可,包含入圍《The Scientist Top 10 Innovations》、2020年北美生物科技展投資論壇(BIO Investor Forum)前十強、RESI創新挑戰賽(Innovation Challenge)前24強;在國內,公司設立前,廖仲麒和其研究團隊的開發成果,獲得第17屆國家新創獎(2020年)。新析的光標靶儀原型機已於2020年4月完成,預計明年初陸續生產交貨。第一階段的主要市場將瞄準研究實驗室,由於不需要FDA的批准,因此可以迅速推廣販售。並規劃將生產製造多種型號的光標靶儀系統來滿足客戶在速度、分辨率等方面的不同需求。在2021年底,新析生技已完成Pre-A輪470萬美元募資,約合新臺幣1.3億元。

  1. 「數位醫療」次領域獲投企業輪廓圖2021-2022.7獲投亮點案例
  1. 「數位醫療」次領域獲投企業輪廓圖

由於數位醫療市場龐大,加上技術與商業模式不斷創新,愈來愈多新創企業投入此一領域,也吸引風險投資人的興趣,國際上數位醫療的早期投資屢創新高。近年來臺灣數位醫療新創崛起,獲投的企業包括:遠距照護/醫療數據監測、智慧醫院/醫院用軟體供應商、健康促進/健康管理、線上媒合平臺、衛教平臺等。另外,精準醫療也是泛數位醫療領域中重要的一環,基因檢測/癌症早篩獲投為熱門投資領域。最後是目前健康醫療明日之星的醫療AI,涵蓋AI輔助醫學影像分析診斷或AI輔助病理切片分析診斷、AI輔助呼吸音偵測、AI輔助藥物發現與開發分子、AI處方藥物優化解決方案等。

 

 14  2015-2022.7臺灣數位醫療與其他次領域獲投企業輪廓

 

(2)2021-2022.7數位醫療次領域獲投金額前五大

近二年(2021-2022年7月)數位醫療次領域獲投金額前十大交易中,包括:永悅健康(H2U)、醫乘智慧(AIxMed)、智齡科技(Jubo)、奇翼醫電(Singular Wings)與網嘉醫療(TelePlus Healthcare)等。

圖15  2021-2022.7臺灣「數位醫療」次領域獲投企業前五大交易

  • 永悅健康股份有限公司/醫療照護平臺、企業員工健檢/800萬美元/A

永悅健康股份有限公司(簡稱H2U永悅健康),成立於2013年12月,是臺灣最大的健康、運動媒體,串連健檢系統與職場健康照護服務提供商,結合智慧量測設備,運用大數據分析,進一步提供健康促進計畫與健康服務,讓科技串連生活場域,期盼讓更多人健康。H2U永悅健康旗下擁有「伊克希曼健檢平臺」,占有70%健檢資訊市場、「H2U eXpert職場健康」,深入百間企業客戶、擁有百萬粉絲社群的健康媒體《早安健康》。另外,在2020年年底,永悅健康收購《筆記網路》,其為臺灣流量第一的「運動垂直社群」領導品牌,目前有運動、健行、籃球筆記、iRunner賽事報名、晶片計時及筆記實業等網站;除了媒體內容,還有活動與購物服務,致力打造運動產業共榮O2O生態圈。在四個核心業務加持下,H2U永悅健康成為國內領先的數位健康公司。

2022年1月3日永悅健康宣布在2021年年底已完成首輪800萬美元募資,在大股東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支持下,由鴻準精密領投,結合其他策略性投資人包括威剛科技、崇越科技、聯合線上、威力德醫檢、及展逸國際、旺德賽斯等夥伴。除臺灣市場外,H2U永悅健康也將持續走向國際舞台,2022年揮軍亞洲數位健康市場,並引進包括日本、美國矽谷等國際策略型投資人,成為指標性數位健康獨角獸公司,目標兩年後海外IPO。

  • 醫乘智慧有限公司/細胞病理AI輔助診斷系統/780萬美元/A

醫乘智慧(AIxMed)由前仁寶電腦人工智慧實驗室軟體副總裁陳聖雄、STB學人醫師也是馬偕醫院耳鼻喉科資深主治醫師劉天仁聯手在2018年美國矽谷創辦,同年11月22日也在臺灣註冊設立公司。AIxMed結合兩人在軟硬體開發及醫學臨床場域的專業,發揮「人工智慧」(AI)加乘「醫療」(Medicine)的加乘效果,開發數位化臨床及實驗室細胞學的各種應用,以提供醫院及醫生更精準完備的診斷。

醫乘智慧公司將充分整合臺灣在電子、AI、軟體及醫療服務及臨床實驗等方面的人才、技術等優勢,第一個推出的產品應用是尿液檢測(AIXURO),至於選擇切入美國市場的想法,是想要解決美國醫療行業中的痛點,也就是病理人員逐年減少,大部分醫院也沒有自己的資訊IT人才,因此醫乘不只要做一個好產品,還要做一個功能完整的解決方案(total solution),也就是從前端的影像取得、數位化、判讀到儲存的整個流程都可以被滿足,醫院才會願意導入。目前AIxMed團隊組成的工程和醫療比為7:3,臨床實驗在臺灣進行。醫乘智慧(AIxMed)在2021年8月宣布完成780萬美元A輪募資,由台杉投資領投、矽谷創投跟投。

  • 智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世代照護科技產品與服務模式/650萬美元/A

智齡科技於2018年8月成立新創,公司前身為國立臺灣大學康仕仲教授帶領的臺大研究團隊。公司新創成立後團隊結合資訊工程、使用者經驗設計、工業設計、資料科學、客戶成功等專業人員,以及護理、社工等專家顧問,專注發展適合長照情境的雲端服務與資料科學技術產品。由智齡科技所推出的「Jubo長照機構數位化解決方案」於2019年產品上市,包含:(1)IoT照護推車、(2)智慧護理系統、(3)機構管理聊天機器人以及(4)家人溝通聊天機器人,在未滿一年的時間成功進入到二十七間長期照護機構,幫助超過700位機構裡第一線照護工作人員,紀錄超過3,000位高齡住民的日常健康資訊。其採取的「一站式資訊服務」創新模式,讓沒有資訊專業人員的長照機構,也能迅速且順利地數位轉型。根據Crunchbase資料顯示,智齡科技成立迄今已獲投1,100萬美元,最近一輪是在2021年7月1日完成650萬美元A輪募資,本輪由嘉新水泥領投,緯創跟投。

  • 奇翼醫電股份有限公司/行動遠距醫療健康軟硬體/508萬美元/A

奇翼醫電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15年,是一家專注於醫療保健行動醫療裝置之硬體設計、軟體研發及後端雲端平臺服務的新創公司,致力於群體生理訊號管理服務的設計、開發和生產。以輕便又無感的穿戴裝置量測生理訊號、活動運動、睡眠與神經與環境指標,以演算法分析生理數值,進行生理評估判定,記錄並反映用戶的各種生理數據和長期生理狀態趨勢。並同步傳輸到遠端的管理系統,可供專業人員進行監控,協助使用者進行健康或醫療的管理,連續監測可以頻繁且自動地測量,記錄和傳輸生命體徵數據,監控追蹤,測量心率、呼吸、溫度、姿勢和活動,有助於提早發現惡化風險,並減少手動登記引起的錯誤。也讓使用戶能夠自我照護,或透過親屬提供即時幫助,醫療專業人員透過儀表板上的信息,也將可以做出最適合解決實際問題的最佳決策。根據FINDIT收錄的資料,奇翼醫電在2022年4月已完成1.48億新臺幣(約合508萬美元)A輪投資。

  • 網嘉科技有限公司/睡眠醫療與慢性病整合雲端照護平臺/320萬美元/A

網嘉醫療(TelePlus Healthcare)在2017年創設於美國紐澤西州,由Suzanne Shugg教授與臺裔旅美科技人程立(Rex Cherng)共同創立,亞太地區總部位於台北內湖科技遠區,成立於2019年9月。網嘉科技專注於遠距醫療,以睡眠心臟、心臟病術後監與遠端酒精除癮方案為起始核心。獨創的五階段服務平臺與雲端照護系統,擁有全球首創的醫師培訓認證系統以及病患數據反饋的照護模式,網嘉科技的系統與平臺在臺已有超過60家醫院與診所加入其系統平臺。根據環球生技雜誌報導,遠距睡眠醫療與慢性病管理平臺整合新創網嘉科技在2021年11月完成A輪320萬美元募資,投資人為智康創投。

  1. 臺灣健康醫療領域活躍的投資人

在投資者的觀察上,參與2015-2022年7月臺灣健康醫療領域440件投資交易活動中,以國內公司或公司創投(CVC)參與投資272件交易最多,約占62%,略高於同期間公司或公司創投(CVC)參與臺灣整體新創獲投件數占比的60%,顯示健康醫療領域相對其他領域更能吸引國內公司或公司創投(CVC)的投資意願。其次是大家所熟悉的創投機構203件,共參與46%健康醫療領域投資案件,與創投機構參與臺灣整體不分領域投資活動比重的40%高出頗多。另外,具有領頭意義的國發基金確實承擔起扶植新創的角色,透過專案或搭配等方式,共參與93件投資,參與21%的健康醫療領域的投資,高於國發基金參與不分領域的總投資件數占比16%,顯示國發基金支持高風險、高報酬與高技術門檻等三高特質的生技醫療產業不遺餘力。至於來自海外投資交易件數僅37件,約占8%,遠低於海外投資人參與整體不分類別投資件數的占比13%,顯示如何搭建資金橋梁,將國內具潛力的健康醫療新創介紹給海外投資機構,是未來強化臺灣健康醫療領域早期資金強度的重要挑戰。

16  2015-2022.7各類投資參與臺灣健康醫療投資交易件數占比統計

 

2022年臺灣健康醫療領域新創成功出場概況

2022年上半年臺灣健康醫療領域迎來5家新創成功登板出場的好消息,其中4家為醫藥品次領域,包括2家細胞療法相關的新創公司,細胞治療CDMO服務的樂迦再生與細胞治療CDMO及間葉幹細胞新藥開發的台寶生醫,分別在4/28、5/13登錄國內的興櫃戰略新板;另一家是仁新醫藥子公司Belite Bio,研發乾性黃斑部病變口服用藥,4/29在美國那斯達克掛牌。第四家醫藥品上市的新創是全福生技,研發治療乾眼症的滴劑型新藥,6/23登錄國內興櫃。第五家是醫療器材的浩宇生醫,主要產品為「聚焦式導航超音波系統」,6/22登錄國內興櫃。除了新創出場外,多年致力為健康醫療領域新創提供早期資金的鑽石生技也於7/25登上興櫃,成為臺灣第一個大型永續型生技創投,相當具有指標意義。相對於2022年上半年,全球IPO市場低迷,國內上半年健康醫療就看到4家新創成功登板出場,顯示在政府近年來為了提供新創公司更便利的管道籌措資金,於興櫃市場下增設一掛牌機制更友善、交易方式更便捷的「戰略新板」,加速健康醫療新創上市步伐。

 

17  2022年上半年健康醫療領域新創出場概況

 

結語

本研究茲將2022年FINDIT臺灣健康醫療早期投資盤點的重要發現,彙整如下:

  1. 守得雲開見月明,健康醫療早期投資一飛衝天:臺灣生技產業經過浩鼎、基亞案後低迷許久,直到新冠疫情爆發,受惠全球大資金行情,展現報復性反彈之姿。無論是公開資金市場或是私募的早期資金市場,2021年臺灣健康醫療領域都迎來投資狂潮。在新創企業多項研發獲得重大進展下,吸引投資人資金挹注,加上多家募資階段已經進入B、C輪,資金規模相對龐大,因此,推升2021年健康醫療早期投資金額成長近三倍,以5.43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
  2. 利多政策加持下,再生醫療與CDMO迎來投資盛世:面對人口老化、慢性疾病盛行等超高齡社會的挑戰,加上醫學科技一日千里,人們對於創新疾病治療需求逐漸多元。為因應此波浪潮,全球再生醫學、細胞治療公司總數不斷攀升,基因治療的市場規模也持續擴大,而細胞療法與基因療法成為2022年上半年全球健康醫療投資的熱門賽道。為追上國際發展腳步 ,衛福部也在2018年9月公布細胞治療特管辦法的開放實施,立法院院會接著在2021年12月21日三讀通過「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修正案」,將租稅優惠延長10年至2031年,並將再生醫療、精準醫療、數位醫療、新劑型製劑、創新技術平臺,以及受託開發製造(CDMO)生技代工業均納入適用範圍。在眾多利多政策消息加持下,2021年細胞療法與CDMO成為臺灣早期資金市場的當紅炸子雞,也是這一波健康醫療投資狂潮的主要推手。預估今年在「再生醫療三法」通過後,將會吸引生醫大廠與新創企業爭相布局卡位,也將大幅帶動國內生技產業熱錢湧入,並推升相關技術往更深一層領域發展。
  3. 疫情加速數位醫療與精準醫療落地,成為投資新藍海:COVID-19疫情大流行帶來的挑戰促使許多國家改變健康醫療產業過去運作的模式,在加快遠距醫療、虛擬照護的採用,使得數位醫療市場得以快速成長。投資人看到創新的數位醫療帶來的嶄新與龐大商機,挹注重金投資該產業,根據StartUp Health最新公布的2021年全球數位醫療投資數據,投資件數成長24%至990件,投資金額更是翻倍至440億美元,超過前兩年投資的總和,雙雙站上史上新高紀錄。臺灣數位醫療早期投資也不例外,投資人看好結合臺灣數位與醫療二大強項的數位醫療發展後勢,近五年來數位醫療的獲投件數已經超過醫藥品與醫療器材領域,成為健康醫療領域的投資新藍海。加上2021年12月21日三讀通過「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修正案」,將租稅優惠延長10年至2031年,並將再生醫療、精準醫療、數位醫療、新劑型製劑納入,預期吸引更多ICT大廠與新創跨界加入,臺灣的精準醫療與智慧醫療的未來將精彩可期。
  4. 國際資金接軌不足,挑戰製藥新創發展:近年來臺灣健康醫療領早期投資中醫藥品較大型的投資案件,大多具”國際化”的色彩,可能是總部位於美國、市場鎖定國際、資金來源為海外,例如擁有國內外重量級創投股東喜康生技;源自臺灣、美國轉型有成的全心醫藥(AltruBio);以及總部設於美國加州的育世博。這三家都從資金雄厚的國際投資身上募得高額的資金。生技製藥研發的困難在於沒有足夠的資金與資源,即使是已上市的企業,想要將實驗室中基礎科學的反應,轉化為足以進入臨床試驗的特定藥物,不僅是週期長外,也非常燒錢,相當具挑戰性,更何況是資源缺乏的新創企業。健康醫療領域的投資人中,海外投資參與投資的比重相對整體臺灣整體早期投資的比例還低,因此,國內生技製藥領域新創如何與全球資源/資金接軌,將是新創與政策制定者需要努力突破的困境。

 

參考資料

  1. 經濟部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推動小組,中華民國2022-生技醫藥產業簡介,經濟部工業局,民國110年09月,https://to.findit.org.tw/4fljh4
  2. 吳培安,「源自臺灣、美國轉型有成!全心醫藥 AltruBio 創下18億臺幣A輪募資」,環球生技雜誌,2021-03-17,https://tinyurl.com/yjd8fyzo
  3. 吳培安,「育世博完成4,700萬美元B輪募資  推進液體免疫細胞實體癌療法進二期」,環球生技雜誌,2021-03-17,https://tinyurl.com/yjd8fyzo
  4. 謝柏宏,「郭董轉投資育世博 異體細胞新藥下半年啟動一期臨床」,經濟日報,2022-06-21,https://to.findit.org.tw/4ehlaf
  5. 杜蕙蓉,「樂迦登錄戰略新板 股本創紀錄」,工商時報,2022-04-29,http://to.findit.org.tw/44zwcr.
  6. 「高階手術機器人國家隊形成,炳碩生醫完成A輪5.4億元增資炳碩生醫股份有限公司新聞稿,2020/6/10,http://www.pointroboticsinc.com/
  7. 鄭芝珊,「讓「家」溫暖 從「嘉」啟航 智齡科技南部辦公室開幕 貴賓雲集」,經濟日報,2021-03-26,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35/5346488
  8. 「互貴興業逆勢成長並獲550萬美元投資 正式進軍歐美醫療科技市場」,今周刊,2021-01-06,https://pse.is/3ba7q6
  9. 「【台灣醫材走向國際】全球興起數位醫療,互貴興業獲 550 萬美元 C 輪投資進軍歐美」,科技報橘/新聞快訊,2021-01-06,https://pse.is/3bqh7e
  10. 劉軒彤,「瑞寶生醫獲仁寶富爸爸加持 從科技力崛起轉戰細胞治療」,財訊,2020-09-30,https://pse.is/3mh92p
  11. 「永續型創投鑽石生技今登興櫃、掛牌參考價35元 拚明年申請上市」,ETtoday新聞雲,2022-07-25,https://to.findit.org.tw/4egsex
  12. 「生技中心技轉新藥在國際發光 安立璽榮肺纖維化藥取得FDA孤兒藥資格」,Elixiron Immunotherapeutics,2022-08-05,https://reurl.cc/Qb6bV2
  13. 杜蕙蓉,9.  「6.7億資金到位 免疫功坊新藥開發添動能」,工商時報,2022.03.08,https://to.findit.org.tw/4dz5ln
  14. 謝柏宏,「再生醫療商機 生技業卡位」,經濟日報,2022-03-14,https://to.findit.org.tw/4emxaf
  15. 「新旭完成C輪融資 推進神經退行性疾病診斷及治療藥物研發與商業化」,美通社,2021-12-28,https://to.findit.org.tw/4e3r35
  16. 「肉毒桿菌素打出台灣品牌 鼎晉生技自主研發將進軍國際」,蘋果新聞網,2022/02/03,https://to.findit.org.tw/4eapff
  17. 謝柏宏,「全心醫藥完成ALTB-168臨床試驗第一期受試者收案」,經濟日報,2022/05/16,https://to.findit.org.tw/4e2xzn
  18. 謝柏宏,「廖仲麒創辦新析生技 「超級顯微鏡」能用AI補捉蛋白質」,經濟日報,2022-02-02,https://to.findit.org.tw/4exkqe
  19. 彭梓涵,「安立璽榮免疫療法攜百靈佳殷格翰進一期 台杉、磐谷 領投A+輪再募2700萬美元」,環球生技雜誌,2021-08-17,https://to.findit.org.tw/4ekq8t
  20. 「浩宇生醫今登興櫃;聚焦兩大核心技術平臺」,MoneyDJ新聞,2022-06-22,https://to.findit.org.tw/4ehrqe
  21. 「郭董投資的永悅健康完成2.2億元募資,鴻準領投!目標2年後海外IPO」,數位時代,2022-01-03,https://to.findit.org.tw/4exe8n
  22. 「EP106|醫乘智慧如何橫跨醫療與科技整合台美資源,解決醫療的痛點」,陽明交大幫幫忙,2022-02-16,https://to.findit.org.tw/4dm4jj
  23. 李林璦,「網嘉醫療獨創睡眠醫療+慢性病整合平臺 A輪募320萬美金」,環球生技月刊,2021-11-03,https://pse.is/3pvk9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