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DIT
2022.08.22

【新創園地專欄-黃沛聲】金融科技是台灣新創所欠缺的下一個獨角獸?看Banking 4.0時代如何為產業創造新契機

金融產業的轉型已是大勢所趨,擁抱金融科技更是翻轉未來場景應用的技術所在。台灣在過去良好的金融服務與監管的情況下,如何發揮創意與技術的軟實力,創造國內下一隻新創獨角獸,將會是新創團隊未來極重要的課題。

 

知道全球獨角獸企業數量又再創新高嗎?根據CB Insights獨角獸追蹤器的統計,截至2021年底,全球獨角獸共959家,較去年底成長69%,另外十角獸有44家,亦達歷史新高。更令人驚訝的是2021年新誕生了517隻獨角獸家,創下近年新高,幾乎是2020年的兩倍之多。如果把這份數據以產業類別拆開來看,可以發現金融科技產業獨占鰲頭,累計共有235家獨角獸、新增157家,總估值約9,260億美元,無論數量或估值毫無疑問都是第一。但你是否知道嗎?台灣的金融科技新創發展幾乎不到其他領域的半數?

沒錯,從我過去長期關注新創發展的經驗發現,國內金融新創之所以不若國外熱絡,主要還是受限於主管機關的嚴格監管。當然,嚴格的監管保護了台灣在幾次金融風暴下不受滅頂之災,但也因此未能享受到創新的價值。而傳統金融機構也因為體制因素,難以期待內部的破壞式創新。政府在過去幾年試圖以低度監理測試創新服務的「監理沙盒」機制,鼓勵金融科技領域的新創事業,但回顧台灣推動金融科技沙盒歷程,始終受限於主管機關心態保守,各單位橫向聯繫缺乏,乃至於現行法規調適不易等問題。

所以可以看到,多半金融科技創新都是由外部、非典型的新創團隊在提出創新解決方案下推動,而源於法規因素,多半也是走De-Fi架構,而非傳統的金融架構。但我相信這樣的情況在迎來Banking 4.0時代後,將會有很大程度的改變。

迎向金融科技,從Banking 4.0時代開始

簡單來說,Banking 4.0就是場景金融。提出這個概念的銀行創新教父Brett King就用 ”Banking everywhere, never in a bank” 形容:科技將重新定義金融產業,將金融服務以無所不在的方式融入各種生活場景中,而不會特定在金融機構中。換句話說,未來你需要的金融服務已無需受限於銀行內,而是隨處皆可取得。

過去傳統銀行積極開拓分行,目的是為了增加存戶,有人就有流量,所謂「人潮就是錢潮」,這些存戶後續就有機會在銀行中購買更多金融商品。不過那些是傳統線下的流量,你可曾想過,當在線上也能合法販售金融產品時,線上的流量將改變現在金融產業的所有遊戲規則?

知名電商、網路平台的流量不只高、更不限於時間限制,因此當消費者能無時無刻透過手機、繳費機、各式螢幕裝置享受線上金融服務時,將再也不會有人想要花時間大老遠跑去銀行。

例如你能在停車場繳費機上購買車險、在超市購買基金、在學校教務處平板上申辦學貸......不要懷疑,這些場景金融的服務其實已在國外全面上演,而向來都緊跟國際趨勢尾端的台灣,我相信不久之後也必然開放。所以新創團隊更應重新思考,如何在Banking 4.0場景金融的大趨勢下抓準機會,以合法合規的解決方案,為台灣金融產業注入活水,讓更多的金融服務得以在不同場景中滿足消費者,在達到普惠金融的同時,更創造出自己企業的價值。

金融產業的轉型已是大勢所趨,擁抱金融科技更是翻轉未來場景應用的技術所在。台灣在過去良好的金融服務與監管的情況下,如何發揮創意與技術的軟實力,創造國內下一隻新創獨角獸,將會是新創團隊未來極重要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