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DIT
EN
2022.07.09

【新興領域/2022.7焦點】美國全面檢討供應鏈韌性加速全球科技供應鏈重組,臺廠如何趁勢突圍而起

面對美中科技競爭、新冠肺炎疫情、俄烏戰爭等地緣政治因素的挑戰與考驗,美國全面檢討供應鏈,供應鏈重組已是國內外廠商不可忽視的關鍵議題,如何在大國博弈的棋局中突圍而起,成為臺廠進入後疫情時代面臨的重要挑戰。本文針對電子代工、印刷電路板(PCB)、伺服器、交換器、路由器、液晶顯示器等產業,分析美、中、臺在供應鏈的競爭地位,以及美國為強化供應鏈韌性的對應策略與動作,提醒臺廠重新調整供應鏈在各個區域(中國、臺灣、歐洲、美國)的配比,並加速升級與數位轉型,才能在大國博奕的氛圍下突圍而起,持續在全球科技供應鏈扮演關鍵的角色。

過去數十年來,全球化的風潮,讓世界的生產體系由原本的垂直整合轉向專業分工,造就中國的迅速崛起,在全球供應鏈體系占有關鍵地位。然而美中貿易戰、科技戰的出現,開啟全球供應鏈重組的序幕,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俄烏戰爭開打嚴重影響供應鏈運作,凸顯供應鏈韌性在全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而次世代通訊、電動車等新興產業的發展,各國為搶占新興科技發展的制高點,關鍵技術的掌握、零組件、材料及終端製造等產能供應備受各界關注。因此,面對美中科技競爭、新冠肺炎疫情、俄烏戰爭等地緣政治因素的挑戰與考驗,美國全面檢討供應鏈,供應鏈重組已是國內外廠商不可忽視的關鍵議題,如何在大國博弈的棋局中突圍而起,成為臺廠進入後疫情時代面臨的重要挑戰。

 

美中貿易戰及科技戰,為全球科技供應鏈重組揭開序幕

2018年下半年,面對龐大的美中貿易逆差,美國依據301條款陸續針對中國出口至美國的商品加徵關稅,歷經四輪的加徵關稅,使得中國輸往美國的商品平均關稅由3.1%提高至21%,在關稅成本明顯拉高之下,導致以中國作為主要生產基地的國內外廠商開始出現第一波的產能調整。隨後,因應行動通訊逐步要由4G進入到5G時代,華為、中興等中國廠商在全球通訊產業領域迅速崛起,為確保美國能在5G通訊等先進科技領域仍持續保有市場主導權,美國以保障國家安全,陸續透過國防授權法(NDAA)、直接產品原則(Direct Product Rule),將華為及相關附屬事業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要求所有使用美國技術或軟體的廠商禁制出口予華為,並積極尋求五眼聯盟等國的支持,抵制華為的5G設備。除此之外,美國更積極推動5G開放網路架構(Open RAN),藉以打破既有的供應鏈,提供多元供應廠商的選擇,作為汰換華為電信設備的替代方案。在此趨勢下,包括美國、歐洲及日本電信商陸續啟動Open RAN的布局,降低對於華為電信設備的依賴,使得全球電信設備市場逐漸形成「美、日、韓、歐」及「中國」各自獨立的兩個生態體系(G2)。

在全球電信設備市場逐步走向G2體系的氛圍下,東南亞亦成為美中競逐市場主導權的重要戰場,2022年5月美日印澳舉行「四方安全對話」(Quad)的峰會,聚焦半導體、5G、量子技術、生物技術等新興科技關鍵技術的安全性,會後並發表「關鍵技術供應鏈原則共同聲明」,強調將透過成立相關工作小組,提高關鍵產業供應鏈的彈性,並確保關鍵技術的安全性、透明度及供應商的自主程度,強化資訊安全。在此基礎下,為了建立高安全性與高可靠性的5G通訊系統,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決定在菲律賓設立亞洲開放網路架構學院(Asia O-RAN Academy),並與日本總務省、電信商NTT Docomo、Rakuten及電信設備大廠NEC、Fujitsu等機構合作,培養5G開放網路架構的相關人才,進行技術實驗與展示,目標成為印太地區5G開放架構的技術推廣中心,以抗衡華為在馬來西亞、泰國、柬埔寨、印尼等國所成立的華為東盟學院。

而面對美國及其盟國的強力抵制,華為的智慧手機全球市占率大幅下滑,在海外電信設備市場的拓展亦面臨嚴重阻礙,但華為仍未放棄其在5G通訊領域所累積的技術實力,除囊括中國三大電信商5G設備的採購訂單、持續深化與各行業的5G應用合作,鞏固其在中國市場的主導地位之外,並透過一帶一路深化與東南亞國家的合作,其中2021年9月華為與印尼簽署備忘錄,協助培訓10萬名雲端運算的相關人才,推動人工智慧與5G通訊發展;2022年7月華為更進一步宣布加入由泰國數位經濟促進局(DEPA)、民間企業、產業協會所共同成立的泰國5G聯盟(Thailand 5G Alliance),協助泰國在5G產業應用、端到端系統整合等領域建立實力,積極耕耘東南亞市場,尋求自身在全球5G通訊市場中的發展空間。

由此可見,美中貿易戰、科技戰的出現,為全球科技供應鏈的重組揭開序幕,而俄烏戰爭的開打,更進一步凸顯通訊在國防安全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未來如何在5G通訊、低軌衛星及6G等次世代通訊崛起的過程中,建構多元供應商體系,確保資訊安全,提高營運韌性,均成為世界各國政府加速投入次世代通訊發展的重要考量。

 

從半導體、高容量電池、關鍵礦產及藥品到PCB、網通設備及電子組裝,美國全面檢討供應鏈韌性

歷經美中貿易戰、科技戰的考驗之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面對各國啟動封城、邊境管制等各項防疫措施,導致全球供應鏈大亂,衝擊藥物、防護衣、口罩等各項關鍵物資的供應,讓各國意識到各項關鍵物資過度依賴單一國家所帶來的中斷風險,而車用晶片的嚴重短缺,更是引發各國政府高度關注。

為此,美國拜登總統2021年2月24日簽署「關鍵供應鏈檢討」行政命令,要求針對半導體、高容量電池、關鍵礦物及材料、藥品及原料藥等四大關鍵產品供應鏈進行為期100天的審查(100-Day Supply Chain Review),同時要求針對國防、公共衛生、資通訊技術、能源、運輸、農業及食品生產等六大關鍵產業進行一年期的供應鏈檢討報告,評估關鍵供應鏈的脆弱性(vulnerability)並加強其韌性(Resilience)。第一階段所調查的四大產品供應鏈評估報告於2021年6月8日公布,針對半導體產業供應鏈,指出美國雖然在半導體設計、IDM、設備及材料領域仍保有一定程度的優勢,但競爭優勢面臨逐漸流失,而在半導體製造領域則高度仰賴臺灣、中國、韓國及日本等地的供應,而美國企業之海外營收與客戶則面臨過度集中於中國的問題。在高容量電池、關鍵礦產及材料方面,鋰電池正極關鍵材料、電池芯、隔離膜等關鍵製程,中國產能比重高達42%~65%,而用於高容量電池的鋰、鈷,中國產量比重分別高達60%、80%,此將不利美國在電動車、儲能設備等策略性關鍵產業的發展。至於在藥品及原料藥方面,美國在學名藥、原料藥高度影賴進口,且主要集中於中國、印度,容易面臨價格上漲與供應中斷的風險,此次全球發生新冠肺炎疫情,更凸顯美國在藥品與原料藥供應鏈的脆弱程度。

2022年時值俄烏戰爭開打之際,美國進一步公布對於國防、公共衛生、資通訊技術、能源、運輸、農業及食品生產等六大關鍵產業供應鏈的評估結果,其中由美國商務部與國土安全部所共同發布針對資通訊產業供應鏈的評估結果,評估範圍涵蓋電子代工、印刷電路板、光纖、路由器、交換器、伺服器及液晶顯示器等領域,此次的評估報告指出,美國在資通訊產業中研發、產品設計與品牌行銷領域仍具優勢,但在電子代工、印刷電路板、伺服器、路由器、交換器及液晶顯示器仍面臨缺乏製造能量,高度依賴中國等亞洲製造重鎮,除此之外,OEM廠商偏好使用開源軟體來編寫控制硬體韌體,也將帶來一定程度的風險。

(一)電子代工

以電子代工產業而言,全球前十大電子代工廠商中,臺廠就占了7家,合計全球市占率高達79.4%(詳見表一),且主要生產基地均位於中國,顯見臺廠在全球電子代工領域占有領先地位,相對而言,全球前十大電子代工廠商僅有3家為美商,合計市占率為13.1%,顯見美國高度依賴海外電子代工產能的支援,逐步失去終端電子產品製造的產能與相關人才。

 

表1  2020年全球前十大電子代工廠商及市占率

廠商

總部地點

市占率

鴻海

臺灣

40.9%

和碩

臺灣

10.7%

廣達

臺灣

8.3%

Flextronics

美國

5.4%

仁寶

臺灣

8.0%

Jabil Circuit Inc.

美國

6.1%

緯創

臺灣

6.4%

英業達

臺灣

3.9%

Samina

美國

1.6%

光寶科技

臺灣

1.2%

資料來源:Bloomberg、美國資通訊產業供應鏈評估報告、台經院產經資料庫整理。

 

(二)印刷電路板(PCB)

在各項電子產品中不可或缺的零組件-印刷電路板,美國同樣也面臨缺乏製造能量的問題,以全球印刷電路板產業而言,產能主要集中於中國(詳見表二),全球超過50%以上的印刷電路板在中國生產,若以工廠家數而言,2020年全球印刷電路板工廠家數估計為2,687家,其中中國就占有1,480家,相較之下,北美PCB工廠家數大幅減少至230家。若觀察2021年全球前十大PCB廠商名單,臺廠涵蓋5家(詳見表三),而臺廠位於中國的產能比重亦高達60%以上。在印刷電路板領域,美國同樣面臨美商市場競爭力下滑、製造能量縮減以及全球PCB生產明顯集中於中國的挑戰。

 

表2  2020年全球主要PCB廠商與工廠家數分布概況

區域

廠商家數

工廠家數

中國

1,250

1,480

北美

190

230

歐洲

170

190

日本

110

190

臺灣

80

120

韓國

70

90

東南亞

80

90

印度

130

130

南美

37

37

其他

130

130

合計

2,247

2,687

資料來源:N.T. Information、美國資通訊產業供應鏈評估報告、台經院產經資料庫整理。

 

表3  2021年全球前十大PCB廠商

排名

廠商名稱

總部

1

臻鼎科技

台灣

2

欣興電子

台灣

3

東山精密

中國

4

Nippon Mektron

日本

5

華通電腦

台灣

6

健鼎科技

台灣

7

TTM

美國

8

深南電路

中國

9

IBIDEN

日本

10

華科事業群(PSA)

台灣

注:華科事業群(PSA)含瀚宇博德、精成科技、台灣精星科技等公司;上述排名依據2021年營收。

資料來源:Prismark、健鼎科技、台經院產經資料庫整理。

 

(三)伺服器、交換器、路由器

在資料傳輸、網路運作扮演重要角色的伺服器、交換器及路由器等網通設備而言,供應鏈相對複雜,單一伺服器就可能涵蓋3,500~4,000個零組件。就美國而言,包括Dell、HPE及IBM等美商在交換器、路由器等網通設備領域仍具有領先地位,製造生產則主要委由臺灣的電子代工廠商操刀,且生產基地主要集中在中國。而在伺服器領域,全球90%伺服器由臺廠生產,而三分之二的生產基地亦位於中國。值得注意的是,面對美國針對中國提高網通設備的進口關稅,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過度仰賴中國生產將面臨當地因採取強制的封城措施而導致供應中斷的風險,為此,伺服器、交換器及路由器供應鏈開始出現變化,為確保供應的穩定性,臺廠開始回臺擴增產能或前進美國、墨西哥、捷克等地生產。在關稅、資安的考量之下,美商開始改變布局的策略,希望提高美國當地組裝的比重,促使相對應的電子代工大廠逐步增加在美國生產交換器、伺服器等產品。

 

(四)液晶顯示器

過去全球液晶顯示器主要供應鏈大多集中在東亞,由台灣、日本、韓國生產,近年來中國透過提供高額的政策補貼而迅速崛起,成為全球最大的液晶顯示器供應國。在全球平面顯示器市場中,中國廠商市占率由2011年之0%提升至2019年之46%,預估2023年可望進一步提升至62%,而面對陸廠的崛起,韓廠市占率持續下滑,轉而聚焦在OLED顯示器的發展。在全球液晶顯示器的市場中,美國廠商未有角色,在美國當地亦缺乏液晶顯示器的製造能量。

 

歐美各國全面檢討供應鏈韌性,加速全球科技供應鏈重組,臺廠尋求突圍之路

從美中貿易戰、科技戰到美國全面檢討供應鏈風險,可以看出美國對於供應鏈韌性的強化,並非針對單一關鍵產業,而是全面性的檢討,從半導體、高容量電池、關鍵礦產、藥品及原料藥、電子代工、印刷電路板、伺服器、交換器、路由器等通訊設備以及液晶顯示器,為降低過度仰賴單一來源、單一生產區域的風險,美國陸續提出相對應的產業政策補助,並透過政府採購的方式,提高廠商回流至美國投資、製造的誘因,重建美國的製造能量。此外,未來將透過資訊透明、強化產業供應鏈監測等方式,降低供應鏈風險,並尋求與友善盟國(Friend-shoring)的深度合作,以強化供應鏈韌性,且加速投入關鍵技術研發,以鞏固美國在先進科技技術上的領先地位。

值得關注的是,2022年5月美國拜登總統與日本、韓國、菲律賓、汶萊、印尼、越南、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澳洲、紐西蘭、印度等印太區域共12個國家發起印太經濟框架(IPEF),宣示將聚焦在供應鏈韌性、潔淨能源、稅收與反腐敗以及貿易等四大關鍵議題上深度合作;此外,7月在德國舉行的G7峰會提出「全球基礎設施與投資計畫PGII(Partnership for Global Infrastructure and Investment)」以抗衡中國力推的一帶一路(Belt and Road Initiative),G7目標在2027年前斥資6,000億美元,推動高品質、永續的基礎設施建設,此項計畫涵蓋歐盟2021年底宣布的3,000億歐元「全球門戶」(Global Gateway)計畫、英國的「潔淨綠色倡議」,優先推動領域包括氣候危機與全球能源安全、資訊安全與資通訊科技網路、性別平等與平權、醫療體系基礎設施與全球醫療安全等,由此可以看出,不論是印太經濟框架(IPEF)或是全球基礎設施與投資計畫(PGII),「供應鏈韌性」都是歐美先進國家高度矚目的關鍵議題,此將加速全球科技供應鏈重組的速度與範圍。

對於臺廠而言,此波美中科技競爭、新冠肺炎疫情、地緣政治等因素影響下,全球供應鏈重組已箭在弦上,有鑑於此,除伺服器、網通設備廠商已陸續回臺投資並加速投入東南亞等地產能建置之外,包括電子代工、伺服器等廠商亦陸續前進美國、墨西哥等地設立生產據點,爭取當地電動車、資料中心等市場商機。除此之外,我國網通設備廠商因應美國積極推動「5G乾淨網路」,積極參與美國5G開放網路架構(Open RAN)的建構,爭取5G基礎建設、低軌衛星、AIOT等市場商機,企圖在全球科技供應鏈重組之際,尋求擴大切入全球供應鏈的機會。

過去臺廠在進行投資評估時,主要考量科技、管理、勞工成本等經濟條件,未來臺廠在各項投資評估的過程中,考量因素不再僅侷限於經濟條件,更重要的是要將客戶需求、地緣政治、國家安全等因素納入評估項目,重新調整供應鏈在各個區域(中國、臺灣、歐洲、美國)的配比,即便在重新調整供應鏈的過程中,可能面臨投資成本、管理難度的明顯提高,但必須透過產業升級、數位轉型,改變產品組合與商業模式,才能在大國博奕的氛圍下突圍而起,持續在全球科技供應鏈扮演關鍵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