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Virtual Reality,虛擬實境)元年是西元幾年?是體感技術探索的1957年?是Jaron Lanier成立VPL的1985年?是科技巨頭們紛紛投入的2016年?還是元宇宙話題正熱的2022年?不論是在何時,總能看到人們對虛擬世界的嚮往。不論對元宇宙或VR感不感興趣,我們也都正在經歷著一場因科技的進步所帶來的改變,而這改變關乎未來我們在虛擬或網路世界的溝通方式。在元宇宙的議題中,有不少公司正在發掘連結虛擬與現實的潛力與應用場景。帶著視覺與聽覺的沉浸式體驗,VR發展的機會再度浮現。
VR頭戴式顯示裝置(Head Mounted Display, HMD)可說是跨入虛擬世界的第一站,也是VR領域中最具代表性的硬體裝置。過去隨著VR熱潮與大廠投入,從高階到低階,從個人用到企業用,各類VR HMD不斷推陳出新。如今當元宇宙成為風口,接下來會我們看到的是野蠻生長後的凋零?抑或是人機介面的新革命?或許可以從接下來介紹的四家公司中看到一些可能。
一、Varjo
VR HMD中的戰鬥機,荷蘭新創Varjo成立於2016年。雖然成立時間不長,但卻在短時間內整合多項技術,推出堪稱業內頂規的高階VR HMD。根據LinkedIn的資訊,四位創辦人Urho Konttori、Klaus Melakari、Roope Rainisto,以及Niko Eiden有著相近的背景,均在NOKIA待過不算短的時間,從事軟硬體的設計與開發。2014年先後離開NOKIA加入微軟,並於2016年創立Varjo。而目前四位創辦人僅Urho Konttori仍留在Varjo,現任CEO在2020年由COO Timo Toikkanen接任,其餘三人則是在2021年創立電腦視覺公司Pixieray。
Varjo旗下有三款不同規格的VR/XR HMD,VR-3、XR-3與Aero,整合了眼部與手部追蹤,支援Unity、Unreal、SteamVR等軟體工具。其中Aero以雙微型LED螢幕,提供115度的視野範圍與99%的sRGB色域。VR-3與XR-3則是採用了人眼分辨率的仿生顯示器,達70 PPD(Pixel Per Degree)的uOLED提供115度的視野範圍、90赫茲的螢幕刷新率,以及99%的sRGB色域。而XR-3更是搭載光達,能做到更為精確的環境捕捉,進行3D空間的影像掃描,並將環境數據透過Varjo Reality Cloud傳送給其他使用者,使其進入3D場景進行互動,為Varjo三款VR HMD中唯一可以實現混合實境(MR, Mixed Reality)的產品。定價上,VR-3、XR-3與Aero分別為3,395美元、5,995美元與1,990美元。
除了硬體設計與開發外,Varjo也推出了雲端服務Varjo Reality Cloud,實現高解析度的VR影像串流。另外,Teleport VR能夠讓位在不同地點的使用者同步共享視覺空間。透過XR-3所建構的虛擬環境,遠端使用者能獲得如同瞬間移動般的互動體驗。
Varjo在2017年完成A輪募資820萬美元,由EQT Ventures領投。2018年則是由Atomico領投B輪3,100萬美元。2019年Varjo展開與Volvo的合作,2020年8月完成C輪募資5,400萬美元,Volvo Cars Tech Fund加入投資。2021年12月Varjo取得European Investment Bank(EIB)的2,000萬歐元債權融資。
二、HTC VIVE
說到VR HMD就不得不提HTC的VIVE了。作為全球VR領域的先驅者之一,HTC在2016年便推出了第一款高規格的VR HMD產品。而隨著VR產業的更迭與元宇宙議題的興起,HTC VIVE不僅在前沿技術的研發上大筆投入,在硬體產品開發與設計上推陳出新,更在軟體與應用層面展開布局。
HTC的VR HMD分為五個系列,入門款的VIVE、專業級的Pro系列、玩家級的Cosmos系列、面向企業用戶的一體機Focus系列,以及追求行動性的Flow。目前HTC VIVE的頂規為其Pro 2頭戴式顯示器,HMD售價為新臺幣24,900元。其單眼解析度達2448×2448像素,視野範圍120度,螢幕刷新率120赫茲(VIVE 無線模組支援至90赫茲),並具備SteamVR追蹤技術2.0。另外是兼顧可攜性與品質的一體機系列VIVE Focus,其配備3K AMOLED顯示器,搭載Qualcomm Snapdragon 835處理器及展現world-scale超大空間定位。在無需連接PC、基地臺或感應器下,即可實現VR體驗。系列最新產品Focus 3更是進一步提升規格,不僅具備高擬真手部追蹤技術,更擁有與Pro 2相同的影像表現,價格為新臺幣32,900元。最後則是面向個人用戶影音娛樂需求的沉浸式VR眼鏡VIVE Flow。除了揚聲器與麥克風,Flow螢幕解析度為雙眼3.2K像素,並具備100度的視野範圍與75Hz螢幕刷新率。Flow不僅外型輕便,更可透過藍芽與手機的連結,提供隨身的VR體驗,定價為新臺幣12,990元。
2022年HTC發表其元宇宙世界VIVERSE,並展示相關平臺、產品和體驗。VIVERSE作為一個元宇宙平臺,遵循開放和可擴展的標準,推出六項核心產品:(1)能探索不同沉浸式內容的跨平臺虛擬分身VIVE Avatar;(2)能穿梭於各平臺、應用程式、遊戲或內容的開放式介面VIVE Connect;(3)全球首款支援Web 3登錄、區塊鏈加密地址登錄,以及WebXR與WebAssembly的瀏覽器VIVE Browser;(4)結合遊戲化功能的NFT市集VIVE BYTES;(5)虛擬世界中家長和孩子的隱私與安全軟體設定VIVE Guardian;(6)無需程式碼即可製作VR內容的教育與培訓平臺VIVE Create。此外,VIVERSE也結合了不少功能性應用與平臺,如音樂平臺Beatday、社群VR平臺VRChat、VR會議與協作的VIVE Sync、VR藝術體驗與互動平臺VIVE Arts等。
三、Oculus
從2012年成立,在Kickstarter上完成200萬美元募資,到2014年被Facebook(Meta)以20億美元買下,Oculus在VR發展的路徑上可說相當具指標性。而在Meta的元宇宙布局中,Oculus也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關於VR HMD產品,與HTC VIVE的多個系列相比單純許多,市場策略上也更為直接,著重於個人娛樂的VR一體機。目前最新一代的All-in-one產品為Meta Quest 2,起售價319美元。畫質上雙眼各具備1832×1920像素的高解析度螢幕,處理器上則是使用了6GB RAM結合Qualcomm Snapdragon XR2平臺。使用者可透過Touch控制器或手勢追蹤方式進行VR介面操作,並在實體空間中設定安全的虛擬邊界,以及透過手機或電視進行投放,與其他人分享畫面。
除了玩遊戲、看影片等個人娛樂功能外,Quest更是踏入元宇宙的重要介面。Meta的第一個元宇宙項目,虛擬社群平臺Horizon Worlds,在2019年9月推出,歷經兩年多的封閉測試,2021年12月開放美加地區用戶加入,4個月內註冊人數超過30萬。用戶可透過Quest直接利用Facebook帳號登入,在Horizon Worlds進行社交、遊戲等活動。隨著社群規模的逐漸擴大,Meta也將一步步豐富可能的應用範疇,如虛擬辦公室Horizon Workrooms、數位資產的交易等。
四、Pico
中國在VR的賽道上並未缺席,然而發展並非順遂。縱觀其歷程,從資本狂潮的野蠻生長階段,到資本遠離的摸索階段。在面臨軟硬體關鍵技術弱項、內容供應缺乏、VR創新生態體系尚未成熟的不利環境下,如今仍在檯面上的中國VR公司均是在風浪下找尋生路的佼佼者,例如以下要介紹的這家公司,Pico(北京小鳥看看科技)。Pico成立於2015年4月,致力於VR技術、內容及應用研發,取得349項專利授權,涵蓋圖像、聲學、光學、硬體與結構設計、作業系統底層優化、空間定位與動作追蹤等。目標是打造覆蓋產業上下游,為消費者提供從端到端的產品與服務全體驗,並在北京、青島、美國舊金山、日本東京等多個國家與地區設有分部。Pico於2018年完成A輪募資約2,470萬美元,由廣發信德與廣發乾和領投,青島巨峰科技創投參與;2021年3月完成B輪募資,由基石資本、深圳市伊敦傳媒投資基金、建銀國際、建銀蘇州科創基金等投資。2021年8月TikTok的母公司字節跳動(ByteDance)宣布收購Pico,價格說法不一,從50億人民幣到90億人民幣,而PITCHBOOK 登載15億美元(約97億元人民幣)、Crunchbase則是登載7.75億美元。
在VR HMD的開發上,Pico的產品定位是無須外接電腦的VR一體機。目前產品分為中階的G系列與旗艦機的Neo系列。以Pico G2 4k S為例,其使用的是Qualcomm Snapdragon 835的處理器,內建128 GB的快閃記憶體與4 GB RAM;重量為278公克;螢幕分辨率達4K,刷新率75赫茲,視野範圍101度;手把控制器則有3個自由度(DoF,Degree of Freedom);配備4,200 mAh電池。而以目前最高規格的Neo 3為例,其使用的是Qualcomm Snapdragon XR2平臺,可支援256 GB的快閃記憶體與8 GB RAM;重量為395公克;螢幕分辨率達4K,刷新率90赫茲(最高120赫茲),視野範圍98度;手把控制器則有6個自由度(DoF,Degree of Freedom);配備5,300 mAh電池。而除了硬體,Pico在軟體上也在開發者平臺、使用者介面與VR助手上有所投入,遊戲串流則是透過SteamVR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