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DIT
EN
2022.05.16

【新創園地專欄-黃沛聲】創業者分手,如何散買賣不散交情?

創業圈裡經常聽到這樣的消息,大致是創辦人與合夥人間擁有相同等分的公司持股,也就是各二分之一。當營運遇上逆風、或是經營團隊間因為某種原因無法繼續合作時,孰去孰留便讓企業面臨挑戰,因為每位創辦人手中持股比重都沒有絕對的話語權,致使最終必須面對去留的決定,以及經歷最終決定之前的難堪「討論」過程。本期立勤國際法律事務所黃沛聲律師將探討新創事業合夥與拆夥需要注意的事項,期望共同創業的朋友們能避免大多數的糾紛,日後見面還有機會當朋友。

 

寫在合夥前:創辦人持股比例盡量不要相等

從過去幾個不歡而散的新創案例中,可以發現幾個重點,創辦人與合夥人的持股比重、有意拆夥時的預先處理,這其中還包括股份的變賣跟估值等議題。

首先,我想提醒創業者們,無論今天是從自己口袋提出創業基金,還是志同道合的好友們一起打拼,思考完善的股權規劃不只是決定了未來團隊的營運,也會在未來需要擴張團隊或獲得外部投資時發生顯著影響。

一個公司有個手握絕對多數股份的創辦人,才像是一艘船有了船長、明確的航行方向,而不該所有人平均分配股份,因為多頭馬車必然容易發生爭執。在談合夥時要做出哪位創辦人該持股較高的討論時,通常不是簡單事,不過相信我,這一定比做出等分股權後在爭議發生時的解決簡單多了。相反來說,若是在合夥初期這點就難以談定,或許這位創辦人也並不像你原來想像那般適合長期合夥!

 

事前規劃首先要努力讓營運不脫軌

不論股權分配如何確認,任何公司經營路上必然會遇上合夥人間的「爭執」,通常這樣的爭執不是來自於欺騙,多半只是因為人類的忘性與想逃稅導致的內外帳不清,或是更常見的是因為純粹積極為公司好而過激的言詞。但不論如何,創辦人間的信任若因某些細節發生了裂痕,就埋下了崩裂的因子,若沒修補,自然有天要走到分手。

在分手協商破局下,由於解散清算有公司法門檻限制,公司未必當然進入清算,這時雙方心中都有疙瘩,負責人(通常也擔任銀行債務的連帶保證人)會想他何必繼續努力幫其他創辦人獲利,真不甘願!而非負責人的合夥人會想,沒進公司工作沒薪資領就算了,負責人手上還有大小章,公司的現金不知道會被動用在什麼地方,未來自己的股利與分紅沒保障!

常常因為心中這樣的顧忌,雙方就開始各自出招,掌握公司資源的、有私人把柄的都用上了,在彼此往返過招幾回合後,通常就只好法院見了,這時除了公司的財務帳務等民事求償外,勢必多出了對個人的刑事訴訟。其實,這樣的作法,賠上的除了額外的律師費、時間、心理上的仇恨外,更賠上了公司(也就是雙方持股)價值,真的得不償失。更糟糕的是,若是需要募資的公司,也會影響到新投資人投資意願及資金鏈,畢竟沒有正常投資人想要介入一間有經營爭議的公司。

其實,以終為始,在合夥初始就該簽訂好創辦人合約,約定最壞狀況發生時的退場機制,會是最好的安排。首先,確認多數股權歸屬某核心創辦人,這樣可以確保公司營運無論如何都不會卡住,只要能繼續營運就不會對不起沒參與營運的財務投資人,內部股權還可以慢慢處理。順利分手方式最重要的是約定好「價格」及強制要求買股的權利。若合夥人之間能和平談定,當然最佳。若事先規劃,我通常建議先約明在無法談定的情形下,非負責人的股東可以強制要求負責人股東買回股份,而這價格通常很低。相反地,也要約定擔任負責人的股東與公司有權強制買回已經不參與經營的股東股份與價格,這價格通常要高於淨值。

如此設計有二層涵意,在公司正常經營時,通常這預定的價格都過低,雙方均不致於使用,可以維持公司穩定。在發生爭議時,雙方都有機會及合約明文可以換錢離開,就算走上法院也有所依據。大家創業兄弟一場,散買賣不散交情,事先約定最好!

 

萬一拆夥導致公司落幕

因拆夥後,創辦的公司經營不下去的案例也存在。從實務上來看,創業者有辦理「停業」與「解散清算」這二個作法,前者類似暫時休息,後者則是完全結束這個企業。其考量在於創業者未來是否還想要另起爐灶?

停業代表的意思是,暫時不會再開立統一發票、不做任何生意,對企業來說這並不是結束、也沒有解散,只是跟政府申請暫時不做生意而無需按月申報營業稅;若是直接選擇退場,企業就需要向主管機關辦理解散程序公文,同時附上清算報表。

理論上,企業要「完全」退場,需要滿足依公司法辦理「解散」及至法院進行「清算」的程序,才算是圓滿落幕,但是,這個動作通常會有律師費等額外費用的產生。對於決定將退場的創業者來說,通常是在營運上已經遇到了困難、甚至是負債到了底線,無力再負擔額外費用的程度。因此,超過九成企業在退場時,並沒有做好做滿完成清算程序這個應該需要、但非必要的條件。

不過,創業的基因通常是流在創業家的血液中的,若對於未來還有創業想法的,我認為完整清算結束這一回合會是比較好的作法。畢竟,未來新事業的生意、股東、團隊通常不會相同,與舊公司做出明顯切割,選擇清算的方式,另起爐灶,用最乾淨的架構重新再來才容易受投資人的青睞。

阿里巴巴的創辦人馬雲曾經說過:「失敗才能帶來成功。」失敗的經歷就是人生最大的財富。在我看來,新創團隊最好的能力就是「韌性」。韌性不代表無條件的頑固堅持,而是有智慧的調整後持續追求。疫情或許帶來了艱困的挑戰,不過站穩腳步、重新考慮後出發,企業的退場將不會是創業者的句點,而只是先蹲後跳的中場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