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DIT
2022.04.23

【名家專欄-吳孟道】寧當烏鴉不當喜鵲

4月名家專欄委請台經院研究六所吳孟道所長撰寫「寧當烏鴉不當喜鵲」,針對近日多個數據讓人觸目驚心,如:美國3月CPI年增8.5%,創40年新高;IMF在4月中將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從原本預估的4.4%,直接下修至3.6%;俄烏戰爭爆發以來,新臺幣在短短兩個月時間大貶4.9%以及台灣3月進口物價指數年增率高達17.24%,創下近八年新高等,吳所長認為雖目前台灣經濟仍看似穩健,但面對可能的出口衝擊、資金外流、通膨增溫等多重變數,呼籲國人不能過度輕忽,必須高築牆、廣積糧,以因應未來眾多不可知的風險與不確定性,因為在經濟與金融全球化的當下,蝴蝶效應往往會被更加放大,形成難以抹滅的傷害。

美國3月CPI出爐,出乎市場意料之外,年增8.5%,創1981年12月以來首見紀錄。同樣地,隨後公布的PPI也不遑多讓,再寫歷史新高的11.2%年增紀錄。代表生產與銷售兩端的物價,同步往上飆升,不僅坐實美國通膨可能失控的臆測,也逼使Fed不得不在鷹上加鷹,趕緊調整升息論調。

Fed主席Jerome Powell近日在IMF舉辦的一場線上會議就表示,目前美國通膨率(此處指的是個人消費支出(PCE)物價指數年增率,2月為6.35%)上漲速度驚人,約是Fed通膨目標2%的3倍。這個數字,顯然已遠遠超過Fed心中認定的合理物價水準。因此,為平抑物價,加快升息步調、積極收緊貨幣,勢在必行,也是Fed的職責所在。

此番論調一出,外界紛紛解讀,5月初即將召開的FOMC會議,升息2碼,看來已是板上釘釘。對照3月FOMC會後說法,這樣的論調不只更顯鷹派,也意味著今年Fed的利率目標區間,恐怕不會只有1.75%-2%,而是會更往上加碼。確實,代表市場看法的芝商所FedWatch,對於年底(12月24日)利率預測,已經上調至2.75%-3%,機率高達87.6%。而這個利率目標區間,在3月Fed釋出的利率點陣圖,基本上是要2023年底才會達成。

市場與官方的認知落差,一方面突顯美國通膨情勢之嚴峻,已無法讓Fed好整以暇、從容的對付通膨巨獸,而是必須更為積極地端出更多政策牛肉,才能避免可能緊接而來的危機與風暴。另一方面,這也代表接下來美國甚至是全球景氣的復甦步調可能生變。畢竟升息本身就是一種壓抑經濟活動的行為,尤其是若市場預測成真,Fed一年內就將利率上調至2.75%-3%,對經濟的衝擊勢必更大。更不用說,在加快升息腳步的基調上,Fed預計從5月開始每月950億美元的縮表路徑,恐怕會讓市場流動性更為緊縮,進而加大對經濟的壓抑作用。

上述推論,絕非無的放矢。4月中,IMF公布最新《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大幅下調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從原本預估的4.4%,直接下修至3.6%,幅度高達0.8個百分點。其中,新興市場下修幅度高達1個百分點,明顯大於先進國家的0.6個百分點。緣由就在於面對全球升息循環壓力,新興市場除了外債問題外(主要是美元債務),也得面臨資金加速外流風險。根據IMF說法,通膨預期失控的風險正在急速升溫,可能導致各國採取更為激進的升息策略,這將使新興市場經濟體承受更大的壓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IMF這份報告中,隱藏著一個更為悲觀的預期。其認為,若西方國家在今年中擴大對俄國石油與天然氣出口制裁,恐讓通膨大火燒得更旺,在這樣的情況下,2023年全球GDP將比現在預估水準再往下降約2%。也就是說,到時全球經濟可能連保2都做不到,這對一向以出口作為經濟命脈的臺灣來說,等於是在傷口上灑鹽。來年臺灣經濟,勢必難以樂觀。

臺灣經濟有多依賴出口?國發會委託台經院進行的一份名為《疫情時代下臺灣經濟成長動能與因應韌性之研究》報告清楚指出,若把近40年(1981-2020)臺灣經濟成長率與出口成長率做一簡單的相關係數統計,可以發現,這個數字高達0.84,如果再把時間縮短到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爆發後的20年左右,即1998-2020,這個數字將更進一步提高到0.94 (數值最高為1)。

這樣的結果,清楚顯示著,臺灣經濟成長率與出口成長率兩者之間,不僅具有高度關聯性,甚至可直接解讀為亦步亦趨。也就是說,出口好,經濟就好,出口不好,經濟一定差。更遑論,這一兩年在疫情衝擊下,臺灣經濟還能繳出如此亮眼成績單,出口貢獻,確實功不可沒。根據主計總處統計,2021年光是淨出口(出口減掉進口),就貢獻近三成的經濟成長率,僅次於投資;若再把時間往前拉到2020年,淨出口對經濟成長貢獻比重更是高達近八成,遙遙領先另外兩駕馬車(投資與消費)。一旦全球經濟如同IMF預估的陷入大麻煩,臺灣經濟恐怕也會被拖下水,無法自絕於外。

當然,面對如此錯綜複雜的國際經濟情勢,臺灣除了出口可能大受影響之外,前述提及的新興市場資金外流風險,也不能輕忽。根據高盛統計,自俄烏戰爭爆發後的一個月內,臺灣資金已流出156億美元(折合約新臺幣4,460億元),遠超過2021年一整年資金外流的153億美元(折合約新臺幣4,370億元)。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甚至以此作文章,特別報導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5,000英里外一個亞洲島嶼(就是臺灣),竟然爆發大規模資本外逃,令人難以想像。

另外,從近期新臺幣匯率的走勢,也可看出臺灣資金外流的嚴重情況。央行統計指出,自2月24日俄烏戰爭爆發以來,新臺幣在短短兩個月時間(2月23日-4月22日),就大貶4.9%,不只把去年一整年2.9%的升幅吐光,還倒賠了2%。如果把時間拉長到兩年(2020-2021)來看,最近這兩個月新臺幣的貶幅,也足足是過去兩年7.4%升幅的三分之二多,顯見短期臺灣資金外流情勢,確實相當嚴峻。而這也衍生出另一個問題,就是接下來臺灣通膨壓力,可能會再往上疊加。

箇中原因,不難理解。當前臺灣面臨的通膨問題,主要是來自於輸入型通膨,也就是進口物價的大幅飆升。在此一前提下,如果新臺幣匯率又出現大貶,因進口物價帶動的輸入性通膨,無疑會更加惡化。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過程中,能源與糧食價格,顯然是其中最為關鍵的因素。原因在於臺灣能源進口比重高達97.7%,而糧食自給率(以熱量計算)則是只有31.75%,顯示不管是能源或糧食,臺灣都得大量依賴外國進口,當國際能源及糧食價格飆漲時,臺灣進口物價自然大受影響。

根據主計總處統計,臺灣3月進口物價指數已創下近八年新高,年增率高達17.24%,對比2月,更是月增5.3%。反映在廠商成本端的躉售物價指數(WPI)上面,則已是連續12個月維持兩位數年增率(3月為13.89%),創下自1981年4月以來的最長雙位數年增紀錄。這不啻也意味著,在俄烏衝突仍未結束前,通膨,不管是全球或臺灣,恐怕都已回不去了。

面對可能的出口衝擊、資金外流、通膨增溫等多重變數,臺灣當前經濟雖仍看似穩健,但也不能過度輕忽。特別是在經濟與金融全球化的當下,蝴蝶效應往往會被更加放大,形成難以抹滅的傷害。或許是時候該好好認真思考,如何高築牆、廣積糧,以因應未來眾多不可知的風險與不確定性。不管是主事者或投資人,恐怕都須要有這樣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