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68到37,落差高達78%,耗時不過短短三個多月時間,價格就出現兩極變化。是的,你沒看錯,這是近來相當火紅的行動支付業者Affirm股價跌幅。雖然與它2021年1月IPO首日股價飆升近一倍的漲幅相比,還是有段明顯落差,但跌落神壇速度之快,恐怕也沒有幾家IPO新創可與之比擬。
正所謂無風不起浪,事出必有因。Affirm股價持續下探新低,除了與主要客戶Peloton及Shopify等族群股價跌跌不休有關外,美國消費者金融保護局(Consumer Financial Protection Bureau,CFPB)決定介入調查並加強監管,恐怕才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Affirm主打先買後付(Buy Now, Pay Later,簡稱BNPL)服務,消費者可以先行享受或使用產品,過一段時間後再支付貨款(可選擇一次付清或分期付款),號稱是足以取代傳統信用卡的未來新興支付模式。也就是說,即使是未與銀行有任何信用往來紀錄的金融小白,也可以從Affirm提供的BNPL服務,取得延遲或分期付款權利。
根據Affirm IPO的公開說明書,傳統支付選項、風險與信用模式,對消費者及店家而言,具有一定的侷限性,也可能存在欺騙行為。而Affirm透過BNPL模式,加上擁有大量消費者與買賣數據的風險評估模型,正好可以補足這塊的不足與缺陷之處,甚至取而代之。這也是為何BNPL的信仰者堅定認為,信用卡終將成為過去,而BNPL璀璨的未來,正要開始。
諷刺的是,當BNPL逐漸成為金融科技顯學並融入千禧與Z世代族群的日常生活時,美國監管機關CFPB卻冷不防地來了一記重槌,決定對包括Affirm、Klarna、Afterpay、PayPal以及Zip等在內的五家主要BNPL業者啟動調查,要求這些業者必須提供買賣頻率、交易費用、擔保工具及信用報告等方面的資訊。此舉猶如在群眾興頭上澆下一盤冷水,想當然耳,對相關個股股價的衝擊,自然不在話下。
不容否認,BNPL對於電商平台的經營與銷售,確實有著顯著的推波助瀾效果。特別是在Covid-19疫情期間,隨著零接觸經濟大行其道,這種不需信用便可延遲或分期付款的支付模式,更是讓許多受到疫情衝擊而失業或落在社會底層的民眾,在購物上多了新的選擇。也難怪,不只金融科技業者鎖定這塊領域,連原本專攻電商或電子支付的龍頭,都決定跨入這個領域。
比如2021年8月,蘋果宣布與Affirm旗下的支付新創PayBright合作,推出Apple Pay Later服務,讓消費在選購iPhone、iPad及Mac等產品時,可以使用BNPL支付模式;隨後,Amazon也宣布與Affirm合作,在美國Amazon平台試行延後付款服務;沒多久,美國數位支付巨頭Square更大張旗鼓表示,將以290億美元收購澳洲專營BNPL的新創Afterpay;一個多月後,PayPal也跟著宣布,將耗資3,000億日圓(約27億美元)入主日本新創Paidy,以強化自家BNPL產品。
凡此種種,都在在證明,BNPL不單只是新創圈的辦家家酒遊戲而已,而是有機會成為引領未來潮流的新形態支付模式,即便它存在歷史已超過20年。知名調研機構Cornerstone Advisors就指出,2021年BNPL市場規模粗估約1,000億美元,足足是2020年240億美元零接觸金融支付模式的四倍之多,顯見這個市場正方興未艾。在這樣的前提下,美國CFPB的重槌,是否會對BNPL發展,產生極端不利的影響與衝擊,恐仍有待觀察。
不過,必須提醒的是,即使眾多科技巨頭都認同並投入這樣的支付模式,但這並不代表BNPL就沒問題,也不應輕忽它可能帶來的風險。畢竟BNPL本質上還是屬於延遲或分期付款的一種,同樣存在債務違約風險。尤其是BNPL鎖定的族群,主要是以年輕世代或沒有與銀行信用往來紀錄的金融小白為主,在缺乏足夠財力證明的情況下,無形中會讓這樣的風險更加放大。
加上以現有大多數BNPL的運作模式來看,為刺激消費者購物慾望,基本上審核或把關條件都不會太過嚴格,往往會造成過度消費情況,也就是說買了一堆根本用不到的東西,最終導致消費者過度擴張信用,形成龐大的債務負擔。到時若無法還款,勢必會引發債務糾紛,甚至衍生出新的社會問題。目前國外已有不少這樣的案例陸續出現,或許這也是為何CFPB要介入調查的關鍵所在。
確實,根據美國個人理財顧問公司The Ascent在2021年3月所做的一項問卷調查,受訪者中有高達56%曾經使用過BNPL服務,其中又以18-24歲這個族群成長最快(62%)、比重也最高(61%)。然而,在使用BNPL服務的這群受訪者中,已有31%用戶出現延遲付款或產生滯納金,而且也有高達36%用戶表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已確定會在2022年出現付款問題。顯然地,因BNPL而來的債務風險,已經慢慢在升溫。
值得注意的是,這股方興未艾、在全球颳起旋風的BNPL趨勢,最近也慢慢掃向臺灣。例如2021年9月,臺灣本土電商巨頭PChome發布重訊表示,將以超過新臺幣20億元資金,取得主打無卡分期的21世紀數位科技過半股權,正式跨入BNPL領域。此外,來自新加坡的BNPL公司Atome也於2021年11月宣布進入臺灣市場,並與渣打銀行策略合作(渣打投入5億美元),擴大Atome在台的BNPL市占率。另一方面,早於2019年就已來台推出「AFTEE」無卡後支付服務的日商恩沛科技,則是藉由日本母公司也是日本BNPL龍頭Net Protections Holdings (NPHD)近期在日本掛牌上市的氣勢,宣布將持續擴大在台業務與客群,深耕臺灣這片藍海。
無疑地,不管是本土電商龍頭或外商金融科技新創在BNPL領域的投入,對於臺灣數位科技轉型或消費市場活絡,都有著加分作用,也是一件好事。只是,就如同目前國外BNPL發展逐漸浮現的債務風險問題一樣,臺灣未來勢必也會面對同樣的情況。主管機關,恐怕還是得先未雨綢繆、及早因應。
畢竟在臺灣,消費者權益保障,相當受到重視。特別是與金融相關的業務或產品,更是如此。過去雙卡風暴,不僅嚴重衝擊銀行獲利、重創金融產業,也造成消費信用規模全面緊縮、減緩臺灣經濟成長,甚至引發諸多涉及人身安全的社會事件,就是血淋淋的教訓。
勿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針對BNPL的可能風險防範,美國CFPB已經先行開啟第一槍,以避免事態擴大。對此,臺灣情況或許不盡相同,但以茲借鏡、及早做好準備,總是不會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