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DIT
EN
2021.10.26

【新興領域:10月焦點5】燃油車大限將至,台灣早期投資在電動車產業情歸何處?

當世界各國紛紛訂下禁售燃油車的時間表的同時,等同於是宣告燃油車的大限將至,也為電動車時代掀開了序曲。台灣在電動車政策雖然尚未訂出明確時間表,然無論是大廠或者早期投資早已經動作頻繁。本文將透過FINDIT平台所收集之台灣新創獲投數據,帶領讀者一窺早期資金在電動車領域情歸何處,進而探討台灣電動車領域發展利基與困境。

電動車發展始於聯合國潔淨能源部長會議於2009年通過的電動車倡議,透過強化全球對電動車的使用以達成減碳的目標。參加的會員國包括中國、美國、英國、加拿大、日本、法國、德國、荷蘭、挪威、瑞典等10國。對先進國家來說,重視的是能源戰略,對開發中國家來說,產業經濟發展與供應鏈的形成則更加重要,然而,無論背後的目的為何,電動車時代的到來,已是全球共同的趨勢。在目標確定以及政策推動下,各國禁售燃油車的時間表也相繼出爐,較早實施的如荷蘭、挪威預計於2025年實施,較晚的則如印尼、法國將禁售燃油車的時間表訂於2040年。台灣在電動車政策雖然尚未訂出明確時間表,但是產業界已經動作頻繁。當中,聲勢最為浩大的莫過於以鴻海、裕隆為首的MIH電動車平台。MIH自2020年10月成立到2021年6月,就已有超過1,684家企業加入。在早期投資方面,最為國人所熟知的莫過於近期赴美上市的睿能創意股份有限公司(Gogoro)。除了大廠在電動車的投入與電動車新創明星之外,台灣電動車新創分布與利基為何則相對較少文章探討,以下,本文將透過FINDIT平台所收集之台灣新創獲投數據帶領讀者一窺早期資金在電動車領域情歸何處,進而探討台灣電動車領域發展利基與困境。

一、電動車領域獲投趨勢總覽

在資料來源與定義上,本文收錄的台灣獲投企業定義為:(1)公司註冊地點在台灣或註冊地點在海外,但創辦人來自台灣;(2)上市/櫃(含興櫃)前或下市後的獲投紀錄;(3)不包含收購及母公司對子公司投資。(4)台灣「新創」獲投的定義,除上述條件外,再多加「成立時間2010年以後」的條件,以示區別。FINDIT所收錄的台灣獲投資料來源包括:(1)國際早期投資資料庫Crunchbase;(2)科技媒體或新聞媒體(數位時代、Inside硬塞的、工商時報、經濟日報等);(3)獲投企業提供(新聞稿、網站或臉書資訊、主動提供給FINDIT);(4)國發基金季/年報、相關承辦的政府單位;(5)投資人(包括投資機構/投資公司新聞稿、網站、上市櫃公司財報轉投資資訊、投資人主動提供給FINDIT等);(6)經濟部商業司公司登記相關資訊。

根據FINDIT收錄的資料,在2015年至2021年7月期間台灣交通科技獲投件數為29件,約占整體交通科技獲投件數的30%;已揭露的獲投金額為4.28億美元,則占整體台灣交通科技獲投金額的71%。若將獲投企業限縮為2010年後成立的新創企業,同期間共有22件投資交易,約占整體台灣交通科技獲投件數的23%,已揭露交通科技新創獲投金額為3.9億美元,則占整體台灣交通科技獲投金額的65%。

綜合而言,電動車在在獲投件數上雖然不是交通科技獲投的主要項目,但就獲投金額來看卻是交通科技早期投資吸金之所在。

圖5-1 台灣電動車領域獲投總覽

二、台灣電動車獲投的階段以早期為主

從獲投階段來看,2015年至2021年7月間收錄的交通整體獲投資料中,依投資件數占比來看,以A輪(含)以前的早期階段交易件數占多數,約62.07%,中期階段約13.79%,未揭露者占24.14%。簡言之,台灣電動車早期投資階段別高度集中在早期,能夠進階到中期階段的則為少數。

圖5-2  2015-2021.7台灣電動車獲投統計-投資階段

三、就獲投件數來看,早期投資押寶電動巴士

為了解電動車次領域獲投狀況,本研究將電動車再細分為電池、馬達、電能動力系統、電動巴士、電動機車、電動轎車、電動卡車、物流、商業服務與其他等類別。由獲投件數來看,以電動巴士的獲投件數最多,就獲投金額來看則以電動機車獲投金額最高,達3.3億美元,獲投金額次高的則為電動巴士的4,000萬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電動機車領域中,僅有睿能創意股份有限公司(Gogoro)於2015年獲國發基金、Panasonic株式會社、潤泰企業集團的3,000萬美元B輪投資,與2017年獲淡馬錫控股私人有限公司、法國天然氣蘇伊士集團、Generation Investment Management、住友商事株式會社等投資者3億美元C輪投資等兩筆記錄。換言之,撇除台灣電動車之星睿能創意股份有限公司(Gogoro)不看的話,台灣在電動車的發展可以說是押寶在電動巴士上。

圖5-3  2015-2021.7台灣電動車次領域各年獲投統計-按件數

圖5-4  2015-2021.7台灣電動車次領域各年獲投統計-按金額

四、台灣電動巴士獲投企業介紹

台灣電動巴士獲得早期投資的都是電動巴士整車廠,以下本文依整體獲投金額高低依序介紹台灣台灣電動巴士獲投企業。

1.唐榮車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累計獲投超過1,900萬美元/未揭露輪次

唐榮車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位於台中大雅,前身為唐榮鐵工廠車輛事業部,是台灣最大鐵路客車與貨車製造工廠。2002年唐榮車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2004年唐榮爭取到VOLVO卡車與巴士的技術授權,歷經半年轉型,唐榮拿到1,350輛VOLVO卡車與巴士代工組裝合約。2006年唐榮車輛科技開始生產並上市Volvo低地板公車。2012年唐榮申沃低地板公車之量產上市,2014年唐榮申沃電動公車正式量產上市,同年獲得獲濟部工業局智慧電動車先導運行計畫補助。2017年唐榮申沃電動公車正式投放市場於桃園市、台中市、台南市、金門縣商業營運。目前唐榮車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提供的產品包含電動大巴、電動中巴、電力電池組、電池管理系統、大功率智慧快速充電機等,可以看出唐榮在充電模式,找出解方的企圖心。今年8月,唐榮結合包括大同、漢翔、台灣松下、為升電裝等十家各領域領導廠商,成立CTP電動商用車聯盟,順利開發出「漢唐1號」電動巴士新車型。由於,唐榮車輛擁有國內唯一「全低地板底盤平台技術」,故唐榮車輛科技表示CTP開發的電動巴士,可望名列國際前7位。就獲投記錄來看,唐榮車輛科技於2019年獲得亞力電機股份有限公司、兆豐創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台新證創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等超過1,900萬美元的投資。

2.華德動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累計獲投超過1,600萬美元/未揭露輪次

華德動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05年,總部位於桃園,由創辦人蔡篤雄設立,創業宗旨為開發有創意且符合政府節能減碳宣導的新型環保車輛,創造綠色產業最重要的指標事業與平台。2015年其電動車已於竹科、故宮南院與南科…等地正式營運。2016年結合車王電子,發布車聯網技術暨創新服務模式,建構行動式公務商業服務第二空間的智慧電動中型巴士,並且於國光客運(宜蘭南方澳線)交車3輛電動大型巴士、桃園客運GR2(桃園八德線)交車7輛電動大型巴士,正式營運。2017年車王電子董事長蔡裕慶出任華德動能新任董事長,華德動能將利用車王電子所提供之相關資源,將商用電動巴士的車聯網技術再提升,同年與明基智能合作開發「智慧車輛管理系統」,開始Drive by wire和ADAS的第一步並日本住友商事簽訂電動巴士出口合作備忘錄。2018年獲符合國際標準之600V高電壓新款車型正式通過VSCC(車安中心)及欣欣客運(動物園-松山車站)交車12輛電動大型巴士正式營運。目前華德動能主要產品包含電動大巴、電動中巴、無人巴士、車輛管理系統、低底盤骨架、HMI人機介面。華德動能在整車、車身、底盤傳動、車輛控制、電池動力等五大系統內,絕大部份都已經完成國產化,也是台灣唯一以電動巴士取得交通部VSCC的自主開發設計資格的廠商,側重在推動電動巴士的電動化、聯網化、自駕化、服務與共享,透過物聯網管理電網、車聯網在雲端管理車況。就獲投記錄來看,華德動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於2016-2019年連續獲得車王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的投資,累計獲投超過1,600萬美元,輪次未揭露。

3.創奕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累計獲投超過300萬美元/A輪

創奕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tron-e)創立於2011年,總部位於桃園。專注在動力及儲能材料、元件、系統等的專業領域上的技術開發與創新與開發。目前主要產品包含4米與7米自駕迷你巴士、9米與12米電動巴士、電動巴士底盤、動力電池、磷酸鋰鐵電池組、電動行李牽引車與儲能系統等。創奕能源科技已投注十年以上的時間在綠色能源及儲能系統的研究發展,擁有綠色材料技術開發能力、奈米化粉材研磨及分散技術等專利。創奕能源多次與台灣智慧駕駛公司合作參與自駕巴士的測試運行,包括2018年桃園農業博覽會園區自駕接駁巴士、2019年台中麗寶樂園園區自駕接駁巴士、2020年在台北市信義路公車專用道,進行全台灣第一個商業區內自駕測試計畫,與2021年機捷A17站青埔開放場域自駕測試計畫並且為加速海內外智慧化公共運輸市場的推廣,創奕能源科技與法國的自動駕駛領導廠商Navya公司簽署合作備忘錄,共同發展自駕巴士在智慧城市的應用。2021年7月創奕能源科技與印尼國營列車製造公司INKA及綜合型大學Universitas Sebelas Maret舉行線上合資簽約儀式,將在印尼共同成立合資公司INOTRONS,積極推展電動巴士與新能源事業。印尼常年高溫,電動車的電池系統必須有完整的散熱設計來保護電池壽命及維持正常運作。創奕能源擁有液體冷卻電池系統專利,電池系統在高溫環境下,能有更好的溫度控制,確保電池系統的使用壽命和更好的妥善率。就獲投記錄來看,創奕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於2018年獲國超投資興業股份有限公司、碩禾電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超過300萬美元的投資。

4.凱勝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累計獲投超過170萬美元/A輪

凱勝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創立於2012年,總部位於台中,主要從事電動車之研發、組裝生產及銷售。2013年,順利取得電動大客車K9的測試認證,2014年3月,在台灣完成第一部電動大客車K9的組裝以及取得正式牌照,2014年4月28日於苗栗客運苑裡保養廠舉辦交車啟動典禮。2021年8月凱勝綠能宣布與澳洲麥格理資本共同合作開發台灣電動車充電基礎設施、各式純電商用汽機車市場及其創新之營運模式,包括但不限於電動汽車、公車、卡車、機車及儲能系統項目。麥格理資本看中的是台灣完整的產業供應鍵,結合資本市場與綠能產業,以創新的合作模式搶占台灣電動車市場。就獲投記錄來看,凱勝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於2015年獲主新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40萬美元天使輪投資,2016年則獲富邦綜合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台新創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強茂股份有限公司超過128 萬美元投資。

 

五、當台灣電動巴士出海搶外銷市場…

燃油車大限將至,台灣電動車早期資金投資除了重金投入睿能創意股份有限公司(Gogoro)外,其次就是電動巴士。為什麼是電動巴士?首先,台灣電動巴士發展已逾十年之久,在我國政策補貼下已具備外銷能力,雖然,面對中國宇通、金龍、比亞迪、中車等電動巴士企業的競爭,但受中美貿易戰影響,反而為台灣電動巴士產業帶來發展機會。其次,電動巴士充電地點可直接設置於公車總站,省去電動自小客車或電動自行車需要廣布充電站的資金成本。第三,相較於自小客車,大客車也比較沒有品牌迷思,相對容易透過價格優勢與傳統車廠競爭。最後,當燃油改成電後,電源、充電、系統整合、控制器、晶片等,都是台灣的強項,「三電整合」成為台灣領先其他國家最大的利基。

雖然說台灣電動巴士是短期內台灣可望出海的電動車項目,然而,真的要出海的話,面臨的考驗恐怕也不小,扣除傳統車廠不說,光是在早期資金挹注上來看,台灣電動巴士廠商所獲資金就遠低於國外新創,例如,法國的EasyMile已累計獲得8,900萬美元早期資金,同樣來自法國的NAVYA也已獲得超過7,200萬美元早期投資,相較於我國電動車獲投企業資金水位高出許多,在資金的支持下,國際電動巴士廠商也有更大的空間發展自動駕駛技術。未來,如何透過國內資源整合發揮我國電動巴士整車優勢?如何強化軟體功能提供國外客戶全面性的解決方案?如何增加電池與系統的穩定度以適應各國不同的氣候環境?都將成為我國電動巴士業者是否能夠在這波浪潮下成脫穎而出的關鍵。

參考資料

1.黃敬哲(2021),“2021 電車襲來》禁售燃油車玩真的,看政策法規如何牽動產業變化”,科技新報, https://reurl.cc/n5LOGX。

2.林鳳琪(2021),“鴻海也看好的國產電動巴士 ,被哪三道逆風絆住未來?”,遠見, https://www.gvm.com.tw/article/81958。

3.王則翰(2021),“【 MIH 電動車平台 】大全:聯盟成員、概念股、優勢有哪些?”,股感知識庫, https://reurl.cc/95Rpdv

4. ___(2021),“唐榮及漢翔等10家企業組CTP聯盟開發「漢唐1號」 Q4進軍海外電動巴士市場”,自由財金, https://reurl.cc/35exaR。

5. ___(2021),“只要花1年,電動巴士發展將超越過去10年 車王電如何讓世界走向台灣”,天下,https://reurl.cc/0xZ1yb

6.翁永全(2021),“前進印尼電動巴士市場 創奕能源與印尼INKA共組合資公司”,經濟日報,https://reurl.cc/2oELGa。

7. ___(2021),“凱勝綠能、麥格理資本簽訂MOU 共探台灣綠能產業商機”,ETtoday財經雲,https://reurl.cc/mv00GM

8.翁永全(2021),“創奕能源與法國Navya 合作推廣公共運輸自駕車”,經濟日報,https://reurl.cc/zW6D1N

9.___(2021),“台灣電動巴士10年1600億商機 有望超前電動車 誰會是競逐下的贏家?”,今周刊,https://reurl.cc/82NX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