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率低」、「少子化」、「人口負成長」等這些詞彙,常見於媒體報章,對全體臺灣人民來說,面對「超高齡社會」就像是坐上一台一路走緩降坡的空中列車,沒有人能夠下車置身事外,但也沒有人能夠踩剎車延緩問題的到來,所有人只得往可知的未來走去,如同「人都會老」的議題一樣,熱切地考驗著我們面對真實的勇氣。
邁入超高齡社會
2021年9月,主計總處公布民國109年人口及住宅普查報告,從統計資料當中顯示,109年15至64歲工作年齡人口為1,654.7萬人、占全國71.5%,較99年大減16.9萬人,創下歷次普查首次負成長的紀錄;另外,109年常住人口(不含移工)當中,未滿15歲幼年人口有291.4萬人、占12.6%,減少66.8萬人;而65歲以上老年人口367.1萬人、占15.9%,劇增122.6萬人(成長50.1%)。顯示出臺灣少子化、高齡化的趨勢已難逆轉,且因疫情關係有些人選擇不出來找工作,勞參率下降,遠低於美、日、韓。
同樣地,國發會在2020年8月所公布的人口推估報告(2020年至2070年)也顯示,臺灣總人口已在2020年1月達到最高峰2,360萬人,在此高點之後,出生數低於死亡數,出現了死亡交叉,人口轉呈負成長,預估2025年臺灣將提前進入超高齡社會,65歲人口占比超過20%,社會中每五位就有一位是長者。另外,我們還看到,人口年齡中位數持續走揚,2016年已超過40歲,2020年預估為42.7歲,直至2034年將超過50歲,也就是說,全國人口約有一半為50歲以上的中高齡族群。對此,不僅央行憂慮老年人口的高儲蓄率會使得資金市場流動性降低,高教市場的萎縮,流浪教師的問題更是屢屢成為社會討論的焦點。長此以往,許多專家憂心臺灣經濟成長動能將受到波及。
當然,這也並非只是臺灣所面臨的議題,日本、義大利、德國等均早已到達超高齡社會的標準。預估至2050年,全球會有20%的人口(約20億人)超過60歲,邁入「超高齡時代」,這是人類歷史上,我們首次面對這麼多人步入老年。
究竟超高齡社會具有哪些特色,本文參考《The Gerontechnologist》關於2021年高齡科技(Age tech)的報告,綜整說明如下:
1. 照護人力短缺
隨著老年人口的增長,照護的需求越來越高,但家庭本身的照顧資源,又因為生育率下降而萎縮,家庭成員同時照顧一位以上年長親屬的狀況以極為常見。全球來說,一個80歲以上的年長者,在2010年有7.1位潛在的家庭照顧者,但預估至2030年時,將下滑只剩4.1位,顯示照護人力短缺的問題將隨時間逐步擴大,許多國家正面臨護理人員不足的問題。
臺灣方面,根據衛福部2016年《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的報告來看,2010年的戶口普查資料顯示我國老年人的長期照顧需要率為12.7%;若以該項結果進行推估,我國長期照顧需求人數將由2017年的55.7萬人,增加至2026年的77萬人,其中65歲以上老人所占比率逐年上升。然而,相對於照護需求的快速增長,我國照顧服務員、社工人員、護理人員、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等在過去十年,人數未見顯著成長,照顧服務員人力不足的情形將越來越嚴峻。
2. 追求「就地養老」目標
根據美國一項調查顯示,有90%以上的65歲老年人,希望自己在晚年的時候,能待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下養老,不樂見生活環境有太多的變動,但往往會因為身體素質下降、家人分居等因素,被迫經歷搬遷。因此,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提出「就地養老」(Aging in place)的概念,意旨「無論年齡、收入或能力水平如何,都能安全、獨立且舒適地在自己家和社區中養老」,並將此設為理想的目標,認為結合科技的護理將有助於達成此一宗旨,實踐樂活安居、養老的終極追求。
3. 銀光經濟新藍海
過去,企業多半不會把中高齡族群當作商品或服務銷售的核心目標客群,即使針對該族群所販售的商品或服務,行銷包裝往往也都會朝向「退化照護」與「衰老扶助」等方向,從不曾與「科技」或「時尚潮流」連結。然而,銀光經濟(Longevity Economy)又稱為「長壽經濟」,率先由美國退休人員協會(AARP)提出,並由麻省理工學院年齡實驗室(Age Lab)的總監約瑟夫.柯佛林(Joseph F. Coughlin)表示,未來長者群像將與上一個世代大不相同,我們都必須揚棄過去窠臼的概念,以新經濟的眼光對待這群「新熟齡族」。
對新熟齡族來說,退休與老年生活已不傾向仰賴子女輩照顧,他們能自我備戰老化的過程,且加上對遠距聯繫的剛性需求,他們甚至比其他年輕世代還更能因應網路裝置。不久的將來,成功的銀髮產品將必備高科技功能,例如許多有手抖問題的長者,不再只能選擇過去又俗又矬超大按鍵的簡易手機,有機會選擇擁有靈敏音控功能的智慧型手機。
根據牛津大學調查顯示,2018年50歲以上的美國人在商品和服務上花費了7.6兆美元,預計到2050年將增長到27.5兆美元,且光是2030年,預估他們每人每年花費在科技產品就會超過200美元,實為新藍海市場。同樣地,2025年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的臺灣,老年人口超過330萬,每年商機上看新台幣500億元。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力對此表示,臺灣應積極邀請產業打造銀光生態圈,鎖定「智慧醫療」與「智慧家庭技術」,才能把握未來商機。
高齡科技(Age tech)關注的重要議題
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預測,到2060年,美國65歲或以上的人口數將增長到9,500萬,占該國總人口近四分之一。面對越來越龐大的老年族群,美國聯邦政府不得不更積極地制定相關的戰略指引、工具及建議,使長者能夠健康且獨立地自主生活。對此,國家科技委員會(NSTC)成立了高齡科技研究與開發工作小組,提出一系列具備強大潛力的高齡科技新興技術報告,作為公私部門研發(R&D)指南,目前已確立了六項重要議題,希望能藉此提高年長者的生活質量、保持獨立性、減輕護理人員壓力,並降低醫療保健成本。以下說明之。
1. 自主生活的能力
美國國家科技委員會(NSTC)認為自主生活包含日常生活(ADL)及工具性日常(IADL)兩種層次,其中ADL為進食、洗澡、穿衣、如廁、步行、移動和節制;IADL則是可靠家庭以外的社區協助的部分,分別有烹飪、駕駛、電話或電腦使用、購物、記賬、藥物管理、洗衣等家務。
為能強化高齡者完成上述這些日常活動的自主能力,其報告中指出高齡科技能介入協助的三大部分,分別為衛生(包含沐浴、口腔護理和皮膚護理)、營養(包含:膳食準備、購物和飲食)及藥物治療(時間與藥量管理)等。
2. 自主行動的能力
行動能力是獨立生活的最重要的關鍵,通常是指基本步行、移轉上床、基礎休閒、完成日常任務、從事工作、鍛鍊活動與汽車駕駛等。應對這些挑戰,高齡科技主要可以介入運動輔助、監測及安全防護的部分。
3. 自主交通的能力
隨著年齡的增長,個人身體與思維認知的靈敏度正在下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交通的能力,部分高齡者可能需要改裝車輛或引用先進技術來幫助他們駕駛,或者應用導航與行程安排應用程式(App),幫助老年人更安全、更輕鬆、更順利地搭乘公共交通工具。
4. 認知疾病的護理
精緻飲食所導致的高血壓、高血糖及各式心臟病,都是已知的癡呆症誘發因子。2017年,全球有5,000萬癡呆症患者,預計2050年全球病例將增至1.52億,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宣布將癡呆症列為公共衛生優先事項。另外,不光是癡呆症,2017年在美國大約有600萬65歲以上的人患有阿茲海默症(AD)或由AD引起的輕度認知障礙(MCI),預計到2060年,美國患有AD症狀者將增至1,500萬。有鑑於此,應透過創新科技的照護模式,來滿足高質量且以人為本的護理需求。對此,美國國家科技委員會(NSTC)認為高齡科技的切入重點在於:認知監測、認知訓練和財務安全的部分。此處所提之財務安全主要是避免因為年長者的認知照護的花銷而拖垮整個家庭的經濟能力。
5. 社群的溝通與聯繫
由於聽力損失、社會孤立和孤獨,老年人時常面臨溝通挑戰,尤其是在經濟困難的農村社區,透過高齡科技能提升聽力設備,並透過網路及社群媒體加強遠距通信的便利性,盡可能維持老年人與廣大社區的聯絡頻率。
6. 有效的醫療保健
現今社會,高齡者罹患文明病及慢性病者眾,為了減輕第一線護理人員和臨床醫生的壓力,高齡科技成為必備的策略,同時,也會輔以遠距醫療和隨身護理儀器(eCare),能大幅預防和管理慢性病程,維持健康,並避免錯誤的護理介入。
高齡科技(Age tech)生態系
面對超高齡社會及高齡科技的浪潮,大型科技公司,如蘋果、亞馬遜和Google當然也沒有缺席在這場藍海戰略中,近來他們主力開發「通用年齡」的功能與新設備。
舉例來說,蘋果的Apple Watch有內建跌倒檢測的功能,2020年,他們更推出「家庭方案」,針對沒有iPhone的高齡使用者,能透過簡單操作方法與家人通話、發信與分享GPS位置。
另外,亞馬遜的Amazon Echo智慧型喇叭所搭載的智慧型語音助理Alexa的「drop in」對講機功能,一直以來都被老年人和其照顧者愛戴。2020年,他們推出了「Alexa Care Hub」,主要是讓家庭成員能更留意家中年長的親人,在家人喊救命時能夠遠端接收到相關警告。2021年9月,他們又開發了「Alexa Together」的延伸服務項目,能讓更多家中成員一同遠端照顧家中年長者,有助讓兄弟姐妹共同分擔照顧責任。而緊跟亞馬遜的腳步,Google近期也一直在試行一個專為老年人設計的簡單的介面,名為「Nest Hub Max」。
除了大型科技公司,也有越來越多新創公司投入高齡科技應用開發的行列,通常這類的產品與服務不僅考慮老年人,其家庭成員、政府、醫療保健體系或其他相關服務提供者等,也都會成為利益相關者,形成高齡產業的保護傘,使整體社會都受益。
《The Gerontechnologist》已於四年中第四度發布高齡科技的生態系報告,2021年全球有200家高齡科技公司被選入其中(如下圖),相較2020年的產業地圖,今年特別多出了三個新類別,分別是「住房」(Housing)與被歸類在社交和溝通(Social &Communication)大分類裡的「學習/指導」(Learning/Mentoring)及「詐騙預防」(Scam Prevention)。這些項目也彰顯了高齡科技市場已從醫療健康為主力的產業內容,日益多角化延伸至老年人的各種日常需求。可從如下個案說明瞭解其公司營運內容與近期獲投金額。
- 住房平台/UpsideHōM(種子輪,230萬美元)
UpsideHōM是於2020年創立於美國退休人士天堂-佛羅里達州的高齡科技新創業者。他們為老年人提供全面管理的出租公寓,打造一個「就地養老」的空間,每個人可就自身的地域需求在其公司的官網上搜尋、選擇,所有定價都有清楚標示,約是每個月2,500至3,500美元不等的租金。而日常寢居方面,會有專屬的廚師準備飯菜、洗衣服務、雜貨配送及安全監控,另外,該公司也注重老年人外出的安全,可選擇有人或無人陪伴的交通方案,或者報名社區內的健身計畫或終身學習課程等等,致力於提供高齡階段高質感的生活方式。他們於2021年7月獲得Freestyle Capital、Triple Impact Capital的種子輪共230萬美元的投資。
- 學習平台/GetSetUp(風險投資,510萬美元)
GetSetUp於2019年成立於美國舊金山,是提供給5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線上學習的課程平台,包含領域專家的直播課程、線上社交活動以及與高齡、樂活主題相關的演講內容,以英語、西班牙語、印地安語及華語為主。目前全球會員人數已擴展至160個國家超過220萬名用戶,其核心團隊位於美國、澳洲、印度等地。
在疫情期間,GetSetUp發揮其影響力,線上教導老年人如何使用Zoom、Google等線上會議的應用程式,不僅有助於減少他們對新科技的恐懼,也讓疫情期間長時間居家隔離的老年人得以線上聯繫親友。就連線上叫車平台Uber,10月也宣布與GetSetUp建立合作夥伴關係,鎖定老年人的「自主移動」需求,開設叫車App教學的相關課程,將服務大幅擴展至高齡市場。
目前,GetSetUp已籌集了1,510萬美元的資金,並在今(2021)年9月獲得51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主要投資者未公開。
- 詐騙預防/teleCalm
TeleCalm是2016年於美國成立的高齡科技新創公司,主要提供安全的電話服務,一方面避免患有阿茲海默症及認知障礙的老年人被電話詐騙的機率,另一方面過濾來電,阻止深夜通話及重複撥打,以減輕家庭護理人員的壓力。
目前,該項服務需要至家中安裝硬體設備,訂閱者須付60美元的啟動金及每月54.99美元的服務費用,還能連結智慧型手機以監控通話、設置靜音時間等功能。
2019年,TeleCalm從689名報名參賽團隊中獲得了由美國德州MassChallenge所頒發的10萬美元鑽石獎,顯示其有潛力成為對社會有積極影響力的頂級新創公司。
疫情下高齡科技(Age Tech)樣態
從2020年年初至今,可說是人類面對生存最具挑戰的一段時光,特別是老年人口,他們患病,並成為急重症或死亡的風險遠高過於其他年齡層。根據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數據,新冠肺炎(COVID-19)的死亡病例中,有80%發生在65歲以上的老年人身上;而美國退休人員協會最近的一份報告也說明,有超過30%的死亡病例發生在療養院和其他長期照護機構,這也使得超高齡社會下,長期照護機構的管理與從業人員的缺乏,再度成為社會討論的焦點。
再者,除了長照機構所面臨的高風險危機之外,受迫於疫情而孤立於社會、單獨生活的老人,也成為越來越嚴峻的課題。因此,遠距醫療和視訊通話在疫情期間發展快速,對其相關產品或服務的需求猛增,比如提供中老年人線上訓練的Bold、開設線上多元課程的GetSetUp,或隨插即用的Amazon Echo居家照護等,促使越來越多投資人關注高齡科技的研發。根據Crunchbase的數據(如下圖),2020年截至9月25日,共有3.68億美元投資於40家高齡科技公司,其公司家數雖較2019年下滑,但平均單筆投資金額卻遠高於2019年,顯示該類型產業的新創業者發展可期,越來越有吸納大額資金的能力。如下舉例說明高齡科技新創公司努力開發新功能以對應疫情需求的現況。
- 接觸者追蹤/CarePredict
CarePredict於2013年創立於美國,主要是透過物聯網的穿戴式裝置,蒐集年長者的生活數據,以人工智慧分析包含年老記憶問題、慢性病、尿路感染、跌倒風險和憂鬱症病發等細微變化,予以監測及示警,並提供即時照護支援。同樣的,疫情之下CarePredict能透過位址追蹤功能指出確診新冠肺炎的人所接觸的場所及路徑,特別適合大型養老院或療養院執行有效的感染控制。
- 遠距陪伴/Papa
由於深切體會到家人彼此陪伴的價值,Papa於2018年創立於美國,並推出了「遠距陪伴」(Virtual Companionship)的功能。平台將大學生與老年人聯繫在一起,提供噓寒問暖之餘,也會一起思考、玩遊戲。疫情期間,許多老人因社交距離限制及封鎖措施,完全孤立於社會之外,為能幫助到這一族群,「Papa Pals」除了提供遠距陪伴,也會協助購買雜貨、幫助運送藥物、一般衛生技術指導及消毒概念推廣,同時還線上教導年長者遠距醫療工具的使用,並落實身體健康的計畫,宛若虛擬子女如侍在側一般,體貼我們社會中最無助的一群。
結語
時間的腳程一去不回頭,年齡帶給社會的負累,在追逐學歷與個人自主意識抬頭的現今社會,會是越來越沉重的課題。沒有人知道自己終將如何老去,但至少祈願自己在孤身之時,能「獨立自主」好好地活著,而「高齡科技」正是為此宗旨而逐步發展起來。未來,年長者將不再是被科技遺下的孤群,相反地,他們會是技術設計與發想的核心,且不再與潮流絕緣,他們能有屬於自已的時尚,也能在多變的時代下,活出自信與品味。
參考資料
- The Gerontechnologist (2020), “2020 Was Unlike Any Other Year In Human History – Here’s What It Meant For Age Tech”, 2020, https://www.thegerontechnologist.com/2020-was-unlike-any-other-year-in-human-history-heres-what-it-meant-for-agetech/
- The Gerontechnologist (2021), “2021 AGE TECH MARKET MAP”, 2021, https://www.thegerontechnologist.com/
- Oxford Economics (2020), “The Longevity Economy: Generating economic growth and new opportunities for business”.
- The news Lens (2018), “《銀光經濟》:年長消費者不只想活著,還想要有生活”, December, 2018,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09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