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DIT
EN
2021.08.30

【2021年台灣早期投資專題-健康醫療篇】乘風破浪而來 逆風高飛而上

健康醫療產業是必須結合人才、技術與資金的產業,具有高技術、高風險、高報酬的特性。以新藥為例,新藥開發時間相當冗長,從藥物探索開始直到上市,平均開發時間需耗費8至12年,且需專業技術團隊,並投入高額研發成本。新藥上市核准雖不易,不過一旦開發成功,可能產生巨額獲利。因為高風險與高報酬的特性,使得健康醫療一向是全球風險投資偏好的標的。儘管Covid-19重創全球經濟,根據CB Insinghts公布的全球健康醫療早期投資在2020年以838億美元創下史上新高紀錄後,強勁投資力道持續延續至2021年,今年上半年全球健康醫療領域投資金額已達668億美元,約占2020年整體投資的八成,預計2021年投資金額將再度刷新歷史高點。至於台灣健康醫療早期資金市場表現如何呢? 本文將深入剖析台灣最吸金/睛健康醫療領域的早期資金動向,涵蓋整體投資、輪次、交易規模、次領域投資、獲投企業輪廓、獲投前十大新創以及基金募資情況,最後彙整觀察的趨勢洞見。

一、前言

去年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除了預防性疫苗與治療性藥物的生技研發成為焦點,可以減輕醫療資源負擔與分流、避免接觸交叉感染風險的遠距化、行動化及虛擬化等數位新醫療服務接受度大幅提升,也推升全球對於整體醫療保健的需求。雖然這場前所未見的世紀疫情衝擊全球經濟,但在這全球艱難的時刻,健康醫療領域的投資活動並未像其他產業般受到影響,無論是在公開或私募市場中仍活絡的進行。

根據CB Insights (2021)最新投資數據統計,全球健康醫療早期投資在2020年以838億美元創下史上新高紀錄後,強勁投資力道持續延續至2021年,今年上半年全球健康醫療領域投資金額已達668億美元,約占2020年整體投資的八成,預計2021年投資金額將再度刷新歷史高點。此一數據反映出,面臨疫情變化莫測的不確定性,市場資金更加認同健康醫療相關產業必要且關鍵的地位,進而加強對生醫產業的布局;也希望透過資金的挹注來加速生技醫療新創的臨床研發腳步,拯救更多世人的生命與撫慰不安的人心。

「生醫產業」為政府5+2產業創新計畫的策略性重點之一,2020年起全球COVID-19疫情嚴峻,個人防護物資、檢測及疫苗的防疫產業也成為戰略性產業,不僅凸顯台灣的生醫產業價值,台灣生醫類股市值亦已高達新臺幣兆元。至於在台灣的早期投資市場中,健康醫療領域是否有具有如此關鍵的地位呢? 本文將盤點與分析近年來台灣健康醫療早期投資、輪次、交易規模、次領域投資、獲投企業輪廓、獲投前十大新創以及新基金募資情況,藉以勾勒國內健康醫療新創獲投的輪廓,並歸納發展趨勢與洞見。

二、台灣健康醫療領域獲投總覽

(一)定義與資料來源說明

本研究將健康醫療領域分為(1)醫藥品;(2)數位醫療;(3)醫療器材;(4)其他等四個次領域,至於四個次領域的項目,請見下圖所示。

圖5-1  台灣健康醫療領域範圍

 

至於本文收錄的「台灣獲投企業」定義為:(1)公司註冊地點在台灣或註冊地點在海外,但創辦人來自台灣;(2)上市/櫃(含興櫃)前或下市後的獲投紀錄;(3)不包含收購及母公司對子公司投資。(4)台灣「新創」獲投的定義,除上述條件外,再多加「成立時間2010年以後」的條件,以示區別。

FINDIT研究團隊所收錄的台灣獲投資料來源包括:(1)國際早期投資資料庫Crunchbase;(2)科技媒體或新聞媒體(數位時代、Inside硬塞的、工商時報、經濟日報等);(3)獲投企業提供(新聞稿、網站或臉書資訊、主動提供給FINDIT);(4)國發基金季/年報、相關承辦的政府單位;(5)投資人(包括投資機構/投資公司新聞稿、網站、上市櫃公司財報轉投資資訊、投資人主動提供給FINDIT等);(6)經濟部商業司公司登記相關資訊。

 

(二)健康醫療領域獲投趨勢總覽

1.健康醫療早期投資總覽

根據FINDIT台灣獲投收錄的資料,在2015年至2021年7月期間台灣健康醫療獲投件數為358件,約占整體台灣早期獲投件數的18.44%;已揭露的獲投金額為11.75億美元(約合新台幣352.5億),為整體台灣早期獲投金額的20.82%。若將獲投企業鎖定在2010年後成立的新創企業,同期間共有299件投資交易,約占整體台灣早期新創獲投件數的20.08%,已揭露健康醫療新創獲投金額為10.46億美元,則占整體台灣新創獲投金額的24.08%。

無論是整體獲投或僅限2010年後成立的新創企業,健康醫療都是台灣整體早期資金市場中最活躍與最吸金的領域。此外,2010年後成立的健康醫療新創獲投分占整體健康醫療獲投件數與金額的84%與89%,顯示2010年後成立的新創企業已成為健康醫療投資的重心。

圖5-2  台灣健康醫療領域獲投總覽

 

2.健康醫療歷年早期投資趨勢變化

依各年度獲投趨勢來看,FINDIT所收錄的健康醫療整體獲投件數,其中2015~2020年間約在52~63件之間;2019~2020年都維持在60件以上的水準,其中2020年為63件,更為2015年統計以來的最高。至於2021年前七個月,目前收錄的件數僅為10件,是否受到國內從5月19日至7月26日實施全國三級疫情警戒的影響仍無法斷言,主要今年台灣早期獲投的統計來源之一的上市上櫃企業轉投資事件,目前僅盤點至2020年第四季,尚未納入今年前二季的轉投資資料,此外,國發基金今年第二季投資的名單,在本研究統計時尚未出爐,亦未納入統計,因此,可能有低估的現象。但本研究仍不排除三級警戒對國內今年前七個月國內的早期投資可能產生延遲投資的影響。

至於健康醫療領域各年度獲投金額的多寡深受當年有無大型獲投案件的影響,獲投金額波動頗大。例如下圖中2015年因有生物製藥的伊甸生醫(之前稱為喜康生技)4,560萬美元的C輪投資,研發治療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用藥的心悅生醫4,333萬美元的B輪投資,以及蛋白質藥品開發技術平台聯亞生技2,000萬美元等大型投資案,拉升2015年投資金額突破2億美元。2016年則有肺癌幹細胞技術平台協和新藥(目前已與泉盛生技合併)獲投5,000萬美元,行動基因生技獲投B輪1,250萬美元以及醫療影像系統服務商安盟生技獲得A輪1,008萬美元投資,總獲投金額突破2億美元。2018年總獲投金額達2.25億美元,包括:伊甸生醫(之前稱為喜康生技)獲得1.06億美元的可轉債、新旭生技獲得B輪1,110萬美元,另外,台康生技也獲得B輪1,000萬美元投資。2019年與2020年因缺乏超大型投資案件,健康醫療總獲投金額下滑。2021年前七個月因擁有兩筆大型募資案例,拉升投資金額接近去年水準,分別是來自台灣的美國全心醫藥生技A輪6,300萬美元與醫療免疫細胞治療公司育世博B輪4,700萬美元,表現相當亮眼。

圖5-3  2015-2021.7台灣健康醫療獲投統計-件數與金額

 

3.健康醫療獲投企業的成立時間分布

2015~2021年7月健康醫療領域獲投的358件交易中,其中2010年後成立企業獲投件數就占84%,其中又以2013年到2016年這四年間成立的企業獲投件數最多。

若依各個獲投年份所收錄的企業,計算成立年份的中位數,2020年有63家獲投企業的成立年份中位數為2016年,較2019年獲投企業的成立年份中位數2015年更縮近了1年。2021年目前收錄的10家企業之成立年份,更是推進到2018年,此一現象顯示健康醫療領域,愈來愈多新崛起的新創企業,獲得投資人的資金支持。

圖5-4  2015-2021.7台灣健康醫療獲投統計-各年獲投企業成立年份之中位數

 

 

4.健康醫療早期投資的階段分布

從獲投階段來看,2015~2021年7月間收錄的健康醫療整體獲投資料中,依投資件數占比來看,以A輪(含)以前的早期階段交易件數占多數,約71%,中期階段約16%,後期階段獲投的件數比重則僅有1%,未揭露者占12%;若觀察2010年後成立的新創企業,則有高達81%的獲投交易屬於早期階段,16%為中期階段,後期階段與未揭露者分別各占1%與2%。整體而言,台灣健康醫療獲投的階段仍以早期為主。

若依各階段的投資金額占比來觀察,2015~2021年7月間收錄的健康醫療整體獲投資料中,早期階段因交易規模較小,使得金額占比縮小至63%,中期階段獲投金額占比則擴大至28%。就2010年後成立的新創各階段獲投金額占比,早期階段與中期階段之獲投金額占比分別升高至69%與30%。

圖5-5  2015-2021.7台灣健康醫療獲投統計-投資階段

 

5.健康醫療早期投資之交易規模結構

依照不同交易規模來看,2015-2021.7期間台灣健康醫療整體獲投交易件數中,39%在100萬美元以下,100萬(含)到200萬美元以下約占22%,200萬(含)到300萬美元以下約占9%,300萬(含)到400萬美元以下的交易件數也有7%;至於獲投規模在500~1,000萬美元的件數比重則已達11%,而1,000萬美元以上的交易件數約在6%。若將獲投對象限縮至2010年後的新創,不同交易規模之件數結構占比大致相近,其中100萬美元以下的件數占比達40%,1,000萬以上的交易件數占比為7%,其他交易規模的占比略低於健康醫療整體相對應的占比。

若將健康醫療領域與不分領域別的台灣整體早期投資的交易規模結構進行比較,健康醫療領域在較大規模的交易件數占比明顯較高,以500萬以上的交易件數占比為例,健康醫療17%高於台灣整體獲投的13%,顯示健康醫療因研發週期長所需投資金額也較高。

圖5-6  2015-2021.7台灣健康醫療獲投統計-投資規模

 

6.健康醫療早期投資金額之中位數與平均數

如前述,在2015年、2016年與2018年因有數筆投資規模在千萬美元(約合新台幣3億元)以上的投資,使得這三年的投資規模平均數相對其他年高。2021年前7個月收錄的獲投件數雖僅有10件,就有2筆金額破千萬美元的交易,包括全心醫藥生技的6,300萬美元與育世博的4,700萬美元,拉升2021年平均交易規模至1,431萬美元,成為2015年以來的最高。

若就近年來健康醫療領域獲投金額的中位數,2015~2020年在100~198萬美元之間,然而2021年投資中位數則飆升至250萬美元,不過,目前2021年收錄的投資件數仍不足,未來是否能高於過去幾年的中位數,尚待未來進一步分析。

圖5-7  2015-2021.7台灣健康醫療獲投統計-投資金額平均數與中位數

 

7.健康醫療次領域早期投資趨勢

基本上,2015~2021.7台灣健康醫療的獲投件數分布是醫藥品、醫療器材、數位醫療三分天下的格局,其中醫藥品119件最多(占比33%),其次是醫療器材117件(占比33%),這也是台灣過往生技醫療產業發展的重心。此外,近年來崛起數位醫療,投資件數也急起直追,同期間累積的件數也達105件(占比29%),至於其他獲投則有17件(5%)。同樣地,成立於2010年的健康醫療獲投企業,在次領域的獲投件數分布上,也同樣呈現類似的結構,只是醫療器材以98件領先醫藥品的97件與數位醫療的93件,占比約在31%~33%之間。

2015~2021.7台灣健康醫療投資金額方面,以「醫藥品/療法」獲投金額最高,合計獲投金額高達7.4億美元,雖交易件數僅占總獲投件數的33%,但獲投金額則占總體獲投資金額的63%,平均交易規模遙遙領先其他次領域,此反映醫藥品具有研發週期長使得所需資金也較高的特質。其次是「醫療器材」獲投金額為2.2億美元(19%),「數位醫療」因三年AI醫療獲投件數與平均規模上升,使得醫療獲投金額上升至1.9億美元,占比也升至16%,「其他」類的獲投金額為2,400萬美元(2%)。若將獲投的企業設限於2010年後成立的企業,獲投金額依序為醫藥品/療法(6.75億美元)、醫療器材(1.95億美元)、數位醫療(1.66億美元)與其他(1,100萬美元)。

圖5-8  2015-2021.7台灣健康醫療獲投統計-按次領域

 

8.健康醫療次領域時間序列投資熱力圖

就時間序列來看健康醫療領域的投資熱力圖,「醫藥品/療法」在2015、2016與2018年獲投的件數都在20件以上,2019~2010年獲投件數有降溫趨勢。至於「醫療器材」在2016年獲投件數衝高至20件後,2017-2018年有下降的現象,但2019年起投資再度活躍,獲投件數上升至26件,創下近年新高,2020年也有22件的投資,表現相當出色。在愈來愈多新創投入AI醫療與精準醫療後,「數位醫療」獲投的件數由2015年的8件一路增加到2018年的20件,2019年雖略有下滑,但2020年反彈回升至26件,拿下2020年健康醫療投資最為活絡的次領域。從2018年到2021年前七個月的投資件數總和來看,「數位醫療」已經領先其他次領域,成為健康醫療領域中的當紅炸子雞,也顯示台灣醫療軟實力與ICT硬實力,正驅動醫療產業的新變革。

圖5-9  2015-2021.7台灣健康醫療各年獲投統計-按次領域

 

9.健康醫療次領域獲投企業輪廓圖

在「醫藥品」方面,近六年獲投的企業主要集中在生物製藥企業(如:新旭生技、協和新藥、上毅生技、諾瑞特、共信醫藥、心悅生醫、聯亞藥業等)、原料藥/藥劑生產企業(如:博謙生技、創鼎生醫等)、影像醫學用藥研發生產廠商(巨生生醫、士宣生技、博信生技等)與CMO/CRO/CDMO企業(台康生技、伊甸生醫/喜康生技、霖揚生技、中邑生技等)。特別值得注意,近年來驅動全球製藥市場成長的創新藥品/療法,如細胞療法(包含幹細胞療法、免疫細胞療法),由於國內細胞治療相關法令的開放及國內各大醫學研究機構及相關產業的需求,目前也是台灣生技醫藥產業中備受關注的新興領域,從圖中,可以看到細胞療法的新創在近年也成為熱門投資標的,包括:長聖生技、仲恩生醫、安立璽榮、富禾生醫、瑞寶生醫、生之寶國際再生醫學等。

圖5-10  2015-2021.7台灣醫藥品早期獲投企業輪廓

 

 在「醫療器材」方面,近幾年獲投件數再度反彈回升,投資活動持續抱持活絡格局。台灣醫療器材的發展品項則相當多元,以醫療儀器代理廠商、生理資訊監測/體外檢測儀器獲投的企業(康邁醫學、安盛生科、臺醫光電、維致生醫等)最多;另外,還包括:新興的醫療3D列印(三鼎、三遞);各醫療專業科別所需的醫療器材,如牙科(巧醫、民德生醫等)、骨科/輔具(寶億生技、福寶科技、台灣微創醫療器材、唯醫生技、創健雲生醫等)、耳鼻喉科(宇康生科、聿信醫療器材等)、神經外科(科脈生技)、眼科(晶祈生技等)、外科/腦部手術/脊椎手術(合新生技、浩宇生醫、醫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炳碩生醫股份有限公司 等)、醫療影像顯示(葛美迪影像科技等)、皮膚(元盛生醫、堅兵智能科技等)、生殖醫學(邦睿生技、意能生技股份有限公司)、癌症治療(錫安生技)、寵物醫療器材(保生國際生醫、益寵生醫、台灣恩寧)、先進材料與細胞培養3D支架材料(睿谷科技、台北智慧材料、台灣生醫材料、台灣創新材料、博桉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等,以及從事兩岸醫療科技服務平台的互貴興業。近二年該領域獲投的案件涵蓋3D列印高階醫療器材、可攜式肌膚測量儀、高階植入式醫療器材、內視鏡手術用燒刀、智慧型硬脊膜外腔定位裝置、輔具產品的研發與生產、神經外科高階器械研發、家用心電圖儀、外科手術用醫療器械等。

由於數位醫療市場龐大,加上技術與商業模式不斷創新,愈來愈多新創企業投入此一領域,也吸引風險投資人的興趣,國際上數位醫療的早期投資屢創新高。近年來台灣數位醫療新創崛起,獲投的企業包括:遠距照護/醫療數據監測(如:美思科技、滙嘉健康生活科技、美爾敦、愛微科技、蓋德科技、醫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智慧醫院/醫院用軟體供應商(如:慧誠智慧、馬雅資訊、天樞健康資訊科技)、健康促進/健康管理(如:糖尿病管理平台商慧康生活科技Health2Sync智抗糖與生活智能科技Diabnex、運動健康促進APP虹映科技、飲食營養健康管理服務的群健科技Cofit、邁門生活是智能保健品調配平台ediU)、線上媒合平台(如:毛小孩看診、找醫生必備的行動醫療工具的嬌寵醫生、照護服務媒合平台Ucarer)。

另外,精準醫療也是泛數位醫療領域中重要的一環,有關基因檢測/癌症早篩獲投的企業,包括:世基生物醫學、合度精密生技、百優生醫、行動基因生技、冷泉港生技、亞大基因、奎克生技光電、華聯生技、安智生醫、賽亞基因等。

最後是目前健康醫療明日之星的醫療AI,涵蓋AI輔助醫學影像分析診斷或AI輔助病理切片分析診斷(太豪生醫、安盟生技、上頂醫學影像科技、晉弘科技、雲象科技、捷絡生技、鉅怡智慧、皮智、愛因斯坦、宏智生醫等)、AI輔助呼吸音偵測(聿信醫療)、AI輔助藥物發現與開發分子(智藥股份有限公司、智高醫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AI處方藥物優化解決方案(醫守科技)。值得關注的AI醫療新創的突破,為愛因斯坦Deep01(愛因斯坦人工智慧股份有限公司)研發AI腦出血偵測系統DeepCT(瞬思)在2019年7月10日獲得美國FDA認證,為亞太地區首家以深度學習技術獲得美國FDA認證的公司。平均可以在病人拍完CT的30秒內判讀出結果,目前測試準確度達到95%。另外,以AI輔助呼吸音偵測疾病的聿信醫療器材在2020年7月完成公司400萬美元A輪投資;雲象科技實現骨髓抹片AI全自動化的雲象科技,在2020年獲得A輪600萬美元的投資。

圖5-11  2015-2021.7台灣醫材、數位醫療與其他次領域獲投企業輪廓

 

10.2020-2021年7月台灣健康醫療獲投金額排行榜

近二年(2020-2021年7月)獲投金額前十大交易中,包含「醫藥品/療法」次領域的全心醫藥生技股份有限公司育世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昱展新藥生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基生技新藥股份有限公司、瑞寶生醫股份有限公司等五家;其次是「數位醫療」次領域的安智生醫股份有限公司、雲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三家;最後為「醫療器材」次領域的炳碩生醫股份有限公司、互貴興業股份有限公司等二家。

(1)全心醫藥生技股份有限公司(AltruBio)/新型免疫療法開發/6,300萬美元/A輪

全心醫藥生技股份有限公司(AltruBio)的前身,是由台灣移居美國舊金山的台醫新藥控股股份有限公司(AbGenomics Holding Inc.);2019年進行公司轉型,2020年6月15日發布新聞稿改名為美國全心醫藥生技股份有限公司(AltruBio Inc.) ,總部仍維持在舊金山灣區的紅杉城,旗下台灣子公司則將命名為全心醫藥生技股份有限公司(AltruBio Taiwan Inc.),以新品牌重新出發。改名後公司不僅聘請國際公認的生技業資深領導專家擔任新董事會成員,也和前羅氏技術營運總裁楊育民董事長搭配,又聘請曾擔任拜耳製藥全球生技總裁要職的周慧泉為全心醫藥掌舵,積極推動公司轉型。

全心醫藥生技致力於開發首見(first-in-class)新型抗體新藥,用於治療醫療需求高度未滿足的免疫性疾病。其以 PSGL-1免疫檢查點調節蛋白作用為基礎,開發針對T細胞引發之免疫疾病的治療平台。產品線包括兩個臨床階段的候選產品:(1) Neihulizumab (AbGn-168H),一種靶向PSGL-1 / CD162的免疫檢查點激動劑抗體,已開發出靜脈劑型,可消除致病的活化T細胞。該抗體已在四種自體免疫或炎症疾病上證明其機制,目前策略是優先於類固醇無效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進行後續臨床開發;其在今年3月獲得美國FDA快速審查(Fast track)認定,用於治療類固醇難治性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SR-aGVHD)。全心醫藥表示,這是由台灣開創出的蛋白質新藥,首次獲得美國FDA此類認證。(2) AbGn-107,一種帶藥抗體(Antibody Drug Conjugate),靶向胃腸道腫瘤抗原。AbGn-107在治療化療無效的胃癌、胰腺癌、結直腸癌和膽道癌中顯示出令人鼓舞的結果。除了AbGn-168H,全心醫藥還擁有數個臨床前開發階段的下一代 PSGL-1 抗體,主要臨床前候選藥物leiolizumab (AbGn-268),已經顯示出比neihulizumab更高的效力,正朝向自體免疫和發炎性疾病的臨床試驗申請邁進。

美國時間2021年4月15日,美國全心醫藥生技(AltruBio)宣布完成A輪6,300萬美元的超額募資。獲得以色列知名創投aMoon Fund領投、美國BVF Partners、CAM Capita參與跟投。此輪募資將用於繼續實施新的開發策略,聚焦於針對免疫疾病的 PSGL-1 免疫檢查點調節蛋白計畫,尋求應用在多種適應症,成為治療各種不同免疫性疾病的平台,並完成公司轉型。

(2)育世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腫瘤ADC藥物平台/470萬美元/B輪

育世博生技(Acepodia)成立於2016年,總部設於美國加州,在台灣設有分部,是由前羅氏(Roche)全球技術營運總裁楊育民與執行長蕭世嘉在2016年所共同創立。育世博過去也被鴻海集團旗下永齡健康基金會H. Spectrum加速器相中育成,並獲得林榮錦主導的晟德集團投資、持有約15%股份。其專有的抗體-細胞接合技術(Antibody-Cell Conjugation,ADC)平台,是由蕭世嘉在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UC Berkeley)任職期間開發,其可將具腫瘤辨識能力的抗體附著於其自行開發的現成自然殺手細胞(NK cell),來增強對腫瘤的毒殺能力。

藉由此平台,育世博開發出一系列應用抗體接合免疫細胞(Antibody-Conjugated Effector cells, ACE™),啟動人體免疫機制,導引清除癌症細胞之創新治療方案,目標是針對多種目前欠缺有效治療方案的實體與血液腫瘤,開發細胞治療新藥。目前育世博進展最快的候選療法先導項目,為在美國進展至臨床一期試驗的HER2+ ACC-oNK細胞療法A1702,此項目也已授權中國藥明巨諾(JW Therapeutics)在中國、港澳的臨床研究及商化優先權。其次是靶向CD20的ACC-oNK細胞療法ACE1975,以及靶向CD70的ACC-γδ T細胞療法ACE1831,預計用於各種血液腫瘤與實體癌,不過兩者都尚在臨床前試驗階段。育世博表示,預計在今年下半年提交ACE1975的新藥臨床試驗申請(IND)。

美國時間2021年3月16日,台灣免疫細胞治療公司育世博宣布完成4,700萬美元的B輪募資,這筆資金將用於其先導候選療法—靶向HER2之多種實體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乳癌、胃癌)治療的異體現成(off-the-shelf)細胞療法A1702,推進其在美國的臨床一期試驗、啟動二期試驗,並將另外兩項候選療法推向臨床階段。此次B輪募資由美國的新投方Ridgeback Capital、8VC、DEFTA Partners,以及台灣的中華開發資本生醫創投(CDIB Capital Healthcare),以及其在A輪的投資者支持。截至目前為止,育世博已經募資5,700萬美元。

(3)昱展新藥生技股份有限公司/長效針劑平台治療中樞神經系統疾病/5.5億新台幣(1,833萬美元)/B輪

昱展新藥生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16年9月,是一家以新藥開發為導向的醫藥研發公司,基於長期CNS(中樞神經系統)與慢性病(Chronic disease)用藥開發經驗,以505(b)2產品為開發目標。昱展新藥透過新穎的長效針劑平台,發展針對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等適應症之新藥,目前開發品項包含鴉片類成癮症與中重度憂鬱症之長效劑型。2017年以「ALA-1000」研發項目通過經濟部A+企業創新研發淬鍊計畫(前瞻),並於2019年4月通過進駐中部科學園區之科學園區事業。2020年「ALA-1000」研發項目再度通過經濟部A+企業創新研發淬鍊計畫(Fast Track),並獲得美國、墨西哥專利核准。

昱展新藥生技股份有限公司在2020年6月3日獲准為公開發行公司,此前,在2020年5月前完成由中華開發生醫創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領投的B輪5.5億新台幣(約合1,833萬美元)增資案,包括:國聯創業投資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富邦金控創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宏泰電工股份有限公司、國發基金、群益證券投資信託股份有限公司、台新證券投資信託股份有限公司、原始股東跟投。在2020年10月5日昱展新藥成功登上興櫃,5月的增資案為上市前的募資輪。

(4)炳碩生醫股份有限公司/脊椎微創手術機器人輔助系統/1,800萬美元/A輪

隨著現代人壽命延長,重視運動等生活走向,骨科相關疾病也逐年攀升,如關節退化、骨刺、骨折、韌帶斷裂以及先天脊椎側彎為最大宗。炳碩生醫成立於2016年,在科技部萌芽計畫的輔導與經費補助下,將多年在手術機器人的研究成果成功地商品化,完成「脊椎微創手術機器人輔助系統」,打造精準、安全、微創、低輻射之脊椎手術環境。

炳碩生醫依據臨床的迫切需求開發創新應用,研發內容含括脊椎手術規劃、導航軟體及機器人輔助平台,整合為一套完整的脊椎微創手術機器人輔助方案,可執行微創植釘融合手術,亦開發適用於減壓手術及其他應用,能提升手術過程的安全性、準確性、降低輻射暴露並簡化流程,達成患者與醫者雙贏,以台灣為基礎進軍國際高階手術機器人龐大市場。

炳碩生醫團隊在2020年5月宣告完成總額5.4億元的A輪募資,此次募資獲得國內外專業投資人的青睞,包含「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主導性投資人「台杉水牛二號基金」、美國矽谷「TRANSLINK CAPITAL」及原始股東參與投資。本輪資金將用於加速團隊研發進展及全球競爭力。

(5)安智生醫股份有限公司/AI精準醫療/1,000萬美元/B輪

安智生醫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15年,總部位於新加坡,在台分公司為臺智生醫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兼任CEO黃賢驎畢業於交大資工,曾經罹患鼻咽癌,經歷了艱辛的治療過程,也讓他起死回生之後,決心轉身投入醫療產業,創辦安智生醫。該公司為癌症精準醫療的技術領導者,透過專利的基因分析檢測技術,協助醫師與病人擬定最合適的治療策略,以達治療最佳化、副作用最小化的個人醫療應用。安智團隊有分子生物、生物資訊、生物統計、臨床、醫療影像和AI完整的團隊,在尋找生物標記物(biomarker)、基因篩選(gene panel)方面,速度會比過去快上5到10倍。團隊從最有可能的幾個位點,透過生物資訊、醫學角度,由上至下篩選;再結合科技大廠AI強項,從所有腫瘤相關基因資料庫,由下往上搜尋潛力生物標記物或基因篩選。首個產品瑞可盈於2017年開發成功後,陸續與國際一流癌症中心與醫院,合作完成了驗證,參與合作臨床測試的單位包括新加坡國家癌症中心、臺大乳醫中心、和信醫院等。瑞可盈為辨別乳癌復發風險的工具,可精準預測疾病的發生機率與及早規劃合適的預防照護、治療方案,不但能有效減緩患者健康及財物的負擔,也預期能大幅減少國家健保資源支出。

安智生醫在2016年1月獲得A輪投資,投資人包括美商中經合、阿里巴巴創業者基金與印尼第二大集團力寶(Lippo Group),金額並未揭露。2020年2月26日宣布完成B輪1,000萬美元投資,投資人為中國先聲藥物。

(6)智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世代照護科技產品與服務模式/650萬美元/A輪

根據國發會公佈的人口推估報告,台灣四年後將進入超高齡社會,每五人就有一人是65歲以上高齡者。高齡議題嚴峻,如何為家人挑選良好的養老環境,成為時下熱門話題。為解決此高齡人口照護的問題,智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致力於「照護科技」的研發,以AI 人工智慧、資料科學、使用者經驗(UX)的整合應用,有效提升長照住宿型機構、日照中心的照護品質。

智齡科技於2018年8月成立新創,公司前身為國立台灣大學康仕仲教授帶領的臺大研究團隊。公司新創成立後團隊結合資訊工程、使用者經驗設計、工業設計、資料科學、客戶成功等專業人員,以及護理、社工等專家顧問,專注發展適合長照情境的雲端服務與資料科學技術產品。由智齡科技所推出的「Jubo 長照機構數位化解決方案」於2019年產品上市,包含:(1)IoT照護推車、(2)智慧護理系統、(3)機構管理聊天機器人以及(4)家人溝通聊天機器人,在未滿一年的時間成功進入到二十七間長期照護機構,幫助超過700位機構裡第一線照護工作人員,紀錄超過3,000位高齡住民的日常健康資訊。其採取的「一站式資訊服務」創新模式,讓沒有資訊專業人員的長照機構,也能迅速且順利地數位轉型。

根據Crunchbase資料顯示,智齡科技成立迄今已獲投1,100萬美元,最近一輪是在2021年7月1日完成650萬美元A輪募資,本輪由嘉新水泥領投,緯創跟投。

(7)雲河生醫(雲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醫療影像AI平台/600萬美元/A輪

雲象科技(aetherAI)創立於2015年,成立之初為提供數位病理玻片的雲端解決方案,近年跨界整合開發醫療影像AI開發平台的「雲象科技」,運用深度神經網路打造了AI醫療影像開發平台「aetherAI」,應用遍布鼻咽癌病理玻片、骨髓抹片分類、大腸內視鏡瘜肉偵測、吞嚥攝影、腎絲球偵測等等,又進一步擴展到放射影像,可辨識X光片的脊椎特徵點。合作遍及各大醫學中心,如長庚醫院、臺大醫院、國泰醫院、臺北榮民總醫院、三軍總醫院、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與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洛杉磯西達塞奈醫學中心等等。

骨髓血球細胞分類,是血液疾病診斷的重要基礎,傳統作法是在顯微鏡下一顆一顆的手動計數,相當耗時且缺乏一致性,知識傳承也非常困難。為此,雲象科技聯手臺大醫院血液科團隊,針對血液腫瘤疾病,歷時三年建立了全球最大且唯一的骨髓抹片細胞AI,該系統擁有超過六十萬顆細胞的骨髓抹片黃金標註資料集,人工智慧不僅能自動分類計數15類別骨髓細胞,雲象科技更進一步整合智慧自動取像的工作流程,從選取最佳視野、切換倍率、滴油、骨髓細胞對焦、取像,接著分類、計數並產出摘要報告,實現骨髓抹片人機協作的自動化流程,準確率高達九成四,解決需要此項工作需要由訓練多年的醫檢師或醫師才能執行的痛點。

雲象科技從成立以來獲獎無數,2019年又獲得科技部頒發「十大最酷科技新創」。同年11月,獲經濟部頒發第18屆新創事業獎(Business Startup Award)科技產業組金質獎,一年內得到兩次國家級獎項。同時,2019年10月以【數位病理AI自動診斷系統計畫】通過技術處AI新創領航計畫補助審查。此外,根據Crunchbase資料顯示,2019年3月雲象已獲得國泰創投110萬美元的種子輪投資,接著在2020年5月1日完成A輪600萬美元(1.8億新台幣)募資,此輪由廣達電腦投資(從廣達電腦財報中的轉投資資料來看,廣達分別在2020年與2021年押注各900萬新台幣,目前投資對象已由雲象科技換股為其控股公司雲河生醫),累計獲投710萬美元(2.13億新台幣)。

(8)互貴興業股份有限公司/兩岸醫療科技服務平台/550萬美元/C輪

互貴興業(HuKui Bio)成立於2013年,由聯華電子榮譽副董事長宣明智先生創辦,長年投身科技創投的郭加泳擔任執行長,2021年延攬詹益鑑(IC Jan)博士擔任策略長一職,負責企業發展、策略投資與北美事業布局。互貴興業的成立是為了為兩岸生技醫療產業搭橋,協助台灣具有競爭力的生物科技企業進入中國,全球業者亦能透過互貴開拓中國市場同時進軍全世界。長期耕耘兩岸醫材取證與製造業務的醫療科技服務平台,業務內容也除了過去專注在中國市場的取證、製造業務,新增台灣與歐美的醫療科技服務項目,涵蓋臨床試驗、原型開發、OEM/ODM 及經銷代理等,打造立足台灣、扎根亞洲、布局全球的一站式服務平台。

互貴興業在 2020 年全球經濟遭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全年業績逆勢成長 77%,在2021年1月宣布獲得 550 萬美元C輪投資,在中租集團領投之下,正式進軍歐美市場。根據Crunchbase與相關媒體的資料,互貴興業從2015年起迄今,已完成A、B、C輪合計1.175億美元的投資,投資人涵蓋宣明智董事長、交大天使俱樂部、緯創資通、亞諾法生技、中租集團。

(9)瑞寶生醫股份有限公司/細胞療法與幹細胞再生醫學/517萬美元/A輪

瑞寶生醫股份有限公司創立於 2016 年 5 月,獲得仁寶集團的資金奧援,積極投入癌症免疫細胞療法與幹細胞再生醫學之研究開發。公司明星商品包含:細胞激素誘導型殺手細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 CIK)與間質幹細胞(Mesenchymal stem cell,簡稱MSC)。瑞寶生醫股份有限公司已於2018年3月獲衛生福利部同意執行第一期與第二期細胞治療臨床試驗案『細胞激素誘導型殺手細胞於晚期肝癌治療之安全與有效性評估』。自 2020年2月起經衛福部醫事司核准與多家醫院執行自體免疫細胞CIK治療第四期實體癌。瑞寶生醫與高醫合作,著手建置南部首間醫學中心內之GTP規格實驗室,並開始規劃於台北市內湖科學園區建置PIC/S GMP等級之細胞製備中心。

 

根據FINDIT研究團隊從上市櫃公司財報轉投資資料中,整理出仁寶集團在20220年第三季轉投資中新增對瑞寶生醫1.55億新台幣(約合517萬美元)的投資。

(10)浩宇生醫股份有限公司/聚焦式超音波系統/5.04萬美元/B輪

浩宇生醫成立於2015年,核心技術與目標創新產品為「手術導航聚焦式超音波中樞神經藥物遞送系統」(NaviFUS system),該產品之臨床用途係以非侵入式的方法,短暫地在局部腦血管處施予超音波能量,造成該處血腦屏障之屏蔽作用暫時解除,中樞神經藥物即能趁著這段時間穿越血腦屏障進入腦部病灶區,進而發揮藥物預期的治療效果。

浩宇生醫由健亞生技轉投資成立,其聚焦式相位陣列超音波技術係源自於長庚大學電機系,而研發團隊成功開創出利用聚焦式超音波精準瞄準腦部治療區,暫時性打開血腦屏障,開啟治療腦部疾病的創新療法。

根據FINDIT研究團隊從上市櫃公司財報轉投資的資料結合商業司公司登記實收資本額變化,整理出浩宇生醫在20220年第四季獲得包括健亞生技等投資人在內的超過1.5億新台幣(約合504萬美元)的投資。

圖5-12  2020-2021.7台灣健康醫療新創企業前十大投資交易案件

 

11.台灣健康醫療領域活躍的投資人

(1)公司/公司創投、創投機構是參與台灣健康醫療早期投資最活躍的投資人類型

在投資者的觀察上,參與2015-2021年7月台灣健康醫療領域358件投資交易活動中,國內公司或公司創投(CVC)參與投資220件交易最多,約占61%,略高於同期間公司或公司創投(CVC)參與台灣整體新創獲投件數占比的59%,顯示健康醫療領域相對其他領域更能吸引國內公司或公司創投(CVC)的投資意願。其次是大家所熟悉的創投機構160件,共參與45%健康醫療領域投資案件,與創投機構參與台灣整體不分領域投資活動比重的39%高出頗多。另外,在眾多投資者中,具有領頭意義的國發基金確實承擔起扶植新創的角色,透過專案或搭配等方式,共參與81件投資,參與23%的健康醫療領域的投資,高於國發基金參與不分領域的總投資件數占比16%,顯示國發基金支持高風險、高報酬與高技術門檻等三高特質的生技醫療產業不遺餘力。至於來自海外投資交易件數僅32件,約占9%,遠低於海外投資人參與整體不分類別投資件數的占比12.5%,顯示國內健康醫療市場過小,除非是”first-in-class”或”best-in-class”的技術,才有望吸引海外投資人的目光,台灣健康醫療領域新創必須再加把勁才行。

(2)國發基金、富邦集團、晟德製藥集團、緯創集團投資台灣健康醫療新創最給力

FINDIT研究團隊就2015-2021.7期間358件台灣健康醫療獲投的交易中,其中以國發基金參與80件最高,其次是富邦集團(富邦金控創投、富邦證券創投、富邦媒體科技)14件、晟德集團(含晟德大藥廠與旗下的玉晟生技投資、玉晟管顧)14件、緯創資通(含旗下生技投資)13件、台安生技11件、中華開發資本(含旗下生技創投)11件、益鼎創投10件、玉山創投10件、華南金控創投8件、宏泰電工7件、台杉資本6件、國泰創投6件、宏誠創投5件、比翼資本5件、交大天使投資俱樂部5件、國聯創投5件、鑽石生技投資5件、廣達電腦4件、仁寶電腦4件、達盈管顧4件、新橋聯合4件、創新工業技術移轉4件、永豐創投4件、永昕生物醫藥4件、TransLink Capital 4件等。因掌握的投資案件超過六成來自上市上櫃公司,因此,仍有許多未公開投資概況的專業生技創投機構有可能被低估而未入榜,特此說明。

圖5-13  2015-2021.7各類投資參與台灣健康醫療投資交易件數占比統計

 

 三、台灣生技醫療早期投資新活水

從2012年12月以來,國內掀起生技創投基金募資潮,包括中華開發旗下生技基金、大和台日生技創投基金、台杉水牛三號基金、生技中心「生鵬一號基金」等基金先後成立、募資,聚焦創新藥物、醫材,預告疫後生技投資將蓄勢待發。

1.中華開發「生醫貳基金」

開發金控(2883)旗下中華開發資本,目前管理兩檔新臺幣生醫基金,包括2014年成立之「中華開發生醫創投基金」及2020年成立之「中華開發貳生醫創投有限合夥」(簡稱),兩檔基金資產管理規模近新臺幣50億元,其中「生醫貳基金」的規模31.1億元,已在去年底全數到位,成為投資台灣生醫產業發展的重要活水動能。中華開發「生醫貳基金」聚焦於生技醫藥、醫療科技、數位醫療、其他生醫健康及服務相關產業的團隊。

2.日本大和「台日生技創投二號基金」

日本大和證券旗下創投基金DCI Partners,設立規模140億日圓的台日生技創投基金,在2020年12月21日宣布完成大和台日生技創業投資事業有限合夥2號的首輪募集,投資者包括日本經濟產業省中小企業基盤整備機構、日本地方銀行、企業年金及人壽保險公司等投資者;台灣行政院國發基金也已簽約支持基金的成立,未來投資標的為台、日兩地新冠病毒藥物、再生醫療與核酸醫藥等先進技術,每筆投資案規模約10億日圓。大和企業投資也曾在2015年成立一檔「大和台日生技創投基金」,基金規模116億日圓。今年受到新冠肺炎的影響,大和企業投資公司認為新藥研發的發展將更活躍,同時也看好台灣生技發展環境。「台日生技創投二號基金」在第一輪募資140億日圓到位後,將繼續募第二輪10億日圓,合計承諾出資總額將增至約150億日元(約新台幣40億元)。

3.台杉「水牛三號生技基金」

國家級投資公司台杉投資,「水牛三號生技基金」規模為新台幣16.4億元,2021年6月完成募資。主要投資領域著重於開發台灣及北美的醫療器材、數位醫療與精準健康等相關醫療科技產業。結合台灣科技、生技的技術強項,選定符合北美及亞太市場的投資題材。除了「水牛三號生技基金」外,台杉「水牛五號科技基金」規模為新台幣15.6億元也在2021年6月完成募資。主要投資領域專注於次世代科技技術,其中「智慧醫療」亦為其投資目標的領域之一。

4.生技中心「生鵬一號基金」

去年7月,經濟部頒布「經濟部主管財團法人管理監督作業辦法」,在安全、可靠、不違單位成立原始目的,且經濟部許可等前提下,為「財團法人法」的限制解了套,開放生技中心發起成立管理公司,並對外募集創投基金。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在今年3月1日宣布突破20年的限制,今年將成立生技投資基金「生鵬一號基金」,初期募集20億元,預計從今年4月先經董事會核准成立管理公司,獲經濟部核准通過就可開始募資並進行投資。未來將鎖定醫材和新藥開發領域,結合生技中心現有資源,協助新創團隊走向國際市場。

 

圖5-14  近期健康醫療領域的投資基金募集概況

 

 

四、結語

茲將2021年FINDIT台灣健康醫療早期投資盤點的重要趨勢洞見,歸納如下,希望對投資人與新創能有所啟發:

第一,乘風破浪而來,逆風高飛而上:全球面臨一波波變種新冠病毒引發的公共衛生危機,重創各國的經濟活力,但也加快了對數位技術的採用和健康醫療深科技的研發速度,無論是公開或私募資金市場,全球投資人對健康醫療領域也都給出強力支持,使得2020年與2021年上半年的全球健康醫療早期投資金額持續突破歷史新高。台灣健康醫療早期投資活動也持續活絡,2020年投資件數來到新高水準,投資金額也較2019年成長,2021年前7個月掌握的投資件數雖仍有限,但投資金額已經快逼近2020年水準。雖台灣在2021年5月到7月身陷疫情三級警戒的風暴中,但預期今年健康醫療早期投資金額應該會超越2020年水準。

第二,多元育成加速,力助新創募資:近年來生醫領域加速器愈來愈多,包括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特別成立的創服育成中心(BioHub Taiwan)、台北醫學大學成立的生醫加速器(TMU Biomed Accelerator)、比翼資本與大仁醫療集團支持所創立的比翼加速器(BE Accelerator),永齡健康基金會成立的H. Spectrum等,這些多元管道的生醫創業加速器,不僅協助新創團隊創業資金募集、新創社群與國際資源的鏈結、輔導團隊技能與協助降低產品開發風險、與臨床試驗規劃並建立醫療通路,同時也協助新創團隊加速研究成果商品化並鏈結國際生態圈。從FINDIT早期新創獲投資料庫中,透過上述加速器輔導訓練與資源鏈結的協助下,不少生醫新創團隊獲得早期資金投資,包括:龍骨王、醫守科技、捷絡生技、神經元、皮智、昱星生技、博信生技等。

第三,學研衍生新創,企業爭相投資:從FINDIT收錄的早期新創獲投資的案件,也有不少來自學術界、研究機構的研發成果衍生成立的新創,如:臺北醫學大學劉昉教授團隊以「免疫療法技術」等專利技術,引進電子大廠力晶集團投資3.5億新台幣,設立資本額5億的「智合生醫科學股份有限公司」(已改名為智合精準醫學科技股份)。此外,宏智生醫科技則是由仁寶電腦直接投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機械系劉益宏教授研究團隊及技術,於2019年3月所共同成立的新創公司,專攻AI輔助的腦波診斷,引進仁寶投資金額為4,200萬元。由國立台灣大學康仕仲教授帶領的臺大研究團隊,在2018年成立的衍生公司-智齡科技,今年7月剛獲得由嘉新水泥領投,緯創跟投的650萬美元A輪募資。至於研究機構的衍生新創案例,如:台灣生醫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2013年自工研院衍生之新創事業,從事高階植入式醫療器材研發,開發膠原蛋白泡沫來修補人工腦膜,獲得創新工業技術移轉股份有限公司與國發基金逾4,000萬新台幣投資,並於2017年8月29日登錄興櫃,為成功出場的案件。巨生生醫也是工研院衍生的新創公司,以院內開發出奈米氧化鐵產品的核心團隊為基礎,專注在利基型奈米藥物開發,如:MPB-1523顯影劑-肝細胞癌及MPB-1514缺鐵性貧血鐵劑補充劑,獲得創新工業技術移轉、漢通創投、中橡旗下允成投資、中化製藥、國發基金等資金挹注,於2021年1月26日成功登錄興櫃。上述案例,顯示國內學研機構「厚創新」研發成果所成立的新創衍生公司,已成為國內生醫領域中的生力軍,吸引投資人關注,同時,也讓政府資助的研發成果發揮更大的價值創造。

第四,數位醫療藍海,資本市場追捧:數位科技大幅改寫人類的生活,並逐步顛覆傳統醫療模式,特別拜疫情所賜,數位醫療從極為小眾的投資領域躍上了主舞台。根據美國Rock Health的統計,過去10年裡數位醫療的投資金額擴大了12倍以上,且絕大部分漲幅都集中在2020及2021年。台灣數位醫療早期投資也不例外,FINDIT收錄資料中,涵蓋AI醫療與基因檢測的數位醫療領域,獲投件數已從2015的8件上升至2020年的26件,領先其他次領域,2021年收錄的十件投資案中,數位醫療就占了六件,反映了數位醫療在國內相當受到投資人追捧。雖然因國內健保的普及與過去法令的限制,國外熱門投資的線上問診與線上藥局遠距醫療,這類新創在國內仍相對有限,但台灣影像分析與半導體科研實力有目共睹,吸引愈來愈多的ICT大廠與新創跨界加入精準醫療與AI醫療行列。因此,精準醫療與智慧醫療的未來精彩可期,預期數位醫療也許能讓台灣再創半導體產業外的新藍海。

第五,細胞治療商機,成投資新顯學:面對人口老化、慢性疾病盛行等超高齡社會的挑戰,加上醫學科技一日千里,人們對於創新疾病治療需求逐漸多元。為因應此波浪潮,全球再生醫學、細胞治療公司總數不斷攀升,基因治療的市場規模也持續擴大。自從衛福部2018年9月公布「特管辦法」開放自體細胞治療後,帶動幹細胞與免疫細胞療法產業快速發展,迄今已有超過60家的再生醫學相關企業,也成為近年來創新療法的新投資焦點。加上再生醫療被納入《生技新藥條例》修正案租稅優惠適用範圍,其相關特管辦法亦進一步開放「異體細胞治療」,在政府法令鬆綁以及租稅優惠雙重激勵下,再生醫學企業上市櫃(含興櫃)的掛牌已達12家,其中長聖國際生技成立五年內就成功上櫃,讓投資人對此領域發展抱以高度的投資興趣。愈來愈多新崛起的細胞治療新創企業,相信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未來幾年內,仍將是健康醫療領域早期投資新顯學。

第六,國際資金接軌,挑戰製藥新創:近年來台灣「醫藥品」次領域較大型的投資案件中,大多具”國際化”的色彩,可能是總部位於美國、市場鎖定國際或資金來源為海外;例如擁有國內外重量級創投股東喜康生技,源自台灣、美國轉型有成的全心醫藥(AltruBio),以及總部設於美國加州的育世博,這三家都從資金雄厚的國際投資身上募得高額的資金。生技製藥研發的困難在於沒有足夠的資金資源,但個別廠商資本有限,想要將實驗室中基礎科學的反應,轉化為足以進入臨床試驗的特定藥物,頗為吃力,若有機會邁入三期臨床試驗,未達規模經濟的老問題,每每成為廠商的惡夢,更何況是資源缺乏的新創企業。健康醫療領域的投資人中,海外投資參與投資的比重相對整體台灣整體早期投資的比例還低,因此,國內生技製藥領域新創如何與全球資源/資金接軌,將是新創與政策制定者需要努力突破的困境。

第七,創投基金加碼,生醫榮景可期:生技醫藥產業為政府5+2產業創新計畫的重要項目,除了政府資源支持外,活絡的早期資本市場是健全生醫新創生態環境最重要支柱之一,目前中華開發生醫貳基金、台杉水牛三號生技基金、和台日生技創投二號基金與新成立的生技中心「生鵬一號基金」,共募集逾百億新台幣的資金,為具發展潛力的優質新創備足銀彈,正等待台灣生醫新創在國際舞台發光發熱,為台灣在國際大健康產業爭得一席之地。

CoVID-19疫情雖帶來衝擊,也讓生技產業有了重新定位的機會;在危急存亡的時刻,世人更加認同健康醫療產業的關鍵價值,投資人也較過去更願意認定這個領域企業具高成長性,並給予更高的估值。期待國內生醫新創,把握這波資金潮,讓台灣生技產業再次迎來榮景。

 

參考資料

1.吳培安,「源自台灣、美國轉型有成!全心醫藥 AltruBio 創下18億臺幣A輪募資」,環球生技雜誌,2021-03-17,https://tinyurl.com/yjd8fyzo

2.吳培安,「育世博完成4,700萬美元B輪募資  推進液體免疫細胞實體癌療法進二期」,環球生技雜誌,2021-03-17,https://tinyurl.com/yjd8fyzo

3.「高階手術機器人國家隊形成,炳碩生醫完成A輪5.4億元增資」,炳碩生醫股份有限公司新聞稿,2020/6/10,http://www.pointroboticsinc.com/

4.徐淨,「阿里巴巴首投的台灣生技公司-安智生醫:要做亞洲AI醫療龍頭」,環球生技雜誌,2018-05-02,https://www.gbimonthly.com/2018/05/23526/

5.鄭芝珊,「讓「家」溫暖 從「嘉」啟航 智齡科技南部辦公室開幕 貴賓雲集」,經濟日報,2021-03-26,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35/5346488

6.李林璦,「深度神經網路「aetherAI」準確度直逼99%,雲象科技邁進全球級AI醫療影像公司」,環球生技雜誌,2020-06-03,https://www.gbimonthly.com/2020/06/68668/

7.「雲象科技 實現骨髓抹片AI全自動化」,雲象科技公司網站,Dec 23, 2020更新,https://reurl.cc/Q9Q4dp

8.「互貴興業逆勢成長並獲550萬美元投資 正式進軍歐美醫療科技市場」,今周刊,2021-01-06,https://pse.is/3ba7q6

9.「【台灣醫材走向國際】全球興起數位醫療,互貴興業獲 550 萬美元 C 輪投資進軍歐美」,科技報橘/新聞快訊,2021-01-06,https://pse.is/3bqh7e

10.劉軒彤,「瑞寶生醫獲仁寶富爸爸加持 從科技力崛起轉戰細胞治療」,財訊,2020-09-30,https://pse.is/3mh92p

11.工商時報,「生技條例 再延10年」,2020.07.08,https://pse.is/UGXGZ

12.謝柏宏,「生技創投基金募資 一波波」,經濟日報,2020-12-25,https://pse.is/3kfvap

13.謝柏宏、陳書璿,「打破限制 生技中心將設創投基金」,經濟日報,2021-03-01,https://pse.is/3m9kb9

14.DCI Partners 株式會社、大和企業投資株式會社新聞稿,「大和台日生技創業投資事業有限合夥 2 號的成立」,2020年12月21日,https://pse.is/3kxyuk

15.吳元熙,「培育生醫「真金雞」!北醫成立加速器,打通新創這兩大痛點」,數位時代,2020.11.02,https://pse.is/3lz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