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各國啟動邊境管制、行動限制令等措施,導致終端消費動能下滑,全球汽車銷售受到消費意願低迷、供應鏈運作受阻等影響而出現明顯衰退,然而電動車卻在歐盟導入全新乘用車排放規範、各國所推動的經濟振興計畫加碼提供電動車相關補貼,加上主要品牌車廠加速推出電動車等因素的助攻下,創下銷售佳績,2020年全球電動車(含純電動車及插電式混合動力車)銷售規模達到323.9萬輛,年增率高達46.6%,占整體汽車銷售比重達4.5%,而各家品牌車廠更透過導入各項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以逐步實現自動駕駛為目標,奠定自身在自駕車領域的市場定位,爭取消費者認同。由此可見,全球電動車/自駕車產業發展自此將進入關鍵時刻,吸引國內外各大廠商積極搶進。
在看好電動車市場規模將逐年放大,市場滲透率可望加速提升下,傳統品牌車廠2020年以來紛紛提前停售燃油車的時程目標,加速朝向電動化發展;特斯拉積極啟動海外市場布局,而新創業者在電動車市場逐步形成一股新的勢力。值此同時,著眼於電動車/自駕車未來將為科技產業創造出龐大的市場商機,2021年以來擁有品牌、技術與資金等優勢的手機品牌巨擘,亦陸續宣示搶占汽車市場的強烈企圖心,成為全球電動車/自駕車市場中不可忽視的新興力量。
一、中國智慧手機銷售逐年下滑,高度仰賴中國市場的手機品牌廠商面臨考驗
過去十年全球智慧手機市場規模的不斷放大,成為驅動全球科技產業成長的主要動能來源,然而,隨著歐美、中國等智慧手機市場滲透率已高,產品功能發展面臨瓶頸,促使全球智慧手機市場規模自2017年以來呈現緩步下滑,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進一步衝擊下,全年銷售規模進一步滑落至12.92億台,僅2016年之87.7%,2021年雖可受惠於歐美漸趨解封、全球經濟景氣復甦,加上5G手機換機潮,帶動全球智慧手機市場規模回升,然而整體市場規模仍難回到2016年的水準。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第一大智慧手機市場-中國市場,過去因具有龐大的內需市場需求,市場規模呈現逐年成長,因而成為中國手機品牌大廠崛起的重要基礎,包括華為、小米、OPPO及Vivo均陸續躋身全球前五大手機品牌之列,但近年來中國當地手機市場普及度高,產品差異化程度有限,在缺乏創新應用體驗的驅動下,中國智慧手機市場銷售逐年下滑,2020年雖有5G手機換機潮的加持,但在疫情的衝擊下,全年智慧手機出貨量進一步滑落至2.96億台,相較於2016年之5.22億台的高峰,下滑幅度達43.30%,使得高度依賴中國市場銷售的中國手機品牌廠商,面臨迫切的轉型壓力,除加速拓展中國以外的市場外,亟思產品結構的轉型,尋求新的成長動能。
就智慧手機與汽車市場而言,近年來全球智慧手機市場規模約13~14億台,若以平均單價310美元計算,整體市場規模約4,030~4,340億美元,相較之下,全球汽車市場年銷售規模約9,000萬輛,由於汽車單價明顯高於智慧手機,整體汽車市場規模約達2.7兆美元,明顯高於智慧手機,蘊藏更大的發展潛力。就電動車/自駕車而言,目前仍屬發展初期,市場滲透率仍低,未來在加速朝向電動化、智慧化的趨勢發展下,成長空間仍相當大,因而成為主要手機品牌業者轉型的重要目標方向。
二、華為、小米陸續展現投入自駕車/電動車領域的旺盛企圖心
就主要手機品牌廠商而言,面對全球智慧手機市場發展面臨瓶頸,中國市場需求逐年下滑,手機品牌廠商獲利難度明顯提高,導致LG選擇退出手機市場的經營,而華為、小米、OPPO及蘋果(Apple)均陸續展現投入自駕車/電動車領域的旺盛企圖心,以尋求新的成長動能。
1.華為聚焦「智慧汽車解決方案」,目標成為智慧車領域的Tier 1
美中科技戰開打以來,在美國陸續針對華為祭出禁止採購,並將其列入出口管制的實體清單,使得華為手機難以搭載GMS服務,加上無法取得5G相關晶片及零組件,以致其2020年以來智慧手機出貨持續呈現衰退走勢,迫使其出售旗下中階手機品牌「榮耀」,並重新調整營運腳步,擬定未來五大關鍵戰略措施,包括優化產業組合,增強產業韌性,尤其是增強軟體能力、加強先進工藝弱相關產業投資和智慧汽車零組件產業投資;推動5G價值全面發揮,定義5.5G,牽引5G持續演進;以用戶為中心打造全場景無縫的智慧體驗;透過技術創新降低能源消耗、實現低碳社會;努力解決供應連續。在五大關鍵戰略投資的內容當中,考量電動車/自駕車領域未來深具發展潛力,且已成為國內外廠商積極搶進的兵家必爭之地,因此華為在智慧汽車領域的布局備受市場高度關注。
早在2013年華為就已啟動對於汽車領域的布局,初期主要奠基於自身在通訊領域所累績的優勢與技術能量,發展車載通信模組、車聯網相關產品與設備,並持續投入電動車/自駕車等相關技術的開發,截至2021年 3 月為止,華為在自動駕駛、雷達、電動車、充電等領域相關技術共取得 357件專利。然而隨著先進駕駛輔助系統應用的不斷演進,加上美中科技戰的持續升溫,促使華為不得不加快對於汽車領域的布局(詳見表10-1),2019年華為成立智慧汽車解決方案事業部(BU),2020年正式發表智慧汽車解決方案品牌HI(Huawei Inside),涵蓋通訊與運算架構、智慧網聯、智慧車雲端服務、智慧座艙、智慧駕駛、智慧電動等五大智慧系統以及毫米波雷達、AR抬頭顯示器、光達等智慧化零組件,2021年更選擇北汽、長安及廣汽集團作為戰略合作夥伴,透過華為長年累積的ICT技術能量,並搭配鴻蒙車載作業系統(Harmony OS),協助車廠加速投入智慧車的開發,採用華為智慧汽車解決方案的車款,才能使用「HI」標誌,以建立華為自身在智慧汽車領域的品牌,彰顯華為在智慧汽車領域的完整布局與技術實力。
表10-1 華為汽車領域發展歷程
時間 | 佈局內容 |
2013年 | 推出車載通信模組ME909T。 |
| 成立車聯網事業部。 |
2014年 | 設立車聯網實驗室。 |
| 與東風、長安、一汽簽訂合作協議,共同投入車聯網、智慧汽車、無人駕駛等相關技術的開發。 |
2017年 | 與北汽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進行戰略合作。 |
2018年 | 與長安汽車合作建立聯合創新中心。 |
| 與東風汽車合作打造智慧聯網汽車。 |
| 與北汽合作打造智慧車款。 |
| 與上海博泰在車聯網領域展開合作,簽署基於Ocean Connect平台的合作。 |
2019年 | 與四維圖新合作,探索智慧出行服務。 |
| 正式成立智慧汽車解決方案事業部(BU)。 |
| 通過歐洲汽車行業車載終端TISAS認證。 |
2020年 | MDC智慧駕駛平台獲得ISO 26262功能安全認證。 |
| 正式發表智慧汽車解決方案品牌HI。 |
2021年 | 北汽阿爾法S(華為HI版)上市。 |
| 發表Harmony智能座艙、智能計算平台MDC 810、4D成像雷達、華為「八爪魚」自動駕駛開放平台、集成式智慧熱管理系統TMS五大新產品。 |
| 與福斯汽車集團供應商簽署授權協議,協議內容包括華為 4G 標準必要專利 (SEP) 許可,範圍涵蓋裝有無線通訊技術的福斯汽車。 |
資料來源:華為、中金公司研究部、台經院產經資料庫整理,2021年7月
為持續強化自身在電動車/自駕車的開發實力,華為除與一汽、上汽、長安汽車等中國汽車品牌集團合作外,亦積極與PSA、Volvo、Audi、Mercedes-Benz、Toyota、Porsche等國際品牌車廠結盟,以爭取進入國際汽車供應鏈。在華為與車廠深度合作的過程中,依據車廠自身的資源與能力,發展出不同的合作模式,主要可分為三大模式,第一,由華為單純提供車廠零組件或部分系統,此模式與車廠之間的緊密程度相對較低;第二,華為與車廠共同投入智慧車的開發,但車廠仍保有產品規劃、設計、製造及銷售的主導權。第三,華為深度參與新車的開發,除提供零組件、系統等產品外,更進一步參與產品規劃定價、通路銷售等環節,並透過訂定明確的分潤機制,共同拓展市場商機。除此之外,華為更結合原先在手機市場所累積的供應鏈資源,在智慧座艙、智慧網聯、智慧駕駛及智慧電動領域加強與中國相關廠商的合作(詳見表10-2),取得自身在智慧汽車生態系的話語權。
表10-2 華為與汽車供應鏈合作廠商一覽表
| 合作廠商 |
汽車 | 中國車廠:北汽集團、廣汽集團、比亞迪、上汽集團、一汽集團、長安汽車、東風汽車、福田汽車、江淮汽車、奇瑞控股、宇通客車、賽力斯、南京依維柯、T3出行等。 國際車廠:PSA Peugeot Citroen、Volvo、Audi、Mercedes-Benz、Toyota、Porsche等 |
智慧座艙 | 科大訊飛、華陽集團、中科創達、北信源、裕太車通等 |
智慧駕駛 | 四維圖新、祥鑫科技、舜宇光學、福晶科技、中國汽研、伯特利、上海博泰、中科創達等 |
智慧網聯 | 均勝電子、德賽西威、四維圖新、中科創達、高新興、易華錄、啟明信息、數字認證、千方科技、中國移動、中國汽研、Vodafone、南天信息、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ASTRI)、Continental、Bosch等 |
電動化 | 寧德時代、小康股份、天地人、富臨精工、長鷹信質、湘油泵、特銳德等 |
資料來源:各公司、汽車之家、東吳證券研究所、台經院產經資料庫整理,2021年7月
2.小米挾其品牌、通路與生態系等優勢,定位為中國造車新勢力
2021年3月小米集團在香港交易所正式公告,宣布小米將成立全資子公司, 啟動百億美元造車計畫,正式投入智慧電動車事業的發展(詳見表10-3),成為繼蔚來汽車、小鵬汽車及理想汽車等新興業者之後,中國造車的新興勢力。相較於華為聚焦智慧汽車解決方案領域,小米則選擇投入整車的開發,未來計畫採取委外代工的模式,搶攻電動車市場商機。
表10-3 小米進軍智慧電動車領域規劃概況
| 規劃概況 |
組織形式 | 成立全資子公司,負責智慧電動車業務,執行長為小米集團首席執行官雷軍兼任。 |
投資金額 | 初期投資金額:100億元人民幣;未來十年計畫投資100億美元。 |
生產模式 | 計畫採取委外代工模式。 |
資料來源:小米、電子時報、台經院產經資料庫整理,2021年7月
觀察小米針對汽車領域的布局歷程(詳見表10-4),2013年小米集團創辦人拜會特斯拉執行長Elon Musk,開始展現對於電動車產業的興趣,2014年小米透過子公司投資地圖廠商凱立德,切入汽車市場測試水溫。2015年起小米執行長雷軍透過自身所創立的順為資本參與蔚來汽車、小鵬汽車的募資,並相繼投資中國買車網、車財多及發展智慧車載與行動叫車服務的新案數字科技。2020年以來,即便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嚴峻考驗,小米透過參與車載服務系統廠商博泰的B輪募資、正式註冊「小米車聯」商標,並與比亞迪設立聯合實驗室,共同打造技術開發平台,加速投入汽車領域的布局。小米除藉由戰略性投資切入電動車領域外,亦投入汽車相關技術的研發,2015年~2020年申請汽車相關領域專利數量約達772件,以功能性開發為主,包括無線通訊網路、數位數據處理、數位訊息傳輸、圖像通訊、交通控制系統、距離測量、導航等領域,逐步累積在電動車領域的技術實力。
表10-4 小米電動車領域佈局歷程
時間 | 佈局內容 |
2012年 | 投資汽車應用開發商木倉科技。 |
2014年 | 投資中國地圖廠商凱立德。 |
2015年 | 創辦人雷軍成立的順為資本投資蔚來汽車。 |
2016年 | 順為資本參與小鵬汽車A1輪投資。 |
2017年 | 與北汽集團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在智慧駕駛領域展開合作。 |
| 投資中國買車網、車財多。 |
2019年 | 順為資本參與小鵬汽車C輪投資。 |
| 與Mercedes-Benz集團合作,推動旗下虛擬語音助理導入汽車人機介面系統。 |
| 宣布與小鵬汽車達成深度合作,小米9 Pro 5G透過NFC功能作為小鵬汽車的車鑰匙。 |
| 投資智慧車載產品和智慧叫車服務廠商新案數字科技。 |
2020年4月 | 參與車載服務系統廠商博泰的B輪投資。 |
2020年6月 | 註冊「小米車聯」商標。 |
2020年12月 | 與比亞迪共同設立聯合實驗室,打造技術開發平台。 |
2021年3月 | 正式宣布進軍智慧電動汽車領域。 |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台經院產經資料庫整理,2021年7月
不同於華為聚焦智慧汽車解決方案的開發,小米選擇投入電動車的整車開發,主要憑藉以往在手機領域建立的品牌知名度,並在中國市場累積超過MIUI系統月活躍用戶超過3億,而旗下實體通路小米之家全球據點亦高達5,480家,加上現金儲備達1,080億人民幣,且具有超過萬人的研發團隊,作為進軍電動車領域的重要基礎。除此之外,小米以往針對智慧家庭、智慧穿戴等物聯網應用領域的布局,逐步建立AIOT應用生態系,未來將透過自身在物聯網領域軟硬體整合的開發經驗以及用戶對小米不同產品間的交互體驗,進一步延伸至智慧汽車領域,強化用戶體驗。對於小米而言,考量小米過去在整車製造與相關汽車零組件相關技術的著墨相對較少,且整車產線的建置需要投入龐大的資金,因此小米在投入電動車發展的過程中,可能採取委外代工的模式,直接與具備電動車平台技術、量產能力的廠商合作,縮短整車開發至量產製造的時間,將資源聚焦在軟體以及透過軟硬體整合強化用戶體驗,以充分發揮過往所累積的優勢,爭取市場認同。
3.蘋果、OPPO則選擇鴨子划水,低調布局汽車領域
相較於華為、小米均已正式宣告進軍電動車/自駕車領域的規劃與布局,Apple、OPPO雖看好電動車/自駕車未來的發展性,但迄今為止,仍未明確表態在汽車領域的規劃時程與方向,選擇以鴨子划水的方式,低調布局汽車領域。
就Apple而言,早在2010年賈伯斯時代就已與汽車新創業者V-Vehicle進行電動車相關議題的討論,2013年接任Apple執行的Tim Cook在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上發表《iOS in the Car》(後更名為CarPlay),正式跨足汽車領域。2014年Apple啟動泰坦計畫(Project Titan ),投入電動車的開發,並切入自動駕駛系統的發展及進行無人車的測試,持續投入自動駕駛、智慧體驗、智慧座艙、抬頭顯示器等等電動車/自駕車等領域的技術開發,累積龐大的專利。除此之外,Apple更持續透過併購的方式,整合在AI視覺辨識、自動駕駛等領域具有技術優勢的新創業者,以加速提升自身在汽車領域的市場競爭力。2020年以來,Apple除在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上發表數位汽車鑰匙CarKey、電動車導航與CarPlay介面更新等三大功能,企圖整合iPhone、CarPlay等應用外,並因陸續傳出Apple計畫與台積電合作研發自動駕駛晶片及擴大尋求供應鏈廠商的加入與送樣等傳聞下,使得Apple推出Apple Car或發展自駕車解決方案的動向再度受到市場高度矚目。
截至目前為止,Apple雖未明確宣示將投入造車行列或是聚焦自動駕駛系統的開發,然而觀察Apple近年來的布局與供應鏈動向,在在都顯示Apple在智慧汽車領域不會缺席,未來將複製在智慧手機iPhone領域軟硬體整合與供應鏈專業分工的成功經驗,企圖在電動車/自駕車領域取得競爭優勢。
表10-5 蘋果電動車/自駕車領域發展歷程
時間 | 佈局內容 |
2013年 | Tim Cook在蘋果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上發表《iOS in the Car》,正式跨足汽車領域。 |
2014年 | 啟動泰坦計畫(Project Titan ),網羅超過千名研發人員,投入電動車的開發。 |
2017年 | Tim Cook首度提及Apple對於自動駕駛領域的發展計畫。 |
| 進行無人車的測試;與滴滴出行合資成立自駕車實驗室。 |
2019年 | 收購自駕車新創Drive.ai。 |
2020年 | 在蘋果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上發表數位汽車鑰匙CarKey、電動車導航與CarPlay介面更新等三大功能。 |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台經院產經資料庫整理,2021年7月
至於在OPPO的部分,繼華為、小米紛紛搶進電動車/自駕車領域之後,OPPO雖未明確設立汽車相關部門,近年來仍持續低調布局汽車領域,除陸續申請「車聯網通信設備」、「防撞提醒的方法、裝置、車載設備與儲存介質」、「車輛防跟蹤」等相關技術的專利外,2020年以來更在高通的引薦下,評估投資上海自動駕駛技術業者縱目科技,且參與上汽集團零組件公司零束SOA平台,希望透過鏡頭防震技術,用於汽車座艙中的拍攝與人臉辨識,並與理想汽車在手機藍牙鑰匙領域進行合作。2021年更進一步加速盤點供應鏈資源與相關人才的招募,並積極尋求與寧德時代、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合作,初期將聚焦車聯網、汽車快充領域發展,未來亦不排除加入造車行列。
三、電動車/自駕車市場呈現百家爭鳴,手機品牌巨擘能否勝出仍待市場檢驗
2021年以來,雖面對車用晶片短缺,導致車廠陸續面臨停工、減產等考驗,卻不曾放緩對於電動車/自駕車的發展腳步,甚至加速投入電動車的技術與供應鏈布局,爭取電動車/自駕車市場崛起過程中奪得先機。過去在燃油車時代,傳統大型車廠憑藉品牌與技術優勢,輔以主要汽車零組件大廠的加持,建立完整的汽車供應鏈架構,主導全球汽車市場。然而,電動車/自駕車時代的來臨,傳統汽車結合電池、軟體、通訊技術與自駕系統等全新的元素,除傳統品牌車廠逐步投入發展外,以Tesla為首的新進業者以及手機、網路巨擘亦積極搶進(詳見表10-6),各自憑藉自身的優勢,在電動車/自駕車領域尋求新的成長機會。
對照智慧手機市場,全球前五大手機品牌市占率可達70%以上,反觀全球前十大汽車品牌市占率約65%,市場集中度相對低,加上汽車產品生命週期長,使得電動車/自駕車市場滲透率發展速度不如智慧手機迅速,傳統品牌車廠難以取得絕對的競爭優勢,提供新進業者、跨領域科技業者切入的機會,在傳統車廠、新進業者及跨領域科技業者均加入市場競爭的行列下,競爭態勢將更顯複雜,市場競爭格局面臨改寫。
對於華為、小米、Apple及OPPO等手機品牌巨擘而言,在過去手機產業的發展歷程中,累積龐大的資金、品牌、通路、供應鏈合作夥伴等資源,加上汽車持續朝向電子化、軟硬整合功能趨勢發展的過程中,產品架構將較燃油車簡化,手機品牌廠商在電子元件、通訊技術領域的所累計的技術實力以及供應鏈整合的經驗,將成為進軍電動車/自駕車市場的利器,面對傳統品牌車廠、Tesla等新進業者的激烈競爭,未來手機品牌廠商能否憑藉自身在智慧手機的發展經驗與優勢,有效突破電機、電控及電池等三電領域的相對劣勢,在百家爭鳴的電動車/自駕車領域突圍而起,仍有待市場檢驗。
表10-6 電動車/自駕車領域主要參與廠商
| 代表企業 | 發展特性 |
傳統車廠 | BMW、Volkswagen、Audi、Toyota、比亞迪、上汽、吉利汽車等 | 擁有豐富的造車經驗,並積極開發自身電動車平台,降低開發成本;零組件採購對象多以傳統汽車零組件大廠為主。 |
新進業者 | Tesla、Lucid、Rivian、Fisker、Canoo、拜騰、蔚來、理想及小鵬等 | 多以創新應用服務與智慧化體驗為發展重點,因缺乏造車與供應鏈的發展經驗,供應鏈布局相對開放。 |
跨域科技業者 | 華為、小米、Apple、OPPO、百度、阿里、騰訊等 | 擁有品牌、通路及資金等資源,並擁有龐大的用戶基礎,但缺乏造車與傳統汽車零組件開發經驗。 |
資料來源:數位時代、頭豹研究院、台經院產經資料庫整理,2021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