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DIT
EN
2021.06.23

【2021.06交通科技動態】傳統車廠在自駕車領域重返榮耀?

本月交通科技領域動態消息,將收集國內外報章與科技媒體等報導為參考來源,整理最新的自駕車、電動車與共享汽車近期重要消息報導,提供各界掌握交通科技最新發展概況。

一、自駕車

1. Cruise無人自駕車獲准在加州載客,商業化進展領先同業

GM旗下自駕車子公司Cruise於6月4日通過加州政府監管機構核可,是自駕車業者中第一個在無人自駕車測試期間為一般民眾提供服務的業者,商業化進展邁開大步。除了Cruise外,Waymo、Amazon旗下的Zoox和Aurora等8家業者,都已獲得CPUC許可在加州道路上進行無人駕駛汽車測試。但有別於Cruise,其他業者還未允許能在沒有司機的情況下為民眾提供服務。儘管受到技術、安全和監管阻礙,自駕業者商業化的時間比預期還要長,但這些科技巨頭和汽車龍頭仍持續大力投資自駕車。Cruise今年便自Microsoft、Honda和Walmart等戰略投資者籌集數十億美元,預計第一款Origin的自駕車將在2023年初開始生產。(鉅亨網:https://reurl.cc/qg1rpy、https://reurl.cc/vqgj3o

2. 重打臉馬斯克,Tesla擁抱LiDAR陣營內幕曝光

過去,Elon Musk一直都是立體攝影鏡頭的擁護者,並大力抨擊光達,認為鏡頭才是自駕車的唯一解方。然而,今年6月初卻傳出Tesla將採用Luminar的光達,背後最主要的原因是光達價格已降至車廠可接受的甜蜜點。

回顧幾年前,光達仍被認為是一種只有高階自駕車款才能負擔得起的昂貴技術,如今情況已大大改變,美國光達廠商Luminar已開發出價格介於500-1,000美元之間的低價光達;而在去年年初的CES展上,Velodyne也發表了新產品Velabit,此款光達量程可達100公尺,視場角水平60度、垂直90度,尺寸甚至比一副撲克牌還小,價格更是在100美元以下。

隨著自駕車的發展與光達售價逐漸降低,近幾年有越來越多新創光達公司紛紛成立,Velodyne、Luminar搶先上市後,Aeva、Innoviz、Ouster、Aeye等光達業者也緊跟在後陸續進入資本市場獲取資金,中國光達業者則有禾賽科技、速騰聚創、大疆、北醒光子等新創公司,華為也積極搶進,並已獲得北汽、長安等中國車廠採用。在台灣的部份,光學鏡頭廠佳凌,算是少數投入光達布局的領先者。佳凌近年聚焦高階的自動駕駛及無人車應用光達鏡頭,並陸續切入全球前十大車載鏡頭模組廠及Tier 1廠,其中最大客戶即是Velodyne,同時,佳凌也是Velodyne最主要的鏡頭供應商,另外像是Innoviz、Quanergy等大廠也都名列客戶名單上。穩懋則因承接iPhone 12 Pro的光達感測器訂單,有豐富的量產經驗,而且產能最大,預料是最有機會切入特斯拉光達供應鏈的國內業者。因應未來客戶龐大需求,穩懋正積極擴產。(中時新聞網、聯合新聞網:https://reurl.cc/Lb7VKx、https://reurl.cc/3a5RVV)

3.全球自駕車技術排行榜:Ford、Toyota拔頭籌,科技大廠名次下滑

《日經新聞》與專利研究公司Patent Result Co.合作,調查截至今年1月底在美國註冊與自駕車相關專利的所有公司,並以「專利擁有數」、「國際組織在報告中引用專利的次數」、「受到其他公司質疑的次數」以及「與之相關的申訴次數」來分析這些汽車製造商專利的競爭力 。

依其分析結果,前十名分為是Ford、Toyota、Waymo、GM、 Sate Farm Mutual Automobile Insurance、 Bosch、 Denso、 Honda、Nissan、Mobileye,Tesla甚至遠在十名之外。Ford以1,054項有效專利獲得6,054分,位居榜首;其次是Toyota在1,705項專利中獲得5,349分,兩家公司現在擁有的有效專利是他們曾經的2.5倍,超過2018年7月的榜首Waymo。Waymo的專利數量雖然也有在增加,但增幅相對小,在582項專利中以4,895分的成績滑落至第三位。Ford和Toyota在調整電機輸出和建立轉向系統方面擁有極富競爭力的技術。特別是,福特在「自動停車技術」方面領先於競爭對手。美國的State Farm Mutual Automobile Insurance在其中排名第五,大大歸功於其感測器技術—透過網路收集有關自動駕駛汽車的訊息並評估車輛的狀況。Ford也透過在2019年收購專注於移動機器人、建模和模擬的公司Quantum Signal AI,這讓福特有望在不久的將來為其車輛配備相關技術,而類似的產品也已於2020年在美國成功展示。

隨著無人駕駛技術逐漸在市場上被落實,傳統汽車製造商憑藉在汽車領域豐富的專業知識急起直追,超越曾占領無人駕駛技術的IT巨頭們。由於近年來發生的一些意外事故,一些IT巨頭退出了自動車的競爭,今年1月底,Uber Technologies將其自動駕駛部門Uber Advanced Technologies Group出售給了自動駕駛汽車新創公司Aurora Innovation。美國的交通網路公司Lyft也於4月底宣布,它將把其自動駕駛汽車部門出售給Toyota。(明日科學:https://reurl.cc/zeWjMe)

4. Volkswagen的Argo AI測試計畫拓展至歐洲,最快2025年推出Level 4等級自駕車產品!

Volkswagen與Ford在2019年時攜手合作成立Argo AI自動駕駛平台公司,結合兩大品牌資源期盼能在自動駕駛技術上獲得優勢,並計畫在2025年推出首款具備Level 4等級的自駕車產品,目前Volkswagen正在慕尼黑設立新的測試點。雖然Argo AI的自動駕駛測試計畫才正從歐洲起步,不過自2019年公司成立後已在美國邁阿密、佛羅里達、德州等城市進行了長時間測試作業,未來這套系統不僅將用於乘用車款,也能作為物流業者運送貨物的最佳夥伴;而Volkswagen旗下子公司Moia也正積極投入無人駕駛共享車的服務,運用本身對自駕車的研發資源加上與Ford合作的Argo AI計畫,相信2025年推出Level 4等級的自駕車產品指日可待。(Yahoo新聞:https://reurl.cc/DgZQ5N

5. 智慧基礎設施做得好,自動駕駛會更好

美國MIT的衍生公司Derq致力於開發AI交通管理平台,以支援未來的連網與自駕移動模式,智慧基礎設施的重要性不亞於智慧車輛,運用AI演算法整合智慧基礎設施與自駕車,能更快速部署自駕車並發揮效益,自駕車需要倚賴無線或蜂巢式網路所傳輸的訊號,但目前的道路與交通號誌設計並未設想到自駕車,且每個城市的交通號誌部署方式各有不同。許多產業領導者認為智慧道路是自駕車發展所不可或缺,因此不少自駕業者已在考量跟智慧分析公司合作,促進車輛與基礎設施技術的發展。如Ford的自駕車研究團隊正在佛羅里達州Miami-Dade郡,探索運用智慧基礎設施的技術讓自駕車行駛到十字路口前就能獲得額外的路況資訊。Motional與Derq在拉斯維加斯也合作,將城市中交通流量最大的某些十字路口的鳥瞰圖提供給自駕車,測試當無人駕駛車掌握到更廣泛的資訊時會如何運用與反應。雖然有些自駕公司目前並未倚賴智慧基礎設施,但自駕車產業也了解智慧基礎設施是在不同城市與國家,加速部署更多自駕車行駛路線不可或缺的一環。(DigiTimes:https://reurl.cc/832x3M)

6.Einride及Marelli獲鉅額投資

成立於2016年的瑞典自駕卡車公司Einride於5月獲鉅額投資BUILD Capital Partners、EQT Ventures, Ericsson、 Maersk Growth、NordicNinja VC、Norrsken VC、Northzone、Plum Alley Investments、Soros Fund Management、Temasek Holdings的1.1億美元B輪投資。該公司開發了兩種車輛:由人類駕駛的聯網電動重型卡車和無人駕駛的Pods。當中又以外型如一個大盒子的自動駕駛卡車T-Pod最為知名。T-Pod採用顛覆性設計,不僅沒有方向盤和油門、踏板,甚至直接取消擋風玻璃和駕駛座,滿載時重達26公噸。自駕程度達第4級,屬於自駕程度第2高,採用輝達人工智慧自駕平台Nvidia Drive,即時處理視覺數據,由人員遠端監督操控,一次可操控10輛自駕卡車。目前,電動卡車為瑞典食品生產商Oatly、可口可樂、Lidl和Electrolux等客戶從事大部分貨物運輸工作。本輪資金將用在歐洲和美國市場的擴張。(cnBeta:https://reurl.cc/EnrM0a)

Marelli是日本汽車零件大廠Calsonic在2019年收購了義大利汽車零件公司Magneti Marelli,Calsonic並將其公司名稱變更為「Marelli」的光達公司。Marelli致力於研發自動駕駛光達系統,並將整合到汽車的照明設備當中。幫助汽車實現從L2級到L5級的自動駕駛功能。今年5月獲得Kohlberg Kravis Roberts的12億美元投資。(IT桔子:https://reurl.cc/EnrM5a)

二、電動車

1.7-11將在美、加設置「電動車充電站」

超商龍頭7-11所屬的7&I控股公司宣布,要在2022年底,於美、加兩國挑選至少250個商店,擴大設置500個以上電動車直流快速充電站(DCFC)。對抗碳排,7&I有一套計畫。先是在2016宣布,在2027年前,美國9682間7-11要減少20%碳排放量。這個目標後來提早了8年、在2019年達成;而從2015年到2019年,這四年減少的碳,相當於69,289台小客車一年的排放量。7-11表示,有自信能贏過美國其它零售業,成為擁有最多充電站的商家。根據美國國家便利店協會(NACS)統計,截至今年一月,全美共有150,274間便利商店,當中高達81%有附設加油站。7-11身為「超商霸主」,在美國有超過9,600間店家,有機會讓充電站更普及。(商業周刊:https://reurl.cc/lR5K1A)

2. 拜登積極提出電動車發展計畫

美國總統拜登提出多項電動車政策,希望讓美國在電動車時代中站穩領導位置。最新消息指出,拜登的相關政策還包括回收電動車舊電池,以循環利用鋰等稀有金屬,藉此減輕環境負荷。根據美國運輸部 4 月寄給國會議員的電子郵件,拜登電動車計畫的核心是提供 1,000 億美元讓消費者退稅。6月造訪Ford位於密西根的電動車工廠時,更提出 1,740 億美元的電動車計畫,將對新的電動車電池工廠提供政府補貼。拜登計畫以分擔成本的補貼,支持美國新設高容量電池廠,並向停工的工廠提供資金補助,以製造先進車輛與零件。(鉅亨網、Yahoo新聞:https://reurl.cc/mLv179、https://reurl.cc/ZGjxMM)

3. Ford誓言電動車2030年占比四成

Ford於今年5月底宣布擴大投資發展電動車,並誓言 2030 年售出的車款中,電動車比重將占40%。從市場反應來看,投資人信心明顯受到提振,帶動福特股價飆升至近5年來新高。據福特發言人表示,增加的80億美元主要用於「IonBoost」電動車電池生產計畫。(TechNews:https://reurl.cc/MAklb3)

4.氫燃料電動車會是電動車的解答嗎

氫燃料電動車到底有沒有發展性一直是個無解的爭論,以電動車的發展來看,美國車廠致力於鋰電池電動車,歐洲車廠則是以福斯為首投入固態電池開發,而日本車廠則是把資源押注在氫燃料電池,燃料電池早在1960年代就用在太空梭,但因造價昂貴,此外氫氣取得也需要成本,加上建構加氫站比裝設充電樁成本更高,造成氫燃料電動車無法普及的原因。Toyota新一代氫燃料電動車Mirai完成一項續航力測試,這項在法國的續航力測試獲得很好的成果,單趟測試能跑出1,003公里的成績,而且氫氣補充只需要5分鐘,能源補充跟加油一樣快,而續航力甚至比燃油車更高,另一方面Mirai使用5.6公斤的儲氣槽,重量比鋰電池模組輕,如果未來加氫站能夠普及與造價成本降低,或許電動車的未來不是鋰電池或固態電池,而是氫燃料電池。(三立新聞:https://reurl.cc/NrZ7DQ)

三、共享汽車

1.美國政府攜叫車公司拚疫苗接種

Uber與其競爭對手Lyft於5月宣布與白宮合作推出免費或折扣叫車優惠往返疫苗站點接種的服務,Uber 將提供25美元免費乘車額度,而Lyft最多提供30美元折扣。對兩家公司來說,提供接種疫苗服務,也是增加讓旗下司機能獲得再次載客賺錢的機會,藉此彌補新冠疫情時損失的收入。在美國疫苗需求逐漸飽和之際,美國總統拜登在兩周前宣布與Uber、Lyft合作,以提高新冠疫苗接種率,以達成在7月4日國慶節前能讓7成以上成年人接種疫苗的目標。除白宮與叫車公司合作釋出的優惠之外,美國許多州為了讓民眾挽起袖子接種疫苗,紛紛推出各種獎勵活動,獎品包括免費的食物、飲料,甚至還有中樂透大獎的機會。(鉅亨網:https://reurl.cc/MAkevv)

2.陸貨運版UBER「滿幫」在美提交IPO申請擬籌資1億美元

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文件顯示,有中國貨運版Uber稱號的滿幫集團已經在美提交IPO申請,擬籌資達1億美元;預計在紐交所上市,承銷商為摩根士丹利、中金、高盛等。(中時新聞網:https://reurl.cc/7r3apD)

參考資料

鉅亨網、中時新聞網、聯合新聞網、明日科學、Yahoo新聞、DigiTimes、cnBeta、IT桔子、TechNews、三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