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DIT
EN
2021.05.24

【2021.05交通科技動態】自駕車併購上市熱絡 Lidar感測突破400公尺

本月交通科技領域動態消息,將收集國內外報章與科技媒體等報導為參考來源,整理最新的自駕車、電動車與共享汽車近期重要消息報導,提供各界掌握交通科技最新發展概況。

一、自駕車

1. Toyota砸5.5億美元併購Lyft自駕部門,打造L5自動駕駛大夢

Toyota今日宣布,以子公司Woven Planet名義併購共享汽車服務Lyft的自動駕駛部門,預計總金額為5.5億美元。這項併購還包含了雙方未來的合作協議,Lyft將與Toyota共同發展自動駕駛,尤其是針對安全部分的強化。這次併購案,Lyft將獲得5.5億美元的現金,2億美元將於簽約時交付,其餘3.5億則分5年支付。同時,Lyft接下來將可以減去1億美元研發成本,對財報有正面幫助。雙方公告後,預計2021年第三季將正式生效,而這也讓Toyota近年被外界看輕的軟體實力獲得大幅強化。(科技新報:https://reurl.cc/4yAdVX)

2. Argo AI推出可感測400公尺遠的光達感測器但該技術可能被AEye超越

隨著Volkswagen和Ford致力於採用Argo AI自駕技術的汽車研發,Argo AI 在自駕車領域掀起了好幾波的熱潮。該公司認為,它們已為自駕車的實際上路邁出關鍵的一大步。Argo研製了一種據稱感測距離可達400公尺的LiDAR光達感測器,它相信這打破了目前業界所有光達感測器最長感測距離的紀錄。然而,Argo這款光達系統的感測距離可能會在未來被別人超越。因為車用零組件供應商德國馬牌(Continental)和光達感測器廠商AEye(總部位於加州)共同發布聲明指出,他們正在開發一款最大感測距離可達1公里的感測器,但這款產品可能要到2024年才會正式開始投產。(科技新報:https://reurl.cc/e9eyqm)

3. Luminar 結盟汽車巨頭加速股價上漲

Luminar 主要產品為光學雷達掃描儀,可在自駕車周圍發出脈衝雷射,偵測車身與附近物體(如其他汽車或行人)的距離,以避免碰撞。目前包括Alphabet旗下自駕車公司Waymo和GM的自駕車子公司Cruise,自駕系統都採用光學雷達掃描儀。去年12月,Luminar以特殊目的併購公司(SPAC)為名義借殼上市,股價3天內飆升110%,達47美元以上,但之後一路大跌。不過,美國銀行認為,未來12個月Luminar股價可望走揚,動能包括與汽車大廠建立合作夥伴關係。Luminar目前與Volvo和中國上汽集團(SAIC)簽署汽車量產合約、與戴姆勒商車(DaimlerTruck)簽署卡車/物流戰略協議,並將為英特爾子公司Mobileye自駕計程車隊部署LiDAR技術。然而,如同許多新創科技公司,自2012年成立至今,Luminar尚未實現獲利。2019年,Luminar全年營收為1,260萬美元,虧損9,470萬美元,2020年營收增至1,400萬美元,但虧損擴大至3.62億美元。(科技新報:https://reurl.cc/R6pL16)

4. 首檔自動駕駛決策股圖森未來在美Nasdaq掛牌!

全球自駕技術企業圖森未來(TuSimple HoldingsInc.)4月宣布,33,783,783股Class A普通股當日在那斯達克交易所以40.00美元價格初次公開發行(IPO),高於預估區間35.0~39.0美元,籌資10.8億美元。圖森未來與Navistar International Corp攜手開發的符合汽車工程師協會(SAE)界定L4自駕卡車預計2024年量產。第一波客戶已預訂5,700輛卡車。卡車左轉得花15秒,較轎車多3倍。移除人類駕駛,讓卡車在路上跑更久可將運輸費用削減五成。(科技新報:https://reurl.cc/l0qNQj)

5. Apple進攻自駕車市場越發積極 LG將打入Apple Car供應鏈

Apple開發自駕車技術已有數年之久、但向來對此保密到家。執行長庫克(Tim Cook)最近說該公司確實正在開發電動車專案、但強調許多內部構想其實不會對外發表。不過,愈來愈多跡象顯示蘋果正在研發自駕車技術。(科技新報:https://reurl.cc/zbvp40)

LG電子與加拿大汽車供應商麥格納(Magna)的合資公司「非常接近」跟蘋果合作,生產初期的Apple Car。這也代表常負責蘋果代工的鴻海恐無法接到Apple Car組裝訂單,不過供應鏈人士認為,鴻海也可以從Apple Car的零組件下手,打入Apple Car供應鏈。(科技新報:https://reurl.cc/NXkbnn)

6. Plus.ai及Cruise獲鉅額投資

自動駕駛卡車技術的開發商Plus(Plus.ai),再獲2.2億美元的D輪資金。這是在2021年2月募集的2億美元的基礎上的延伸,使本輪募資總額達到4.2億美元。自2016年成立以來,Plus目前已經籌集了約6.2億美元。新一輪募資由FountainVest Partners和ClearVue Partners共同領投,廣達電腦公司和Millennium Technology Value Partners參投。公司現有的投資方包括紅杉資本中國、上汽資本、滿載卡車聯盟(FTA)也參與其中。這家總部位於美國加州庫比蒂諾的公司在2020年11月籌集了1億美元。Plus表示,計畫利用新的資金加速其全棧式自主平台在美國、中國、歐洲和亞洲其他地區的全球商業化和部署。由Plus的Level 4技術驅動的自動卡車將在今年開始量產。該公司表示,目前已經有超過1萬輛的預定。其自動駕駛技術可以安裝在現有的卡車上,也可以內置於新的卡車中。(AGV網:https://reurl.cc/WE58ze)

Cruise於4月份獲得Walmart的7.5億美元投資,總募資額超過80億美元。該公司表示,其資金後估值超過300億美元。這筆投資將幫助Walmart開發一個快速、低成本和可擴展的最後一英里配送生態系統的工作。在過去幾年裡,Cruise一直在嘗試送貨,即使自動駕駛出租車努力佔據了大部分注意力和資源。例如,Cruise和DoorDash在2019年完成了舊金山的送貨試點。而當COVID-19疫情席捲北美,Cruise暫停了在舊金山的測試,開始為兩家食物銀行送去備餐。(新浪財經:https://reurl.cc/e9eVRR)

二、電動車

1.2021 第一季全球電動車銷量五強出爐,特斯拉繼續稱霸

2021 年第一季全球電動車品牌銷量排行出爐,在眾家車廠追趕下,特斯拉雖然市占下滑,但銷量持續增長,仍然居於龍頭寶座。第二名則是異軍突起的中國品牌SAIC,第三至五名分別為Volkswagen、BMW、Stellantis。(科技新報:https://reurl.cc/v5lLWA)

2. 固態電池是電動車的解方嗎?

電池的原料,特別是石墨、鈷和高純度的鎳,在開採和提煉過程中會帶來嚴重的汙染,增加二氧化碳排放,已是這項產業的骯髒祕密;而鋰電池易起火和爆炸,則是另一個安全問題。鋰電池既有這些缺點,就不難理解當前市場對固態電池的樂觀之情。這種有望解決環境與安全問題的下一代電源,薄層固態電解質能夠取代鋰電池中的易燃溶液,儲存能量更加密集,而電池原材料用量以及起火風險都可減少。

反觀固態電池則更安全、更便宜、性能更好、所需原料較少、更輕,10分鐘內電可滿載;更具高能量密度,可應付雙倍以上里程;銅、鋁需求更少;完全不需石墨與鈷;回收固態電池過程也更簡單安全;固態電池也可以堆疊起來,更容易適應不同的汽車設計。不過,固態電池的製造目前還面臨不少困難。雖然已開發出固態電池的原型,但每輛電動車至少需要20倍於實驗室測試的電池數量;同時,目前每顆固態電池的製造成本還高達10萬美元,而工廠量產也有困難。最受關注的固態電池製造商是QuantumScape,它的目標是在2024年實現商業生產。此外,總部位於美國科羅拉多州的Solid Power,則已小批量產22層固態電池,該公司計畫在1年內生產更大的電池,2025年將可裝置在汽車上。(財訊:https://reurl.cc/o9n88j)

3. 鴻海拚電動車心臟「電池」

海近年多方布局電動車,近期又宣布將出手發展電池事業。近日,董事長劉揚偉出席公開活動時表示,會朝磷酸鋰鐵(電池上游材料)、固態電池方向前進,希望能掌握核心技術,也會與台灣業界廣泛合作。不過,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鴻海挑戰電池產業,將困難重重。綜合業內人士所述,電池上游產業需要高度成熟的金屬、化學、石化供應鏈配合,但這並非台灣的優勢產業。此外,電池產業講求大規模、重資本、高技術,卻變現很慢,讓多數習慣賺快錢的台灣業者,更傾向往下游的電池模組發展,形成上游廠商少,下游多的態勢。(遠見:https://reurl.cc/e9ekLb)

4. Uber要做電動車!放話「價格和油車一樣便宜」最快2023年投產

Uber攜手英國純電商用車新創公司Arrival,於4日宣布將合作打造電動車,更表示推出的電動車除了能提升乘客和駕駛體驗外,價格還能和傳統油車一樣親民,最快預計2023年會投產,這項合作也被認為是Arrival跨進非商用電動車領域的契機。(EToday車雲:https://reurl.cc/Q7yaaZ

5. Oyika、Polestar獲鉅額投資

Oyika成立於2018年,是一家新加坡電動自行車電池互換公司,目標是在印度尼西亞和柬埔寨推出訂閱計畫,讓用戶可以使用電動自行車,並有能力在方便的地點更換電池。過去幾年裡,東南亞一些政府推出了推廣電動汽車使用的舉措,旨在解決日益嚴重的道路擁堵和空氣污染問題。其中包括泰國去年推出的電動汽車路線圖,以及印度尼西亞為電動汽車的生產和使用提供稅收激勵。目前提供電動摩托車公司提供電池互換的公司如本田、 Gogoro和Kymco 。Oyika與它們的區別在於,我們不是自行車製造商。相反,Oyika向印尼所有本地品牌的電動摩托車提供電池互換,包括但不限於Viar、Selis、Elvindo和Voltra,以及SuperSoco和小牛電動等外國品牌。本年度4月獲1億美元投資,投資人未公告。(西梅:https://reurl.cc/e9ekLb)

Volvo汽車集團旗下電動汽車品牌成立於1996年的Polestar宣布獲得5.5億美元投資,本輪投資的投資方,多與中國地方政府投資和產業基金有關。主要投資者包括重慶承星股權投資基金合夥企業、淄博市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淄博高新產業投資有限公司、韓國SK集團旗下的I Cube Capital基金以及其他國內外投資者。有外媒報導稱,浙江吉利控股集團考慮通過SPAC方式讓旗下Polestar極星上市,市值目標最高達400億美元。(新浪科技:https://reurl.cc/4yAYev)

三、共享汽車

印尼Gojek和Tokepedia合併前,從印尼最大電信Telkomsel獲3億美元的投資

宣布與印尼電商平台Tokopedia 將合併成為GoTo公司的印尼獨角獸Gojek,在合併前宣布其最新一輪募資,從印尼最大電信公司Telkomsel獲得3億美元投資。Telkomsel是印尼國有電信商Telkom和新加坡電信公司Singtel的合資企業,是印尼最大的行動網絡營運商,截至2018年擁有1.63億客戶群,2021年第一季印尼手機市場中佔有66.4%的份額。(明日科學:https://reurl.cc/L08nZy)

參考資料

科技新報、新浪科技、新浪財金、遠見、EToday車雲、明日科學、西梅、AGV網、財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