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DIT
2021.03.23

【新興領域:3月焦點8】Clubhouse最全寶典:解放與危險並行的社群時代

疫情之後,世界改變了原本的生存樣貌,特別是在娛樂與媒體方面,長時間的接觸禁止,催生了聲音社群平台-Clubhouse,不僅用戶可以有機會透過平台直接與名人對話,創作者也能以幾乎零成本的方式,發表自身的聲音創作。本文將說明Clubhouse爆紅的關鍵、前世今生、問題爭議以及競爭對手,最後,將提出社群平台發展的自身觀察,有益於掌握潮流與趨勢。

細數過去一段時日,我們曾經崇尚威權,慣於拿取領袖人物的精神及話語,作為生命榜樣與生活指引。但漸漸地,因為知識普及與網路發達,某種程度解放了過去對威權的迷思,取而代之由各領域的「職人」展示他們在日常生活的堅持與安生立命的長才。而後,又因為自媒體興起,成就了所謂的「網紅」或者「KOL」(Key Opinion Leader,關鍵意見領袖),他們擅長透過社群媒體的散播力,形塑某些輿論風向,堆疊追隨者的愛好與認同的同時,還能再加深他們在社群影響力,能在社會上掌握了十足的話語權與發球權。

可以說,一路以來,我們看似從威權時代解放,能夠恣意在社群媒體中大鳴大放;但反過來,卻可能因為社群媒體的營商機制,讓我們再度豎立起一個又一個的山頭,在分眾市場間,小而異議的聲音可能更容易遭忽略或忽視。

而Clubhouse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啟了下一波嘗試…

Clubhouse是什麼?

Clubhouse是一種多人線上語音聊天的社交軟體,用戶不需要通過文字、圖像、直播畫面,全部採用即時語音進行交流,他們通常把每一個聊天室稱為「房間」,每個房間內都會有主辦這場聊天內容的主持人、來賓以及聽眾,通常主持人及來賓會擁有發言權(麥克風),而聽眾則可以點擊「舉手」的按鈕,由主持人開放權限後獲得參與討論的機會。簡單來說,它就像是看不見畫面的直播節目,可以有機會與知名紅人或明星線上對談;也像是可以參與聊天的Podcast,能即時反饋意見,進行雙向互動。

若要提及Clubhouse近期的火紅程度,根據BACKLINKO公開的統計資料顯示,Clubhouse在2020年5月時僅有1,500名使用者,2021年1月則累計至200萬。而在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於2月1日宣布要到Clubhouse開講後,在短短不到五天時間,Clubhouse就再湧入了160萬的用戶。不光如此,在Google上的搜尋次數達到過去六個月的99倍、也是過去90天的32倍,預計此股熱潮在短期內不會消失。

爆紅的關鍵因素

其實單就Clubhouse本身所設計的機制,大抵與過去的「線上聊天室」差異不大,只是該軟體是用即時聲音交流的方式取代過去慣用的文字與貼圖。但究竟是什麼樣的時機與條件,讓它能一瞬間受到全球各地人的關注、對它產生熱烈的興趣呢?以下嘗試歸納、說明幾項關鍵因素:

1.名人效應:眾星雲集的所在

Clubhouse最早是在美國矽谷投資人間流行,隨後便快速取得許多公眾名人的青睞,平台因而匯聚了來自四面八方的舞台巨星、政界名流及專家學者,包含美國脫口秀天后歐普拉(Oprah Winfrey)、世界首富及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FB創辦人祖克柏(Mark Zuckerberg)及日本藝人渡邊直美等,當然,台灣方面也包含超大牌YouTuber、主持人與圖文創作者等,如唐綺陽、百齡果、千千、我是馬克等。透過Clubhouse,他們不再只是出現在螢幕方框或社群平台的虛幻人物,所有參與聊天的聽眾,都有機會直接與他們對話,滿足近距離接觸與窺探的渴望。這不僅是Clubhouse之所以一夕爆紅的重要原因,更是目前最重要的活招牌,倚賴這些名人所帶來的大批追隨者,創造了可觀的關注度,同時也帶來了龐大的註冊數。

2. 飢餓行銷:限量本是殘酷

Clubhouse註冊後,必須要取得「邀請碼」才能夠進入使用,而邀請碼則是由已加入的用戶分享而來,用戶每人加入時只會獲得2個邀請碼,如果常使用才會增加邀請碼數量;也就是說,不是想進入就可以,必須有類似像直銷或老鼠會的「上線」帶領,才能跟上風潮。而這種「上線」的概念,被使用者戲稱為「爸爸/媽媽」,平台上甚至會永遠留下「誰邀請你使用」的資訊,用戶可以一路向上追溯,看到一種類似「族譜」的連帶關係。也因為這種邀請入會的稀缺制度,提高了進入聊天室的門檻,增加了大眾的好奇心,如同「飢餓行銷」般,成功引發「越難獲得的,我越想要」的入會心態。

3. 無痕機制:大鳴大放 不帶走一片雲彩

進入Clubhouse APP之後,你可以輕易瀏覽每個聊天室的主題,就好像走在一棟房子的「走廊」裡一樣,只要你對該聊天室的主題有興趣,就可以點擊進去聽房間裡的聊天內容;若想要離開,只要按下「leave quietly」按鍵就能隨時退出,任何時候都可以來去自如,沒有負擔、也不需要感到不好意思。另外,Clubhouse使用指南裡,還有明文規定聊天室是禁止錄音、螢幕錄影的;也就是說,在正常情況下,語音聊天的內容完全不會留下任何存檔記錄,用戶可以放心發表、暢所欲言,不用擔心別人惡意截錄作為他用。此番設計不僅讓用戶可以大膽地「做自己」,還創造了一種FOMO(fear of missing out)的心態,為了怕錯過精彩內容,用戶對平台的黏著度將會更高。

4. 疫病時機:一顆渴求溫暖的心

曾有研究指出:「聲音可以傳遞溫度,較低沉的聲音可以帶來強大的安全感與信任」;另外,也有心理學上的文獻認為:「當兩人彼此吸引時,樣貌、肢體與動作的決定因素僅占7%;而聲音所散發的魅力卻可以提升吸引力高達38%。」因此,當人們面對前所未有的大疫病、近距離的接觸被禁止、人與人的相處僅允許透過線上交流時,Clubhouse的出現簡直大大地滿足了遠距社交互動的慾望,有助於安撫這段特殊時期荒涼、惶恐的內心。

5. 新創作園地:不露臉的創作者

2020年是台灣的Podcast元年,對大多數的創作者或意見領袖而言,相較於開設直播或錄製影片,成為播客(Podcaster)是成本更低、容易上手的選擇。而Clubhouse的崛起,又開闢了另一番新天地,打造比Podcast進入門檻更低的創作園地。未來,預計也會有越來越多素人創作者或歌手,直接透過「開房間」的方式,分享音樂創作或舉辦新歌發表會,不必露臉,也能塑造自己的聲音品牌。

發展背景與歷程

而這條爆紅之路外界看似輕易又幸運,但其實埋藏了創辦人Paul Davison過去十年的心路歷程。

Clubhouse係於2020年3月於美國舊金山創立,Clubhouse執行長Paul Davison曾經是Google的工程師,2011年他創立了公司,推出手機軟體-「Highlight」,該程式主要係透過地理位置資訊,讓身處附近的人們,有機會互相認識對話。在當時連網的手機工具還未普遍的情況下,最終此團隊在2016年被Pinterest收購,而Paul Davison則加入該公司擔任產品要職。

直至2020年,Paul Davison又發現了一次創業的佳機,他僅以兩人公司的規模,首先推出了「Talkshow:Live audio shows」,是一款簡易操作的語音對談節目,不僅可以對外分享連結,聽眾還能以文字留言發問,已建構Clubhouse最基礎的雛形。不久後,Talkshow下架,Paul Davison則大膽嘗試與中國語音串流公司「聲網Agora」合作,推出了僅給予矽谷創投們線上聚會討論的Clubhouse。

隨著越來越多矽谷創投的加入,Clubhouse的潛力也逐漸浮現,先是在2020年5月15日時獲得Andreessen Horowitz A輪1,000萬美元投資,又在2021年1月24日獲得1億美元B輪的資金,公司估值來到10億美元,晉身成為矽谷獨角獸。

面對未來,只能提供給ios用戶下載使用的Clubhouse,也著手開發Android使用者系統,並將規劃屬於平台的商業模式,嘗試提供使用者直接向內容創作者付款的管道,不限於打賞、房間門票或訂閱費;而外界也預期,Clubhouse作為平台角色也將從內容創作者身上抽取部分費用。另外,Clubhouse深知名人效應對平台營利的重要性,近期已積極推出一項資助新興內容創作者的計畫,名為「Creator Grant Program」,主要挖掘有潛力的意見領袖並給予資源,讓他們的聊天內容能在Clubhouse上獨家開放,成為鎮店之寶,並靠其追隨者鞏固平台用戶的黏著度。

爭議與疑慮

來自中國的封鎖

對許多中國的用戶來說,Clubhouse的「無痕機制」,使其成為一個不受約束的社群媒體,但凡任何在中國可能遭遇審查的話題內容,都可以無懼討論。

不過,在2月8日晚間7時左右,中國封鎖了該應用程式,被外媒直指,中國官方不願見到自由討論的風氣,被視為扼殺言論自由。對此,中國官媒環球時報則稱,Clubhouse充斥反華且片面的言論,甚至有許多對中國不利的謠言流竄,不該被稱為言論自由的天堂。此舉也讓中國網友哀嚎一片,有人形容這是牆上一個透入微光的洞口被堵上了。

既使如此,中國用戶在封鎖政策下達後,對Clubhouse的熱情依舊沒有被澆熄,他們仍透過虛擬私人網路(VPN,翻牆軟體)活躍其中,且除了政治性話題,不少中國用戶也開設主題房與台灣用戶討論生活類議題,舉凡貨幣比特幣(Bitcoin)、投資創業、靈異故事等,也間接促成了軟性議題的交流機會。

隱私個資外洩

而在爆紅之餘,平台的資安風險也逐漸成為用戶首要擔心的一環。通常在註冊時,Clubhouse會主動要求開放使用者的通訊資料,還會向所有人公開使用者的追蹤清單及推薦人等資訊,使得用戶的人脈網絡幾乎曝於公眾之下,陌生人能輕易推測出一個人的交友圈、職業、興趣,甚至特殊癖好、政治傾向、宗教、種族、商業情報等敏感的隱私。因此,在Clubhouse資安議題尚未建構嚴密策略前,建議用戶在安裝軟體後,要手動關掉Clubhouse對手機聯絡人資訊的存取,並具備高度風險意識,隨時更新最新版本,留意Clubhouse所進行對於個資權利的政策變更。

談話內容遭側錄

2月20日,一個名為「Ai Eks」的帳號,被發現在同一時間進入Clubhouse數十個房間,而主持人無法依原規則將它剔除,而後網友直指該帳號就是GitHub一個名為「OpenClubhouse」的開源程式,能將Clubhouse的語音聊天內容公開,並整理到網站上供用戶聆聽。如此,已完全破壞Clubhouse禁止側錄分享的規定,以及透過邀請制建立私密社交圈的精神,Clubhouse也因此被質疑是否存在技術漏洞,更引發某些政治性發言恐遭言論審查的恐慌。

目前,「OpenClubhouse」的網頁疑似因檢舉,已被關閉;而「Ai Eks」帳號亦已被Clubhouse官方封殺,但仍提醒Clubhouse用戶在發言時,盡量避免爭議性言論,不談論商業機密與個人隱私。

強敵環伺

Twitter Spaces

除了隱私風險與資安疑慮外,Clubhouse還將面臨市場同業的競爭強手。日前,有報導指出Facebook有打算在Instagram加入類似Clubhouse的語音聊天功能,而另一社交平台-Twitter更早先一步打算在4月推出Spaces。

根據媒體報導,Twitter Spaces可容許包括主持人在內的10名用戶同時發言;且相較於Clubhouse的「無痕機制」,Twitter Spaces不同之處在於,該平台會將所有對話音檔的副本保存至少30天,可讓Twitter官方檢查對話內容是否違反平台政策,以便用戶上訴時可再次查驗。如此,也會增加二次利用或變現的可行性,但是否會因而喪失「即時對話」的快感,或成為資安的疑慮,必須等平台推出後,透過使用者來檢驗。

台灣版Clubhouse-Fam

台灣第一大的聲音製作平台SoundOn早在2月9日就搶先推出「SoundClub」,是一個Android和iOS系統都可以用的中文社交平台,但雖然團隊推出的效率極高,但也有許多使用者反饋「容易卡關」、「註冊失敗」、「使用不流暢」等問題。

而17 LIVE的前創辦人黃立成,也在2月19日推出聲音社交平台「FAM」,主打「台灣版Clubhouse」的稱號,使用介面上幾乎與Clubhouse一模一樣,必須透過手機號碼和邀請碼完成註冊步驟,初期僅限額提供5,000名用戶加入。再者,FAM目前已能支援Android、iOS兩大系統,且以親民的華文介面為主,降低了台灣使用者在語言上的阻礙,因而掀起了市場上不少人的討論。

許多人認為,Fam App有「麻吉大哥」過去在社交領域的實戰經驗,有機會實現商業模式並獲得成功,但也有人表示,聲音聊天市場成功模式已無法被複製,因為名人或意見領袖不可能腳踏兩條船經營,社群擴散的動能可能會消失。

結語

『語言不是文法學家所發明的,知識也非哲學家在書齋中所發想出來的』這是20世紀英國政治思想家歐克秀(Michael Joseph Oakeshott)所提出的論點,其焦點在於提出人與人對話之重要性,他認為哲學是在一場沒有結論的對話中體現出來的,他強調對話的過程是一場思想旅行,可以帶領人們認識自我觀點與外在世界。同樣的,在Clubhouse興起的意義上,大眾可能會因為哪些名人「開房間」而被吸引,但任何觀點在房間中,卻是可以有對等討論的機會,無論你是誰,就算是無名小卒,當你有發言權的時候,聊天室都所有人都可以聽到你的觀點,這也解放了過去我們在社群平台中,追蹤與被追蹤的上下關係。

但當我們為解放過去「主流霸權」而感到欣慰的同時,我們也可能陷入另一個利弊互見的狀況。在面對社群平台越來越追求「即時性」的趨勢之下,固然創作者可以更直接地透過對話的方式,完整表達出他的想法或創作理念;但同樣地,所有批判性的觀點,不論是善意或惡意的,也就更容易被傳達出來。我們可以想見,在這些即時性交流的過程中,談話品質與深度必然受限,創作者能否謹守對於自身作品的詮釋權,就成了更重要的命題;倘若,創作者只是因為畏懼批評而隨波逐流,這樣的平台恐怕成為激化思想的溫床,簡化問題的思想路徑,進而消磨異己者的生存空間。

參考資料

1. 中央社(2021), “Clubhouse被封 中國官媒稱片面反華非言論自由”, March 1, 2021, https://reurl.cc/NXxZn5

2. 自由時報(2021), “Clubhouse 房間爆出大規模公開側錄!用戶、頭像隱私也外洩”, February 21, 2021, https://reurl.cc/DvOZDQ

3. 數位時代(2021), “Clubhouse不再是iOS專屬!已雇用安卓軟體開發人員,將推Android版本”, February 24, 2021, https://reurl.cc/OXmkeA

4. 科技新報(2021), “Clubhouse 隱私堪慮?專家建議先做好五大資安措施再開房”, February 17, 2021, https://reurl.cc/v5Lg8A

5. Inside(2021), “Clubhouse 聊天內容大規模被程式公開與側錄”, February 21, 2021, https://reurl.cc/4yN3vR

6. 數位時代(2021), “Clubhouse大批房間交談被公開!安全疑慮大爆發,事件懶人包一次看”, February 21, 2021, https://reurl.cc/R6kbEz

7. 數位時代(2021), “Clubhouse席捲全球,連馬斯克也愛用,還能一起K歌、追劇!矽谷獨角獸爆紅有這6大關鍵”, February 2, 2021, https://reurl.cc/ynAe4l

8. Inside (2021), “聲音社交搶地盤!Clubhouse 和 Twitter Spaces 兩種內容思維,你更買單哪一個?”, March 9, 2021, https://reurl.cc/DvOZLN

9. Inside (2021), “台版 Clubhouse 你會用嗎?麻吉大哥滿滿致敬意味的「FAM」上線”, February 20, 2021, https://reurl.cc/e9kmAM

10. Inside (2021), “策略思維:Clubhouse 的追擊者 FAM、臉書與推特對彼此的影響”, February 25, 2021, https://reurl.cc/mqYvAj

11. Udn 500輯(2021), “Clubhouse熱潮下,創作者過度關注「當下」的危險”, March 4, 2021, https://reurl.cc/L0n7g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