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創業生態系全貌
坐擁豐富資源的臺北,整體創新創業表現已入國際眼簾;2020年9月20日臺北產經資訊網所刊載的專文「2020年StartupBlink創業生態系排名 臺北市躍上國際版圖」指出,臺北市在StartupBlink「2020年創業生態系排行榜」(Startup Ecosystem Rankings 2020)中名列全球第42名;此外在疫情的衝擊下,StartupBlink首次公布「新冠肺炎創新城市排名」(Coronavirus Innovation Cities Rankings),臺北市更居全球第10名,且為亞太地區國家中的首位,顯示近年來台灣與台北市政府在優化新創生態環境已深獲國際肯定。
本文自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新創圓夢網、FINDIT平台、Startup@Taipei創業台北、創投公會等資料來源,收集創業生態系關鍵元素相關資料並進行整理與歸納,因此與資料出處略有所不同,僅供各界參考。整體而言,臺北創業生態系中扮演著主角的新創企業,計有2,206家,占全臺新創55%,超過半數以上新創企業集中於臺北市;加速器(包含民間與政府計畫所支持的加速器)總家數為41家,佔全臺加速器的67%;新創基地家數則為28家,占整體家數31%。擔任新創企業長期陪跑與孵化工作的育成中心家數為38家,占整體比例為32%;而依據本文所掌握的資料,全臺共同工作空間共有259家,而有135家落腳於臺北市(占比52%)。最後,作為重要的外部資源供給者,也是提供新創企業茁壯主要養分-資金的供給者(創業投資者),有84%(216家)高度聚集於臺北市。
以創新創業生態系關鍵元素的分布數量來觀察,整體而言,臺北市占比居於六都之冠;其次則為新北與台中。如以南部為單一個生態系個體來觀察,台南與高雄各項數據占比依序為:新創企業10%、加速器6.5%、新創基地21%、育成中心20%、共同工作空間18%、創投2%;大約與新北相當。
臺北新創企業發展近況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團隊定期依據政府計畫、民間加速器、國內外競賽、新聞報導、國內育成中心進駐廠商等來源,盤點統計更新國內新創企業,並於FINDIT平台之「新創資清單」進行建檔(https://findit.org.tw/twCompanyList.aspx),期能完整國內新創輪廓。新創資料庫主要包含成立時間2010年以後,公司註冊地點在臺灣或註冊地點在海外但創辦人來自台灣,且募資階段為B輪前(含)的科技新創(具技術或商業模式創新)。而依據FINDIT平台的新創企業資料庫顯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4,010家企業中,有2,206家註冊於臺北市,占比55%;據此可判斷,全臺新創企業活躍度最高之處就在臺北市。
究竟臺北市新創以哪些類型為主,此為本文另一個重點觀察議題。依據FINDIT平台「新創資清單」的資料顯示,前10大應用領域分布依序為:企業產品與服務(Enterprise Service)占比12%、生醫與健康照護(Health Tech)占比11%、媒體娛樂(Media & Entertainment)占比11%、生活消費與服務(Consumer Product)占比8%、餐飲科技(Food & Beverage)占比5%、教育科技(Education)占比4%、物聯網(IoT)占比4%、電子應用相關(Electronics)占比4%、金融科技(Finance)占比4%,最後則是文創相關(Art & Culture)占比亦約為4%。
以前三個主要熱門應用領域觀察,生醫與健康照護、資訊科技與應用以及生活消費與服務可說是普遍熱門領域;臺北市與高雄市特有的熱門應用領域則是企業產品與服務,在臺北市該領域則居於首位。
結語
臺北市在六都中擁有相對多的資源,除在硬體資源外,線上資源的整合亦相當豐富;依據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的資料顯示,臺北市政府投入在創新創業相關的資源整合網業計畫有10項,分別是:「台北市創新創業戰研中心」、「創業台北StartUP@Taipei」、「臺北市青年創業融資貸款」、「臺北市產業發展獎勵補助計畫」、「臺北市中小企業知識學苑」、「臺北產經資訊網」、「臺北市社會企業推廣服務計畫」、「臺北市補助工商團體及廠商海外參展計畫」、「ITO台北投資入口網」以及「臺北市跨境電商服務中心」等。在硬體投入不斷提升當下,臺北市政府能同時兼顧好軟性面的資訊整合,有助於提升新創企業取得政府協助的便利性。
在坐擁豐富資源且大量新創與早期投資者的優勢下,臺北市創業生態系可說是整個國家創業生態系的縮圖;政府以及各單位可將其視為標竿。然而,在學習臺北市創業生態系統布局的優點同時,應多了解自己所屬城市的優勢與定位,發展出不同的特色,使整個國家的創業生態系更加豐富有活力;期待透過多層次的交疊與刺激,能更進一步推升國家層級的創新產生。
最後,從整體數據表現來觀察,共同工作空間服務對象包含但不限於新創企業,其餘如新創基地、創業加速器與育成中心等單位,主要服務的對象都是新創企業;換句話說,每100家新創企業可分得2.26個新創基地、1.52家加速器以及4.14家的育成中心的服務資源。
地方政府與服務新創的相關業者可進一步思索,在既定的市場規模(新創企業家數)下,新創企業服務體系能否自足?如無法自足?是否有進一步整合或提升資源投入效率的可行作法?例如:協調中央與地方政府投入比例,以合作方式,進行一體性規畫;或強化與現有民間業者合作等方式,優化政府在新創協助資源的投入方式,並進一步掌握新創企業發展過程的需求,適時調整資源供給類型,提升資源投入精準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