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DIT
EN
2020.11.25

【新興領域:11月焦點7】古道西風瘦馬,共享X物聯網來到末路?還是柳暗花明?

Uber被視為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的啟蒙者,腳踏車(摩拜、ofo)、汽車(Zipcar、iRent、Smart2go)、機車(WeMo、iRent 和GoShare)、房子/住宿(Airbnb、WeWork)、停車位(USPACE)、雨傘(iKasa)、行動電源(ChargeSPOT)、廚房/美食(KitchenNow、Deliveroo、Cloud Kitchens)、家電(電電租)、太陽能(SolarCity)…等,可謂琳琅滿目,各家的差異在於依據業別呈現不同的商業模式與定價;而在各式的應用中以汽機車的共享最令人側目,共享經濟的興衰,可透過相關領域的應用進行觀察以推測其未來性。本文透過對近期共享汽機車新創發展的觀察,以了解物聯網應用搭配共享模式下未來發展性。

一、關於物聯網這門生意的難處

Internet of things由軟體與硬體組成的相互關聯系統,並具有透過網路進行互動與提供服務的作用。然而,這樣一項的服務或是產品,在落地到現實會需要極大的挑戰;除了硬體的製造,軟體對服務的貼合外,商業模式更是一大挑戰。

在成本面,硬體開發流程大致上可拆解成選擇解決方案(技術選擇)、概念驗證、功能驗證、生產準備、產品認證(標準、規範)等幾個大的步驟,然而細部還可以劃分成更細的流程,而每一個流程都可能耗費大量時間和金錢,所以確實做硬體很難。但是另一個不亞於做硬體挑戰是,賣硬體!

知名早期投資人楊建銘曾在專欄中提過,硬體廠商對於生產與製造的可控性(詳見:Hardware真的很Hard嗎?、為什麼硬體公司軟體做不起來,等分析專文),這或許是台灣製造業者的強項之一,藉著管理與多年的經驗可以有效控制硬體開發時程、不確定性以及相關的成本。在物聯網趨勢到來後,無論是以硬體出發推動軟體的開發,或是以軟體為主軸再投入硬體製造,都會遇到相同問題,就是:兩者不易整合,黏不起來。

當然,一門生意的失敗會由許多種因素造成,依據CB Insights於2020年8月18日所更新的新創失敗案例指出,2014年的市值高達32億美元的Jawbone,該公司籌集了超過9億美元的資金,但到2015年,它在健康監測器市場上的市場份額還不到3%,因為其產品的銷量從來都不足以證明其宣傳的合理性。Jawbone於2017年7月開始清算其資產。另一個例子則是售價1,000美元的物聯網茶沖泡機的製造商Teforia,其於2017年10月27日關閉。該公司吹捧其屢獲殊榮的產品質量,披露總募資金額為1,720萬美元(重要投資者包含Correlation Ventures以及Upfront Ventures),Jawbone表示「我們根本無法籌集所需的資金來“教育市場”」。

上述的兩個例子,主要失敗因素還是落在未能掌握市場需求,資金的供給可能還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

新創的發展總是變化多端,在平行時間中有(少)部分的人做相同的事情會成功,而有另一(大)部分則會失敗;而其中或許有人觀察到,可以利用商業模式作為硬體與軟體之間的接著劑,傳統的賣硬體以及軟體推廣模式不斷的迭代與衝突下,共享經濟模式出現,並與之結合,就此共享經濟的商業模式成為物聯網服務或產品的良藥之一。

二、逆境之中漸入佳境?未來的機會?

硬體的成本與營收是線性的(有時候會比較陡/抖…);軟體的成本是線性,但營收卻可能是非線性(幾何式)的。有趣的是,這兩者合在一起時,軟體面所帶來的收益扣除硬體開發的高成本,這門生意做起來是否划算,計算難度變得非常的高。

2020年10月14日TechCrunch的報導指出提供P2P汽車租賃平台服務的Getaround宣佈已從軟銀募集了1.4億美元E輪的投資,使總募資金額達到6億美元;這家位於舊金山的新創公司加入軟銀的交通策略投資組合中,軟銀其他關於交通的投資項目包含:Uber、Didi和Grab等。E輪的交易由PeopleFund(韓國借貸創業公司)領投,其他投資者包括:Reid Hoffman(LinkedIn的聯合創辦人)和Mark Pincus(社交遊戲開發商Zynga創辦人)的Reinvent Capital(專注於投資互聯網、軟體和媒體領域)在內的新投資者,AmRest(東歐最大的獨立連鎖餐廳運營商)創辦人Henry McGovern、Pennant Investors(彭南特資本管理公司)和VectoIQ(特殊目的收購公司)合夥人Steve Girsky、Mary Chan和Julia Steyn等。此輪的募資期間,從COVID-19大流行前持續至COVID-19大流行期間,2020年1月Getaround解雇了150名員工,降低營運成本縮減全球布局的規模,3月的汽車租賃預定量下降75%,並進一步裁撤100名員工。

自Getaround公司成立以來,便致力於開發汽車事業的未來。該公司協助車主在不使用汽車時將其出租給陌生人,如同汽車般的Airbnb。出借的車主可以獲得現金收入,而租車者可以在其所提供服務的城市租車並使用,而不必前往租車公司櫃檯進行租車業務辦理。然而汽車租賃並不是沒有成本的,Getaround要求汽車出租者安裝一項名為「Getaround Connect」的設備,該設備使人們無需鑰匙即可解鎖汽車,安裝費用為99美元,然後車主必須每月支付20美元以作為設備的使用費。Getaround的執行長Sam Zaid認為,硬體設備和應用軟體的結合使得使用者可以輕鬆租借任何汽車,這是其與競爭對手不同的地方。

Getaround的成長吸引了Toyota和Uber的目光。汽車製造商Toyota於2016年10月宣布與Getaround建立合作夥伴關係(Toyota Smart Center以及Toyota Big DataCenter在金融及支付中心的基礎上,建構了行車服務平台—MSPF,開發或提供的服務如:車輛管理系統以及汽車租賃軟體);其後在2017年4月對其進行C輪投資4,500萬美元。一個月後(2017年5月)Uber與Getaround達成了合作夥伴關係,允許其用戶透過Uber應用軟體直接在Getaround上租車。

COVID-19似乎從痛苦的來源變成了Getaround成長機會。5月COVID-19流行期間,人們不想搭飛機,但是卻不介意開車。時至到7月1日Getaround僱回所有無薪假的員工。Getaround仍要與新的競爭者競爭,GM、BMW等汽車製造商也開始了自己的共享汽車計畫,Lyft則朝徹底消除個人汽車所有權的目標邁進。

三、大廠與新創攜手合作,是物聯網X共享經濟的最佳發展途徑

2018年中國共享單車市場泡沫破滅,一度讓市場投資人心惶惶,然而台灣的案例如在透過政府規範的引導,如:台北市、新北市、台中市、高雄市提出共享運具管理自治條例,透過收取權利金、限制投放數量、設置停放區、裝置全球衛星定位系統設備等方式的適度介入管制,讓業者找出市場該有的道路(詳見數位時代,2018年1月26日報導)。

關於台灣共享機車,主要業者有WEMO、iRent、GoShare,啟動方式都以App進行;在共享汽車方面,主要業者有三,分別是:iRent(開啟車門方式:感應卡,如:常用為悠遊卡、App)、Smart2go(開啟車門方式: App)、Zipcar(開啟車門方式:專屬車卡、App)。上述業者汽車所有權都是業者,並不採取類似Getaround的模式,與不使用汽機車的一般人進行合作,進行需求媒合;而是以汽機車投放數量,來滿足使用者需求。另一個案例是在台灣走向不同模式的Lockists機車共享平台,藉由Lockists APP操作Lockists 智慧型機車大鎖,透過智慧型機車大鎖進行「保管」與「傳遞」機車鑰匙,機車所有者可以在沒有侵入式改裝下,共享自有機車給其他使用者。

共享結合物聯網相關技術應用,聯網或感應的硬體裝置數量的生產,除少數業者外,硬體通常不是平台業者自行開發,而是轉由策略合作廠商提供解決方案;租賃/共享平台業者則提供軟體平台與商業模式,向使用者提供相關服務。

整體而言,物聯網技術應用搭配共享經濟的商業模式,能結合大企業優勢以及新創企業在發展上的靈活性,有很高的機會能為舊有產業帶來新的格局,前提是現有企業必須持續對新創釋出善意,並勇於嘗試與接納新的風險。

參考資料

1.陳映璇(2020)“新北共享電動單車Moovo在淡水正式上線!可免費加保險、收費方式一次看”,數位時代,2020-08-24,https://pse.is/395f6q。

2.陳映璇(2018)“共享變臭名!從中國單車墳場奇景,台灣可以學到什麼”,數位時代,2018-01-26,https://pse.is/38uzd6。

3.Goodspeed(2017)“為什麼硬體公司軟體做不起來?”,INSIDE,2017-06-22,https://pse.is/39l2xr。

4.楊建銘(2015),”專欄:Hardware真的很Hard嗎?”,風傳媒,2015-12-04,https://pse.is/38fbgv。

5.CB Insights(2020),202 Of The Biggest, Costliest Startup Failures Of All Time”,2020-08-26,https://pse.is/38a7eq。

6.CB Insights(2020),353 Startup Failure Post-Mortems”,2020-08-18,https://pse.is/39atjm。

7.Techcrunch(2020) “Getaround raises a $140 million Series E amid rebound in short-distance travel”,2020-10-24,https://pse.is/39jt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