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DIT
2020.11.25

【新創園地-江旻峻Brandon Chiang】台灣產業新創投資論壇心得–VC與CVC的選擇

基石創投副總江旻峻Brandon Chiang特別就其參加「2020台灣產業新創投資論壇」後,將創投(VC)與企業創投(CVC)的差異及觀察分析,發布於基石創投網頁。FINDIT獲得授權轉載該文,希望新創或是投資人可藉由本篇深入淺出的剖析,了解VC與CVC的特色,以及如何選擇適合自己情況的合作夥伴。

這週參加了2020台灣產業新創投資論壇,去年參加後,我就寫了一篇CorporateVentureCapital(CVC)與VentureCapital(VC)如何相互合作?今年參加完之後,還是有很多想法持續整理中,也藉由這篇文章做個簡單的心得整理。

那天我因為參加另外一個Webniar的關係,並沒有聽到蔡明忠董事長前面那個Session,有點可惜,不過有許多新聞媒體的露出,如蔡明忠:與新創合作是企業轉型的關鍵。大家有空也可以去看看,下面是幾個我覺得很有趣的比喻:

 

CVC比較像是換牌跟湊牌

這是佳世達智能方案事業群的Mike總經理提到的觀念,作為公司的CVC arm,更重視的會是「策略」價值這件事,他們投資不同的Portfolios也許個別看起來沒有特別好,但放在一起看可能就會變成一個順子。這種買Portfolios的觀念就跟VC建Portfolios的有點不同,VC建Portfolios會有點Diversify的味道在裡面,在自己專注的領域中,還是盡量多樣化的去投資,但個別案子都獨立的評估,希望他能達到最佳的獲利狀況。但是CVC則是會去組牌,也許有通路的人會去買一些產品或技術,透過自己的通路來賣;也許有人買上下游的供應鏈;有些人是去買互補性產品。這麼多的可能性,就是依照著集團手上有的牌來湊牌,Mike的說法更像是換牌,打撲克牌如果有換牌,每個人的手上都有機會換成滿手的好牌。

只是換牌說來簡單,但背後組織的整合卻又是另外一個大問題,但有時候對於大公司來說,可能也是不得不整的壓力,要整合的好,下指導棋的那個人以及被期待要去整合的那個人,雙方的默契與互信必須要夠好,相互支持下,比較有機會解決,而且大多數的問題都是「人」的問題要處理。

VC有時候也會面臨組牌的考量,大多是旗下Portfolios表現遇到瓶頸,個別很難突破,為了使手上的資產能有價值的最大化,VC也會去組合、打扮這個資產,讓他產生更高的價值,有時候這樣的操作,我認為PE的人可能會比VC更有Know How去做,畢竟術業有專攻。

 

今天、明天與後天

緯創的Simon董事長形容CVC與VC的差異,透過今天、明天與後天的例子,就變得簡單卻又好理解。Simon說事業單位自己找來的合作案,比較像是替今天晚上準備晚餐;公司裡面的CVC比較像是替明天找吃的,但都還沒有準備到後天的食糧。而VC在投資的案子對於公司來說,就像是替後天的食糧做準備。

我認為如果你現在就吃不飽了,當然要馬上替今天的晚餐做準備,但如果集團生意越做越好,短期之內你是不會因為一些小事就被擊倒(Simon的說法是被捏死),你就會開始想投資明天與後天。只是公司的CVC還是帶著原本的DNA以及策略目標,所以有時候沒有辦法大刀闊斧地來想更未來的事情,能想到明天就很好了。但以現在時代變遷那麼快速,可能三五年就一個循環,新的Paradigm Shift來得會比你預期的更快,如果你不提早布局後天,那後天來到時你就會錯過了。

 

VC與CVC的先天差異

去年那篇CorporateVentureCapital(CVC)與VentureCapital(VC)如何相互合作?裡面就有提到兩者間的不同,獨立的VC最重要的就是Financial Return,要能提供足夠的報酬給LP(有限合夥人),這樣他們才有辦法有好的Reputation去募集到下一支基金。雖然有些人會說,某些LP投資的考量並非只是Financial Return而已,特別是台灣的LP,通常都希望會有些策略價值或戰略目的存在,例如:探索新的可能性、不要錯過下一波Trend、替自己的公司買一些Deal Pipeline等。但更誠實的來看現實面,很多時候往往是投資時覺得只要有策略價值就可以接受了,但投資後還是策略價值跟財務投資都需要被滿足,因為環環相扣的食物鏈下,這些LP也是有他們的股東,他們也是得要對股東交代,或者是負責投Fund的同仁,在公司內部也有KPI跟業績壓力,所以我認為財務報酬為主要考量,對於VC來說更重要,因為只滿足了策略價值,有一天財務報酬的需求還是會來追殺你的,不如第一天就把VC追求Financial Return的線踩好。就算你想做一件很有使命的事情,但理想與使命不能讓你一直做下去,但如果你做的事情是有財務報酬的,才能支持這件事情永續經營下去,募到下一筆資金,再以財務報酬為前提,去完成你的理想。

 

獎酬機制設計也會影響CVC的表現

而CVC則會是以公司賦予他的KPI做為最大考量,而通常最大權重的就是策略價值,其次是被投資公司賺不賺錢。如果兩者都符合,那這個人就是Well Perform,但這時候會有Incentive機制設計的問題,通常CVC裡面的人就會像是大公司打考績發獎金的模式設計,相對比較穩定,但就不會有upside,不像是VC的那些GP為了20%的Carry Interest,比較願意去找一些有高潛力的案子,因為賺錢了他可以分20%,但CVC的人如果在原本大公司的模式裡,就算投資案賺大錢了,他很有可能只是多幾個月的獎金,跟那個20%就不能比,就算他做的比較不好,獎金也是沒差幾個月,就會導致「Play Safe」的心態出現,投資的效果就不會好。

 

VC與CVC的缺優點

但是VC跟CVC彼此的優缺點,換個方式想也會是他們的缺優點。VC太過財務導向,所以很難很Specific的提供公司想要的策略價值,VC對於LP內部的組織架構、政治角力的理解,一定沒有CVC的人來得了解,CVC相對VC而言,還算是比較能動到公司組織的資源。但CVC的人因為有公司包袱,很難去看跟本業不相關(但是未來可能會disrupt你本業)的新生意;CVC在跟新創打交道的同時,對於太過早期的新創來說,CVC的色彩太過濃郁,對於他們要跟其他夥伴合作,有時候反而是個阻力;新創有時候接受了CVC的投資後,CVC就會從Venture Capital變成Vendor Capital,CVC就把新創變成像是個Vendor一樣。

 

CVC+VC各自扮演其擅長的角色

回到緯創Simon董事長的今天、明天與後天的比喻,能夠想到明天跟後天的,通常都是夠大的公司,才有足夠的資源去想這些。如果你有資源要布局,那要怎麼在今天、明天與後天裡面布局呢?我認為VC跟CVC的合作有機會把整個光譜填滿,詳見下圖:

 

從大公司的角度來看,可參考上圖將業務單位、CVC以及VC間做良好的配置,如果你今天剛開始想要為明天與後天做打算,我會建議你可以先跟VC合作,畢竟如何評估一個案子以及了解相關的細節,並不是請公司的財務長幫忙評估就可以做得好的,還是得要有個專人負責,從中累積經驗。但在你累積經驗的過程,如果因為投資了VC,我想作為那些VC的LP,VC是會很樂意跟你分享他們怎麼看案子,以及投資決策的哲學,經過幾個案子更有經驗後,就可以由自己出手,或者是配合著VC進行投資。

或者你也可以找個外部有投資經驗的人,加入你的公司,變成類似CVC的角色,協助你投資。只是這個人就得要花點時間了解公司內部的策略、文化以及相關的結構,才有辦法替公司找到合適的案子。如果從公司內部的人找,好處是比較了解公司文化與結構,但壞處就是不夠瞭解Startups生態與投資,各有優缺點。但這件事情是需要花個五到十年慢慢建立的,所以要從CVC開始建立,或者是透過投資VC開始了解新創與投資,都是可以考慮的。

 

VC可以做為新創與大公司間的橋樑,但只是個敲門磚,CVC是公司內部更重要的橋樑

但我會建議CVC與VC的投資,如果能還是兩者都可以做。之前有遇到CVC的前輩有提到,在公司裡面做CVC有時候真的很辛苦,你一個人必須跟公司裡面的高層解釋外面世界的案子,特別是Startups的案子,大公司通常就會覺得「這個太小了」、「這技術沒什麼,我們自己也做得出來」、「這跟我們公司沒有什麼直接合作效益」等,你要一個人去跟整個集團溝通是比較累的,特別是因為你接觸新創多了,才會理解新創的世界是怎樣,你的Mindset才會隨之調整。但在公司內的人,每天就被Daily Operation淹滿了,很難體會。如果這時候你能夠Leverage外面VC的資源陪你一起分享Startups世界的事情,幾年後大家的Mindset真的是會改變的。但如果只有VC沒有CVC,我認為VC要推案給大公司也是很困難的,因為大公司如果平常沒有在碰新創相關的投資,你要他進行投資是很困難的,主要是因為不理解,但有一定的了解程度,才有可能促成投資合作,如果這時有個CVC的人作為Bridge,一來他也懂新創投資,二來他也比較好介接公司內部資源,這樣的投資合作案,比較有機會成功。

以上就是上週論壇的一些小心得,經過這些前輩們的分享後,我覺得VC與CVC間其實有很多可以合作配合的角度。若是有其他大公司或是CVC的前輩想更了解新創,也歡迎跟我聯絡,我們可以見面洽談更多的合作可能性。若大家認為基石創投的文章不錯的話,請Email訂閱基石創投Blog,同時幫我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