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2020年初爆發新冠病毒疫情,並快速蔓延全球,各國政府紛紛祭出封鎖邊境、封城、就地避難、社交隔離、行動限制等命令,雖然有助降低病毒的傳染,但也對經濟與就業率造成不可磨滅傷害。同樣地,這個突發公共衛生安全事件也動搖新創生態圈,直接受到衝擊的新創企業收入驟降,為樽節開支,紛紛宣布裁員、減薪措施。部分新創正在洽談的投資契約也因疫情而凍結或延遲。儘管COVID-19疫情帶來全球經濟與金融的不確定性,幾乎所有類型的公司業務或多或少受到衝擊,但健康醫療的新創投資仍然保持強勁且充滿信心。
根據CB Insights最新全球健康醫療早期投資統計,健康醫療2020年上半年投資件數年增率雖小跌5.69%,但投資金額因鉅額投資活絡而成長17.13%。尤其是遠距化、行動化及虛擬化等數位新醫療服務型態更因疫情而加速提前到來,特別是遠距醫療具有減輕醫療資源負擔與分流、避免接觸交叉感染風險的優勢,成為各國政府率先用於防疫的醫療科技。根據StartUp Health的統計,2020年上半年全球數位醫療新創共獲得91億美元的投資,較2019年同期相比成長近19%,刷新近十年投資紀錄。而美國納斯達克的生技類股指數(NBI)在今年上半年也上升13.9%,無論公開或私募資金市場,都顯示疫情助攻健康醫療投資。
健康醫療產業是必須結合人才、技術與資金的產業,具有高技術、高風險、高報酬的特性。以新藥為例,新藥開發時間相當冗長,從藥物探索開始直到上市,平均開發時間需耗費8至12年,且需專業技術團隊,並投入高額研發成本。新藥上市核准雖不易,不過一旦開發成功,可能產生巨額獲利。因為高風險與高報酬的特性,使得健康醫療一向是全球風險投資偏好的標的,在台灣的早期投資市場也不例外。本文將盤點與分析近年來台灣健康醫療新創獲投的趨勢、熱門次領域與代表性獲投個案。
二、台灣健康醫療領域獲投總覽
(一)定義說明與資料來源
本文收錄的台灣獲投企業定義為:(1)公司註冊地點在台灣或註冊地點在海外,但創辦人來自台灣;(2)上市/櫃(含興櫃)前或下市後的獲投紀錄;(3)不包含收購及母公司對子公司投資。(4)台灣「新創」獲投的定義,除上述條件外,再多加「成立時間2010年以後」的條件,以示區別。
FINDIT研究團隊所收錄的台灣獲投資料來源包括:(1)國際早期投資資料庫Crunchbase;(2)科技媒體或新聞媒體(數位時代、Inside硬塞的、工商時報、經濟日報等);(3)獲投企業提供(新聞稿、網站或臉書資訊、主動提供給FINDIT);(4)國發基金季/年報、相關承辦的政府單位;(5)投資人(包括投資機構/投資公司新聞稿、網站、上市櫃公司財報轉投資資訊、投資人主動提供給FINDIT等);(6)經濟部商業司公司登記相關資訊。
(二)健康醫療領域獲投趨勢總覽
1.健康醫療領域最受投資人青睞
根據FINDIT台灣獲投收錄的資料,在2015年至2020年7月期間台灣健康醫療獲投件數為294件,約占整體台灣早期獲投件數的18.5%;已揭露的獲投金額為9.46億美元(約合新台幣284億),則占整體台灣早期獲投金額的21.4%。若將獲投企業限縮為2010年後成立的新創企業,同期間共有239件投資交易,約占整體台灣早期新創獲投件數的20.5%,已揭露健康醫療新創獲投金額為8.28億美元,則占整體台灣新創獲投金額的25.9%。
綜合而言,無論是整體獲投或僅限2010年後成立的新創企業,健康醫療都是台灣整體早期資金市場中最活躍與最吸金的領域。此外,2010年後成立的健康醫療新創獲投分占整體健康醫療獲投件數與金額的81%與87%,顯示2010年後成立的新創企業已成為健康醫療投資的重心。
圖2-1 台灣健康醫療領域獲投總覽
依各年度獲投趨勢來看,FINDIT所收錄的健康醫療整體獲投件數,每年約在49~61件之間;其中2019年達到61件,為2015年統計以來的最高。至於2020年因上市上櫃企業轉投資的數據目前僅盤點到第一季,所以前七個月收錄的總獲投件數僅為20件,實際獲投件數當然不只如此。若觀察成立時間在2010年(含)之後的新創獲投件數,2019年達53件,為整體獲投件數的87%,而2020年前七個月收錄18件獲投交易。
至於健康醫療領域各年度獲投金額的多寡深受當年有無大型獲投案件的影響,獲投金額波動頗大。例如下圖中2015年因有生物製藥喜康生技4,560萬美元的C輪投資,研發治療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用藥的心悅生醫4,333萬美元的B輪投資,以及蛋白質藥品開發技術平台聯亞生技2,000萬美元等大型投資案,拉升2015年投資金額突破2億美元。2016年則有肺癌幹細胞技術平台協和新藥(目前已與泉盛生技合併)獲投5,000萬美元,行動基因生技獲投B輪1,250萬美元以及醫療影像系統服務商安盟生技獲得A輪1,008萬美元投資,總獲投金額突破2億美元。2018年總獲投金額達2.25億美元,包括:喜康生技獲得1.06億美元的可轉債、新旭生技獲得B輪1,110萬美元,另外,台康生技也獲得B輪1,000萬美元投資。2019年因缺乏超大型投資案件,健康醫療總獲投金額下滑至1.44億美元,而2020年遭逢新冠疫情逆風,但前七個月獲投為7千萬美元,表現不算差。
圖2-2 2015-2020.7台灣健康醫療獲投統計-件數與金額
2.獲投新創成立時間多集中在2013~2016年,2019年獲投企業成立年份的中位數縮近至2016年
2015~2020年7月健康醫療領域獲投的291件交易中,其中2010年後成立企業獲投件數就占81%,其中又以2013年到2016年這四年間成立的企業獲投件數最多。若依各個獲投年份所收錄的企業之成立年份中位數來看,其中獲投家數最多的2019年,61家獲投企業的成立年份中位數為2015年,2020年獲投企業的成立年份中位數更縮近到2016年。此顯示健康醫療領域,愈來愈多投資人支持新崛起的新創企業。
圖2-3 2015-2020.7台灣健康醫療獲投統計-各年獲投企業成立年份之中位數
3.健康醫療獲投的階段仍以早期為主
從獲投階段來看,2015~2020年7月間收錄的健康醫療整體獲投資料中,依投資件數占比來看,以A輪(含)以前的早期階段交易件數占多數,約69%,中期階段約16%,後期階段獲投的件數比重則僅有2%,未揭露者占13%;若觀察2010年後成立的新創企業,則有高達八成獲投交易屬於早期階段,17%為中期階段,後期階段與未揭露者分別各占2%。整體而言,台灣健康醫療獲投的階段仍以早期為主。
若依各階段的投資金額占比來觀察,2015~2020年7月間收錄的健康醫療整體獲投資料中,早期階段因交易規模較小,使得金額占比縮小至50%,中期階段與後期階段的獲投金額占比則擴大至29%與12%。就2010年後成立的新創各階段獲投金額占比,早期階段、中期階段與後期階段之獲投金額占比分別升高至55%、31%與14%。
圖2-4 2015-2020.7台灣健康醫療獲投統計-投資階段
4.近六年健康醫療領域獲投規模200萬美元以上的件數占比35%,高於台灣整體獲投的28%
依照不同交易規模來看,台灣健康醫療近六年(2015-2020.7)整體獲投交易件數中,39%在100萬美元以下,100萬到200萬美元者約占22%,200~300萬美元約7%,至於獲投規模在500~1,000萬美元的件數比重則已達11%,而1,000萬美元以上的交易件數約在6%。若將獲投對象限縮至2010年後的新創,不同交易規模之件數結構占比大致相近,惟100萬美元以下的件數占比達41%。相對於台灣整體早期投資規模交易分布來看,健康醫療領域在較大規模的交易件數占比明顯較高,以200萬美元以上的交易件數占比,健康醫療以35%明顯高於台灣整體獲投的28%,其在500萬美元以上的投資件數占比差距更大,顯示健康醫療因研發週期長所需投資金額也較高。
圖2-5 2015-2020.7台灣健康醫療獲投統計-投資規模
5.2019年健康醫療獲投規模中位數與平均數下降,2020年前七個月則呈現回升
如前述,在2015年、2016年與2018年因有數筆投資規模在千萬美元(約合新台幣3億元)以上的投資,使得這三年的投資規模平均數相對其他年高。2020年前7個月收錄的獲投件數雖仍有限,但有3筆金額破千萬美元的交易,拉升平均交易規模,成為近六年的第三高。
至於近六年來健康醫療領域獲投金額中位數在100~191萬美元之間,其中2010年後成立的新創獲投中位數則略低於所有不設限成立年數的企業。近三年投資中位數都維持在1百萬美元左右。
圖2-6 2015-2020.7台灣健康醫療獲投統計-投資金額平均數與中位數
6.「醫藥品/療法」獲投件數與金額領先,「數位醫療」近年獲投快速成長,醫療器材在2019年獲投件數飆升創新高
進一步將健康醫療區分為醫藥品/療法、醫療器材、數位醫療(涵蓋遠距醫療、精準醫療、醫療AI等在內)、其他(如醫美、連鎖藥局、保健食品、醫療診所等),近六年台灣獲投件數以醫藥品/療法103件最多,其次是醫療器材93件,這也是台灣過往生技醫療產業發展的重心。此外,近年來崛起數位醫療領域獲投的件數也達80件,投資數快速成長,至於其他獲投則有18件。
投資金額方面,亦以「醫藥品/療法」獲投金額最高,近六年合計獲投金額高達5.8億美元,雖交易件數僅占總獲投件數的35%,但獲投金額則占總體獲投資金額的62%,平均交易規模遙遙領先其他次領域,此反映醫藥品具有研發週期長使得所需資金也較高的特質。其次是「醫療器材」獲投金額為1.61億美元(19%),「數位醫療」因這二年來AI醫療獲投平均規模上升,使得醫療獲投金額上升至1.60億美元,占比也升至17%,「其他」類的獲投金額為2,600萬美元(3%)。
若將獲投的企業設限於2010年後成立的企業,獲投件數依序為醫藥品/療法(83件)、醫療器材(76件)、數位醫療(68件)與其他(12件)。至於投資金額依序為醫藥品/療法(5.21億美元)、醫療器材(1.61億美元)、數位醫療(1.34億美元)與其他(1,200萬美元)。
圖2-7 2015-2020.7台灣健康醫療獲投統計-按次領域
就時間序列來看健康醫療領域的投資熱力圖,「醫藥品/療法」在2015、2016與2018年獲投的件數都在20件以上,2019年獲投件數有降溫趨勢。至於「醫療器材」在2016年獲投件數衝高至20件後,2017-2018年有下降的現象,但2019年投資再度活躍,獲投件數上升至27件,創下近年新高,並領先其他領域,涵蓋3D列印高階醫療器材、可攜式肌膚測量儀、高階植入式醫療器材、內視鏡手術用電燒刀、智慧型硬脊膜外腔定位裝置、輔具產品的研發與生產、神經外科高階器械研發、家用心電圖儀、外科手術用醫療器械等。至於「數位醫療」則由2015年的7件一路增加到2018年的19件,2019年雖略有下滑,但2020年前7個月已獲投11件,為四個類別中最高,涵蓋範疇相當多元,包括:AI醫療、精準醫療等,顯示目前台灣精準醫療與AI醫療新創嶄露頭角,獲得投資人矚目。
圖2-8 2015-2020.7台灣健康醫療各年獲投統計-按次領域
7.健康醫療次領域獲投企業輪廓圖
在「醫藥品/療法」方面,近六年獲投的企業主要集中在生物製藥企業(如:新旭生技、協和新藥、上毅生技、諾瑞特、共信醫藥、心悅生醫、聯亞藥業等)、原料藥/藥劑生產企業(如:博謙生技、創鼎生醫等)、影像醫學用藥研發生產廠商(巨生生醫、士宣生技、博信生技等)與CMO/CRO/CDMO企業(台康生技、喜康生技、霖揚生技等)。特別值得注意,近年來驅動全球製藥市場成長的創新藥品/療法,如細胞療法(包含幹細胞療法、免疫細胞療法),由於國內細胞治療相關法令的開放及國內各大醫學研究機構及相關產業的需求,目前也是台灣生技醫藥產業中備受關注的新興領域,從圖中,可以看到細胞療法的新創在近年也成為熱門投資標的,包括:長聖生技、仲恩生醫、安立璽榮、富禾生醫等,值得關注的新動向是,三顧與日立公司在2020年4月宣布共同在台灣成立合資企業「日生細胞生技股份有限公司」,從事細胞培養基地,也獲得國內公司和基金資助。此一細胞生產基地預計2024年投產,將有助於台灣細胞療法加速發展。
在「醫療器材」方面,每年獲投件數與金額表現相對穩健,特別是2019年獲投件數創新高。台灣醫療器材的發展品項則相當多元,以醫療儀器代理廠商、生理資訊監測/體外檢測儀器獲投的企業最多,另外,還包括:新興的醫療3D列印(三鼎、三遞),各醫療專業科別所需的醫療器材,如牙科(巧醫、民德生醫等)、骨科/輔具(寶億生技、福寶科技、台灣微創醫療器材等)、耳鼻喉科(宇康生科、聿信醫療器材等)、神經外科(科脈生技)、眼科(晶祈生技等)、外科/腦部手術/脊椎手術(合新生技、浩宇生醫、醫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炳碩生醫股份有限公司 等)、醫療影像顯示(葛美迪影像科技等)、皮膚(元盛生醫、堅兵智能科技等)、生殖醫學(邦睿生技、意能生技股份有限公司)、癌症治療(錫安生技)、寵物醫療器材(保生國際生醫、益寵生醫、台灣恩寧)、先進材料與細胞培養3D支架材料(睿谷科技、台北智慧材料、台灣生醫材料、台灣創新材料、博桉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等。
在數位醫療方面,近年來隨著數位及行動技術的發展,搭配病患及醫學資料庫,加上將大數據分析與人工智慧引入預防保健、健康照護與醫療診斷後,不僅提高健康醫療服務的效率與疾病診斷準確率,以及提供更好的個人化醫療體驗,更重要是降低龐大醫療與保險成本。加上各國政府將改革醫療與解決照護需求列為重要策略,也帶動全球數位醫療市場的蓬勃發展,使得數位醫療逐漸成為近年來健康醫療快速發展的重點領域之一,包括:遠距醫療照護(Telehealth)、行動醫療照護(mHealth)、穿戴式裝置(wearables)、精準醫療(Precision Medicine)與人工智慧醫療診斷(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medical diagnosis)。
由於數位醫療市場龐大,加上技術與商業模式不斷創新,愈來愈多新創企業投入此一領域,也吸引風險投資人的興趣,國際上數位醫療的早期投資屢創新高。近六年台灣數位醫療新創崛起,獲投的企業包括:遠距照護/醫療數據監測(如:美思科技、滙嘉健康生活科技、美爾敦、愛微科技、蓋德科技、醫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智慧醫院/醫院用軟體供應商(如:慧誠智慧、馬雅資訊、天樞健康資訊科技)、健康促進/健康管理(如:糖尿病管理平台商慧康生活科技Health2Sync智抗糖與生活智能科技Diabnex、運動健康促進APP虹映科技、飲食營養健康管理服務的群健科技Cofit、邁門生活是智能保健品調配平台ediU)、線上媒合平台(如:毛小孩看診、找醫生必備的行動醫療工具的嬌寵醫生、照護服務媒合平台Ucarer)、精準醫療-基因檢測/癌症早篩(如:世基生物醫學、合度精密生技、百優生醫、行動基因生技、冷泉港生技、亞大基因、奎克生技光電、華聯生技、安智生醫、賽亞基因等)、醫療AI(如:人工智慧影像處理/補助診斷:太豪生醫、安盟生技、宏智生醫、長佳智能、晉弘科技、雲象科技、鉅怡智慧、皮智、愛因斯坦等,AI輔助藥物發現:分子智藥股份有限公司、智高醫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值得關注的AI醫療新創的突破,為愛因斯坦Deep01(愛因斯坦人工智慧股份有限公司)研發 AI 腦出血偵測系統DeepCT(瞬思)在2019年7月10日獲得美國 FDA 認證,為亞太地區首家以深度學習技術獲得美國FDA認證的公司。平均可以在病人拍完 CT 的 30 秒內判讀出結果,目前測試準確度達到95%。
圖2-9 2015-2020.7台灣健康醫療獲投企業名單
8.2019-2020年7月台灣健康醫療獲投金額排行榜
近二年(2019-2020年7月)獲投金額前十大交易中,包含「醫藥品/療法」次領域的昱展新藥生技股份有限公司、安立璽榮生醫股份有限公司、安基生技新藥股份有限公司、沛爾生技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等四家;其次是「數位醫療」次領域的長佳智能股份有限公司、安智生醫股份有限公司、雲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聿信醫療器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四家;最後為「醫療器材」次領域的炳碩生醫股份有限公司、意能生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要介紹前十大獲投的新創企業。
(1)昱展新藥生技股份有限公司/長效針劑平台治療中樞神經系統疾病/5.5億新台幣(1,833萬美元)/B輪
昱展新藥生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16年9月,是一家以新藥開發為導向的醫藥研發公司,基於長期CNS(中樞神經系統)與慢性病(Chronic disease)用藥開發經驗,以505(b)2產品為開發目標。昱展新藥透過新穎的長效針劑平台,發展針對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等適應症之新藥,目前開發品項包含鴉片類成癮症與中重度憂鬱症之長效劑型。2017年以「ALA-1000」研發項目通過經濟部A+企業創新研發淬鍊計畫(前瞻),並於2019年4月通過進駐中部科學園區之科學園區事業。2020年「ALA-1000」研發項目再度通過經濟部A+企業創新研發淬鍊計畫(Fast Track),並獲得美國、墨西哥專利核准。
昱展新藥生技股份有限公司在2020年6月3日獲准為公開發行公司,此前,在2020年5月前完成由中華開發生醫創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領投的B輪5.5億新台幣(約合1,833萬美元)增資案,包括:國聯創業投資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富邦金控創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宏泰電工股份有限公司、國發基金、群益證券投資信託股份有限公司、台新證券投資信託股份有限公司、原始股東跟投。
(2)炳碩生醫股份有限公司/脊椎微創手術機器人輔助系統/1,800萬美元/A輪
隨著現代人壽命延長,重視運動等生活走向,骨科相關疾病也逐年攀升,如關節退化、骨刺、骨折、韌帶斷裂以及先天脊椎側彎為最大宗。炳碩生醫成立於2016年,在科技部萌芽計畫的輔導與經費補助下,將多年在手術機器人的研究成果成功地商品化,完成「脊椎微創手術機器人輔助系統」,打造精準、安全、微創、低輻射之脊椎手術環境。
炳碩生醫依據臨床的迫切需求開發創新應用,研發內容含括脊椎手術規劃、導航軟體及機器人輔助平台,整合為一套完整的脊椎微創手術機器人輔助方案,可執行微創植釘融合手術,亦開發適用於減壓手術及其他應用,能提升手術過程的安全性、準確性、降低輻射暴露並簡化流程,達成患者與醫者雙贏,以台灣為基礎進軍國際高階手術機器人龐大市場。
炳碩生醫團隊在2020年5月宣告完成總額5.4億元的A輪募資,此次募資獲得國內外專業投資人的青睞,包含「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主導性投資人「台杉水牛二號基金」、美國矽谷「TRANSLINK CAPITAL」及原始股東參與投資。本輪資金將用於加速團隊研發進展及全球競爭力。
(3)長佳智能股份有限公司/AI醫療輔助診斷/4.32億新台幣(約合1,440萬美元)/B輪
長佳智能成立於2018年8月,結合「AI解決架構師」、「資深臨床醫師」與「巨量資料科學的專業人員」,針對醫療上的需求以人工智慧為工具,提升診斷準確度協助醫療決策,實現精準醫療、健康大數據管理與醫療科技服務。長佳智能在2019年透過AI系統為中國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推出視網膜病變、心臟功能、肝硬化、乳房超音波、骨齡等5組18項醫療AI專案落地商轉,
根據若水國際在2019年5月的報導,長佳智能發展的醫療AI模型,已獲得與20家醫院合作、9項專利申請與4項TFDA立案,5年內要透過建立各種精準的醫療AI模型,成為醫療AI平台,聯盟大小不同的醫療服務機構最終發展為軟硬體整合的醫療科技服務公司。
長佳智能在2019年6月完成4.32億新台幣(約合1,440萬美元)B輪增資,包括:廣達電腦股份有限公司、玉晟生技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大銀投資股份有限公司、長聖國際生技股份有限公司、尚禾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學鼎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與其他投資人參與此輪增資。
(4)安立璽榮生醫股份有限公司/癌症免疫療法/1,050萬美元/A輪
免疫失調疾病導致免疫系統失衡,在免疫缺失的情況下,身體抵抗入侵者的能力下降,容易受到感染或癌症的侵害。在自身免疫的情況下,免疫系統則持續攻擊並損傷其自身組織。自身免疫疾病包括涉及神經、胃腸、皮膚、結締組織與內分泌組織的多種疾病。這類疾病患者在發達國家中多達5億多人;而且患病率正在穩步上升。這些疾病治療及相關醫療照護造成重大的經濟負擔。儘管迄今為止在治療開發方面取得了進展,但仍有許多患者未得到充分解決。安立璽榮成立於2017年,安立璽榮基於轉譯醫學的研究,致力於開發癌症及免疫疾病之創新性免疫治療藥物,進而調控腫瘤微環境的免疫反應使人體恢復對抗癌症的能力。
安立璽榮旗下擁有癌症免疫療法–新一代CSF-1R抑制劑藥物(EI-1071),及具突破性治療慢性B型肝炎的First-in-class抗體新藥(EI-001)等多項產品。EI-1071為安立璽榮的主要開發項目,其是一種新化合物具更專一激酶抑制活性的CSF-1R抑制劑,該化合物目的在突破免疫抑制障礙,可用於低免疫反應的冷腫瘤領域上,包括胰腺癌,結腸癌和乳腺癌等,並控制疾病進展減少腫瘤微環境中的腫瘤相關巨噬細胞。另外,重要的核心開發項目EI-001,治療慢性B型肝炎之免疫療法,是國內第一次利用單一B細胞選殖技術(Single B Cell Cloning),直接由人體取得全人源的人類抗體,開發成為高藥效且安全的抗體藥物,具商業產品開發的優勢。
安立璽榮生醫在2019年8月6日宣布完成1,050萬美元A輪募資,此輪募資由台杉生技基金領投,並由中華開發創投與台安生物科技共同參與。所得資金將用於加速安立璽榮創新免疫藥物的開發。
(5)安智生醫股份有限公司/AI精準醫療/1,000萬美元/B輪
安智生醫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15年,總部位於新加坡,在台分公司為臺智生醫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兼任CEO黃賢驎畢業於交大資工,曾經罹患鼻咽癌,經歷了艱辛的治療過程,也讓他起死回生之後,決心轉身投入醫療產業,創辦安智生醫。該公司為癌症精準醫療的技術領導者,透過專利的基因分析檢測技術,協助醫師與病人擬定最合適的治療策略,以達治療最佳化、副作用最小化的個人醫療應用。安智團隊有分子生物、生物資訊、生物統計、臨床、醫療影像和AI完整的團隊,在尋找生物標記物(biomarker)、基因篩選(gene panel)方面,速度會比過去快上5到10倍。團隊從最有可能的幾個位點,透過生物資訊、醫學角度,由上至下篩選;再結合科技大廠AI強項,從所有腫瘤相關基因資料庫,由下往上搜尋潛力生物標記物或基因篩選。首個產品瑞可盈於2017年開發成功後,陸續與國際一流癌症中心與醫院,合作完成了驗證,參與合作臨床測試的單位包括新加坡國家癌症中心、臺大乳醫中心、和信醫院等。瑞可盈為辨別乳癌復發風險的工具,可精準預測疾病的發生機率與及早規劃合適的預防照護、治療方案,不但能有效減緩患者健康及財物的負擔,也預期能大幅減少國家健保資源支出。
安智生醫在2016年1月獲得A輪投資,投資人包括美商中經合、阿里巴巴創業者基金與印尼第二大集團力寶(Lippo Group),金額並未揭露。2020年2月26日宣布完成B輪1,000萬美元投資,投資人為中國先聲藥物。
(6)沛爾生技醫藥股份有限公司/自體CIK免疫細胞治療/2.3億新台幣(767億美元)/B輪投資
沛爾生技醫藥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17年3月,為台灣第一家專營細胞培養之技術研發與細胞治療之臨床應用的生技公司,首要目標為推廣自體免疫細胞技術的臨床應用,致力於開發和推動與歐美同步的各種【細胞培養、代工/臨床應用】技術,整合多種治療方式。同時,也針對癌症基因開發個別化新穎胜肽藥物,來進行精準醫學癌症治療。創辦人林成龍醫師身兼英國倫敦帝國學院外科學講座教授及香港大學外科學與病理學榮譽教授,同時也是英國皇家外科學院院士FRCS (Eng) 與英國免疫學會(BSI, UK)會員,擁有25年細胞治療經驗,累積逾700個案例。
沛爾生醫在2020年5月13日與百瑞精鼎共同舉行簽約儀式,合作啟動台灣CAR-T臨床試驗計畫,正式宣告台灣踏入高科技基因改造免疫細胞領域,期望讓國內癌症患者能就近接受與國際同步的先進醫療。2020年7月22日,衛福部也正式通過了「沛爾生醫」與「中山醫大附設醫院」合作的特管辦法癌症治療申請案,提供第1-3期、第4期實體癌「自體CIK免疫細胞治療」,適用項目廣泛多達15種癌別(肺癌、肝癌、乳癌、大腸直腸癌、胰臟癌、胃癌、卵巢癌、惡性黑色素瘤、子宮內膜癌、子宮頸癌、腎臟癌、膀胱癌、膠質母細胞瘤、鼻咽癌、食道癌)。
根據公司登記的實收資本變化與上市櫃公司財報轉投資資料中,整理出沛爾生醫在2019年第四季中獲得來自宏碁股份有限公司、緯創生技投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理本投資有限公司與其他投資人共2.3億新台幣(約合767萬美元)。
(7)安基生技新藥股份有限公司/治療神經病變與皮膚炎的小分子新藥/2.13億新台幣(約710萬美元)/B輪
安基生技新藥成立2014年12月15日,其技術團隊承接臺大藥學院陳基旺敎授研究室過去近三十年的研究成果,挑出具深度科學基礎且具市場利基型的藥物及其適應症為開發主軸。安基具有獨特且完整的新藥研發平台,其中化學、生物、及藥動科學家相互配合執行新藥探索及藥理、毒理之試驗,能於短時間內完成先導化合物之優化,針對可行之疾病標的(drug-able targets)選出成藥性最佳(drug-like) 的小分子,相較於其他早期新藥探索產出的分子,已相對降低風險(de-risked molecules)。
安基生技新藥著重首創小分子新藥(first in class or best in class)的早期之轉譯研究及開發,強調有高醫療需求及科學驗證的專案,主要著墨在神經病變及皮膚發炎疾病之治療控制。目前研發管線有AJ302(治療神經病變)、AJ303(治療特發性肺纖維化)、AJ502(治療異位性皮膚炎及牛皮癬)、AJ503(牛皮癬/牛皮癬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炎症性腸炎)等四款候選藥物,其中美國FDA針對安基生技新藥AJ302臨床一期試驗之送件前諮詢會議資料(pre-IND meeting),提出正面的書面審查意見,預期於2021年初開始第一期臨床試驗。
根據公司登記的實收資本變化與上市櫃公司財報轉投資資料中,整理出安基生技新藥在2019年第三季獲得來自富邦金控創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永豐創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台杉投資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國聯創業投資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與其他投資人共2.13億新台幣(710萬美元)的B輪增資。
(8)雲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醫療影像AI平台/600萬美元/A輪
由於全球癌症罹病率越來越高,越來越多機構願意採用數位病理來提升效率,亦有越來越多的業者投入該市場,開發多種數位病理於藥物開發和伴隨式診斷的應用,成為數位病理市場的主要推力。雲象科技(aetherAI)創立於2015年,成立之初為提供數位病理玻片的雲端解決方案,近年跨界整合開發醫療影像AI開發平台的「雲象科技」,運用深度神經網路打造了AI醫療影像開發平台「aetherAI」,應用遍布鼻咽癌病理玻片、骨髓抹片分類、大腸內視鏡瘜肉偵測、吞嚥攝影、腎絲球偵測等等,又進一步擴展到放射影像,可辨識X光片的脊椎特徵點。合作遍及各大醫學中心,如長庚醫院、臺大醫院、國泰醫院、臺北榮民總醫院、三軍總醫院、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與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洛杉磯西達塞奈醫學中心等等。
雲象科技從成立以來獲獎無數,除了拿下在2018年獲得NVIDIA GPU技術大會新創團隊培育計畫首獎外,同年9月,亦在國際醫療影像研討會MICCAI競賽榮獲第七名,接著,其數位病理及AI輔助診斷系統於美國芝加哥國際外科醫學博物館中展開為期三年的展出。2019年又獲得科技部頒發「十大最酷科技新創」。同年11月,獲經濟部頒發第18屆新創事業獎(Business Startup Award)科技產業組金質獎,一年內得到兩次國家級獎項。同時,2019年10月以【數位病理AI自動診斷系統計畫】通過技術處AI新創領航計畫補助審查。
根據Crunchbase資料顯示,雲象科技(aetherAI)在2020年5月1日完成A輪600萬美元(1.8億新台幣)募資,此輪由廣達電腦投資。2019年3月雲象已獲得國泰創投110萬美元的種子輪投資,累計獲投710萬美元(2.13億新台幣)
(9)意能生技股份有限公司-治療良性攝護腺肥大所致下泌尿道症狀之微創醫材/400萬美元/A輪
意能生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16年,目前開發的XFLO (TM) Expander System用以解決良性攝護腺肥大所致下泌尿道症狀之重大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根據人口統計數據顯示,50歲以上男性約有半數曾因良性攝護腺肥大引起下泌尿道症狀,80歲以上的男性發病率甚至達80%以上,全球共有超過7,100萬名病患尋求積極治療。XFLO (TM) 是一種創新、可於門診執行的微創治療方案,與傳統手術或藥物相比,可提供簡單且侵入性低的方式,緩解良性攝護腺肥大引起的下泌尿道症狀。XFLO (TM) Expander System在2019年於澳洲和喬治亞共和國進行首次人體臨床試驗。
由於意能生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一種創新、可於門診執行的微創治療方案,與傳統手術或藥物相比,可提供簡單且侵入性低的方式,緩解良性攝護腺肥大引起的下泌尿道症狀。益安生技從2016年起開始轉投資意能生技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第二季財報顯示,再度加碼投資1.2億新台幣(約合400萬美元)。
(10)聿信醫療器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AI呼吸音偵測/400萬美元/A輪
聿信醫療在2020年7月宣布完成400萬美元(約為新台幣1.2億元)的A輪投資,領投者為瑞軒科技,其他投資人包括:益鼎創投、厚德管顧、大亞創投、國發會與比翼資本。
根據數位時代的採訪報導指出,病患吐出的每一個氣息、傳遞的每一個呼吸氣音,都是判斷病況的寶貴資訊,且目前麻醉醫學會對此加以管制、法律也明文規定麻醉進行時需依照準則監控呼吸,但卻沒有相對應的輔助器材,因此,聿信醫療因應而生。聿信醫療成立於2018年,團隊人數約20人,其中有兩名臨床醫師。專注在「呼吸音」,並打造AI智慧聽診器的醫療器材新創,透過微型化聽診器搭配AI判別與監控呼吸音,可用於麻醉呼吸監視、呼吸中止辨別、居家連續呼吸偵測等情境。聿信醫療臨床上搜集了超過50萬筆的呼吸音資料進行比對分析,可以辨識吸氣、吐氣以及醫學上的異常呼吸聲音(Wheeze、Stridor、Crackle),進一步反應病患是呼吸過快、過慢,還是哮喘、肺炎或肺水腫等其他呼吸病症。重大的突破點在於,讓「呼吸診斷」變成可以連續紀錄的數據,並輔以AI來判斷警示,可應用於非插管麻醉手術,如上下消化道內視鏡、顏面手術、兒科以及兒童牙科等。
聿信醫療的產品,也在COVID-19時期派上用場。由於必須減少接觸,透過微型聽診器與AI連續呼吸偵測系統,讓醫師可以遠距離診察病人身上的狀況。目前聿信已經通過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審查,近期就將取證。針對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也已經準備完畢登記文件,預計於本季送件。預計募集的資金將用於海外市場布局與AI系統加強。
圖2-9 2019-2020.7台灣健康醫療獲投企業前十大交易
9.台灣健康醫療領域活躍的投資人
(1)公司/公司創投、創投機構是參與台灣健康醫療早期投資最活躍的投資人類型
在投資者的觀察上,參與2015-2020年7月台灣健康醫療領域294件投資交易活動中,國內公司或公司創投(CVC)參與投資190件交易最多,約占65%,略高於同期間公司或公司創投(CVC)參與台灣整體新創獲投件數占比的63%,顯示健康醫療領域相對其他領域更能吸引國內公司或公司創投(CVC)的投資意願。其次是大家所熟悉的創投機構136件,共參與46%健康醫療領域投資案件,與創投機構參與台灣整體不分領域投資活動比重的40%高出頗多。另外,在眾多投資者中,具有領頭意義的國發基金確實承擔起扶植新創的角色,透過專案或搭配等方式,共參與60件投資,參與20%的健康醫療領域的投資,高於國發基金參與不分領域的總投資件數占比15%,顯示國發基金支持高風險、高報酬與高技術門檻等三高特質的生技醫療產業不遺餘力。至於來自海外投資交易件數僅24件,約占8%,遠低於海外投資人參與整體不分類別投資件數的占比13%,顯示國內健康醫療市場過小,除非是創新、爆發性的技術,才有望脫穎而出,獲得海外投資人的青睞,台灣健康醫療領域新創必須再加把勁才行。
(2)國發基金、晟德製藥集團投資台灣健康醫療新創最給力
就FINDIT研究團隊所掌握近六年294件台灣健康醫療獲投的交易中,其中以國發基金參與60件最高,其次是晟德集團(含晟德大藥廠與旗下的玉晟生技投資)14件、台安生技(11件)、益鼎創投(10件)、中華開發資本(含旗下生技創投)(10件)、富邦金控創投(10件)、緯創資通(8件)、玉山創投(9件)、宏泰電工(7件)、華南金控創投(7件)、台杉資本(5件)、宏誠創投(5)、國泰創投(6件)、國聯創投(5件)、鑽石生技投資(5件)、廣達電腦(4件)。因掌握的投資案件超過六成來自上市上櫃公司,因此,仍有許多未公開投資概況的專業生技創投機構有可能被低估而未入榜,特此說明。
健康醫療領域中最活躍的民間投資機構為晟德集團,晟德大藥廠創立於1959年,在2008年公司進行重新定位,除了製藥本業外,開始轉型為晟德生技工業銀行並正式成立玉晟創投/玉晟生技,致力於生技領域的產業投資與育成。晟德生技工業銀行投資範圍包含生技產業鏈中的小分子藥物研究與開發、蛋白質與抗體藥物開發、藥物委託研發製造服務、藥品製造與銷售,以及醫療器材、營養保健及農業生技、新興醫療(如幹細胞與免疫細胞治療)、產業投資基金與創投等多元領域,晟德的投資模式以企業創投(Corporate Venture)為主,而非著重一般的財務投資(Venture Capital),積極輔導、參與經營決策並協助企業訂定長期經營方向。目前晟德集團擁有30億新台幣管理投資金,旗下投資育成之企業超過20家並已有8家公司成功上櫃或興櫃,包括:博晟生醫,長聖國際生技等。
圖2-10 2015-2020.7各類投資參與台灣健康醫療投資交易件數占比統計
三、結語
從中國武漢爆發第一例COVID-19病例後的半年間,我們正經歷著歷史性的全球公共衛生危機,新冠病毒疫情大流行雖減緩整體經濟活力,但加快了技術採用和健康醫療深科技的研發速度。在這全球艱難的時刻,無論是公開或私募資金市場中,投資人對健康醫療領域也都給出強力支持,使得全球2020年上半年健康醫療投資金額創下近十年上半年的新高,相信健康醫療的投資活絡,可加速研發腳步並激勵人心。
在2020年FINDIT台灣新創獲投大盤點中發現,無論是整體獲投或僅限2010年後成立的新創企業,擁有高風險、高報酬與高技術門檻的三高特質的健康醫療都是台灣早期資金最為支持的領域。再者,研究也發現醫藥品/療法領域的獲投中,在政府通過「特管法」後,再生醫療領域中的幹細胞與免疫細胞療法,成為近三年來醫藥品/療法次領域的新投資焦點。第三項觀察重點是在愈來愈多跨領域新創進入AI醫療、精準醫療、高階醫療器材,帶動數位醫療與醫療器材研發創新快速發展,並吸引投資人眼光,使得此二領域在2019年獲投件數更是超過醫藥品/療法,成為熱門次領域。
日前政府宣布將原訂2021年落日的「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規劃再延長10年至2031年,適用範圍也從原本的新藥、高風險醫材、動植物用藥、再生、精準醫療,擴大至數位醫療和國家策略生技產品等七大項目。此外,國家級投資公司台杉投資也於7月10日表示,將在今年底針對物聯網早期新創團隊、生技創新醫材(名稱暫定)募集兩檔基金,金額分別為十億元;其中,生技創新醫材基金則將鎖定創新醫材領域,也將結合台杉現有國際資源,協助國內醫材團隊走向國際市場。展望未來,相信在政策的支持下,將有助於將台灣優勢的資通訊產業基礎與醫療產業做強力結合,吸引更多具潛力的新創投入大健康產業,共同努力打造台灣成為全球領先發展數位、智慧醫療的區域。
參考資料
1.陳君毅,「聿信醫療完成1.2億元A輪募資,訓練AI用「微聽診器」聽懂病人呼吸」,數位時代,2020.07.20,https://pse.is/UH462
2.彭梓涵,「益安完成Panther Orthopedics、意能生技增資 加速醫材產品開發」,環球生技雜誌,2019.07.08,https://www.gbimonthly.com/2019/07/49097/
3.李林璦,「深度神經網路「aetherAI」準確度直逼99%,雲象科技邁進全球級AI醫療影像公司」,環球生技雜誌,2020-06-03,https://www.gbimonthly.com/2020/06/68668/
4.「高階手術機器人國家隊形成,炳碩生醫完成A輪5.4億元增資」,炳碩生醫股份有限公司新聞稿,2020/6/10,http://www.pointroboticsinc.com/
5.昱展新藥公司網站,https://www.alarpharm.com/
6.彭梓涵,「安立璽榮完成1050萬美元A輪募資 加速創新免疫新藥開發」,環球生技雜誌,2019.08.06,https://www.gbimonthly.com/2019/08/50753/
7.若水國際,「長佳智能:數據準確這件事不做就是錯,醫療AI 落地成功關鍵在人」,2019-05-07,天下雜誌,https://www.cw.com.tw/article/5095096
8.徐淨,「阿里巴巴首投的臺灣生技公司-安智生醫:要做亞洲AI醫療龍頭」,環球生技雜誌,2018-05-02,https://www.gbimonthly.com/2018/05/23526/
9.自由時報,「防疫佳+美中科技角力 台杉:台創投業擴展絕佳時機」,2020/07/11,https://ec.ltn.com.tw/article/paper/1385606
10.工商時報,「生技條例再延10年」,2020.07.08,https://pse.is/UGXG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