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DIT
2020.05.25

【名家專欄-吳孟道】新冠疫情下全球經濟將何去何從?

2020年初,隨著第一階段中美貿易協議的簽署,原本市場預期在這個最大的不確定性因素消除後,全球經濟將迎來一波慶祝熱潮。沒想到,新冠病毒(COVID-19)這隻黑天鵝倏然飛出,由東向西,徹底攪亂全球各地的生活步調與生產活動,也吹皺全球經貿一池春水。本文將剖析新冠病毒疫情對全球經濟的衝擊、政府的經濟刺激政策與可能造成的新危機,呼籲政府、企業或家戶針對各種轉變做出趨吉避凶的正確的回應。

2020年初,隨著第一階段中美貿易協議的簽署,原本市場預期在這個最大的不確定性因素消除後,全球經濟將迎來一波慶祝熱潮。沒想到,新冠病毒(COVID-19)這隻黑天鵝倏然飛出,由東向西,徹底攪亂全球各地的生活步調與生產活動,也吹皺全球經貿一池春水。在COVID-19的肆虐下,國際知名預測機構及投行紛紛大幅下修2020年全球經濟成長率。例如,IMF 4月最新預測,就把2020年全球經濟成長率從原本3.3%大砍至-3%,下修幅度高達-6.3%。同時間,IHS Markit跟EIU也都將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下修至-3%及-2.5%。

值得注意的是,這波全球經濟成長率的大幅下滑,除了與歐美先進國家需求急速凍結有關外,做為全球經濟火車頭的新興市場成長動能強烈萎縮,或許更是箇中關鍵。以IMF推估的數據為例,2020年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成長率竟然出現負值(-1%),這在過去極為罕見,即便是2008年金融海嘯時期,這個數字也都還有2.8%,顯見當前全球經濟情勢之危殆,完全無法等閒視之。

美銀美林在最新四月的全球基金經理人調查報告中就明白指出,基於疫情帶來的高度不確定性與風險,目前全球基金經理人手頭的現金部位(基金投資組和平均現金餘額),已經來到2001年911事件以來的最高水準。此外,高達57%的基金經理人認為,疫情還不會那麼快就結束,接下來最需要警戒的全球經濟與金融市場最大尾端風險,可能就是COVID-19引發的第二波大流行。在這樣的情況下,93%的基金經理人一致同意,未來12個月全球經濟衰退已成定局。其中,超過一半以上(52%)認為,U型反轉將是最有可能的型態。這也意味著,即使在疫情獲得控制或緩解之後,經濟復甦的步伐也不會太快。

為何如此?全球知名顧問集團波士頓諮詢公司(BCG)的Carlsson-Szlezak、Reeves、Swartz發表在哈佛商業評論的一篇文章'Understanding the Economic Shock of Coronavirus'點出,來自於資金與產出的兩個供給面巨大衝擊,是造成此波全球經濟急速衰退的主因。一是金融體系衝擊,另一是實體經濟凍結。這兩個供給面衝擊都會帶來嚴重的流動性與資本市場問題,包括傷害信用中介與投資、關閉信用管道、阻斷企業及家戶的現金流、縮減企業及家戶的資產負債表等,最終削弱資本形成與經濟成長。

當然,實際上除了供給面衝擊外,來自於需求面的衝擊(尤其是歐美先進國家的終端需求萎縮),也是全球經濟急凍的重要因素。根據央行最近一次的理監事會議會後記者會簡報,歐美國家的民間消費金額在全球占比高達五成以上(光美國就超過三成),一旦這些國家開始鎖國、封城、禁足,對終端需求的傷害,自然不言而喻。

更不用說,由疫情衍生出的不確定性,也會大幅壓抑企業及家戶未來的消費與投資,進而影響全球生產活動與貿易往來。Baker、Bloom、Davis、Terry等幾個知名學者在'COVID-Induced Economic Uncertainty'這篇文章就指出,源自於疫情的不確定性,帶給全球經濟的衝擊,恐怕將遠高於市場預期。其利用向量自我迴歸模型(VAR)推估美國經濟成長率發現,如果加計不確定性對經濟的衝擊,則美國經濟可能要到2022年第二季才會恢復正成長。

眼看疫情來勢洶洶,為了減緩經濟衰退速度,各國政府無不積極絞盡腦汁、卯足全力推出各式各樣的經濟刺激政策。根據彭博社報導,目前全世界針對疫情所提出的財政刺激方案,規模已高達8兆美元以上;若以財政刺激金額占GDP比重來看,包括美國、日本、英國、德國及義大利等多國在內的數據,則是都已超過兩位數,德國及義大利甚至高達三成以上,顯見為救經濟,各國政府已顧不得財政紀律。

問題是,錢不會無中生有,就算是政府,想要花錢也是得想辦法籌措財源。要嘛利用稅收(如移用以前年度歲計賸餘),要嘛透過舉債。不管是哪種,到頭來還是納稅人買單。更重要的是,處於經濟逆風的當下,未來稅收來源勢必更加不穩定,舉債自然而然就成為政府籌措財源的不二法門。換句話說,伴隨著各國政府大量紓困與刺激經濟的作為,全球債務風險也將隨之攀升。尤其是自2008年金融海嘯後,全球債務已經累積超過250兆美元(截至2019年底),如今再加上此次因疫情而衍生的債務,鐵定讓全球債務泡沫吹的更大。這不只會加大債務危機發生的可能性,更會壓抑未來的消費與投資,不利經濟復甦。

面對如此險峻的國際經濟情勢,下半年景氣雖仍難以樂觀,但也不代表完全沒有希望。畢竟目前供給端在中國大陸積極復工復產下,已慢慢出現回溫現象,而需求端隨著歐美各國陸續解封解禁,經濟活動也逐步恢復,這都會為下半年全球經濟注入活力。但最終能否走出V型或短U,而非長U或L型反轉走勢,還是得視疫情持續的時間而定。也就是說,未來如何演變,沒人說得準,不過,可以肯定的是,處於疫情當下,這個世界有些東西正在默默地轉變。

首先,在貿易衝突氛圍本來就相當濃厚的環境中,疫情讓各國彼此之間的經貿壁壘築得更高,以鄰為壑的逆全球化現象似乎已逐漸升溫。其次,針對疫情的擴散,各國矛頭紛紛指向中國,甚至打算集體向中國求償,這可能會讓全球供應鏈的裂解與重組加快進行。接著,伴隨著各國大量紓困作為,政府、企業與家戶的高負債可能成為常態,這將壓抑未來消費與投資動能,阻緩經濟復甦步伐。最後,或許也是COVID-19帶來的最重要一個好處,讓實體到線上的產業數位化腳步,提速前進。

這樣的轉變,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是好是壞,還很難說。但從政府、企業及家戶的角度來看,如果不能抓住這股脈動,及時反應,恐怕會被隨著疫情而來的時代洪流給淹沒。換言之,未來如何針對這些轉變做出正確回應,值得好好思考一番。不管是政府、企業或家戶,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