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疫苗與治療藥物之研發
1. Covid-19 臨床試驗齊發 FDA公佈最新指引
統計在歐洲、北美及中國約有超過30個Covid-19的藥物與治療開發計畫正在進行中,包含:吉利德(Gilead)原開發用於治療伊波拉病毒的新藥瑞德西韋(Remdesivir),現已在中國、美國、台灣展開治療 Covid-19 的臨床試驗。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上週在西雅圖開始了 Covid-19 疫苗的第一期臨床試驗,該疫苗由NIAID與Moderna共同研發。賽諾菲(Sanofi)和雷傑納榮製藥(Regeneron Pharmaceuticals)16日也宣布在紐約的醫療中心開始一項2/3期臨床試驗,評估Covid-19潛在藥物 Kevzara(sarilumab)在治療重症患者中對發燒及氧氣需求等影響,此外長期將評估死亡率的降低、機械供氧量減少和住院需求降低等項目。Kevzara 為IL-6receptor抑制劑,可抑制IL-6介導的發炎訊號,預期可降低Covid-19導致的過度免疫反應。有鑒於多項試驗計畫逐漸開啟,FDA於3月18日發布了最新的Covid-19臨床試驗指南,以確保在大流行期間,臨床試驗參與者的安全。(基因線上:https://pse.is/QY87E)
2.破天荒!兩大疫苗競爭龍頭賽諾菲、GSK牽手為新冠疫苗 擬2021下半年推出
美國時間4月14日,原為競爭關係的全球兩大疫苗廠賽諾菲(Sanofi)、葛蘭素史克(GlaxoSmithKline, GSK),在新型冠狀肺炎(COVID-19)疫情急遽升溫下,宣布結成史無前例的合作關係,共同開發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疫苗,且預計在今年下半年展開人體試驗。若進展順利,預計在2021年下半年就能提交批准申請。外媒報導表示,雙方目前已經簽下合作意向書(letter of intent),在這項疫苗合作計畫上互享技術。賽諾菲將利用重組DNA技術,製作靶向新型冠狀病毒棘狀蛋白(S protein)抗原的疫苗候選;GSK則貢獻其疫苗佐劑(adjuvant)技術平台,讓患者接受更少的疫苗蛋白,就能誘發免疫反應,讓製造廠可以生產更多劑量的疫苗。(環球生技月刊:https://pse.is/QQLHS)
3.又一老藥新用?! 頭蝨藥「伊維菌素」48小時清除新冠病毒
4月3日,由澳洲蒙納許大學生物醫藥探索研究所(BDI)與彼得杜赫提機構(Peter Doherty Institute for Infection and Immunity)共同組成的研究團隊發現,抗寄生蟲藥「伊維菌素」(Ivermectin)在體外細胞培養實驗中,能在48小時內殺死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不過,這些試驗目前僅在體外試驗階段,還未進入人體階段。未來希望透過更多試驗,證明此藥是否能用在COVID-19的治療上。(環球生技月刊:https://pse.is/QL582)
4.WHO展開跨國千人新冠肺炎療法臨床試驗 點名瑞德西韋、羥氯喹、愛滋藥物、免疫細胞激素,FDA發布緊急授權 允許瘧疾藥治療新冠肺炎
3月20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將展開一項大型的全球臨床試驗「SOLIDARITY」,廣納數十個國家、上千名患者,並盡量簡化試驗設計,期盼可盡快找出治療武漢肺炎(COVID-19)的療法。WHO在當前的試驗設計中,點名四種最具希望的療法:由吉利德科學(Gilead Sciences)開發中的瑞德西韋(remdesivir);瘧疾藥物羥氯喹(hydroxychloroquine, HCQ)和氯喹(chloroquine, CQ);既有的愛滋藥物組合Lopinavir+Ritonavir;以及Lopinavir+Ritonavir,再加上干擾素-β(interferon-beta)的三藥併用。(環球生技月刊:https://pse.is/QRNM5)
3月2日,據《日經新聞》報導,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表示將加速批准流感藥物法匹拉韋(favipiravir,商品名為Avigan),用於治療新冠肺炎(COVID-19)。(環球生技月刊:https://pse.is/QQXMX)
美國時間3月30日,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緊急授權(EUA)瘧疾藥物羥氯喹(hydroxychloroquine,HCQ )和氯喹(chloroquine,CQ)用於治療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環球生技月刊:https://pse.is/QE9S2)
5.《武漢肺炎》瑞德西韋對68%重症有效果 張上淳:最有機會有療效的藥物
武漢肺炎疫情嚴峻,許多國家都積極研究藥物,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刊登藥物瑞德西韋首個臨床結果,嚴重者有68%改善;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說,目前看來,瑞德西韋是最有機會有療效的藥物。張上淳說,這試驗適用恩慈療法,看起來重症死亡率降低到13%,而英國重症病患有一半死亡,因此看起來應該是滿正面的結果。張上淳說,目前我國臨床試驗有9名病患在用瑞德西韋,這些都是有用呼吸器的病患,用藥後有脫離呼吸器,看來維持的都不錯,因此瑞德西韋應該是目前最有機會有療效的藥物。(自由時報:https://pse.is/R37EZ)
6.武漢肺炎/中研院找到抑制病毒關鍵 效果比現有藥劑強10倍
科技部與中央研究院在4月10日發布聲明表示,中研院生化所研究員梁博煌從上百種化合物中,篩選出新冠病毒主要蛋白酶(main protease,又稱3C-like protease)抑制劑;效果比既有的抑制劑強10倍,有望成為針對性新藥的選項之一。目前全世界治療武漢肺炎,主要依賴瑞德西韋、奎寧等非針對性藥物,希望這項成果可以近期針對性新藥的選項之一。(中央社:https://pse.is/R99S4)
7. 強化疫苗研製能量 行政院核定7年40億防疫中心計畫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為了讓未來更有能量迎戰可能發生的傳染病,行政院長蘇貞昌日前核定衛福部提出的40億元防疫中心計畫,期程為2021年至2027年,未來將在昆陽衛生園區裡面成立防疫中心,防疫中心重點是開發篩檢、檢驗、疫苗研製、生物製劑等等,以及規劃防疫物資的儲備能量,未來將透過防疫中心統整相關防疫資源,而雖然現階段還是防疫優先,但為了超前部署,迎戰未來有可能發生的傳染病,因此行政院同意成立防疫中心。(聯合報:https://pse.is/RGRZV)
8.蓋茲基金會再捐45億抗武漢肺炎 籲讓全球70億人都有疫苗
根據外電報導,比爾暨梅琳達蓋茲基金會今天呼籲各國齊心對抗2019冠狀病毒疾病,替全球70億人口準備疫苗,因此加碼捐出1.5億美元(約新台幣45.44億元)用於開發對抗該病毒的療法。絕大部分資金將用來支援診斷測試、治療方法、疫苗開發上,並讓資源在全球普及,部分資金也將用來協助南亞、撒哈拉以南非洲貧困國家,這些國家的資源、設備和基礎建設都不足以因應疫情。(中央社:https://pse.is/QS9YP)
二、檢測試劑研發
1.《日本》佳能將推出40分鐘快速檢測 用於機場、醫院
3月26日,日本佳的醫療器材子公司,佳能醫療系統公司(Canon Medical Systems Corporation)宣佈正在開發的40分鐘新型冠狀病毒快速檢測系統,該系統將被為日本政府作為「行政檢測」,未來將在政府指定的醫院和機場等場所使用。(環球生技月刊:https://pse.is/EKB79)
2.《美國》目前最快!?亞培推出5分鐘新冠肺炎檢測套組
美國時間3月27日,美國亞培藥廠(Abbott Laboratories)推出可攜式的新冠肺炎(COVID-19)檢測機器,可在短短5分鐘內檢測出陽性結果,在13分鐘內檢測出陰性結果,並獲得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緊急使用授權(EUA),將提供給醫療機構與實驗室,每天可提供5萬套檢測。(環球生技月刊:https://pse.is/EKB79)
3.同時區分 COVID-19 或其他呼吸道疾病!全球首款症候群篩檢獲 FDA 緊急核准!
全球第一個在流行性傳染病中使用的症候群篩檢方法QIAstat-Dx於3月31日獲得美國FDA緊急核准,該篩檢方法在大約一小時內,即可區分新冠肺炎(武漢肺炎,COVID-19)和其他20種病毒和細菌病原體引起的嚴重呼吸道疾病。(基因線上:https://pse.is/RE4JX)
4.〈台麥共同抗疫〉科技部攜柏勝生技 新冠肺炎快篩準確率高達90%
由科技部輔導的柏勝生技在4月8日宣布,已開發出新冠肺炎血清檢測碟片,能在12分鐘內快速完成檢測,並已在丹麥醫院取得初步臨床認證,準確率高達9成,預計今年5月取得歐盟認證,6月申請台灣TFDA。柏勝生技表示,此可攜式檢測平台BluBox,是搭配微流道生物檢測碟片ViroTrack,快篩檢測方式為血清類型,在臨床上檢測IgM與IgG,可動態檢視各個感染期間,即使是感染後期、病患已出現抗體或是轉為無症狀患者,都能快篩檢測其病史,有效防範社區傳染的風險,由於攜帶與操作十分便利,適合於機場、港口等第一線防疫場所使用。
柏勝是在2014年由台灣與丹麥技術合作成立,主要股東是丹麥技術團隊、廣明光電和台安創投,其中,約7成股權是來自於台灣。過去公司有研發過登革熱相關檢測,且驗證病例數超過3,000例,此次將登革熱檢測平台轉換至新冠肺炎平台,並與丹麥第2大醫院進行臨床驗證。(鉅亨網:https://pse.is/NYC9E、工商時報:https://pse.is/RBTCG)
5.瑞基海洋 COVID-19檢測獲TFDA武漢肺炎專案製造核准
4月6日,衛福部公布「因應武漢肺炎申請醫療器材專案製造之核准名單」,瑞基海洋新型冠狀病毒檢測試劑、自動核酸分析儀、萃取耗材組、試劑對照陽性組獲得批准,為台灣首個自主研發獲得批准的檢測。瑞基2月公布完成,武漢肺炎病毒檢測試劑研發,該檢測是採用WHO與美國國家生物資訊中心(NCBI)及全球共享禽流感數據倡議組織(GISAID)基因庫所公佈的新型冠狀病毒基因序列特異性基因片段進行設計,其專一性與靈敏度與WHO所公告的建議檢測方法一致。(環球生技月刊:https://pse.is/QBXQF)
6.武漢肺炎/國衛院成功研發快篩試劑 最快10分鐘有結果
國衛院4月2日宣布成功以SARS抗體研發出可以檢測武漢肺炎的快篩試劑,短短10到15分鐘就能有結果,將進一步確認快篩試劑的專一性及靈敏度,於4月8日啟動招商進行試量產。(中央社:https://pse.is/QNUQ4、環球生技月刊:https://pse.is/R5MBL)
7.長庚團隊研發出新冠肺炎(COVID-19)病毒人類單株抗體,爲新冠肺炎快篩及治療開創新契機
台灣醫療團隊傳出捷報!由長庚大學、長庚醫院與中研院馬徹研究員、國防部預防醫學研究所、牛津大學組成的合作團隊,經過兩個半月的努力,終於成功分離出22種武漢肺炎的病毒株,並取得病毒全基因序列。B細胞是人體製造抗體的唯一免疫細胞,研究團隊因此由3位病人的B細胞中,找到25株抗體,其中13株可結合新冠病毒表面突刺蛋白質(S)的人類單株抗體,以及12株可結合新冠病毒核蛋白質(N)的人類單株抗體,透過這些可結合病毒的單株抗體可開發檢驗或治療試劑。目前發現其中有1株結合突刺蛋白質(S)的單株抗體,可與病毒抗原競爭冠狀病毒細胞受體(ACE2),有機會可以抑制病毒進入人體。長庚團隊後續將配合政府結合國內其他醫院共同做臨床驗證及應用。(長庚大學新聞稿:https://pse.is/NQ8ZT)
三、 防疫科技預算與防疫國家隊
1. 防疫科技研發 政院砸54.6億
我國科技防疫頗有成效,行政院13日宣布,未來在「醫藥防疫科技研發」規劃,將投入54.6億元,進行「檢測醫藥」及「科技防疫」工作,希望提高台灣檢測和治療武漢肺炎的能量。其中檢測、疫苗、新藥等三方面均獲得歐美等國合作邀約。針對新冠疫情投入防疫科技預算,龔明鑫政委表示,除特別預算與「移緩濟急」經費投入21.6億元,109年度預算「生醫防疫相關科技計畫」也匡列33億元,希望建置相關檢驗疫苗或藥品。長期規劃,行政院則核定衛福部「防疫中心興建工程計畫」(2022~2027年)40億元,在明、後年推動。而國衛院院長梁賡義在會中指出,目前共投入21.6億元預算,提升台灣檢測和治療武漢肺炎能量,在檢測、疫苗、新藥等三方面,歐美國家希望與我國合作檢測試劑,未來能夠技轉到當地生產,菲律賓則是對我國的疫苗有興趣。(工商時報:http://chinatim.es/LR6GD、數位時代:https://pse.is/RDK4N)
資料來源:數位時代整理。
2.防疫國家隊 台大廠卯勁入列
工商時報彙整了國內廠商投入武漢肺炎所需的檢測/快篩、治療藥物、疫苗、戰備物資的情況,林百里的泛廣達集團開發快篩試劑後,鴻海也將生產呼吸器,王文洋之子王泉仁創立的泉創生醫也投入快篩檢測,而以鴨子划水布局的大江,今日也將展示一次可檢測96人的病毒掃描機,突顯防疫國家隊的實力。業界認為,隨著廣達、鴻海、台塑等大集團的搶進布局,台灣資通訊+生醫的整合將有機會在這一次武漢肺炎疫情中打進世界盃,打響知名度。(工商時報:http://chinatim.es/Q93QS)
參考來源
環球生技月刊、基因線上GENEONLINE、工商時報、自由時報、鉅亨網、中央社、長庚大學、聯合報(林秀英摘要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