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天,本該是春寒乍暖、鳥語花香、結伴出遊的季節。沒想到,武漢肺炎這隻黑天鵝的橫空出世,攪亂一池春水。不只重創最大災區中國大陸當地生產與消費,連歐美主要國家為防範疫情擴散與蔓延,都開始拉起封鎖線,嚴格管制或禁止本國及第三方國家人員的進出。如災情慘重的義大利,自3月10日起,決定實施全國封鎖禁令至4月3日,期間禁止所有公開集會並要求全國人員若無必要,不得出門。此外,川普則是對歐洲祭出旅遊禁令,從3月13日午夜起,暫時禁止所有從歐洲進入美國的旅行,為期30天。
人員與物資的嚴格管控,造成全球生產活動與市場需求急速萎縮,也讓復甦步伐本已疲弱的全球經濟,徹底蒙上衰退陰影。全球知名經濟預測機構IHS Markit日前就將原本2.8%的全球經濟成長率預測,大幅下調至1.7%,調幅高達1.1個百分點。而首當其衝的中國大陸,IHS Markit甚至直接斷定保五已是不可能任務,2020年經濟成長率將只剩下4.3% (2月疫情剛發生時預測還有5.4%)。顯然地,隨著全球疫情逐漸失控,問題已不再侷限於疫情本身,而是全面波及到實體經濟活動。
受此影響,最近全球股市也上演一齣大逃殺戲碼,玩起蘿蔔蹲遊戲。短短一個禮拜不到(3月9日至3月12日),道瓊工業、標普500及納斯達克三大指數,分別暴跌18%、17%及16%。道瓊工業指數甚至在3月16日創下2,997點的史上最大單日跌點,彷彿世界末日即將來臨。同一時間,以標普500作為判斷基準指數的熔斷機制,也在睽違23年之後,數度被觸發,顯見市場恐慌情緒難以止歇,只能爭相拋售持股、奪門而出。反映在廣為人知的恐慌指標—芝加哥選擇權交易所波動率指數(VIX),就是飆升至75以上,創下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新高。而同樣做為主要避險與保值商品的黃金、日元及美債,在股市潰逃資金的瘋狂湧入下,則是頻頻寫下波段及歷史新高。一樣衝擊,兩樣表現,充分體現金融市場的多變與不可測。
全球的金融市場失序行為,以及可能隨之而來的生產斷鏈危機,不只衝擊企業及個人投資信心,也逼使各國政府祭出十八般武藝與各式各樣牛肉加以應對。3月初,美國聯準會(Fed)在非例會時間緊急性降息(emergency rate cut)兩碼,這在過去極為罕見,近30年來僅發生過9次(包括這次),分別為1994年4月、1998年10月、2001年1、4、9月、2007年8月及2008年1、10月。沒想到,隔沒兩個禮拜,面對崩跌美股與擴散疫情,Fed又再一次緊急降息,而且一次四碼,利率重新回到史上最低的0-0.25%。Fed這番大動作(單月降息6碼且還是連兩次緊急性降息),遠遠超出市場預期,背後代表的恐怕不是只有美國後院失火而已,而是意味著疫情對全球經濟及金融市場之影響,事態已嚴重到無法等閒視之。
對照近年來全球重大金融危機歷史,可以發現,上述9次緊急性降息幾乎都發生在金融危機前後,如1994年墨西哥披索危機、1998年俄羅斯債務危機、2001年網路泡沫危機、2007年次貸危機、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這不禁令人十分好奇,此次緊急性降息是否也是金融危機即將發生的前兆。特別是Fed在降息決策的用字遣詞,從原本的預防性降息(insurance rate cut),改成緊急性降息,更讓人好奇Fed是不是已經預見到一些市場尚未察覺到的警訊。
遠在美國的蝴蝶輕拍翅膀擾亂氣流,卻導致在太平洋另一端的台灣發生海嘯,這是渾沌理論中著名的蝴蝶效應(Butterfly Effect)。藐小不起眼的一個事件,在紛擾不可測的混沌世界中,卻扮演著極具影響力的角色。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儼然就是蝴蝶效應的真實世界版。自笫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隨著全球貿易保護主義色彩逐漸瓦解,國與國間互動過程日益頻繁,無論是商品或勞務貿易、資金及人員流動,無不與日俱增,且彼此間的障礙藩籬亦逐步消除,各國間的界限愈來愈模糊,形成新一波的經濟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根據世界銀行統計,1970年全球貿易量占GDP比重不過只有27.3%,然而到了2018年,這個數字已經來到59.4%,足足增加一倍以上。在這樣的結構下,蝴蝶效應自然就更加突顯。也就是說,伴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全世界經濟體系環環相扣、脣齒相依的程度更為緊密,這使得一個初始條件細微的變化,更容易對全球經濟體系造成長期且巨大的連鎖反應。實體經濟如此,金融市場更是如此。
因此,面對如此詭譎多變且嚴峻的國際金融情勢,當世界各國政府都忙得焦頭爛額之際,投資人心態可能也得重新調整一下。畢竟自2008年金融海嘯後,全球股市的大多頭行情已經走了十多年,創下史上最長的一波牛市。在這段期間(2009-2019),以美股三大指數為首的主要國際股市,頻創新高,漲幅多在兩倍以上。高聳入雲的股價,本來就充斥著巨大回檔風險。如今在武漢肺炎疫情推波助瀾下,這個回檔風險不只被大幅放大,甚至已被加速實現,連帶也讓全球陷入極度的恐慌之中。不過,嚴峻的考驗,顯然才剛起頭而已,離結束之日可能還有一段不短時間。接下來,要擔心的恐怕是實體經濟的衰退。不管是疫情造成供需兩端嚴重失衡的直接衝擊,或是金融市場傳染到實體經濟的間接影響,無疑都是未來全球經濟不可承受之痛。
金融危機,恐怕已經不遠。即使日前諸多美國銀行高管出席川普召集的疫情因應會議表示,這次與2008年金融海嘯不一樣(因為不是銀行體系自身出問題),加上美國銀行業資本適足率普遍高於規定,且經歷過Fed多次嚴格的壓力測試,因此應不至於發生類似2008年的金融危機。但是,這一次真的會不一樣?這就不禁令人想到Carmen Reinhart與Kenneth Rogoff合著的《這次不一樣:800年金融危機史(This Time Is Different: Eight Centuries of Financial Folly)》這本書,作者在自序中提到:「關於金融危機,如果把時間拉長來看,其實並不罕見。不管最近的金融風暴或危機看來多麼不一樣,但和歷史上其他國家的經驗相比,都非常相似。」
確實,每次的金融危機或許不會百分百複製,但事件的本質與衝擊,差異其實不會太大,這也是歷史這面明鏡所諄諄告戒的。想要安然度過這場即將到來的危機(也許已發生),可能還是得先未雨綢繆,做好相關準備才行。畢竟,天下無不散的宴席。當經濟衰退警鐘已經敲響的同時,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無疑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