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DIT
EN
2019.12.15

【名家專欄-范秉航】科技化?網路化?AI化?金融服務變革的誘因?

當眾人反思金融市場的痛點時,科技成為備受期待的解方。普惠金融、非傳統授信、理財機器人、演算法交易、人工智慧、區塊鏈、加密貨幣等新名詞(Buzzwords)接踵而出,成為吸引關注的利器。然而,回歸金融服務的初心,消費者需要究竟是這些黑科技,還是要得到符合需求的服務?作者提出「科技化?網路化?AI化?金融服務變革的誘因?」一文,呼籲思考新金融服務的變革時,應回歸到金融服務的本質與需求,而非為科技而科技。

產業創新往往需要一個契機,以及不得不做出改變的誘因。

回顧過去金融服務的發展,2000年後資通訊技術的進步,帶動了服務樣態的改變,銀行走向網路化,但尚未出現真正的顛覆式創新。2007至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嘯,重創金融機構,「避險」成為業務重點。然而,面對市場上大量瀕臨信用破產的群眾以及小額貸款需求,金融機構的縮手反而造就了金融科技的顛覆。

當眾人反思金融市場的痛點時,科技成為備受期待的解方。憑藉著網路與資訊技術,一時間P2P(Peer to Peer)網路貸款成為後金融海嘯時代的顯學,也顛覆了傳統金融的框架。從美國、英國開始,P2P網貸滿足了未能被傳統金融機構青睞的一群長尾客戶,不僅帶來市場榮景,也吸引了眾多的創投業者,甚至金融機構投資。美國的Lending Club、Prosper、Upstart;英國的Funding Circle、Zopa,均是其中深具代表性的業者。

在中國,P2P網貸更曾掀起一波狂潮,根據網貸之家的統計,新增P2P網貸平台在2016年3月份一度達到121家,相當於一天就有4個平台上線,累計P2P網貸平台達6,617家。但隨著叢生的弊端,中國大陸管制政策手段陸續落實,網貸平台接連倒閉,2019年9月份實際運作的平台已縮減至646家。

雖然P2P網貸的評價褒貶不一,但確實讓金融服務成為投資熱點,相關的新創企業成為眾多投資者追逐的項目。而在資本與科技的推波助瀾下,金融服務出現了巨大的變革。普惠金融、非傳統授信、理財機器人、演算法交易、人工智慧、區塊鏈、加密貨幣等眾多新名詞(Buzzwords)接踵而出,成為吸引資金的利器。

根據KPMG在2019年7月發布的The Pulse of Fintech指出,2014年金融科技領域投資,包含創投、私募基金與收購等,金額僅460億美元,2016年增長至640億美元,2018年則高達1,200億美元,突破歷史新高。

不論是FinTech或是TechFin,唯一可以確定的是科技使金融服務發生諸多變化,而驅動這個變化的動力來自於市場。過去在解析金融科技的影響時,往往會將金融服務的提供者分為傳統金融與金融科技業者,一邊代表的是引入新技術,改變服務樣貌與效率;另一邊代表的是以技術解決金融服務中既有的問題與不效率。然而,金融科技歷經十數年的發展,我們早已不能區分二者。從顛覆式創新、猛爆式發展,到現在的趨於平淡,以及找尋新的題材,最終不會改變的還是金融服務的本質。

我們看到的是金融機構透過內部創新與外部合作的方式納入新的技術,從POC(Proof of Concept)中掌握未來發展的可能性,不論是挖掘出更多的客戶,或是提升業務執行的效率與速度。金融科技業者則一是在法遵下歸於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業態,二是展開與金融機構的合作,從2C到2B,解決業務流程中的痛點。從金融看科技或從科技看金融,市場價值都來自於「服務」,科技帶來的是這些服務的新解法。

創新是迭代的過程,更具市場價值的金融服務永遠是應追求的唯一聖杯。網路金融、FinTech、AI,甚至區塊鏈與虛擬貨幣,均是在漫長發展的金融服務中激起的浪花,下個十年或二十年,這些「新詞」終會變為「老調」。與其探究傳統與創新的界線,評估科技、網路或AI能帶來哪些價值,我們更應省思金融服務的本質與需求,並做出改變;與其鑽研如何將技術導入金融業務流程,我們或許更應花時間問問早上在銀行門口花時間排隊等領號碼牌的民眾是要辦理那些業務,並思考如何解決他們的問題更為實際。

金融創新的契機已過,我們仍然未見不得不做出改變的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