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DIT
EN
2019.11.13

【名家專欄-吳孟道】中國搶推央行數位貨幣(CBDC)背後的意涵與省思

最近,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會議上,史無前例地宣布將把區塊鏈作為核心技術,全面推動各領域及各產業的自主創新發展。習近平這番談話不只吹皺鏈圈一池春水,更帶動金融市場的瘋狂演出。究竟為何中國這麼積極地想推出CBDC?在台經院研六所吳孟道所長「中國搶推央行數位貨幣(CBDC)背後的意涵與省思」一文中,將鞭辟入裡剖析中國搶推央行數位貨幣(CBDC)背後的意涵。

最近,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會議上,史無前例地宣布將把區塊鏈作為核心技術,全面推動各領域及各產業的自主創新發展,讓中國大陸可以在這個新興領域走在理論最前沿、站在創新最高點、取得產業新優勢,進而提升國際話語權與規則制定權。

這一番中國將全力衝刺區塊鏈、把區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重要突破口的談話,立刻在市場引起軒然大波。不只圈內人議論紛紛,連鮮少接觸區塊鏈的圈外人也開始夸夸其談。就好像周星馳在食神一劇裡說的,懂的跟不懂的都摻在一起,做成撒尿牛丸了。一夕間,區塊鏈彷彿成為一門顯學、一場全民運動,令人頗有種「為人不識區塊鏈,便稱牛逼也枉然」之感。

值得注意的是,習近平這番談話不只吹皺鏈圈一池春水,更帶動金融市場的瘋狂演出。作為區塊鏈始祖的比特幣,短短一天內就暴漲超過四成。更不用說,與區塊鏈有關的個股,幾乎都成為資金瘋狂競逐對象,漲幅都相當驚人。例如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迅雷(XNET),當天晚上開盤後走勢就跟旱地拔蔥沒兩樣,直線拉升超過一倍。顯然地,中國獨特的社會主義制度,加上14億人口的龐大市場,讓區塊鏈這個新興技術,充滿無限多的想像空間。而這正好應驗「三軍未發,糧草先行」這句話。區塊鏈技術從習近平口中脫口而出到真正落地商轉,可能還有很長一段時間,但資金早已迫不及待,先炒再說。

     有趣的是,在習近平登高一呼力推區塊鏈之前,新任人行數位貨幣研究所所長穆長春,早已在各大場合公開發表大陸專屬的央行數位貨幣(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CBDC)雛形,並預告近期就會上路。兩起事件看似獨立,實則不然。因為現行各國積極投入研究的CBDC,本質其實就是奠基於區塊鏈技術。或者更進一步來說,CBDC核心技術幾乎非區塊鏈莫屬。習近平在CBDC即將上路的這個時點大推區塊鏈,明顯帶有一點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意味。

也就是說,習近平大張旗鼓將區塊鏈列為國家重點發展項目,除了是想在特定新興領域達成掌握國際話語權與規則制定權的目標外,另一個重責大任或許是幫CBDC背書、助推CBDC,即使穆長春曾經說過中國CBDC不見得一定要用區塊鏈技術。為何中國這麼積極地想推出CBDC?主要原因至少有四個:(1)拿回民眾消費金流與訊息的主導權、(2)完善「三防(防偽鈔、防洗錢、防資恐)」目標、(3)降低臉書幣(Libra)等新興數位貨幣的威脅、以及(4)加速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分別說明如下。

首先,在拿回民眾消費金流與訊息的主導權方面,我們都知道,隨著電子商務的普及化,電子支付早已是中國最主流的支付工具。然而,九成以上的電子支付業務與訊息(根據Bloomberg報導,這個數字高達94%),幾乎都掌握在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寶與騰訊的微信支付手裡,這絕非執掌貨幣生殺大權的人行所樂見。人行行長易綱在早些時候曾公開表示,在科技與網路愈來愈加普及的當下,互聯網科技巨頭跨入到金融領域的行為,可能會為現有金融市場帶來新的挑戰與風險。尤其是在部分金融業務(如電子支付)出現集中壟斷的現象,更會加劇這類風險的形成。因此,人行與互聯網科技巨頭之間的金融界限,必須明顯區隔。

其實,對於人行的舉動,並不會令人感到意外。早於2017年3月人行轄下的非銀行支付機構網路支付清算平台(俗稱網聯平台)開始試營運以來,包括支付寶及微信支付等這類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清結算服務,就都已被接入網聯平台,由網聯來進行清結算工作。換句話說,人行早已實質掌控電子支付資金的流向。未來CBDC的發行,無疑只會更加強化人行在消費金流與訊息的主導權,同時弱化甚至取代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支付功能。對人行來說,這無非也是降低前述新金融風險與挑戰的一種做法。

其次,在完善「三防」目標方面,不管是防偽鈔、防洗錢或防資恐,基本上都是基於數位加密貨幣相較於現鈔難以偽造、可以追溯的特性,來避免這類不易監管的問題發生。過去以現鈔為主要交易媒介的中國社會,常得面臨人民幣偽鈔大量流通的問題,這讓中國貨幣信用遭受極大損害,甚至造成貨幣政策無法發揮預期作用,使得金融市場陷入混亂。更不用說,洗錢與資恐行為常會透過地下金融管道,擾亂金融秩序,這都對金融監管機構帶來諸多困擾。因此,若能讓CBDC取代傳統現鈔,勢必可以大幅避免偽鈔盛行問題,同時也可藉由清楚掌握資金流向來強化防制洗錢及打擊資恐作用。

再者,在降低臉書幣等新興數位貨幣的威脅方面,雖然這部分威脅在中國這類高度金融管制的國家比較不會存在(尤其臉書在中國是被封鎖的),但難保一旦在境外形成風潮,也會影響到人民幣日後跨境交易、投資、匯兌等行為,形成變相的貨幣政策外溢效應。畢竟在經濟全球化的當下,關起門來自成一套交易體系,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商品貿易如此,資本流動更是如此。與其這樣,不如先行發展自身的數位加密貨幣,搞不好還可進一步取得國際話語權與規則制定權。而這也就延伸到最後一個加速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考量(可能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

不容否認,自2009年3月人行前行長周小川發表「關於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思考」一文、昭示人民幣國際化的野心以來,隨著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的全面實施、人民幣跨境投資業務的開放、人民幣債券國際化的推動、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廣設、以及與其他國家或地區貨幣互換協定的簽訂等,人民幣國際化確實取得大幅度的實質進展。只是,這樣的進展在2016年10月人民幣正式納入SDR成為計價通貨籃成員以後,出現明顯停滯的現象。從近幾年來人民幣國際化的一些數據,不進反退,便可略窺一二。

例如,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公布的最新數據指出,9月人民幣國際支付份額再度回落至2%以下,來到1.95%,不只低於8月的2.22%,也較三年多前(2016年1月)的2.45%,整整少了0.5%,清楚刻劃出人民幣國際化步調不進反退的現象。此外,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 9月中旬針對全球外匯交易所進行的三年期調查報告,同樣可以發現,儘管全球外匯市場每日平均交易量在這三年期間成長將近三成,來到6.6兆美元,但身處其中的人民幣市場份額卻幾乎維持原貌,僅從4%微升至4.3%,這在在都突顯人民幣國際化進展緩慢。

面對這樣的僵局,人行想要有所突破,把腦筋動到CBDC頭上,自然不難理解。正所謂,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畢竟結合區塊鏈技術的CBDC,不只是單純地把現鈔數位化、替代M0而已,更可能會是挑戰當前美元本位的國際貨幣體系重要工具,而這也是過去人民幣國際化一直想要達成的目標。就如同Mark Zuckerberg在美國聽證會時所提到的,如果美國監管機關不斷阻撓Libra開發計畫,等同變相幫助中國這類新興市場國家發展自身的主權加密貨幣,這無疑是在損害美國利益與美元霸權地位。同樣地,英國央行總裁Mark Carney早先在美國Jackson Hole舉行的全球央行年會上,也曾公開呼籲,為了避免國際貨幣體系長期被美元把持,全球央行應該慎重考慮合作發行合成霸權貨幣(Synthetic Hegemonic Currency)—一種概念類似SDR的數位加密貨幣。

    不管是Mark Zuckerberg的反擊或是Mark Carney的提案,顯然都與中國加快CBDC發行步調相互呼應,而背後攸關的當然就是人民幣取代美元的大夢。姑且不論這個夢最終會不會實現,至少中國這個大動作已讓CBDC這股風潮逐漸吹向全球各地,未來或許有機會形成一股新的勢力,聯手抗衡美元。例如突尼西亞日前宣布正式啟動以真實紙幣作為儲備發行CBDC,成為全球第一個發行央行數位貨幣(e-dinar)的國家。而周遭包括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及茅利塔尼亞等國也表示,未來可能加入突尼西亞e-Dinar這個系統,用共同的e-Dinar來進行國際支付與交易。更不用說,原本已經在試運行(先導試驗)的瑞典e-Krona與烏拉圭e-Peso,勢必會加快腳步。從貨幣演進的角度來看,這可能不是一件壞事,因為可以加快無現金社會的到來。只是,一個無現金的社會,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這或許才是要認真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