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輝十月,新一季的NBA季前熱身賽正式開打。選秀狀元Zion Williamson的火燙演出,大舉沸騰全球NBA球迷的熱血,也打腫一堆季前看衰他的球評臉頰。而湖人LBJ加Anthony Davis的全新組合,更是讓人耳目一新,大有上演王者歸來的氣勢。好玩的是,當場內打的如火如荼之際,場外也沒有閒著。火箭總管Daryl Morey在推特上挺港的一席話,觸碰到當前反送中事件最敏感的神經,不只引來中國官方的嚴厲抗議,大陸民間也陸續發起一波拒看、停播、罷買的抵制活動。突如其來的場外插曲,讓本已因貿易戰陷入勢同水火的中美關係,更加雪上加霜。
在這樣的氛圍下,一度讓人覺得接下來的中美貿易談判可能會受到影響,沒想到,結果出人意料,以劉鶴為首的中國大陸經貿談判代表團,順利與美方達成川普口中相當具有實質性效益的第一階段協議。雙方釋出的口頭協議內容涵蓋關稅、農業、智慧財產權保護、金融服務開放、匯率合作及技術轉讓等方方面面,看似林林總總,但實際重點並不多。中國方面,主要是以承諾每年購買400億至500億美元的美國農產品為主,並表示將進一步開放金融市場與讓外匯市場更加透明化,而美國方面,則是做出暫緩實施預計於10月15日生效調升5%(從25%至30%)的2500億美元中國進口商品關稅決定。
嚴格說來,這樣的協議內容,了無新意,也無重大突破,都是過去幾輪貿易談判過程中,雙方本來就有共識的部份。中美真正具有高度歧異且難以達成共識的項目,如不公平的競爭條件與環境、以國家力量補助產業發展(華為議題在此輪談判完全不在討論範圍)、甚至涉及到國家政經體制變革的層面,在此次釋出的協議版本,都未被提及。說真的,就以一個局外人的角度來看,實在看不出有什麼所謂的實質性效益。充其量,讓市場感到興奮的,大概就是雙方沒有再繼續加碼對抗意識,而這也如實地反應在金融市場(尤其是股市)的表現。或許,沒有壞消息就是好消息,才是此次談判雙方最大的收穫。
不過,這也引發另一個層面的問題。當中美雙方接下來進入第二、第三或是更後面階段的貿易談判,討論議題逐步邁入深水區,上述具有高度歧異且難以達成共識的談判項目,勢必無法迴避,而這是否又會讓談判再度陷入僵局、甚至回到原點?從過往的經驗來看,機率著實不低。畢竟第一階段協議目前看來,似乎只是雙方重拳互擊後,回合鐘聲響起的一個喘息點,並無法真正讓人感受到戰火停歇的氣息。
進一步來說,在這13輪的貿易談判過程中,我們看到的是美國想要速戰速決,儘快逼中國就範;而中國則是採取堅壁清野策略,目的是以拖待變、爭取時間讓美國內部自己產生矛盾。在雙方談判底線、戰略都難有共識下,想要達成全面性的貿易談判協議,基本上是緣木求魚。換句話說,即使彼此都知道休戰才是這個賽局的最佳解,但短期看來,雙方就是難以走到這一步。這也不禁令人聯想到Al Pacino在電影《女人香》所講的一段經典台詞:「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我總是知道正確的道路,但我從來不走,因為實在過於艱苦。」
顯然地,中美在貿易談判這條路上,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由此衍生的不確定性,無疑也成為影響全球經濟的一顆未爆彈,時時刻刻左右著未來景氣走勢。最近國際貨幣基金(IMF)發布《世界經濟展望2019年10月》報告,大舉下修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預估值至3%,不只較七月預測減少0.2個百分點,也創下自2009年以來的新低紀錄。而明年全球經濟成長率預估值也同步下修至3.4%,較前次預測下滑0.1%。更誇張的是,全球貿易成長(包括商品與勞務)直接砍掉1.4個百分點,僅剩1.1%。主要原因就是源自於中美貿易戰帶來的高度不確定性,造成全球經貿環境、投資信心及商業活動嚴重受損,進而壓縮全球製造業的成長動能。在IMF這份報告中,直接以”Global Manufacturing Downturn, Rising Trade Barriers”作為標題,突顯貿易壁壘對全球經濟的傷害,同時也強調若中美貿易戰延燒至2020年,將使全球經濟減損0.8%。
IMF新任總裁Kristalina Georgieva與世銀總裁David Malpass日前不約而同指出,倘若各國政府(尤其是那些能夠左右全球經濟走勢的大國)不肯正視也不願採取行動共同解決當前的全球貿易困境,未來全球經濟成長進一步放緩,已是可預知的事。換句話說,揮之不去、如影隨形的中美貿易戰不確定性,不只衝擊全球貿易,也傷害全球經濟,讓「雞生蛋、蛋生雞」的這層關係,走向惡性循環。而這些苦果,毫無疑問位於爭端核心的中美兩大強權,勢必得負擔更多。
早先中國海關總署公布最新的9月進出口數據(依美元計價),出口衰退3.2%,進口衰退8.5%,雙雙擴大衰退幅度,也遠低於預期,就是鮮明例證。中國不好,美國情況同樣沒有好到哪去。日前Fed宣布將於10月中旬重啟每月600億美元的購債行動,多少也透露出美國經濟步入中期衰退的訊息,不是空穴來風。雖然Fed堅稱這只是因應市場短期資金需求所做的技術性調整,而非再一次的量化寬鬆(QE)。但此地無銀三百兩,一個短期的技術性調整需要用到最少九個月的時間(Fed表示購債舉動至少將持續到明年第2季),怎麼想都不太合理。就好像7月Fed剛開始降息時一樣,Jerome Powell一直強調這是預防性降息,是貨幣政策的中期調整(midcycle adjustment),而不是降息循環開始。結果兩個月不到,9月中旬Fed又再降一碼,加上最新FedWatch利率期貨顯示10月底再降一碼的可能性,已經高達75.4%,讓人感覺Jerome Powell的臉似乎愈來愈腫了。
不容否認,在政治生態圈裡,大部分人都喜歡當喜鵲,而不願扮演烏鴉。Powell如此,川普更是如此。而這樣的心態,往往容易讓居上位者錯判情勢,做出偏頗決策。延燒一年多的中美貿易衝突,頗有這樣的味道存在。中美貿易談判第一階段口頭協議,雖讓中美兩國、甚至全世界稍微喘了一口氣,但緊接著而來的文本協議、可能的第二及第三階段談判協議,是否會如此順利,恐怕沒有人敢拍胸脯保證。最終葫蘆裡倒出的究竟會是甚麼藥,也只能繼續看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