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每個人心中都有DeFi
DeFi,英文全名為「Decentralized Finance」,中文稱為「分散式金融」,可視為區塊鏈技術的分支。過去已有許多區塊鏈相關技術持續運用於金融領域,DeFi的出現可說是一次將其範疇與目標清晰化的過程,在2018年8月,Dharma Labs聯合創始人Brendan Forster發表了一篇文章,名為「Announcing De.Fi,A Community for Decentralized Finance Platforms」,說明他所提倡的DeFi社群須包含區塊鏈技術、針對金融領域、開源代碼以及具備開發者平台等,這篇文章成為現在以DeFi一詞探討分散式金融的濫觴,在10月份的「Opening #DeFi」一文更詳述了DeFi將作為開發金融開源的開放社群標誌,並提出#DeFi運動的核心原則,包含互操作性與開源、可自由參與以及保留個人隱私等。當然,一個名詞的創建帶來的效益可能超過一開始的預期,後來更多相關的文章在探討DeFi,且該範疇也更進一步地擴大,這也算是實現「開源」這件事的價值。
廣泛來說,一項金融服務是否可視為DeFi,可由節點提供者、服務提供者以及使用者的自由參與(或被稱為無須准入許可)作為認定,任何人都可藉由區塊鏈技術提供或獲取特定的金融服務,且無須經由如同過去傳統金融服務的層層中介,然而要真正達成節點提供者、服務提供者以及使用者皆自由參與進而完成一項金融服務,在目前的環境、使用習慣以及法律下基本上是較難辦到的。
若我們將範疇再擴大些,在各層間保持一定程度的自由參與,同時搭配不是那麼去中心化模式運作的區塊鏈泛金融系統,是目前較有可能快速發展的形式,當然,基於以太坊,真正意義上的DeFi也是如火如荼地發展中。
DeFi對金融環境帶來的影響,就如同開源改變軟體服務的方式,透過開源軟體以及分散式網路,將傳統金融服務轉變為基於各種協議的架構,這些協議可在去除許多中介的狀況下提供各式金融服務,因此包含穩定幣、ICO、基於區塊鏈的借貸與支付、去中心化交易所等等,都可以說是DeFi的一種呈現,且隨著市場參與者的增加,相信未來會有更多金融服務出現。
二、DeFi的好處
簡單來說,DeFi經由將金融資產代幣化,並透過開源底層架構和協議上的互操作性、在無需准入許可、審查,並基於信任程式代碼而非人為保證下,獲得金融服務。在此新體系中,使用者可自由獲取去信任化的金融服務,同時也無須透過第三方就可控制個人的財富以及數據,此外,這些基於分散式網路的服務,國境以及地理位置不再是獲取金融服務的障礙,且這帶有去中心化的模式,更讓資源不會產生群聚效應,落入特定數個大型機構手中。
DeFi的這些本質正是顛覆傳統金融服務的利刃,對於使用者而言,無須透過中介獲取服務代表更少的交易成本以及更具備隱私且獨立的資產保護,基於這樣的發展,原金融業者以及各國政府無不有所警惕,無論是加強區塊鏈技術與原服務的融合、積極參與相關聯盟組織、試行區塊鏈專案等,或是全力阻擋、透過法律侷限區塊鏈技術於金融上的發展,都可說是給足了區塊鏈技術面子,也間接說明了DeFi的潛力。
相較於FinTech聚焦於以科技改變傳統金融,帶動效率的提升,DeFi的本質則更接近於改變我們習以為常的金融服務底層結構,讓許多交易之間所需的信任與保證交由系統與程式代碼,降低因資訊不對稱所帶來的交易成本,讓人們可更專注於其他的事務與服務上,且分散式的運作模式,更讓人們能降低因非經濟因素(如政治、國籍、地理位置等)所造成的資產損失與潛在風險。DeFi的概念自然可以做為FinTech的後援部隊,也算是大眾、原金融行業以及政府單位對於運用以及接受區塊鏈技術的一種折衷方式。
三、DeFi的生態系
DeFi類型的項目也各自在逐漸凝聚中,彼此之間提供更完整的可互操作性以及連結,雖然仍在非常早期的階段,但對於它們的發展仍不容小覷,這些在本質上最為去中心化、開源,也是為區塊鏈技術帶進金融領域最為前沿且充滿想像力的地方。
圖1-1是今年3月份The Block Genesis所整理基於以太坊的DeFi生態系,當中除了包含DeFi社群的成員項目外,也涵蓋許多過去至今應用於金融領域的項目,此外會以以太坊為主是因為以太坊已是相對行之有年且獲得眾多開發者認可的公鏈,而其本身具備的智能合約又可讓開發者自由發揮,因此即使許多後進宣稱要超越以太坊,但整體而言以太坊還是能見度最高的底層公鏈。
在各種應用方面,在DeFi還未出現前,去中心化交易的概念與實作就已存在,目前包含0x、Uniswap、Kyber Network、Bancor、Ren、IDEX等都是較知名的項目。此外,在以太坊上,雖然運作穩定幣的項目(或企業)眾多,但MakerDAO發行的DAI是基於以太坊智能合約完成,與TUSD、USDC等由第三方機構擔保,透過銀行質押美元的方式不同。簡單來說,MakerDAO的穩定幣機制是靠智能合約運作的債務擔保契約,透過抵押加密貨幣(目前是以太幣)做為擔保品發行的穩定幣。提出DeFi概念的Brendan Forster所創辦的Dharma Labs,致力於提供P2P借貸系統,雖然在過程中不甚順利,目前項目也遷移至類似的借貸平台Compound上運行,服務也從固定利率調整至可動態調整利率與期限,更具可用性的模式服務用戶。dYdX則是一個去中心化的全球借貸池,需要與提供加密貨幣資產的用戶皆可自由進出這個池子以達成借貸的目的,與Dharma Labs的P2P借貸相比更像是銀行的概念。此外如bZx,是一種允許使用者在不同去中心化交易中以保證金協議運作做空以及槓桿交易,另具備快速的結算能力,與許多去中心化項目皆有合作。DAXIA是一種衍生性契約協議,可創造代表空頭或多頭的代幣交易。Augar也是一個早於DeFi的項目,針對預測這件事提供一個去中心化的協議,雖然基於Augar的Veil不久前不幸停止運作,且預測市場目前看起來更像是一種賭博,但這個項目作為事件的避險工具仍有巨大的想像空間。
另一方面由留置在DeFi項目中的以太幣數量,亦可視為量測DeFi熱門與否的指標。圖1-2分別為DEFI PULSE所統計以太幣用於DeFi體系中的狀態以及以市價計算的美元價值,可以發現幾乎是不斷在向上攀升,短短一年內成長了五、六倍,雖然整體內涵價值在金融領域中仍算是新生兒,但也不難看出越來越多人將其加密貨幣資產投入DeFi的大池子裡。
以上簡述的項目其價值所在之處不只是去中心化,更進一步互通有無,透過各種方式提升彼此之間的互動性,進而建構出一整系列不依賴於傳統金融卻能獨自運作的金融體系,當然還有許多並非DeFi社群或不與其他項目具備太多的互操作性,但仍以去中心化的形式在金融領域上努力與發展,根據ConsenSys的整理,目前已有超過100種各式的DeFi項目正在以太坊上運作,這樣的發展值得你我持續關注。
四、結語-下一步
從比特幣到區塊鏈,再聚焦於金融上化身為DeFi,區塊鏈這項新技術的確帶來了許多想像與衝擊,然而是否能真正的改變現今的環境與使用習慣,還是未定之天。
目前這類DeFi體系還存在幾個大問題,例如系統多元、創意十足,但終端應用不彰,難以支撐大局,金融領域再怎麼發展,最後的目的都是為了服務最終的需求,無論消費或投資,然而此二者真正應用加密貨幣、區塊鏈甚至是DeFi的比例甚低,這些還需要區塊鏈技術與其他領域更多的磨合;此外,觀察全世界的金融模式不難發現,傳統金融與政府單位,將安全性以及可掌握度擺在第一順位,而願意忍受效率低下,也包含了問責、利益以及政治因素的錯綜複雜,由此可知,急就章的全面去中心化,恐將適得其反,難以獲得「現實」的支持。
或許基本教義派的加密貨幣以及區塊鏈支持者不認同,但若想穩定長遠地發展,妥協之處必然是在當前金融領域面前扮演協助者而非顛覆者的角色,技術上而言,泛DeFi的項目有機會增進整個金融領域的效率,同時弱化許多中介機構的作用,在與環境妥協下逐步改變人們的習慣以及運作的機制,或許更有機會邁向全面去中心化的應許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