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DIT
2018/10/04

【會後報導】新創的換位思考:解析國際創投投資心法

由經濟部中小企業處主辦的「2018國際天使與創業投資峰會」於9月5日盛大舉行,《數位時代》特別採訪到三位資深國際投資人,詢問對於投資標的選擇、環境變化,以及台灣企業主們該注意的幾點事項。

-

徐冠華(以下簡稱徐)是新加坡創投公司 KK Fund 合夥人,曾服務於麥肯錫管理顧問公司及高盛銀行;專注於觀察科技、媒體和通訊產業。

章慶誠(以下簡稱章)是祥峰創投的資深合夥人,該公司隸屬淡馬錫集團,是新加坡的國家級創投。

賓威廉William Bao Bean(以下簡稱W)是SOSV的合夥人,擔任旗下Chinaccelerator和Mobile Only Accelerator(MOX)的董事總經理。

-

  • 新創要素101:團隊、痛點、規模化

Q:選擇投資標的時的標準有哪些?

W:投資標的的標準取決於公司的大小,若是大型公司的話就是股價是否有投資價值、IPO的價格等;而針對新創公司的話,則會是團隊成員、解決的痛點是否存在,以及規模化的可能性這三點。團隊成員是一個新創公司會不會成功的決定性因素,只要成員不對,所有努力到最後都會化為烏有;痛點則是要符合市場需求,不存在的痛點當然也就代表不存在這個市場;而規模化是一個新創是否能夠存活的要素,無法規模化的新創是不可能吸引到投資人的。

 

  • 機動變化產品樣貌,聯合大廠擴張市場

Q:近年來跨界與轉型的需求與趨勢顯著,中小企業的優勢在哪裡?

章:台商猶如吉普賽人與以色列人的混血兒,同時具備流動性與務實的性格。例如由兩名台大學生創立的 College Bike,是一間主打自行組裝腳踏車的新創企業。在有「腳踏車王國」之稱的台灣,College Bike 便應與美麗達或捷安特等大廠合作,引進他們的零組件,接著合力將市場拓展到歐美;也就是說,中小企業的優勢就是提供大廠所缺乏的靈活性,並且利用大廠的規模生產能力,其他新興技術如人工智慧、擴增實境、無人車或 5G 等,也都是如此。

 

  • 跨界整合成為新創顯學

Q:隨著社群媒體興起,個人品牌蓬勃發展,這部分有涵蓋在你們的投資範圍嗎?在評估時和傳統品牌是否有所不同?

徐:近年來,大型企業跨界整合的趨勢興盛,不管是傳統的中小企業品牌或是偏向於個人品牌的新創來說都是很好的機會,那當然以投資人的觀點都是樂見其成的。今年7月,KK Fund 與馬來西亞 Sunway 集團合作,籌措了一檔新創基金,就是要用來協助 Sunway 跨領域發展,媒合專業與資金,這樣既有助於集團的數位化轉型,也能接應新創公司在馬來西亞迅速站穩腳步。

 

  • 以世界為目標,勇於探索造就無限可能

Q:請給台灣的新創公司三個建議。

徐:對於台灣的中小企業與新創,我認為團隊、行銷與行動是三大要點。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是最難卻也最優先的部分,相較之下,制度的引進對於企業形塑效果有限。此外,我也觀察到,台灣人雖然具備優異的技術,但在包裝與推銷方面卻往往力有未逮,無法吸引外國廠商的注意。而「溫良恭儉讓」則是台商的另一項特質,面對東南亞等開發中市場,我認為業主只要找到了市場需求,便無須顧慮太多,不妨「先做了再說」。

 

章:我覺得新創團隊在善用台灣優勢之餘,語言能力和正確的自我評估也是必不可少的,切莫高估自己而錯過了退場時機。而且新創公司都必須注意到:品牌是一把雙面刃。「人是英雄,銀子是膽」,除了少數如 TutorABC 和 Gogoro 等企業,我看來大多數的台灣品牌都玩不起品牌這個區塊,而品牌的經營也會為公司招來許多不必要的標籤,有時候反而無助於企業的海外發展。

 

W:台灣的新創需要勇於探索新的市場,不要被拘泥在本土市場,並且去研究別的市場在做些什麼事情。如果對於發展別的市場感到恐懼或不確定的話,去找些曾經在那些市場發展過的人來聊聊,很多時候這種聊天的方式能夠幫助你去除不安全感,同時也讓你得到更多資訊。最後一點,相信數據;當你在進行任何不熟悉的事情,利用回饋回來的數據來幫助你做出下一個決策,用數據與你的目標對話,在這個對話過程中一點一點去改變,最後你就能找到正確的道路。

參考來源:新創的換位思考:解析國際創投投資心法 

 

相關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