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DIT
2018/01/05

美國稅改對台灣產業的影響

美國參議院12月2日通過31年來最大的稅改法案,主要內容包括美國企業稅稅率將從35%大降到20%、取消個人與企業最低稅負制(AMT)、企業海外獲利資金匯回制度改為屬地制,跨國企業未來無須承擔雙重課稅,並鼓勵國際企業將盈餘匯回美國等。

川普稅改政策箭在弦上,國發會認為可能稀釋台灣民間投資成長力道,經濟部則認為,台美產業關係若能藉機轉為技術合作,5+2產業的成本效益可能會優於預期,創造雙贏。

美國稅改法案備受各界矚目,影響力遍及全球各地,川普總統(Donald Trump)大降企業稅與課徵邊境調整稅,作為吸引海外資金與企業回流美國的紅蘿蔔與棒子。川普日前更喊出要讓美國經濟成長率衝上6%,比今年預估值與歷年長期平均水準翻倍。

國家發展委員會官員表示,全球經濟緩升,貿易大國開始搶投資大餅,祭出誘因吸引外企投資,美國稅改吹起號角,後續包括日本,脫歐後的英國,都可能加入這波減稅浪潮。

經濟部政務次長龔明鑫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分析,川普稅改會吸引國際資金流向美國,配合美國相關政策,這些資金可能流向先進製造業、基礎建設,並造成股匯市上漲,推升美元匯率,在新台幣相對弱勢情況下,台灣出口可獲助益。

在產業競爭方面,國發會表示,美國是台灣資通訊產品輸出主力市場之一,日漸崛起的中國大陸紅色供應鏈跟台廠卻是競爭關係,但美國作為台灣出口的主要國家,其境內的投資成長帶動消費增加,也會讓台灣貿易成長相對受益。

龔明鑫分析,台灣本來就會向美國輸出電子零組件,許多關鍵零組件都是先進製造業的一環,若資金流向先進製造業,可能增加美國對台採購的商機;而美國目前也編列預算,希望帶動民間投入基礎建設,相關設備可能從國外進口,「台灣也有一些機會」,至於有多少機會,必須要再觀察。

若台商對美國的投資是與台灣整個供應鏈互補、結合,有拉動供應鏈的效果,他認為,台商投資美國「並非完全沒有好處」。

龔明鑫分析,台美產業過去大多是單純的採購跟代工關係,但將來在台美經貿發展、供應鏈或新興領域的合作上,必須要有新的架構與藍圖,剛好可以利用這次機會,將台美產業的合作關係轉為技術合作,變成具長期性、未來性的真正夥伴。

他舉例,政府目前推動的5+2產業創新計畫中,列出連結在地、連結未來、連結國際的策略主軸,其中連結國際就必須跟美國等先進國家,在未來性的產業上建立技術合作,透過這次稅改,成本效益可能會優於預期,創造雙贏的局勢。

但美國稅改政策對台灣也有隱憂,國發會指出,美國企業所得稅將從35%下調至20%,企業經營壓力將大幅下降,加上目前中國大陸的經營成本日漸上升,原本打算回台設廠的台商,有可能移轉至美國布局,不利台灣的民間投資。不過,美國當地勞動成本高,減稅是否能彌平其它生產成本的落差還是台商投資的首要考量。

龔明鑫強調,所有情勢改變都可能有利有弊,端看如何去因應,若沒有策略性,純粹只是將資金拿去買股票、炒房地產,對美國跟台灣幫助都不大;經濟部也會持續密切觀察,美國稅改實施後是否真的吸引國際資金流入,以及後續流入產業方向。他表示,除5+2產業外,個別產業如果有需要,經濟部也會提供合作協助,未來在新興應用、石化業、面板、紡織等產業,都可能有合作的空間與機會。

比較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稅改對「個人」的影響主要集中在美籍人士,但對「企業」來說,影響所及不僅止於美國企業,所有與美國做生意的企業,包含台灣企業在內,都會依其在全球產業鏈中所屬的位置,遭受不同程度的影響。如美國擬對境外關係企業支付款項課特銷稅,可能逼使台商直接赴美設廠。資誠(PwC)稅務諮詢顧問公司執行董事蘇宥人表示,美國稅改法案新增多項反避稅以及防止稅基侵蝕的條款,其中眾議院版本採向境外關係企業支付款項(利息支出及其他特定支出除外)課徵20%特銷稅(excise tax),對台商的影響相當大。

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表示,美國大幅降稅將吸引國際資金湧進美國,「對其他國家來說是機會,也是威脅」,畢竟其他國家也都要招商引資,可能因此展開全球減稅競賽,然而,台灣卻沒有減稅的空間,若資金進一步向美國靠攏,各產業都會到美國布局,不排除因此造成全球產業供應鏈的改變。美國是台灣的重要市場,不少台資企業如紡織、石化、科技等產業都已在美國發展,預期稅改通過加上美方一系列吸引製造業回流的舉措,將進一步增強台資企業在美布局的能量,同時,也會造成全世界資金移動及產業生產模式的改變。

安侯建業(KPMG)稅務投資部執行副總丁傳倫認為,對在美國有成立子公司的台商而言,企業所得稅可望下降,將影響台商跨國集團的利潤配置,未來可能會傾向把利潤留在美國。丁傳倫說,台商有很多美國客戶,「他們往往跟著客戶走」,若美企回到美國設廠,身為供應鏈上游的台商,也可能站在就近服務客戶、或接近供應鏈的立場赴美設廠。

持相反意見的世新大學經濟系教授周濟表示,對企業來說,赴美投資除了稅負優惠外,還有其它考量,如「供應鏈是否能一起移動」,尤其,台資企業供應鏈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及中國大陸地區,預期短期內台灣產業海外布局情況不會有太大的改變。他分析,鴻海之所以可以赴美投資,是因為鴻海集團規模大,同時跨足產業上、中、下游,具垂直整合效益,台資企業赴美投資前會思考鴻海究竟是特例,還是通案。

安永(EY)會計師周黎芳進一步指出,美國企業稅率雖擬降至20%,但由於美國稅制仍相當複雜,且勞動成本相當高,除非是自動化程度高的產業,赴美設廠才有優勢。

此外,對台商而言,目前台美尚未簽署租稅協定,台商在美設點,若要將盈餘匯出,仍須課徵30%的扣繳稅款,稅負相當重,因此美國降稅對其他國家的企業來說,並不見得是大利多。台商可思考現行對美國的投資架構是否有調整空間,但是否得因此就赴美投資,還須考量產業特性。

中央研究院院士胡勝正強調,中國大陸經濟放緩、工資上漲,影響不少台資企業當地投資意願,如今美國推動稅改,對台資企業來說多了一個海外投資的選項。另外,台灣對石化產業等增加了很多要求,也可能增加這些高耗能、高污染產業赴美投資的意願。

同時,胡勝正表示,川普雖說要製造業回流美國,但能在美國製造的不會是低端的部分,如鴻海在美投資集中在最終組裝部分,主要零組件還是會在台灣製造,尤其,台灣也正推動稅改,鼓勵企業投資,評估美國稅改對台灣製造業的影響不大。

至於台灣要如何因應企業外移到美國?劉大年說,可以化被動為主動,從過去的幫美國代工,轉為更積極的掌握美國製造商機,強化與美國供應鏈的直接鏈結,並融入美國新興產業體系。

周濟則指出,台灣投資環境若沒有獲得改善,企業可能因此外移,呼籲政府積極改善,盡速解決產業面臨的五缺困境。

 

參考來源:中央社

網址:

  1. 美國稅改 台美產業技術合作創造雙贏
  2. 美掀全球減稅競賽 是機會也是威脅

相關下載